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 王崑義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壹、值得深思的事

今天大家在此討論「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的議題,其實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個是,在民進黨內最早掀起「中國政策」爭議的人,應該就是在坐的許信良主席。從1997年許主席提出「大膽西進」的主張以後,立即在民進黨內引發極大的爭議。當時,「大膽西進」主張的背後已經先行認定「兩岸談判時代已經來臨,只要不涉及主權,並在國際組織架構下,可以用對等的身份主動提出兩岸三通談判」。

當 時許信良提出這項主張,目的並非真的要跟中國談判,因為中國並不可能在「國際組織架構下」和台灣談判,所以這項主張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對準李登輝主張以 「雁行戰略」架構趨向「南北縱橫」的戰略觀,民進黨希望提出一個可以對應國民黨的戰略框架,以作為跟國民黨進行政治競爭的籌碼,也就是民進黨的「中國政 策」本質上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有意和國民黨進行政治上的鬥爭。因此,明白的說許信良的「中國政策」是跟國民黨鬥爭的工具,而非跟中國交往的目的。現今民進 黨「反傾中」,同樣是作為跟國民黨鬥爭的工具,目的並非是為了「反中」。

可惜的是,許信良混淆了「大膽西進論」的目的與手段,19982月民進黨為了「撥亂反正」,特別舉辦首次的「中國政策研討會」中,許信良的主張於是遭到當時民進黨各派系的圍剿,並提出一個「強本西進」的主張加以替代。許信良經過這一次的挫折,也注定他後來要跟民進黨同志分道揚鑣的結局。

這 幾年,許信良頂著「大膽西進」的帽子,在離開民進黨之後,從藍營闖蕩到中國的大江南北,除了為自己爭得一個在「海峽論壇」中站在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旁邊的 位置之外,似乎鮮少找得到「知音」,許信良之所以闖蕩兩岸找不到「知音」,無非就是因為他混淆了「大膽西進」的手段與目的,自己都混淆了,如何能夠號召得 到「同志」一同去闖蕩天涯?

第 二個值得再思考的是,當年圍剿許信良「大膽西進」主張的派系,主要是民進黨的新潮流系,新系當年幾乎是採取一種「民粹式」的鬥爭方式,他們堅持應該在「台 灣主體性」的立場下,才能跟中國談判。可惜的是,如今新系的這股聲音早就煙消雲外,他們化成民進黨內主張「大膽西進」的「新貴」,跟連戰、吳伯雄比賽誰更 有本事「聯共賣台」。李文忠提出的「屁股論」既無戰略目標,也無戰略手段,只有各別的利益存在,這就不如許信良的「大膽西進論」許多,早就被老共看破手 腳,所以新系主動對中國投懷送抱的結果,恐怕連爭得到站在王毅旁邊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屁股論」又有何討論的價值?

第三個值得再深思的地方是,這一波引發「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的討論,應該是211日呂秀蓮接受香港中國評論月刊訪問時所丟出來的「炸彈」,我當時陪同中國評論一同訪問,呂秀蓮會丟出這顆「炸彈」有四個前提,一是「不要求接受一中原則」,二是「不要求放棄台獨」,三是「入境不拿台胞證」,四是「以玉山午報創辦人的身份」。

呂 秀蓮的前提很清楚,特別是前三項對民進黨人來說,應該是天方夜譚的事。可惜的是,呂秀蓮還沒有享受到她公開主張的「待遇」到中國訪問,新系的陳菊卻完全在 呂秀蓮的「庇蔭」下「捷足先登」。陳菊享受到呂秀蓮的成果,但不久前中國評論在台北舉辦一場論壇時,當時參與的林濁水委員卻批評呂秀蓮是「成事不足、敗事 也不足」。如果林委員「成事也足」的話,不久前傳出山西省政府有意邀請他前去訪問,他也堅持必須不拿台胞證才去,但怎麼至今他都無法不拿台胞證就可以跨海 過去呢?

貳、中國對民進黨的戰略

當然,要討論「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還是得先分析一下中國為何最近熱中跟民進黨「人士」交流。

中 國其實早就注意到馬英九即將回籠擔任國民黨主席的事,他們分析馬的目的不外乎是要把國民黨過度傾中的路線拉回中道,這不是回應民進黨「反傾中」的訴求,而 是馬英九要回到「蔣經國學校」,找回「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統。中國擔心馬英九「反傾中」的路線會導致第二個李登輝的出現,所以他們早就要求涉台單位對馬 要保持「戒心」。

因 此,如果沒有錯,中國現在可是把馬設定成「主要敵人」,那麼民進黨「人士」這些「次要敵人」當然是可以拉攏的對象,所以他們藉著呂秀蓮主動表態願意到中國 訪問的機會,希望在民進黨內找到一個突破口,主要的戰略目的是預防馬英九若倒向「李登輝路線」,可以從「島內」找到更多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人士用以制 衡,所以民進黨人士登陸,只不過讓中國當成「以台制台」的對象,千萬別昏了頭把中國當朋友,既然中國的「陽謀」如此之深,這跟「屁股論」又有何關連?民進 黨又幹嘛在中國政策上「何事惹塵埃」?

從 這裡可以理解,現階段民進黨雖然是中國的「次要敵人」,但絕對無法作為好朋友,即使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中國也會一直對民進黨保持戒心,想想中國對馬 英九都不相信了,又怎麼可能對民進黨人士產生信任?他們現階段是忍著接受呂秀蓮的「無理要求」,但又不願意吞下這口氣,所以他們刻意讓陳菊過去,卻對呂秀 蓮登陸的要求不理不睬,中國的居心,在坐的先進難道看不出來嗎?

參、民進黨需要「中國政策」嗎?

民 進黨需要「中國政策」嗎?這根本就是一個假命題,在民進黨沒有撤除「台獨黨綱」的前提下,中共根本就不可能跟民進黨進行「黨對黨」的接觸,沒有「黨對黨」 的接觸,有了「政策」又如何化為行動,所以要討論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是否該調整,還不如要求民進黨先行取消「台獨黨綱」。

事實上,民進黨最完整的「中國政策」,應該是19982月所提出的「強本西進」,當時所提出對中國談判的具體內容,包括:

1、談判主題:從應否進行三通談判,改為什麼都可以談。

2、談判方式:從談判及對話歧見,趨於反對黨對黨談判,主張採取政府對政府的談判方式。

3、談判接受態度:從接受與審慎評估爭議,轉變為應該要談判。

4、談判應否設置前提:從經貿議題取代政治議題談判,調整為「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

5、是否談主權:從迴避主權及就談判爭議,調整為「主權不能作為談判標的」。

6、談判手段:從有條件談判,調整為「可沒完沒了談下去,即使中斷也無所謂」。

從這些內容的確立,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還沒有把民進黨當對手之前,民進黨只能採取對中國的「戰略」,以突破中國對民進黨所設置的「框框」,而不是一相情願的想就政策走向去獲得中國所給予的利益。

本 質上,民進黨跟國民黨不同,國民黨可以拿出「一中各表」去跟中國要糖吃,但民進黨在「台獨黨綱」的堅持下,雖然民進黨一再宣稱「台獨黨綱」已經被「台灣前 途決議文」所取代,但中國仍然不可能在這一解釋之下,就輕易跟民進黨談判,由於有這個條件的限制,過去阿扁執政八年,雖然一再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 理」,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但仍然無法打破中國對民進黨所設定的「框框」,顯然,中國在意的不是民進黨有什麼「中國政策」,而是民進黨到底會不會取 消「台獨黨綱」。

既 然如此,與其思考民進黨要不要調整「中國政策」,要不要「務實面對中國」,還不如思考民進黨到底是要中國,還是要台灣。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出,「中國政 策」絕非影響民進黨能否執政的必要條件,反倒是民進黨是否堅持台灣價值、堅定台灣的立場、是否清廉等內部要素,才是影響選民支持民進黨的最大動能,民進黨 不要去跟國民黨去拚開放,要拚也拚不過。所以堅持台灣的主體性,不要用臉對著中國,卻拿屁股對著台灣,這才是民進黨最高的核心價值,也是維持台灣競爭力的 最根本動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