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刀作戰 美加速反恐與阿國重建進程 (李黎明 )

阿富汗戰爭長期以來牽制著美軍在亞洲軍事作為,其中不乏反恐戰略的考量,但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了「破壞、瓦解和擊潰」的全新戰略,增兵兩萬一千 人,本報特邀學者就美軍在阿富汗的「彎刀作戰」行動進行研析。(編按)


美軍長久來介入阿富汗內戰,其中更摻雜著動盪性質的反恐戰略,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 巴馬必須重新思考一套符合美國人民期待的新戰略,以扭轉持續七年的戰略僵局。然而,歐巴馬的「阿巴」反恐新戰略究竟將朝向哪一種方向進行?其路線仍不十分 清晰。因此,美國內部仍然進行著戰略思考的路線討論。例如,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內部的研究分析而言,就呈現不同的幾種代表性觀點。美軍最近展開 「彎刀作戰」行動的實際情況,正好可以作為理解這些不同觀點的實際案例。

 歐巴馬的「阿、巴新戰略」

 歐巴馬上任兩個月的三月二十七日,宣布了對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全面新戰略,以「明確與集中的」為目的,主要是「破壞、瓦解和擊潰」當地的「基地」組織,以確保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安全。

 首先,除了今年底之前對阿富汗增兵兩次共兩萬一千人,以便將軍事行動重點轉向訓練阿安全部隊和擴大阿國軍隊方面。此外,還會敦促北約盟國在二○一一年前擴增駐阿國軍隊至十三萬四千人,並使阿富汗警察部隊人數達到八萬兩千人。

 其次,美國將在五年內對巴基斯坦金援十五億美元,用於基礎建設和邊境經濟發展,加強支援阿富汗農業、教育、工程和法律專業人才推動民事建設,共同關切貿易、能源和經濟發展等問題,並經由國際合作,以解決這些問題。

 再者,與阿、巴建立三邊對話機制,加強情報共享與軍事合作,加強巴基斯坦軍備與訓練,增強巴方打擊恐怖分子的能力。

 歸納以上的要點,歐巴馬的阿富汗新戰略原則大致為:以基地組織為打擊目標、以軍事情報合作關係建立該地區實際掌控、以增強美軍兵員的方式協助阿富汗建立其軍警責任與能力,最後以援助方式推動阿富汗整體社會建設,達成反恐目標任務,最終解決撤軍問題。

 談判和解抑或增兵打擊

 最近兩年以來,阿富汗內部興起一種與塔利班談判以謀求和解的構想,美國軍方甚至也不全然反對這種想法。阿富汗總統卡扎伊在即將到來的八月二十日總統大選前宣稱,如果再次當選,首要任務就是促成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武裝進行談判,使阿富汗恢復和平。

  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塔里斯為文指出,與塔利班談判,是一項過早且不需要的作法。阿富汗的穩定,經由修正現行戰略即可達成,阿富 汗的最後和平與塔利班的戰敗,唯有經由政治軍事的勝利獲致。只有在反恐作戰獲致政治和軍事上的勝利之後,與暴亂分子中的溫和派進行具有意義的談判才可能進 行。因此,目前與一個自信滿滿能夠獲得戰勝的塔利班妥協談判,無疑是破壞阿富汗穩定的最快途徑;美軍焦躁與急於撤軍意圖的表露,可能更加鼓勵塔利班的堅持 與頑抗。

 塔里斯也否定了聯軍將在阿富汗這個「帝國墓地」最終挫敗的預言。他認為,今日的美國不同於英、蘇,除了軍力優勢,美軍也被視為支持與符合阿富汗人民反對塔利班並獲致反恐戰爭勝利願望的利益,而非單純的軍事佔領。

 改變打擊對象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另一位專家,法籍的訪問學者多倫索洛則提出了更為深層的考量,在某種範圍上,否定了前者的觀點。

  他認為,歐巴馬僅僅是著重在增強兵力的決策,並非明確的戰略改變。因為,從二○○二年的兩萬兵力至本年底計畫達到十萬兵力目標的增兵過程中,現在已經是 第五或第六次,而非首次的增兵,無法看出他的戰略轉變意義何在?以目前阿富汗的情況而論,戰略轉變的意義,乃在於將兵力用於何處的問題。

 其次,美軍將兵力用於塔利班實力最強的東、南諸省,而且其地理位置又可以延伸至巴境內西北省份形成安全後方。同時,美軍亦不能形成相對足夠兵力以遂行反叛亂作戰。如此一來,美軍仍只是持續進行長久以來無效的作戰方式,並無所謂戰略的轉變。

  事實上,美國無能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美國的真正敵人是基地組織,但是美軍一直在投入資源與塔利班作戰。此舉非但無助於打擊基地組織,反助長「聖戰」的氣 焰。而基地組織目前已經離開阿富汗,轉進巴基斯坦境內窩藏。此刻,美軍在阿富汗的戰爭,實際上是與地方政府作戰。與本土性的塔利班作戰,並不會獲致決定性 的勝利,美軍必須將戰鬥重新指向基地組織,而這一種改變,必須最終放棄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轉而向巴基斯坦尋求合作,協助其安全情形脆弱的中部省份,共同 解除基地組織的勢力。

 檢視「彎刀作戰」的戰略效果

 「彎刀作戰」所具有的特點為: 歐巴馬自上任以來首次下達的作戰命令,具有新戰略或新解決途徑的意涵及批判指標;為首次大規模的旅級行動,不同於七年來均 為排級攻擊,亦為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陸戰隊攻擊行動;攻擊目標為阿富汗南部,具有深入塔利班武裝溫床攻堅的性質;不僅是對抗塔利班武裝分子,同時亦準備奪 回南部地區;行動的準則為,減少阿富汗平民傷亡的目標高於殲滅塔利班武裝分子;行動的目標是讓美軍和阿富汗部隊剷除激進分子,並固守第一線地區,以保證在 二十日大選時期該區的安全,最終目標是把所有安全警戒責任轉交給阿富汗部隊。

 實際作戰過程中,對於當前戰局,美軍和塔利班方面解釋各有不同。塔利班發言人說,他們與當地百姓混在一起,採用游擊戰略、鄉村戰略,避免與美軍正面交鋒,並在美軍行軍路線以地雷與汽車炸彈襲擊方式,造成聯軍傷亡。事實上,美軍在部分交戰地區於作戰之初即已深陷泥淖。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說:「我們擁有足夠的軍隊人數,不只能清理該地區,還能夠守住它。所以,我們接下來可以重建。這就是我們的戰略。」但它也將 面對一場硬仗。甚至,某些軍事分析家認為,這可能是一場打不勝的戰爭。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彎刀作戰」進行十天後稱,他將在選後重新評估對阿政策。大選後, 美軍將會把注意力置於建立阿富汗軍警部隊,協助阿富汗人民營生的農業等社會發展問題,以及建構被阿富汗人民信賴的司法體系。

 總而言之,美國雖然明確揭示了他的主要殲滅對象是基地組織,而非塔利班,但卻運用了七年來的最大兵力以打擊塔利班。這一點,是許多專家力陳應該劃清與避免的問題。

 結語

  從歐巴馬所揭示的戰略原則來看,其內容呈現兩極意義。例如,強調兵力(包括火力)與集中,又以非正規戰及非軍事標的為戰略的核心目標,這就難以簡約性的 原則規劃整體戰略。從某個角度來看,「彎刀作戰」,可能只是暫時性或短期的「戰術」意義。其次,如果「彎刀作戰」確有戰略的意義,則自然不會符合主張談判 的非主流觀點,然而,也可能難符主流派的軍事戰略構想。因為,在伊拉克戰場中,已經由「掌控與佔領」修正為「固守堡壘」的原則,於今阿富汗戰場又完全倒 轉,最終難免再次陷入兵力不足之後果。除非,「彎刀作戰」只是一時的戰術性運用。

(本文由台灣戰略學會執行長李黎明博士寫作,刊登於2009.8.2日青年日報,《韜略談兵》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