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愛與關懷能量 國人同心重建家園

九二一這場近百年來台灣罕見、奪走無數生命的天災巨變,雖然摧毀了美麗的山川及許 多人辛苦打造的家園,但也激盪出國人的大愛及互相扶持的信心。如今,絕大多數災民已經走出九二一大地震的傷痛與陰影,除要歸功政府災後重建工作的努力外, 也要感謝國軍官兵及宗教界、企業界等民間團體與志工們所展現的大愛,因為他們無私的奉獻,在災後發揮團結一致、心手相連的力量,才得以共同完成這場不可能 的重建任務。

事實上,在遭遇各種災難危急狀況時,社會上許多熱心公益的團體及國際救援組織,均能透過媒體與地方組織的動員而迅速展開,並在物資及經驗缺乏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方式達到救援的目的。他們除了在精神上發揮撫慰人心的效果外,更展現團體的力量,提供災民實質的物質協助。

例如大地震於凌晨一時四十七分發生後,凌晨二時,慈濟證嚴法師獲知各地紛傳災情,立即指示成立救災中心,將全國的慈濟人迅速動員起來,先後在災區成立三十 個服務中心,為災民提供民生所需的各項物資。不只是慈濟基金會,包括佛光山、法鼓山、基督教會等宗教團體的志工,也全體總動員,相繼奔赴地震災區投入救助 工作,透過協助興建組合屋和重建學校,帶領災民走出災後的傷痛。

同時,成員均來自社會各領域的我國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中華搜救總隊,平時義務性進行各項搜救任務,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後,亦跟隨國軍官兵投入救災行列; 在災區隨處可見這些身穿橘紅色制服的搜救隊員穿梭其間,為搶救瓦礫下寶貴的生命盡一分棉薄心力。另一方面,儘管我國許多民間企業在經歷了芮氏規模七點三的 強震之後,尚處於停工復原階段,但企業家們仍然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救助災區居民。不僅如此,這些民間企業更透過認養 災區學校,或是提供就業機會,藉以協助災民儘快回歸正常生活。

民間的力量無限大,九二一震災之後,國內至少有超過一百多個團體發動募款活動。根據統計,國內宗教團體與民間企業募得善款共計一一四億元,為了統合運用各 界的賑災捐款,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通過成立「九二一賑災民間捐款基金管理委員會」,由社會賢達和具公信力的民間團體代表組成,共同監督賑災款項的分 配運用,實踐「來自民間、資助民間、協助政府」、「透明效率、落實重建」等重建規劃原則,將民眾的愛心發揮最大效益,也使受災同胞能獲得公平、妥善的照 顧。另外,民間學者也組織全國民間災後重建協調監督聯盟,做為監督震災捐款及提供民間救災單位協調服務之用。

雖然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任務已經於去年圓滿達成,不過這場地震所引發的民間生命力並沒有因此沉寂。二○○五年八月,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紐奧良市,造成 慘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災區重現熟悉的慈濟人身影;去年五月,中國大陸四川汶川大地震賑災期間,同樣隨處可見來自於我國的宗教團體、民間企業,他們在 四川地震災區傳承台灣的九二一救災經驗。今年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地區,災區的悲慘景況透過媒體報導、網路散播、口耳相傳,讓全體民眾都感同身受,再次激起 國人同胞間的親愛精神,透過與政府結合的力量,積極展開各項救援工作。也因為全民團結一致,才能夠將最即時、最充沛的救援能量與愛心關懷送至災區,為災民 注入一股暖流;許多災區救援的感人故事透過媒體向外流傳,尤令人深覺溫馨滿懷。

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暴風疾雨是天地運行所致,但隨起隨滅,不能維持長久,諸行無常,天地如此, 人所面臨的種種困頓,亦復如此。八八水災發生後,民間力量再度展現熱忱,災區隨處可見的志工,他們不僅犧牲工作、休閒時間全力投入救災工作,還對災民提供 各種諮詢與救助的服務,讓人性的光輝散布在災區鄉野之間。儘管台灣因位處於地震與颱風帶上,未來國人仍可能遭逢各種天災的挑戰與考驗,但是只要社會充滿愛 與關懷,我們就可以攜手共度任何難關與險阻,進而守護每位同胞的至愛親人與美好家園。

2009/09/22 社論:國軍救災視同作戰精神 為國人足恃安定力量

十年前發生的「九二一」強震,重創台灣這塊土地,並造成一萬三千七百餘位同胞傷亡,房舍毀損超過十萬戶,災情之慘重,空前絕後,從未遭逢的危機,考驗著國 軍長久以來訓練的動員能力與應變實力。對於大小災難的救援,總是走在前頭、做到最後的國軍官兵,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搶救、復原、重建等任務中,亦毫無例外地 於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再度兵分多路,直奔災區,深入險境救援。面對這場百年浩劫,國軍秉持「救災視同作戰」的精神,第一時間投入、不眠不休,澈底發揮愛 民親民的精神,不僅成為國軍救災行動最佳寫照,也樹立了救災的典範。

九二一震災發生後,政府所採取的行動分為「人員搶救與災民安置」及「災後重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搶救工作,主要由國軍與各地消防單位、民間救難團體來 配合進行。基於保國衛民的天職,國軍官兵立即全體總動員,迅速投入災區救援工作,官兵們銜哀救災的表現,尤其是在接獲救災任務當下,無視小我危困積極投身 大我救難的無私精神,令人感動。

事實上,在地震發生後二十分鐘,國軍第一線部隊即已進入災區並展開災情調查、回報,國防部於凌晨二時三十分下達「救災視同作戰」的救災命令,要求災區各部 隊「不待命令,立即投入救災」,國軍各級救災部隊在凌晨四時左右陸續抵達災區,並設立前進指揮所及在各縣市成立聯絡中心,協調救災工作進行。同時依照擬定 之災害應變預備方案,展開災情蒐整、道路搶通、建立對外通信系統及災區民眾搶救等積極作為,全面進行救援工作。在整體救災與重建行動中,國軍總計出動官兵 超過五十萬人次、動員車輛三十八萬餘輛次、動用各類飛機三千多架次,供給民眾各類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整體救災過程中,國軍官兵主動放棄休假,奮不顧身投入災區最前線,從人員搶救、災民安置、發放物資、防疫消毒、搭橋鋪路到組合屋搭建等工作,陸、海、空、 聯勤、後備、憲兵各軍種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在救災的艱巨工程中,國軍官兵的立即參與,同時展開高度機動能量,及時降低了災害的擴大;最艱困的災區現場、 最險要的運補地點、最危急的交通開闢,還有最惡劣的善後處理工作,弟兄們在殘破不堪的環境中拚鬥,沒有人喊苦,堅決不向大自然的考驗低頭。

儘管投入救災的官兵來自不同軍種,但大家心中都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救災第一,重建為先」,官兵們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各個災區,透過各電視台新聞畫面持續 的播放,無疑也為災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國人在感激官兵們無私付出的同時,也更加肯定國軍在救災復原工作中所展現的優越動員能力和效率,充分發揮軍民一 家、水乳交融的大愛。

根據TVBS當時的民調顯示,有近九成的民眾肯定國軍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全面協助救災的表現;前行政院長、現任副總統蕭萬長也對國軍官兵在九二一地震期間, 不眠不休的努力,於地震發生後兩小時立即動員前往災區救災,所展現出高度的效率與實力表示肯定。此外,當時甫出任日本經濟計畫廳政務次官、同時也是一九九 五年阪神大地震災區兵庫縣出身的日本眾議員小池百合子,在代表日本捐贈我國組合屋之後,於日本產經新聞發表了一篇觀察我國九二一救災的報告;小池議員在文 中特別讚揚國軍於九二一救災之中的表現,認為我國政府及時動用訓練有素、指揮系統精良的國軍擔負救災主幹,是震災過後能迅速展開重建工作的最主要因素。

天災與重大災變都是對國家緊急應變能力的考驗,國軍在「九二一」救災的表現,不僅贏得民眾的尊敬愛戴,更強化了政府應變的能力。在這場二十世紀末的震災浩 劫中,國軍深入災區搶險救援的經驗,將國軍的任務帶向應對新的生態、環境威脅等非傳統安全任務層面。為因應這種非傳統性戰略任務的轉型,近年來國軍已經在 各級部隊做好平時災害應變編組,並藉由上、下級與橫向單位間協調、聯絡工作,形成完整救災體系,以便達到「時間搶第一、資源不浪費、人力不閒置」的救災效 能。相信未來,不論我國遭遇任何安全威脅,基於國軍使命與對國人同胞的責任感,國軍仍將是國家及人民最足恃的安定力量。

2009/09/21 社論:記取九二一教訓 建立完整救災機制

十年前的今天,在台灣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這不僅是二十世紀末我國所遭遇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也讓許多同胞在天搖地動的一瞬間,失去了心愛的家人、可 愛的家園,災情更撼動了全世界。九二一大地震不只讓我們看到政府所應承擔的職責,也讓國人學習如何在不穩定的環境中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這是一個最寶貴的經 驗與值得向後代傳承的價值。十年的重建雖然艱辛與漫長,但是災區民眾永不放棄的決心與信心,一步一步重建起自己的家園,充分發揮台灣堅韌的生命力,也具體 展現了台灣精神。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南投集集地區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不僅使台灣中部災區人民生命財產蒙受重大損失,亦導致包括水電維生系統、學 校、醫院、道路、橋樑等公共設施大量毀損;自然環境的驟變,產業生產設施的破壞,整體經濟發展亦受到重創;估計損失超過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儘管人民傷亡 與財產損失相當慘重,但在政府、國軍及民間團結一致、心手相連,積極投入救災、復原與重建工作,終於度過百年最嚴重的天災。十年過去了,地震災害的探討與 重建成果確實值得認真回顧與檢討。

美國故總統甘乃迪曾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在這場災難中,「政府能為人民做什麼」,不只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政府無可迴避 的責任。在地震發生後不久,李前總統於九月二十五日頒布緊急命令、十一月九日行政院訂頒「災後重建計畫工作綱領」,次年二月間立法院通過「九二一震災重建 暫行條例」,五月行政院經建會完成「災後重建計畫白皮書」,形成救災與安置的四大機制。

同時為使日後在救災時能依法有據,行政院在參考美、日等國的災害救助法規後,擬定《災害防救法》,並在隔年七月間獲得立法院通過,成為我國面臨重大災害時 最重要的遵循法規。有了法律的依據,不僅政府的救災權責得以分配清楚,災難來臨時,政府也因此不必動輒發布緊急命令,影響到未受災民眾的正常作息。

此外,在地震發生後,全國同胞發揮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透過慈善團體向災區居民踴躍捐款,全國捐款總額高達三百二十八億元。為了統籌管理這筆龐大金額的救 災善款,在民國八十八年十月行政院委託民間團體成立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其運作重點包括,建造組合屋安置災民、協助災民重建家園、關懷災後失依兒童、災 民社會保險補助、災後學校重建、地震災害資訊交流等,基金會在這些方面都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經歷了九年的運作,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於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完成任務後解散,剩餘的四十五億元捐款與價值四億元的不動產,全數轉入「賑災基金會」,繼續作為其他災後救助用途。

儘管我國地處地震與颱風等天災頻繁的地區,但是政府長久以來都將緊急災害演練聚焦於防空與工業災害防護,對天然災害的相關防救演練相對不足。有鑑於九二一 大地震造成許多民眾傷亡與財產損失,政府因而將每年九月二十一日定為災害防救日,結合政府、國軍與民間的力量,透過救災演習汲取災害救護經驗,希望在未來 遭逢重大災害時,能夠將災損降至最低。同時,除了法規、重建基金與災害防救的演練之外,在災難發生時,對於災區通信的迅速恢復、災區對外聯絡道路的搶通、 建立災區緊急醫療網、災區傷患後送等機制,政府也建立了完整的配套措施,這不僅讓我國救災體系更具效能,在面臨急難之時,也更能掌握救難行動的時效性。

總之,人類社會享受不斷發展的科技文明,各種自然災害頻生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其中尤以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環境安全問題更是受到全球的關注。而在各種災害 發生時,政府的角色已是不可或缺,如何有計畫的進行防、救災工作,政府必須站在主導的地位,方能有效發揮政府與民間的統合力量。美國學者克魯曼在「環境危 機」一書中提到,環境安全是人類安全最重要核心議題,它也是反映人類共同福祉是否能夠確保的問題,做為人類福祉保護者的角色,政府對環境安全的議題應該擔 負更重大的責任。

九二一大地震的重建工程,在政府的全力擘劃下,迅速讓災區重生,正是政府能為人民做什麼的最佳寫照。在政府與民間紛紛舉辦紀念九二一活動的同時,全體國人均應居安思危,記取經驗傳承,從「心」出發,堅定勇敢迎向未來!

( 三篇文章均寫給青年日報社論,2009.9.21-23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