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近期在空軍台東志航基地密集測試騰雲無人機,不過日前卻傳出墜毀意外,中科院強調這起事故疑似飛控軟體問題,不影響無人機研發計畫,但卻也讓國人關注中科院研發無人機的進度。
騰雲無人機未服役
中科院已曝光無人機計畫,包括小型紅雀無人機、中型中翔無人機、大型騰雲無人機與劍翔無人機,其中以騰雲無人機仍處於測試階段,尚未量產交付部隊服役。
騰雲無人機於2015年台北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但是初期由於發動機推力不足問題,性能無法令軍方滿意。直到採購與美軍服役的MQ-9「死神」無人偵察機相同、全新TPE331型渦槳發動機引擎後,才得以解決。空軍也要求中科院修改設計,包括機尾引擎進氣口、機翼都進行大幅修改,讓騰雲成為具備發射飛彈能力的攻擊型無人機,新版騰雲無人機並於2019年台北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國內部分媒體也稱新版騰雲無人機為「台版死神」。
雖然自去(2020)年9月起,新版騰雲無人機在台東志航基地展開測評試飛,但是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量產,且性能仍輸美製無人機一大截,也沒實戰經驗,因此空軍向美國爭取採購MQ-9無人機,並獲得美國同意輸出4架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
銳鳶無人機
銳鳶無人機由中科院研發、生產,每架造價2100萬,銳鳶無人機原名為中翔無人機,2013年成軍,初期由陸軍操作,2016年起陸續進駐各機場,2017年9月移交海軍海上戰術偵蒐大隊使用,任務轉向協助國防部情報次長室進行海域不明艦艇識別,以屏東基地為駐地。
銳鳶無人機曾在2017年11月間在東部外海100公里外,偵獲舷號AGI 851的解放軍電子偵察艦北極星號。海軍一共從陸軍接收30架銳鳶無人機,但是已至少有3架墜毀,海軍表示,已比美軍無人機平均事故率20%來得低。
紅雀無人機
2009年中科院航空所參考各國手持式無人飛行載具,研發出第一代的紅雀無人機。2012年,海軍陸戰隊蒐集各國單人手擲無人機相關性能後,依我國作戰環境及任務向中科院提出需求,中科院以第一代為基礎進行研發,歷時1年餘時間,紅雀二型於2013年10月完成首飛任務。
紅雀二型無人機起飛方式分為手擲或彈射方式2種,該載具採用模組化設計,可迅速將載具拆解成機翼、尾翼及機身等模組,並可放置於背包攜行,滿足海軍陸戰隊作戰時的高機動力需求。
中科院指出,紅雀二型無人飛行系統主要功能,用於強化野戰部隊偵蒐目獲能力,並支援部隊執行日間及夜間短程作戰、偵察及目標獲得等任務,藉以明確標定攻擊火力及即時追蹤目標的移動方位,結合迫砲射擊能量,以達快速下達射擊命令及執行戰果評估等攻擊任務。
劍翔反輻射無人機
中科院研發無人機大多以戰場偵蒐功能為主,2017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首度亮相的劍翔反輻射無人載具系統,這套無人機系統研發耗時10多年,外型與功能類似以色列的哈比 (Harpy) 無人機,能夠偵測敵方雷達所發射電波,除進行干擾外,也能夠攜帶炸彈進行攻擊,是我國首次研發完成的「雷達殺手」。
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系統,包括無人機、發射箱與車輛載具。軍方人士在2019年時表示,劍翔已具備作戰能力,預計6年內生產104架的無人機。
原文連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