近期,平靜許久的東北亞局勢再度熱鬧起來,先是1月份日本與南韓國防首長簽署軍事合作協定,接著美國與南韓兩國在2月底與3月初接連舉行代號「關鍵決斷」(Key Resolve)和「禿鷹」(Foal Eagle)的聯合軍演。儘管美日韓三方都不願承認,但是美國居中牽線建立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意圖昭然皆知。
中國方面為了對抗美日韓的咄咄逼人之勢,則是採取「東守西攻、北穩南進」的戰略作為,作為因應之道。
北韓核試 日韓軍事交流升溫
冷戰期間,雖然日本與南韓都面臨共產國家的軍事威脅,但是兩國在安全合作上的進展,卻遠不如經濟與民間交流。即便1998年兩國曾發表《日韓共同宣言》,被視為是韓戰後日韓關係友好的再確認,但當時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協商,卻沒有太多進展,其主因為政治因素干擾,包括獨島(日本稱為竹島)主權爭議、教科書歷史問題、靖國神社參拜等爭議。
不過,由於兩國同樣面對來自於北韓的潛在威脅,以及同樣與美國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美日為《美日安保條約》、美韓為《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因此,在美國的居中牽線下,日、韓兩國之間還是存在著三個層次的國防安全溝通管道。
在最上層為美、日、韓三國國防會議,其核心為東北亞區域安全議題與美國在區域內的軍力部署與調整等;其次為日韓國防部長會議,其重點在於制定雙邊國防合作的方向與就區域內安全議題進行溝通;最下層為每年舉行一次的日韓國防工作會談,其重點為執行國防工業合作與交換國防訊息,也是日本與韓國之間最主要的溝通管道。
上述三個層級的軍事交流管道中,美日韓三國國防會議主導因素為美國的東亞政策,其餘皆為日韓兩國的國家利益,所以一旦日韓政治關係變壞,或是國家利益有所衝突時,軍事溝通管道就可能中斷。例如,2005年的日韓國防工作會談因為獨島主權爭議中斷,直到2007年才恢復。
不過,北韓在2006年10月進行核試爆,由於南韓成為北韓的「核人質」,為求自保,南韓一方面要求美國應提供因應北韓核威脅的「核保護傘」;另一方面,南韓與區域內最敵視北韓的日本恢復軍事交流。頓時間,給了日本一個得以拉近與南韓軍事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美國牽線 三國同盟逐漸成形
2008年,立場親美的李明博入主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後,由於在垮台邊緣的北韓金正日政權不斷對實施南韓軍事恫嚇,使得美韓、日韓關係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2010年,南韓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了美日間的聯合軍演,而日本自衛隊隨後也已同樣以觀察員的身分觀摩了美韓軍演。2011年1月日、韓兩國就磋商簽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和《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達成了共識,這等於是強化日韓軍事合作,也間接形成了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關係。
由於日本國防政策深受「和平憲法」與「專守防衛」等動武條件限制,所以日本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軍事合作內容主要以後勤支援與情報交流為主。ACSA的具體內容包括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與救災等方面,互相提供物資、糧食和燃料援助。GSOMIA內容則包括建立雙方軍事情報交流平台、各級軍事情報交換等。
目前日本已與美國、澳洲簽署ACSA,日美、美韓也各自簽署ACSA,但是日韓之間尚未簽署ACSA。日後兩國簽定ACSA後,可讓日本自衛隊和南韓部隊,在參加國際合作活動時能相互提供物資和勞務,這也是他們共同盟友美國所樂見。不過,因為南韓方面對於朝鮮半島發生突發事件時與自衛隊合作的態度頗為消極,因此一般認為,如果朝鮮半島有事,ACSA將暫不適用。
其實,早在1995年時,美國《東亞及太平洋安全報告》中就曾提出以美日同盟為主幹,將南韓納入體制之內,建立三國軍事同盟的構想,但是由於當時時機未成熟,所以最後並未獲得落實。倘若日韓軍事關係能夠朝軍事同盟發展,對美國而言,能夠在擁有美韓、美日兩個軍事同盟機制的同時,在東北亞建立一個「一大兩小」的戰略三角關係。
破解之法 東守西攻北穩南進
表面上,美日韓軍事同盟是因應北韓問題而來,不過檢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作為,分別與印度、澳洲、南韓、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所以預防北韓只是理由之一,美國更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要建立所謂的「C型圍堵」戰略,防止中國過分瓜分美國的亞太利益。
所謂的「C型圍堵」,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秘書長王崑義指出,這是指美國的戰略布局,是構築在過去「新月形包圍圈」的圍堵戰略基礎上逐步完成,也就是從中國東北部的韓國、日本島鏈、台灣、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泰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到建構起了對中國的「C型包圍」 態勢,這種布局是美國在印巴次大陸、西亞、中亞的新布局後完成的思考。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中國的戰略學者就不斷的警告美國將對中國建立「C型包圍」的戰略格局。面對美國的「C型圍堵」戰略,中國戰略學者於是提出「東守西攻、北穩南進」的戰略操作,作為破解之道。
「東守」是只在東方採取守勢戰略,儘管美韓不斷舉行聯合軍演、日韓軍事同盟加溫,北京方面也僅止於採取守勢的作為,頂多透過媒體批判而已,並未進行強烈的軍事抗爭作為。而北方的俄羅斯,中國也以和為貴,力求穩定,不和俄國交惡。
至於「西攻」則是除了鞏固「上海合作組織」的軍事功能之外,積極向西擴張,破解美國的「C型圍堵」態勢。最顯著作為包括:中國宣布與伊朗簽署總額高達130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合約,由中國為伊朗承建總長度超過5,300公里的鐵路網;3月開工興建由新疆通往中亞和西亞的首條高速公路,全程200多公里,預計2013年9月竣工。
這兩項交通工程倘若完工,將使中國的戰略縱深跨越到西亞和中亞地區。萬一中國被美國完全封鎖,便可以由此取得應有的戰略資源。
「南進」則是找尋最有效的突破口,中國的戰略學家認為中國應該從巴基斯坦、緬甸、阿富汗這三個方向上思考,中國可以從巴基斯坦獲得出海口、透過阿富汗到達伊朗,獲得伊朗的石油。這也是中國之所以要興建到伊朗鐵路線的主因。
由此可知,美日韓軍事同盟關係不斷加強,就越推進中國往西亞、南亞發展。由於美國近年來揮著反恐大旗在這兩個區域大舉擴張影響力,未來美中在此的角力將更加激烈。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0期
中國方面為了對抗美日韓的咄咄逼人之勢,則是採取「東守西攻、北穩南進」的戰略作為,作為因應之道。
北韓核試 日韓軍事交流升溫
冷戰期間,雖然日本與南韓都面臨共產國家的軍事威脅,但是兩國在安全合作上的進展,卻遠不如經濟與民間交流。即便1998年兩國曾發表《日韓共同宣言》,被視為是韓戰後日韓關係友好的再確認,但當時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協商,卻沒有太多進展,其主因為政治因素干擾,包括獨島(日本稱為竹島)主權爭議、教科書歷史問題、靖國神社參拜等爭議。
不過,由於兩國同樣面對來自於北韓的潛在威脅,以及同樣與美國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美日為《美日安保條約》、美韓為《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因此,在美國的居中牽線下,日、韓兩國之間還是存在著三個層次的國防安全溝通管道。
在最上層為美、日、韓三國國防會議,其核心為東北亞區域安全議題與美國在區域內的軍力部署與調整等;其次為日韓國防部長會議,其重點在於制定雙邊國防合作的方向與就區域內安全議題進行溝通;最下層為每年舉行一次的日韓國防工作會談,其重點為執行國防工業合作與交換國防訊息,也是日本與韓國之間最主要的溝通管道。
上述三個層級的軍事交流管道中,美日韓三國國防會議主導因素為美國的東亞政策,其餘皆為日韓兩國的國家利益,所以一旦日韓政治關係變壞,或是國家利益有所衝突時,軍事溝通管道就可能中斷。例如,2005年的日韓國防工作會談因為獨島主權爭議中斷,直到2007年才恢復。
不過,北韓在2006年10月進行核試爆,由於南韓成為北韓的「核人質」,為求自保,南韓一方面要求美國應提供因應北韓核威脅的「核保護傘」;另一方面,南韓與區域內最敵視北韓的日本恢復軍事交流。頓時間,給了日本一個得以拉近與南韓軍事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美國牽線 三國同盟逐漸成形
2008年,立場親美的李明博入主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後,由於在垮台邊緣的北韓金正日政權不斷對實施南韓軍事恫嚇,使得美韓、日韓關係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2010年,南韓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了美日間的聯合軍演,而日本自衛隊隨後也已同樣以觀察員的身分觀摩了美韓軍演。2011年1月日、韓兩國就磋商簽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和《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達成了共識,這等於是強化日韓軍事合作,也間接形成了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關係。
由於日本國防政策深受「和平憲法」與「專守防衛」等動武條件限制,所以日本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軍事合作內容主要以後勤支援與情報交流為主。ACSA的具體內容包括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與救災等方面,互相提供物資、糧食和燃料援助。GSOMIA內容則包括建立雙方軍事情報交流平台、各級軍事情報交換等。
目前日本已與美國、澳洲簽署ACSA,日美、美韓也各自簽署ACSA,但是日韓之間尚未簽署ACSA。日後兩國簽定ACSA後,可讓日本自衛隊和南韓部隊,在參加國際合作活動時能相互提供物資和勞務,這也是他們共同盟友美國所樂見。不過,因為南韓方面對於朝鮮半島發生突發事件時與自衛隊合作的態度頗為消極,因此一般認為,如果朝鮮半島有事,ACSA將暫不適用。
其實,早在1995年時,美國《東亞及太平洋安全報告》中就曾提出以美日同盟為主幹,將南韓納入體制之內,建立三國軍事同盟的構想,但是由於當時時機未成熟,所以最後並未獲得落實。倘若日韓軍事關係能夠朝軍事同盟發展,對美國而言,能夠在擁有美韓、美日兩個軍事同盟機制的同時,在東北亞建立一個「一大兩小」的戰略三角關係。
破解之法 東守西攻北穩南進
表面上,美日韓軍事同盟是因應北韓問題而來,不過檢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作為,分別與印度、澳洲、南韓、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所以預防北韓只是理由之一,美國更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要建立所謂的「C型圍堵」戰略,防止中國過分瓜分美國的亞太利益。
所謂的「C型圍堵」,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秘書長王崑義指出,這是指美國的戰略布局,是構築在過去「新月形包圍圈」的圍堵戰略基礎上逐步完成,也就是從中國東北部的韓國、日本島鏈、台灣、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泰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到建構起了對中國的「C型包圍」 態勢,這種布局是美國在印巴次大陸、西亞、中亞的新布局後完成的思考。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中國的戰略學者就不斷的警告美國將對中國建立「C型包圍」的戰略格局。面對美國的「C型圍堵」戰略,中國戰略學者於是提出「東守西攻、北穩南進」的戰略操作,作為破解之道。
「東守」是只在東方採取守勢戰略,儘管美韓不斷舉行聯合軍演、日韓軍事同盟加溫,北京方面也僅止於採取守勢的作為,頂多透過媒體批判而已,並未進行強烈的軍事抗爭作為。而北方的俄羅斯,中國也以和為貴,力求穩定,不和俄國交惡。
至於「西攻」則是除了鞏固「上海合作組織」的軍事功能之外,積極向西擴張,破解美國的「C型圍堵」態勢。最顯著作為包括:中國宣布與伊朗簽署總額高達130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合約,由中國為伊朗承建總長度超過5,300公里的鐵路網;3月開工興建由新疆通往中亞和西亞的首條高速公路,全程200多公里,預計2013年9月竣工。
這兩項交通工程倘若完工,將使中國的戰略縱深跨越到西亞和中亞地區。萬一中國被美國完全封鎖,便可以由此取得應有的戰略資源。
「南進」則是找尋最有效的突破口,中國的戰略學家認為中國應該從巴基斯坦、緬甸、阿富汗這三個方向上思考,中國可以從巴基斯坦獲得出海口、透過阿富汗到達伊朗,獲得伊朗的石油。這也是中國之所以要興建到伊朗鐵路線的主因。
由此可知,美日韓軍事同盟關係不斷加強,就越推進中國往西亞、南亞發展。由於美國近年來揮著反恐大旗在這兩個區域大舉擴張影響力,未來美中在此的角力將更加激烈。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0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