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到中國

1990年冬天,我第一次和一群老師跟學生,接受中國的「台灣同學會」的邀請,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那一次的中國行,除了機票費之外,全程幾乎都由邀請單位接待,而且每到之處,都還有中國公安人員開道與保護。

在那個六四事件剛過半年的時刻,中國就不忘開始對台灣的老師與學生進行邀訪與交流,所以一直到今天中國能夠一次邀請一萬多名台灣學生到中國交流與旅遊,這其實沒什麼特別訝異的地方。

我第一次的中國之行,從北京、哈爾賓、長春、瀋陽,再從北京轉回香港。可以說路途拉得很遠,而且東北的冬天只有一片白,白花花的雪,其實也看不到什麼特殊的景色。但邀請單位的用心安排,確實讓一些老師和學生會感受到「祖國」的熱情與偉大。

在整個行程中,幾乎各地的中共黨書記都會出面宴請,宴請前除了講述一些當地的風俗與民風之外,還會邀請各地的地方表演團體到現場表演,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中國「地大物博」的情形。

我第一次知道東北的特殊表演「二人轉」,就是在那次的行程中知道的,後來年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晚」節目中,都會出現的趙本山「二人轉」節目,其實早在20年前,我就看過不同於他的表演團體表演過。

●胡錦濤學「電音三太子」

經過這20年,每年的寒暑假由台灣老師帶著學生到中國交流、旅遊的數量越來越多,今年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創黨90週年,中國國台辦特別把這些散團集合到北京,結果就形成超過一萬人同時出現在北京的「盛況」。台灣方面還特別把「電音三太子」弄到北京的現場表演,表演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還當場學起「電音三太子」,左右擺動雙掌,並和三太子擊掌,以表示他一貫「親民」的作風。

這種作風當然會讓現場的老師與學生感動得不得了,讓他們錯把敵國當「祖國」,這是中國的統戰越來越細膩的地方。想想,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這麼「親民」,這跟這個國家有沒有民主,其實也沒什麼差別。這當然也是國民黨為了跟中國交流,早就忘了中國所實行的還是一種「共產制度」,而且他們還會幫中共辯護說,看看中國各地的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樣子,哪裡還像是一個「共產國家」。

這其實是最危險的地方,美國跟中國交往,既使知道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不可小覤,但他們不會忘了中國還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歐洲國家也是,所以他們對於是否要開放武器賣給中國,還是小心奕奕的。但台灣和中國那麼近,當我們都忘了中國還是一個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之時,其實才是台灣最危險的地方。

因為民主制度與共產制度本來就是不相容的,這在捷克最清楚,他們自1991年獨立以後,就已經立法共產黨員不能再組織政府,他們相信,只要讓共黨份子有機會再組織政府,那麼民主的果實就無法繼續保有下去。這是因為列寧的二次革命所帶來的後果。列寧主義相信共產革命必須經過「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才能再經過「共產主義革命」。

「列寧主義」雖然已經在蘇聯倒台以後破產,但中國現在還是把它當成神在膜拜,就以今年四月份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東方」連續劇來看,劇中就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演出1950年代毛澤東第一次到蘇聯見史達林,並以毛澤東的身份去參觀蘇聯保留的列寧墳墓,毛澤東在膜拜列寧之後,劇裡的旁白特別說了一段話:「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因為他已經把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類似這種持續歌頌舊蘇聯的「偉大」情形,在中國還是處處可見,這不免讓西方國家憂心,中國若強大了,會不會變成第二個蘇聯。事實上,這是一種相當大的可能性,雖然中國常會強調,中國若崛起了,不會走日本、德國納粹的崛起之路,但他們並沒有說過不會走蘇聯崛起之路,所以「和平崛起」是種假象,中國想要快速崛起才是真,他們真正希望的是實現1950年毛澤東所期待的「超英趕美」之夢,而毛澤東這個美夢,以中國現在經濟成長的速度,似乎已經不遠了。

●中國對台統戰向南走

為了讓台灣學生看看中國崛起的速度,這一次中國邀請一萬多名台灣學生到北京的「盛況」,還有一個令人憂心之處,也就是這次邀請的學生團體,似乎有越往南部走的趨勢。過去北部的學生團體到中國的情況已經比較多,中國為了化解南部地區學生對中國的不友善,或說是「敵意」,已經更細膩的懂得操作往南部的學校去做「統戰」工作,這也是為何「電音三太子」會出現在北京的原因。

顯然,中國的對台工作,也懂得什麼叫做「跨過濁水溪」,而且他們似乎比國民黨更有辦法跨過濁水溪,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崛起之後,他們更有能力一次招待一萬多名的台灣學生到北京會合,這種大規模的作法及場面,必然讓這些學生未來對台灣的認同可能崩潰,這是最令人憂心的一面。, 要知道,中國現在對台統戰,已經不再使用「統戰」觀念,在經過1990年代台灣認同的興起以後,中國也懂得使用「認同」的手法,來統戰台灣的學生。

一般,「認同」的指標有:土地的認同、人民的認同,國家認同三種。19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最主要的是在「國家認同」的建立,所以許多脫離蘇聯控制的國家,他們不斷的強化「國家認同」的重要性,也因此,為了「國家認同」,他們可以把舊蘇聯時代的所有標誌,全部剷除乾淨。而台灣的「國家認同」,一直到阿扁執政後期的「去蔣化」,才開始知道「國家認同」的重要性。但阿扁時期想要建立台灣的「國家認同」似乎太慢了一點。國民黨贏回政權以後,所有對「舊中國」的認同又被重新找回,而且不只對「舊中國」的認同被找回,現在國民黨的另一批人,又不斷的操作對「新中國」的認同,新、舊兩個中國認同的合一,台灣國家認同面臨破碎化,顯然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

這裡從我們前面提到的「東方」連續劇裡,中國開始懂得返回蔣介石的真面目,把蔣介石不再描繪成「蔣匪」,而把他重新界定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的本色,就可以知道不只國民黨在台灣努力找回蔣介石的用心,中國也開始配合國民黨的操作手法,不再醜化蔣介石,這就是有意操作「新、舊」兩個中國合一的認同作法。

●「黃土文化」與「海洋文化」能交融?

除了以「國家認同」來取代「統戰」的手法之外,中國也懂得利用人民的認同與土地的認同,來為這些到北京參與「盛會」的台灣學生洗腦。人民與土地的認同,說穿了就是利用「黃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讓到中國交流與旅遊的學生,學習與了解什麼是「黃土文化」。

「黃土文化」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對「炎黃子孫」的認同,中國不斷的在各種場合強調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同種同文的說法,讓這些學生再怎麼說是「我是台灣人」,都無法擺脫幾千年文化的約束,這是「人民認同」最重要的起點。

在「玉山周報」第108期所做的「波海三小國」在被蘇聯統治70幾年,還能夠在1991年之後獨立,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人民認同」從不會自認自己是俄羅斯人,所以蘇聯儘管用盡各種手法操作認同,也不會改變他們尋求獨立的意志,這也是波海三小國能夠獨立之因。

同樣的,對於「土地的認同」,一萬多名台灣學生被邀請去中國,表面上是「交流」,實質上去旅遊,去看看中國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在中國導遊不斷強調「咱們中國老祖宗」所留下的----,這其實就已經在土地認同上尋求同質化,同質化越高,認同的指標也就會越高。

所以,當台灣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海洋文化」,面對廣大的「黃土文化」的強烈對比,相信在中國崛起之後,想做中國人的認同,也將會越來越多。問題是,到底想做中國人的台灣學生,他們是否弄得清楚到底是新或舊的哪一個「中國」,如果認同的是「新中國」,那麼「中華民國」能在台灣維持多久,恐怕沒人能說個數出來了。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第109期,2011.7.20-7.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