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而言,這則新聞只是第三世界諸多暴力衝突的一個小注腳,但是一般媒體對於這場內戰的報導都過於簡化。坦米爾人為甚麼想獨立?為甚麼內戰打打停停這麼多年後,政府會突然轉為積極攻擊的策略,最後成功擊潰叛軍?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說明。
斯里蘭卡原稱錫蘭,面積為65000平方公里,人口數則與台灣相當。早在兩千多年前,來自北方印度大陸的居民就開始在島上定居,並發展出燦爛的文明。今日 斯里蘭卡居民中約有74%為信奉佛教的僧迦羅人(Sinhalese),根據其使用語言可推斷是來自北印度移民後裔。
另外將近兩成的居民為坦米爾人(Tamils),其中三分之二(12.6%)早在歐洲 殖民時期之前就已經在島上定居;另外三分之一(5 .6%)則是英國由印度引進做為農業勞動力來源,稱為印度坦米爾人(Indian Tamils)。
這兩種坦米爾人的語言文化都與印度南部的坦米爾人相同,信奉印度教。語言與宗教可說是分辨僧迦羅與坦米爾兩大族群差異的主要標準。當葡萄牙人在1505年 登陸錫蘭時,發現島上同時存在著三個獨立的小王國,其中位於中部的Kandy與Kotte是僧迦羅人所建立;北部的Jaffna則由坦米爾人統治。
葡萄牙人先後以武力征服Kotte與Jaffna,統治島上的大部地區(後來葡萄牙人將島的統治權讓給荷蘭人,荷蘭再讓給英國)。Kandy王國因位於中 部地勢顯要的山區,多次成功擊退葡萄牙與荷蘭殖民者的攻擊,獨立存在達三百年之久,直到1815年英國才以武力加以征服。在這段期間,Kandy在孤立的 環境中維持獨特的文化,成為今日僧迦羅人政治認同的主要基礎。
英國統治斯里蘭卡的政策是將整個島的傳統農業結構轉變成出口型經濟,並將英國的制度、生活方式與語言(英語)植入斯里蘭卡社會,這個過程非常成功,因此斯 里蘭卡獨立後一直維持穩定的民主政治體制,國民識字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有還算不錯的社會與醫療福利。殖民時期的坦米爾人顯然比僧迦羅人更容易適應英國 的制度,因此往往在殖民政府中擔任重要的職位。且由於多數居民使用英語並接納西方文化,僧迦羅與坦米爾的傳統文化與信仰都遭到壓抑。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里蘭卡脫離英國而獨立,採共和體制,但輪流上台執政的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與聯合國家黨(UNP)都是僧迦羅人主導的政黨。 坦米爾人的主要政黨是聯邦黨(FP), 主張將斯里蘭卡變成聯邦國,由坦米爾人自治,但沒有得到主要兩大政黨支持。兩大黨為了取悅僧迦羅選民,分別推動一系列的本土化政策。正是這些政策失誤讓坦 米爾人感到威脅。
1956年斯里蘭卡政府制訂語言法,將僧迦羅語定為唯一官方語言,此舉限制坦米爾人進入政府工作的機會,也使坦米爾人面對法律程序上處於不利地位;同時因 坦米爾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時普遍表現比僧迦羅人為好,進入大學的比例較高,斯里蘭卡政府遂決定依種族人數的比例來決定進入大學人數。
此外,政府在開發政策上忽略坦米爾人居住的北部與東部地區,坦米爾人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逐漸升高。其實坦米爾人在獨立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支持聯邦黨的溫和的 議會路線來爭取自治,只是沒有太大效果。最後聯邦黨在1970年代改稱為坦米爾聯合解放 陣線(TULF),主張在斯里蘭卡東北地區建立新的坦米爾人國度,但仍然堅持議會路線。
此時年輕激進的坦米爾人開始組織一些稱為猛虎(Tigers)的團體,以暴力方式攻擊僧迦羅裔軍警與政客,其中以普拉巴卡蘭在1976年創設的坦米爾之虎 最為著名。坦米爾之虎游擊隊在1983年7月間對位於北部Jaffna半島的軍事基地發動第一次攻擊,此一軍事行動打響了坦米爾之虎的名號,外界也將這年 定為內戰的開始。往後26年間政府軍與叛軍之間打打停停,但也都付出慘痛代價,坦米爾之虎在高峰期,曾統治整個斯里蘭卡三分之一國土,擁有一支小規模空 軍,並以海上走私綁架等方式作為經濟來源。
1994年間,斯里蘭卡新當選的女性總統庫瑪拉通加(Chandrika Bandaranaike Kumaratunga)排除眾議,決定賦予坦米爾人自治權作為重開談判的條件。坦米爾之虎起先同意,但後來又覺得政府談判誠意不足而退出,戰事重起。斯 里蘭卡政府軍在1995年12月攻陷坦米爾之虎的主要根據地Jaffna,這是該地在內戰開始後首次回到政府軍的控制中。為了報復軍事上的挫敗,坦米爾之 虎在1996年1月對斯里蘭卡中央銀行發動炸彈攻擊,造成百人死亡、一千四百多人受傷。
此後自殺式恐怖攻擊逐漸成為坦米爾之虎攻擊政府單位的主要手段。2000年春天叛軍曾對政府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佔領Jaffna的一個重要軍事基 地。斯里蘭卡政府不得不向國際社會求援,最後靠以色列提供的軍事援助與空中支援才制止叛軍攻勢。內戰過程中,國際社會至少曾經兩次介入調停:印度曾在 1987年應斯里蘭卡政府之邀請,派遣部隊至該地監督雙方的停火協議,結果自己反成為被叛軍攻擊的對象,最後不得不在1990年宣佈撤軍;挪威政府在 2002年成功協調政府軍與叛軍雙方簽訂一份有效的停火協議,該協議奇蹟似地維持了三年。
但當斯里蘭卡自由黨領袖拉賈帕克薩在2005年11月當選總統後,決定撕毀停火協議,改採強硬的軍事路線圍剿坦米爾之虎。拉賈帕克薩決定對叛軍採取攻勢的 時機點相當高明,因為自從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全面清查並封鎖全球恐怖組織的金錢與軍火網路,坦米爾之虎過去仰賴海外援助的管道被逐一切 斷。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在2006年初展開,政府軍逐步肅清在東部省的叛軍勢力,並在2007年中展開對北部省叛軍的攻勢。國際社會僅敦促雙方克制,但未直 接介入,主要大國裡只有中國政府公開支持斯里蘭卡政府圍剿叛軍的行動。
戰事進行到今年5月中旬,政府軍將殘餘叛軍逼到東北海岸和一個潟湖之間的狹長地帶,並切斷其海陸逃亡路線。隨後普拉巴卡蘭在槍戰中被擊斃。由於普拉巴卡蘭 長期以來是以獨特個人魅力與嚴格軍事紀律來領導叛軍,他的死亡將使坦米爾武裝反抗勢力陷入無人領導的狀況。坦米爾人短期內很難再出現類似能與政府軍抗衡的 軍事組織。拉賈帕克薩總統將這場戰爭視為個人政治生涯的重大成就,但三年戰事已讓25萬坦米爾人流離失所。
目前其中有19萬人擠在三個由政府設立的難民營之中,生活條件極為惡劣。斯里蘭卡人民非常善良,在過去幾個月以來捐助了大量救援物資,聯合國難民總署也運 來大批臨時帳篷供難民棲身。只是斯國政府上下迄今仍沈浸在勝利的喜悅,沒有對難民問題提出妥善的解決方案,難民如何重建家園也遙遙無期。原本支持政府圍剿 叛軍的坦米爾裔政治領袖也開始轉向批評政府。看來軍事上的勝利只能解決軍事問題,無法真正化解僧迦羅與坦米爾之間的歷史恩怨。
( 本文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陳牧民寫作,刊登在青年日報國際安全論壇專欄.2009.6.16.版7 )
5月19日,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正式宣布:在與坦米爾之虎(LTTE)持續26年的內戰獲得最後勝利;政府軍不僅攻下叛軍所佔領的最後據點,還將其領袖普拉巴卡蘭 (Velupillai Prabhakaran )擊斃。他的死亡象徵著坦米爾武裝獨立運動的結束,也顯示賈帕克薩過去三年來堅持以軍事打擊手段來結束種族衝突的戰略奏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