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軍力對比

日本「2009年版防衛白皮書」指兩岸的軍事對比已經日漸向中國大陸傾斜,我國國防部坦承戰力向中共傾斜的說法,但認為台灣無法也不宜與中共進行軍備競 賽,以免危及國家整體競爭力。國防部並說國軍規劃兵力結構調整時已將「勝戰」的定義,從「全面打贏敵人」,調整為「不讓敵人登陸立足」,後續建軍規劃將朝 建立小而精、小而強的國防武力,達成「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目的。


事 實上,有關兩岸軍力對比逐漸失衡的報導,今年的日本防衛白皮書並非第一次,早在2000年1月美國的國防智庫蘭德公司就已經發表過「史文報告」,指出我國 官兵訓練維修能力不足,役期過短,造成兩岸軍力不平衡。2004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也在「新聞線上」的節目發表專文,認為兩岸軍力對比對台灣不利,中共軍 力當時的優勢已經明顯的超越台灣。

2007年5月,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也曾公佈了一份長達217頁的《中國軍事現代化和其對美國及亞洲的衝擊》,這份報告就指稱 「中共軍力已經超越了解決台灣問題的需要,正逐漸對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利益和軍事存在發出挑戰」。同一年,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也在報導中聲稱從1999 年到2007年,台海兩岸的海空軍力量對比,已經發生急劇的變化,總體的戰力正在向中國大陸傾斜。

儘管國際間有這麼多的報導與評估,似乎都對我國的軍事處境感到憂慮,但思考一項軍力評估的後設議題,並非單純的依靠想像的推估,就可以達到軍力評估的後果,還需要以「實戰層次」和「情境層次」的評估來分別考量,才能真正判斷出軍力對比所產生的威脅性。

就「實戰層次」來說,中共軍力對台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中尤以在大陸沿海部署的200多架各式戰機,以及超過一千枚的飛彈對準台灣;另外,水上艦艇和水 下潛艦,不管質量均已超越我國的軍力。但總兵力並非戰力的等值,而戰力也不是威脅的全部,以台海的海、空域條件而言,中共不會也不能以全部兵力投入台海軍 事衝突。因此藉由「情境層次」的軍力評估,應該是輔助「實戰層次」評估不足之處。

就當前台海軍力的「情境層次」來看,馬英九總統上台以後,兩岸關係已經大幅改善,總體的兩岸關係正向和平共榮之路邁進,這已經讓中共沒有再啟動兩岸衝突的 藉口,所以我國不必然再以「實戰層次」的顧慮追求兩岸軍備競賽,如何維持足以嚇阻中共軍事蠢動的「小而強」的軍力,就可以維持兩岸和平共榮的目標,這也是 國防部為何會將我國的軍事戰略從「全面打贏敵人」,調整為「不讓敵人登陸立足」的主因。

所以理解「情境層次」的需求,才不會因為「實戰層次」的偏狹,造成兩岸無謂的軍備競賽,這對兩岸的和平共榮才會有所助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