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局變化之快,雖然讓人目不暇給,但只要用一些架構式的思考來解讀,應該不難理清其中的脈絡。例如,我在上一期(第12期)「玉山週報」寫了一篇「蔡 英文的馬英九情結」,文章中指出民進黨近來似乎有意操作「馬英九情結」,利用「保馬策略」來打擊泛藍陣營的「反馬派」,以守住兩岸政治的最後防線。這樣的 推論還來不及發燒,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卻又拋出一個「保馬」的大動作,這個大動作不只震驚了北京,也讓全世界再度把焦點轉向南台灣來。
8月26日以高雄市長陳菊為首的民進黨七個執政縣市長,共同發出邀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來台參加「八八水災祈福法會」。這項原本只是試探性的動作,經 過馬政府國安團隊5個小時的討論之後,竟然獲得通過。顯然在「八八水災」中聲望被打得瀕臨崩潰的馬英九,這次終於學聰明了,他懂得像過去李登輝一樣,順手 接了民進黨人士拋過來的球,此舉不只可以洗刷一下他那個「小孬孬」的惡名,也讓他和陳菊在「災難政治」中獲得雙贏的局面。
●輿論戰與陳菊的崛起
從今年5月以來,陳菊的政治操作不僅越來越純熟,也讓人越來越刮目相看。她試圖超越地方行政首長的格局,緊緊抓住兩岸與國際議題,做為支撐她主導地方政情的能量。這種典型的「輿論戰」操作手法,確實是當前國內政壇高人一等的奇招,也是製造她在南方崛起的資本。
就先從兩岸的政治操作談起。陳菊對兩岸議題的操作,可以用一句過去大家形容胡錦濤對台的操作方式來概括,也就是「軟更軟、硬更硬」的手法。「軟」的是今年 5月她不在乎綠營異樣的眼光,毅然以行銷高雄世運為名,在五一七反傾中遊行的氣氛還未消散之時,就放下身段跨海到北京和上海訪問。「硬」的是在八八水災還 沒有終結之時,她又出招邀請達賴喇嘛來台祈福,讓人見識到她的膽識與遠見。
就以陳菊第一次的大動作來說,她選擇在民進黨舉辦反傾中遊行之後到中國訪問,拋了一記「軟球」給中國接,讓中國誤以為可以將了民進黨一軍,「以綠破綠」來 降低反傾中遊行的效應。未料,在8月26日台灣還沈溺在水災的悲情氛圍中,陳菊竟然又使「硬」,大棘棘的聲言要邀請達賴喇嘛來台祈福。陳菊這種既軟又硬的 操作手法,確實讓中國感到很沒面子,於是第一時間由國台辦出面,狠狠的修理民進黨一陣,把邀請達賴來台的「罪過」,全部歸罪於民進黨的「災難政治操作」。 儘管中國對陳菊頗有惱羞成怒的味道,或說因為被陳菊擺了一道,讓他們無顏以對,但中國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對民進黨不理解,沒想到民進黨人士敢在災情還 沒化解之時,竟然又繼續進行下一道政治習題的操作,讓他們頗有措手不及的錯愕感。
只是,從陳菊的操作手法來看,她的目的並非是在兩岸,而是放在更大的國際範疇,期望把自己推升到國際級領袖的地位。所以,陳菊第一次用軟調低下頭到中國訪 問,目的當然是要把中國的體育團隊拉到高雄,以增加高雄世運的國際能見度,也讓她有機會把高雄世運辦成史上最成功的世運。
而這一次陳菊使硬,卻又讓她成功的把達賴喇嘛邀請到台灣,藉著達賴喇嘛的國際知名度,加上中國的惱羞成怒,陳菊再一次讓國際社會看到她在兩岸與國際議題的 操作上,充分展現靈活的政治手腕,即使達賴來台只是單純的宗教活動,但陳菊再一次成功的把兩岸和國際議題綁在一起操作,未來她的政治份量將不可限量。
●馬英九變成「第二個李登輝」?
雖然中國對於達賴來台一事,初步的反應是完全歸咎於民進黨,認為民進黨是有意透過災難政治的操作,意圖破壞兩岸關係。但讓達賴來台畢竟是馬英九所批准,所 以中國即使小心奕奕的不批馬,避免破壞他們跟馬英九之間的互信,但仍然遮掩不了他們對馬英九的失落之情,應該說中國已經無法認清馬英九是敵是友,他們最擔 心的是這一年來完全親馬的政策,會不會演變成像1990年代的李登輝一樣,到頭來只是夢幻一場。
當然,中國內心怎麼煎熬,不是我們關心的事,但這件事對於裂解泛藍內部的團結,必然會產生化學作用,也就是泛藍內部一些「祖國派」,或者說是奉北京為正朔 的人士,絕對原諒不了馬英九這次的作法,他們現在雖然還沒有對馬英九發作,未來仍會做為北京的馬前卒,在台灣內部伺機興風作浪。
只是,馬英九既然知道同意達賴來台的事情,可能對北京和泛藍內部形成兩面不討好的情況,為何這次他又甘冒大不韙,做了這件連他自己可能都不敢相信的大事 呢?這當然不可能像一般媒體所猜測的,馬英九可能跟北京已經交換好了條件。若以北京的性格來說,他們絕對不可能為了馬英九的小惠,而讓自己多年來在國際社 會所構築的「達賴圍堵戰線」一夕崩解,所以他們之間沒有交換條件,應該是可以肯定的事。
問題是馬英九選擇這麼做,他的算盤又是怎麼打的呢?這可以分成幾點來說明:
一是,從災難中再起。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國家或政治人物,他們的崛起之路,除了災難之外,似乎找不到第二條捷徑,講白了就是時勢造英雄。二次 大戰前日本、德國的崛起,就是走這條道路,戰後美國的崛起,也是二次大戰所製造的結果。就政治人物來說,阿扁在美麗島事件的災難中崛起,李登輝在中國的飛 彈試射中崛起,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崛起,幾乎都是脫離不了這項規律。
反觀國民黨,連戰含著金湯匙出生,一生無災無難,他就做不了總統;馬英九自己是好命到家,但他坐上總統的寶座以後,反而從國際到國內到處帶給別人災難,而 他自己也在各種災難中聲望直直落,所以如何尋求在災難政治操作中再起的機會,恐怕是馬英九這次會選擇讓達賴喇嘛來台的主因。
畢竟,從李登輝到阿扁20年的執政中,台灣主體意識不只已經形成,而且還是鞏固台灣民主的最堅實意識,馬英九執政一年多來,他採取完全傾中的政策,不但沒 有給自己帶來高聲望,反而讓自己陷入泥淖中難以自拔,這是他違背台灣人民意志所造成的惡果,不必然只是因為他的無能所造成,因此,如果能夠順勢選擇讓中國 難堪一次,讓自己像一個男人,馬英九才有再起的機會。
二是,守住兩岸政治防線。當然,讓中國難堪一次,只是一種想像,但是若從最近以來,中國不斷的在兩岸政治上進行操作,不斷的催促馬英九應該在兩岸軍事互信 機制和簽署和平協議上有所動作,這已經讓台灣人民感到恐慌,如果馬英九不能守住這一條政治防線,台灣人民的背離,必然是他難以承受之重。
為此,他利用同意達賴喇嘛來台祈福的機會,在兩岸的政治藩籬上劃下一道防線,明白的告訴北京,別想在政治範疇跨越紅線,顯然是馬英九現在不得不為的原因。 要知道,馬英九那一句「終極統一」的名言,早已成為他在政治上的罩門,而他父親所期盼的「化獨漸統」遺言,也在他的政治路途上佈下荊棘,為了化解這些難 題,除了對北京扮一次黑臉之外,馬英九的政治前途根本沒有解救的機會。
特別是,這一年多來北京不斷的釋放對台利多,並在八八水災中更充分表現親善態度,這絕非是常人的行為,背後就是希望一步步的把台灣綁在他們那一條統一的繩 索上,其中兩岸簽訂ECFA只是從經濟跨入政治領域的第一道門檻,未來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才是中國利用政治掌控台灣政治前途的重要法碼,所以 他們對台釋放經濟利多,只是引誘台灣走上不歸路的開始,馬英九過去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但八八水災之後,馬英九為了挽救自己的政治聲望,他就不能再去玩這 項「危險的遊戲」,否則人民的反抗,必然成為壓垮他政治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讓達賴喇嘛來台,在兩岸政治上明白的劃下一條防線,對馬英九來說也許是一項危機,但又何嘗不是一個轉機?
三是,明白告訴反馬的泛藍人士,馬英九跟他們不一樣。事實上,從八八水災之後,泛藍人士「去劉」的聲浪並不小於民進黨的聲音,他們更不斷的試圖把宋楚瑜等從冷凍庫中解放出來,以取代劉兆玄的無能。
只是泛藍反馬人士的大動作,並沒有讓馬英九退縮,反而激發他保劉的意志。為了保劉,馬英九同意讓達賴來台,明顯的是要跟國民黨內反劉派劃清界線,這一道界 線一劃下,儘管中國還是不願意正視馬英九的質變,反馬人士也不願意相信馬英九已經不跟他們站在一邊,但馬英九變成類似90年代李登輝的角色,應該是一項很 難再改變的事實。
既然馬英九可能變成另一個李登輝,反馬人士為了向北京表忠,誰又敢去爭搶閣揆的位置。閣揆的位置若沒人敢爭、敢搶,馬英九就可以好整以暇,從容的在9月進 行他的內閣改組行動,屆時如果願意再釋放幾個閣員的位置給綠營人士,那麼馬英九和綠營的合作關係應該就可以確立。
●南北對抗或南北合作?
所以,八八水災雖然在南部造成災難,但何嘗又不是南方崛起的機會。過去在以台北為政治中心的思考之下,台灣南部長期以來一直處在政治邊陲的地帶,但從謝長廷擔任高雄市長以後,一直到他去年參與總統大選,南部政治的影響力一直在上升之中。
陳菊擔任高雄市長以後,兩度拋出兩岸與國際性的議題,不只主導台灣政治的發展,也把台灣政治的中心逐步向南移動,扭轉了過去以來南部被政治邊緣化的困境。 所以南方勢力的崛起應該已成定局,未來需要關注的是台灣的政治發展到底會形成「南北對抗」或「南北合作」的格局,恐怕才是攸關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要變數。
這個「南北對抗或南北合作」的戰略格局,可以分成兩面向來看,一種是綠營之間的南北關係,另一種則是藍綠之間的南北關係。
就以第一種綠營之間的南北關係來看,蔡英文主導民進黨中央一年多來,由於她的性格被界定為是「女性的馬英九」,所以這一年多來民進黨中央一直缺乏開創性, 讓民進黨的聲望只能止血,卻無法向上提升。所以台灣民眾都在期盼民進黨是否有新一代的政治領袖產生,期待他能帶領民進黨走回執政之路。
陳菊在南方的崛起似乎讓人看到了這個希望,所以未來民進黨的權力中心有可能向南移轉,在這種情形下,陳菊跟民進黨中央到底是採行合作關係,或者還是自己玩 自己的,讓外界看成是一種對抗的關係,對民進黨未來的發展都將形成重要的變數。如果陳菊不能跟民進黨中央採取合作的關係,她可能像謝長廷一樣,在總統大選 中只能獨力作戰,無法獲得其他派系的充分奧援,這對陳菊顯然是不利的現象。
再就藍綠之間的南北關係來看,陳菊兩度出手「保馬」,雖然把自己提升到能夠與馬英九對陣的地位,但「保馬」也等於是幫馬英九穩住陣腳,讓他的政府免於陷入崩潰的局面。
然而,陳菊的「保馬」策略也可能陷入另一種「危險遊戲」的困境,亦即,如果馬英九在民進黨的「保馬」策略下能夠變成第二個李登輝,未來跟民進黨的政策合 流,共同站在反中的陣線上進行合作,那麼民進黨的「保馬」策略才具有意義。但如果馬英九最後還是選擇對中國和泛藍的反馬人士妥協,這就讓「保馬」策略可能 賠了夫人又折兵。
當然,馬英九的妥協與否,可能還是要看中國的態度,如果中國還是堅持「和平發展」的路線,對馬英九同意達賴來台的政策徹底容忍,那麼馬英九變成第二個李登 輝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反觀,如果中國不願意他們在國際圍堵達賴的政策鬆解,未來是否可能再度對台採取強硬的政策,這都會影響到馬英九未來新的定位。
然而,不管馬英九是否可能變成第二個李登輝,民進黨首要重視的是陳菊在南方的崛起,可能改變黨內的權力關係,民進黨勢必要做好迎接黨內新時代來臨的準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