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9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獨立戰爭阿亞庫喬戰役紀念日與秘魯陸軍日慶祝活動中,秘魯陸軍首度展示向韓國購買的K808「白虎」裝甲運兵車。秘魯近年來推動軍事現代化,主要透過與西方國家及韓國合作,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秘魯為南美古國,古代印加帝國包括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及巴西西部。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資助下登陸美洲大陸。1533年,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成為拉丁美洲最大殖民國。
阿亞庫喬戰役後 獲得獨立
19世紀初,聖馬丁將軍率領革命軍自阿根廷倡導獨立運動,沿途征服統治智利之西班牙政權後,北上秘魯,秘魯也宣告獨立,但未完全擺脫西班牙勢力控制。直至1824年12月,南美洲親西國勢力集結於秘魯中南部高原,與秘魯愛國聯軍在阿亞庫喬發生戰爭,愛國聯軍以少勝多擊敗西國軍,獲得真正獨立。
1879至1883年,智利為礦產與秘魯爆發「硝石戰爭」,智利獲得英國支持出兵,秘魯則與玻利維亞聯手。在智利獲勝、玻利維亞戰敗後,割讓沿海省分與出海口安托法加斯塔成為內陸國,秘魯也喪失亞瑞加港之達拉帕卡省。
與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一樣,進入20世紀後,秘魯也難逃軍人獨裁與政治動盪局面。1968年,軍事將領貝拉斯科發動政變,試圖推動激進改革,以刺激經濟發展,但未獲人民認同。1975年,總理兼陸軍司令莫拉萊斯發動政變,終止貝拉斯科改革措施,並恢復民主。
邁入1980年代後,秘魯面臨巨額外債、高速通貨膨脹、猖獗的毒品走私,以及大範圍政治暴力拖累。礦業、漁業與農業雖然為秘魯國家主要收入來源,但秘魯人民長期以來遭受經濟落後之苦,20%家庭沒有能力餵飽家中小孩。1990年,日裔總統藤森上臺後,國家開始復甦,但在任內遭指控貪污、違反人權,導致於2000年總統大選後下臺。
2022年12月7日,面臨彈劾的總統卡斯蒂羅宣布解散國會、實施宵禁、建立緊急政府,違法民主的作為被認為是另一次政變,但秘魯軍方選擇支持人民。在遭到彈劾後,卡斯蒂羅以「叛亂罪」和「違反憲法秩序」罪名逮捕,由副總統博魯阿爾特繼任總統,成為秘魯5年內第6位總統。
缺乏武器自製力 轉向俄進口
俄系武器價格較歐美國家低廉,因而成為國防預算不多,或政治因素無法購買歐美製武器國家的選擇。秘魯在1947年加入美洲國家軍事體系,1952年與美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但爆發軍事政變後,導致與美國軍事關係中斷。由於秘魯缺乏武器自製能力,因此多數武器轉以俄系武器為主。
冷戰時期,俄系武器能與美國分庭抗禮。蘇聯解體後,武器外銷成為俄國外匯及國防工業救亡圖存的重要財源之一。但2014年,俄國併吞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後,西方國家施以制裁,導致俄國軍工業難以從國外獲得晶片等武器生產高科技零組件,不僅使俄國與歐美國家在航電等科技差距逐漸拉大,潛在客戶也擔憂被美國制裁而卻步,不利俄國外銷武器。
秘魯陸軍裝甲部隊仍以蘇製T-55戰車和BMP-1步兵戰車為主。T-55戰車為蘇聯在二戰後第一代主力戰車,配備100公厘主砲,在歷次以巴衝突與伊拉克戰爭中,證明早已無法應付西方戰車。BMP-1戰車於1960年代研發,配備73公厘火砲和反戰車飛彈發射器,裝甲和武器性能同樣無法滿足現代戰場需求。隨著鄰國智利引進德製豹1與豹2戰車,讓秘魯不得不汰換老舊戰車。秘魯軍方曾在2013年提出100輛主力戰車採購計畫,俄國也曾提供1輛T-90S戰車供秘魯軍方測試,但最後未獲秘魯軍方青睞。
採購韓製白虎 應對未來戰場
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後,遭國際制裁,致使秘魯空軍MiG-29戰機零件供應出現困難,對外軍購因而捨棄俄系武器。去年5月,秘魯與南韓現代公司簽約,以6000萬美元(約新臺幣19.5億元)採購30輛K808「白虎」裝甲運兵車,此為南韓首度出口裝甲車至中南美洲國家。
K808裝甲車配備420匹馬力柴油引擎,可兩棲作戰,最高時速可達100公里,能越過40公分高障礙、跨越1.5公尺寬壕溝,適合秘魯的複雜地形。秘魯訂製的K808裝甲車另選配12.7公厘武器遙控站,根據未來需求,採購數量可能增至120輛。
成功出口K808裝甲車後,韓國成功推銷更先進的K2「黑豹」戰車。2014年開始服役的K2戰車,配備國產120公厘滑膛砲、12.7公厘機槍、7.62公厘同軸機槍、1500匹馬力柴油引擎,與過去韓國使用美製戰車不同,其配備自動裝彈機,可攜帶40枚砲彈。
烏俄戰爭爆發後,為防範俄軍入侵,鄰國的波蘭除採購250輛美製M1A2戰車,也向韓國簽約購買180輛K2戰車,並授權生產820輛,成為K2戰車首個外銷國。在越野性能方面,K2戰車可越過60度斜坡,因此,韓國廠商推銷時,特別強調其爬坡與越野能力,適合像秘魯這類地型落差大的國家。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去年3月報告指出,拜烏俄戰爭刺激,過去5年,歐洲進口武器數量翻倍,但俄國武器出口幾乎腰斬,俄國全球第2大武器出口國地位也被法國取代。由此可知,俄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入侵烏國,不只造成俄軍傷亡慘重,亦遭到國際社會撻伐與制裁,不利軍工發展;在戰場上俄國武器的缺失也一一暴露,讓許多武器買家卻步。俄國入侵鄰國造成的效應是弊多於利,可謂得不償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