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明朝太監鄭和帶領艦隊下西洋,所謂的西洋其實就是現在的印度洋,明朝艦隊最遠的足跡曾到達東非海岸,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非洲探險行動。
今日,由於北非回教國家動亂不止,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領軍,首次出動大型軍用運輸機前往利比亞參與跨洲撤僑任務,短短10天內就撤離3萬多名華僑。透過這次撤僑行動不僅反應出中國意圖與美國看齊的大國政治心態外,中國在非洲的戰略意圖更是表露無遺。
中非合作規模 不斷擴大
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正悄悄地改變世界,在非洲也能看到這種變化。2006年是中國與非洲關係發展50周年,中國外交部門掀起一陣「非洲熱」,除了把這一年定為外交的「非洲年」之外,為了拉攏非洲國家,中國高層官員上至總理,下至經貿官員,更是前仆後繼前往非洲訪問。
同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了一連串對非洲「讓利」措施,包括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未來3年提供50億美元援助,設立5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以鼓勵中資企業到非洲投資、免除非洲友邦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進一步向非洲開放市場,將輸往中國商品零關稅待遇受惠商品由190個稅目擴大到440多個等。
藉由中非論壇這個平台,中國不斷深化與非洲國家的經貿關係,雙邊合作規模不斷擴大。1956年中國與第一個非洲國家埃及建交時,中非雙邊年貿易額只有1,200萬美元,2000年提升至100億美元至2010年的1,269億美元;2010年中國對非投資約10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00億美元,擴及礦業、製造業、農業等多個領域。
外交部長楊潔篪表示,中國已經幫助非洲國家修建了2,200多公里的鐵路網、3,400公里左右的公路網,除了增強這些國家的國力外,更進一步拉緊中非關係。另外,中國在非洲興辦21所孔子學院、提供獎學金供非洲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光是喀麥隆就有3,000多名學生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透過華語教學,一方面宣揚北京的價值觀,二方面為中非經貿往來培養更多人才。
傾銷廉價商品 紓解困境
目前在非洲的中國人已經超過100萬人,中國商品也大舉進軍非洲,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正撼動非洲的舊秩序。為何中國如此看重非洲,出自於下列三個目的:
第一,建立親中集團。毛澤東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不像歐美殖民帝國一樣,給非洲國家留下任何不良印象,中國也一直以第三世界的代言人自居,所以中國與非洲關係能夠順利發展。這樣的身分使得北京政府在聯合國當中,能夠輕易取得非洲這個「大票倉」的支持,順利將蔣介石代表給趕出聯合國。毛澤東就曾大力讚揚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
近年來,美國想要重返非洲,在非洲設立非洲司令部也因為中國因素而一路吃鱉。一方面,親西方的非洲國家,譬如突尼西亞、摩洛哥基於維持國家獨立性考慮,拒絕了美國的要求;二方面,中國是目前非洲最大的援助國,非洲國家不想因為提供美軍基地而得罪北京,所以讓美國在非洲的軍事基地取得上遭遇許多困難。只好暫時將非洲司令部設在距離遙遠的德國斯圖加特。
第二,開拓非洲市場,順帶解決國內失業問題。近10年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年平均經濟實質成長率達5.7%,高於拉丁美洲的3.3%。安哥拉、奈及利亞、衣索比亞、查德、莫三比克和盧安達等國的經濟平均年成長率更高達8%。在經濟條件逐步改善下,興建或翻新現有基礎建設成了非洲各國強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
非洲的經濟起飛,給了中國一個傾銷廉價商品的市場,而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不但圓了非洲國家興建基礎建設的夢想,更順帶解決中國內部龐大的下崗工人問題。現在已有10萬多名中國勞工到非洲討生活,而且人數不斷增加,這也難怪儘管非洲國家不斷抱怨非法中國勞工問題,但是北京方面卻依舊對此抱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除此之外,部分因為內政問題而遭到西方社會施以武器禁運的非洲國家,譬如辛巴威與蘇丹都成為中國製武器的新客戶。中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出售軍火到非洲,造成中國製的廉價武器充斥於非洲各地,反而助長了非洲的軍事衝突。
非洲儲油量豐 中國覬覦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目的-覬覦非洲的能源利益。面對國內日漸擴大的能源缺口,中國擬定了「東引、西進、南下、北連」的「能源走出去」戰略。北連是指興建油氣管線,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東引則是除了持續探勘東海地區的油氣田外,更深入拉丁美洲探勘油源;西進則是向中亞及非洲找油;南下則是加強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實力,以增強對麻六甲海峽與南海的影響,化解能源運輸的「麻六甲困境」。
但是中東石油依舊受美國掌控;中俄遠東輸油管線舖設則是遇到日本的攪局;中亞裏海能源開發的努力,遭受到英、美的排擠,所以中國的能源「走出去」戰略走來是一路坎坷。
由於非洲的石油儲存量豐富,高達1,350億桶,目前日產1,000多萬桶原油,所以中國對非洲開始寄予厚望。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國營石油公司,在外交部門的全力支持下,透過聯合開發、油管鋪設與併購股權等方式,積極爭取非洲的石油開採與經營權。
目前中國進口的石油有25%來自於非洲,在分散風險的原則下,將逐步擴大從非洲進口石油的比例,估計將提升到30%。所以北非產油國家爆發「茉莉花革命」,中國除了對當地的僑胞安危提心吊膽外,更要擔心當地的石油投資安危。
行新殖民主義 中國挨批
短期看來,雖然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與投資,有助於改善非洲國家的經濟與生活,但是長期看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中國利用非洲人民缺乏購買高單價產品能力之際,大量向非洲傾銷廉價的民生消費用品,使得中國製產品在非洲隨處可見,嚴重打擊了這些國家脆弱的生產能力與產業發展。
更糟的是,中國一直揮舞著「不干涉內政」的大旗,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持續提供非洲獨裁政權軍火,更為非洲獨裁國家訓練新聞與網路監控方面的人才,讓非洲大陸永遠不得安寧。
雖然中國不願承認,但是西方國家直指中國在非洲的這些作為根本是在推行「新殖民主義」,也就是透過能源與操控經濟市場等行為,所實行的新型態殖民主義。不管是中國在非洲實行新的,還是舊的殖民主義,都不利於非洲國家的社會與民主發展。遲早有一天,非洲人民會發現中國其實也不是一個好朋友。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1期
今日,由於北非回教國家動亂不止,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領軍,首次出動大型軍用運輸機前往利比亞參與跨洲撤僑任務,短短10天內就撤離3萬多名華僑。透過這次撤僑行動不僅反應出中國意圖與美國看齊的大國政治心態外,中國在非洲的戰略意圖更是表露無遺。
中非合作規模 不斷擴大
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正悄悄地改變世界,在非洲也能看到這種變化。2006年是中國與非洲關係發展50周年,中國外交部門掀起一陣「非洲熱」,除了把這一年定為外交的「非洲年」之外,為了拉攏非洲國家,中國高層官員上至總理,下至經貿官員,更是前仆後繼前往非洲訪問。
同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了一連串對非洲「讓利」措施,包括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未來3年提供50億美元援助,設立5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以鼓勵中資企業到非洲投資、免除非洲友邦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進一步向非洲開放市場,將輸往中國商品零關稅待遇受惠商品由190個稅目擴大到440多個等。
藉由中非論壇這個平台,中國不斷深化與非洲國家的經貿關係,雙邊合作規模不斷擴大。1956年中國與第一個非洲國家埃及建交時,中非雙邊年貿易額只有1,200萬美元,2000年提升至100億美元至2010年的1,269億美元;2010年中國對非投資約10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00億美元,擴及礦業、製造業、農業等多個領域。
外交部長楊潔篪表示,中國已經幫助非洲國家修建了2,200多公里的鐵路網、3,400公里左右的公路網,除了增強這些國家的國力外,更進一步拉緊中非關係。另外,中國在非洲興辦21所孔子學院、提供獎學金供非洲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光是喀麥隆就有3,000多名學生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透過華語教學,一方面宣揚北京的價值觀,二方面為中非經貿往來培養更多人才。
傾銷廉價商品 紓解困境
目前在非洲的中國人已經超過100萬人,中國商品也大舉進軍非洲,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正撼動非洲的舊秩序。為何中國如此看重非洲,出自於下列三個目的:
第一,建立親中集團。毛澤東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不像歐美殖民帝國一樣,給非洲國家留下任何不良印象,中國也一直以第三世界的代言人自居,所以中國與非洲關係能夠順利發展。這樣的身分使得北京政府在聯合國當中,能夠輕易取得非洲這個「大票倉」的支持,順利將蔣介石代表給趕出聯合國。毛澤東就曾大力讚揚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
近年來,美國想要重返非洲,在非洲設立非洲司令部也因為中國因素而一路吃鱉。一方面,親西方的非洲國家,譬如突尼西亞、摩洛哥基於維持國家獨立性考慮,拒絕了美國的要求;二方面,中國是目前非洲最大的援助國,非洲國家不想因為提供美軍基地而得罪北京,所以讓美國在非洲的軍事基地取得上遭遇許多困難。只好暫時將非洲司令部設在距離遙遠的德國斯圖加特。
第二,開拓非洲市場,順帶解決國內失業問題。近10年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年平均經濟實質成長率達5.7%,高於拉丁美洲的3.3%。安哥拉、奈及利亞、衣索比亞、查德、莫三比克和盧安達等國的經濟平均年成長率更高達8%。在經濟條件逐步改善下,興建或翻新現有基礎建設成了非洲各國強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
非洲的經濟起飛,給了中國一個傾銷廉價商品的市場,而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不但圓了非洲國家興建基礎建設的夢想,更順帶解決中國內部龐大的下崗工人問題。現在已有10萬多名中國勞工到非洲討生活,而且人數不斷增加,這也難怪儘管非洲國家不斷抱怨非法中國勞工問題,但是北京方面卻依舊對此抱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除此之外,部分因為內政問題而遭到西方社會施以武器禁運的非洲國家,譬如辛巴威與蘇丹都成為中國製武器的新客戶。中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出售軍火到非洲,造成中國製的廉價武器充斥於非洲各地,反而助長了非洲的軍事衝突。
非洲儲油量豐 中國覬覦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目的-覬覦非洲的能源利益。面對國內日漸擴大的能源缺口,中國擬定了「東引、西進、南下、北連」的「能源走出去」戰略。北連是指興建油氣管線,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東引則是除了持續探勘東海地區的油氣田外,更深入拉丁美洲探勘油源;西進則是向中亞及非洲找油;南下則是加強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實力,以增強對麻六甲海峽與南海的影響,化解能源運輸的「麻六甲困境」。
但是中東石油依舊受美國掌控;中俄遠東輸油管線舖設則是遇到日本的攪局;中亞裏海能源開發的努力,遭受到英、美的排擠,所以中國的能源「走出去」戰略走來是一路坎坷。
由於非洲的石油儲存量豐富,高達1,350億桶,目前日產1,000多萬桶原油,所以中國對非洲開始寄予厚望。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國營石油公司,在外交部門的全力支持下,透過聯合開發、油管鋪設與併購股權等方式,積極爭取非洲的石油開採與經營權。
目前中國進口的石油有25%來自於非洲,在分散風險的原則下,將逐步擴大從非洲進口石油的比例,估計將提升到30%。所以北非產油國家爆發「茉莉花革命」,中國除了對當地的僑胞安危提心吊膽外,更要擔心當地的石油投資安危。
行新殖民主義 中國挨批
短期看來,雖然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與投資,有助於改善非洲國家的經濟與生活,但是長期看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中國利用非洲人民缺乏購買高單價產品能力之際,大量向非洲傾銷廉價的民生消費用品,使得中國製產品在非洲隨處可見,嚴重打擊了這些國家脆弱的生產能力與產業發展。
更糟的是,中國一直揮舞著「不干涉內政」的大旗,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持續提供非洲獨裁政權軍火,更為非洲獨裁國家訓練新聞與網路監控方面的人才,讓非洲大陸永遠不得安寧。
雖然中國不願承認,但是西方國家直指中國在非洲的這些作為根本是在推行「新殖民主義」,也就是透過能源與操控經濟市場等行為,所實行的新型態殖民主義。不管是中國在非洲實行新的,還是舊的殖民主義,都不利於非洲國家的社會與民主發展。遲早有一天,非洲人民會發現中國其實也不是一個好朋友。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1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