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爭奪戰-談美俄在拉丁美洲的競逐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泛指美國以南,說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系的中南美洲國家。1492年,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抵達美洲大陸,中南美洲就此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直到19世紀初期,隨著西班牙王國的式微與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 動的興起,才相繼脫離殖民母國而獨立。



不過,脫離殖民統治並不代表美好的時光就此到來。對內,由於經濟與政治權力仍掌握在少數地主與軍人手上,使得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條件並沒有獲得改善。對 外,由於北方的老大哥-美國,為了維護其戰略利益,時常毫不掩飾地直接干涉拉美國家的事務;在冷戰時期,蘇聯為了牽制美國也在此搧風點火,使得拉美地區始 終逃離不了戰亂的宿命。

拉丁美洲的向左轉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之後,拉美各國左派游擊隊受到鼓舞,同時在蘇聯的支持下活動轉趨頻繁。美國為防止古巴革命效應擴大,因而策畫推翻多明尼加及智利等 國的左派政府。在60與70年代,許多拉美國家為了避免左派武裝革命成功,逐漸形成軍事獨裁政府。1979年,尼加拉瓜發生革命,左派游擊隊「桑定民族解 放陣線」(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on Nacional,FSLN)推翻長期獨裁統治的蘇幕薩(Somoza)政權。雷根政府為了避免左派革命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擴大軍援尼加拉瓜反抗軍與周邊 國家,而蘇聯則透過古巴持續提供左派武裝勢力軍事援助,因而導致拉丁美洲成為戰亂不斷的衝突火藥庫。

90年代初期,由於東歐鐵幕與蘇聯的相繼瓦解,使得拉美左派勢力遭逢巨大打擊,開始省思與調整路線。近年來,拉美左派力量逐漸恢復和成長,主因包括:由於 美國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經濟策失敗,導致拉美地區一直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之一,貧窮人口高達2億,貧窮所衍生的問題使社會 底層人民對於現狀的高度不滿。90年代之後,隨著民主政治在拉丁美洲普及,讓許多支持社會與經濟改革的左派總統候選人獲得廣大選民的青睞。

同時,由於美國在911事件之後忙於全球反恐戰爭,大幅降低這塊戰略後院的經營力道,導致拉丁美洲向左轉蔚為風潮。如今,在拉丁美洲的20多個國家中,超 過三分之二的國家陸續由左派政黨或領導人所執政,南美國家僅剩的親美國家僅剩哥倫比亞與秘魯。不過,與過去的左派勢力有所不同,拉美新左派紛紛與左派游擊 隊劃清界線,大多走溫和路線,其主張為反對西方國家主導的自由貿易、反對伊拉克戰爭、反全球化,並呼籲提出新自由主義的替代方案等。易言之,就是反對美國 的經濟與外交政策。

拉美新興左派國家中,以巴西與委內瑞拉最受矚目。巴西是拉丁美洲唯一說葡萄牙語的國家,過去為了開墾廣大的土地,從非洲大舉引進黑奴,使得巴西成為拉美地 區黑奴最多、受非洲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因為文化和語言背景上的差異,使得獨立之後的巴西,長期對鄰國存在著隔閡和戒心。正因為這種被孤立的心態,獨立之 後的巴西長期採行「美國化外交」政策,透過與美國結盟避免遭到鄰國的欺凌。不過隨著巴西整體國家力量的提升,以及對於美國霸權外交的擔憂,巴西開始逐步降 低對於美國的依賴。一方面,強調與南美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二方面,發展與世界其他發展中大國的「新興大國關係」,拓展巴西的大國外交戰略。

相較於巴西的溫和路線,委內瑞拉走的是激進路線。1999年查維玆(Hugo Rafael Chávez)上台之後,因為國際油價曾一度高漲,讓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委內瑞拉,不僅國際影響力大增,開始援助周邊國家(包括左派游擊隊),更勇於在國 際公開場合中對美國嗆聲。由於過去拉美地區飽受軍人干政與獨裁政治所苦。因此,在民主化之後,多數國家憲法規定國家領導人不得連任。不過查維茲卻在任內提 出修憲計畫,順利解除總統不得連任的限制。查維茲的這番作法,引起了其他拉美左派國家領導人起而傚尤,一個接一個都想修憲爭取連任。2009年6月底發生 的宏都拉斯政變,導火線就是賽拉亞總統(Manuel Zelaya)試圖仿效修憲爭取連任,最後演變為宏國軍方將賽拉亞趕出國門的鬧劇,查維茲真是為拉丁美洲的民主做了最不良的示範。

南方北約的建立

拉丁美洲雖然幸運躲過兩次大戰的蹂躪,但是地區軍事衝突卻也從來不曾少過。1969年7月14日,宏都拉斯與薩爾瓦多爆發「足球戰爭」,造成雙方共 2000餘人喪生。事實上,這場戰爭與足球的關係微乎其微,導火線其實是兩國長期因為領土爭議而累積的怨恨,只不過利用世界盃足球賽美洲區會外賽期間爆發 出來;1982年3月,阿根廷工人登上福克蘭群島中(西班牙語稱為Islas Malvinas,中國大陸方面譯為馬維納斯島)的南喬治島插上國旗,並且拆除島上補鯨站,因而遭到島上駐守的英國皇軍海軍陸戰隊(Royal Marines ,RM)驅離。當時執政的阿根廷加爾鐵里(Galtieri)軍政府正因為經濟與社會問題而忙得焦頭爛額,因而決定出兵福克蘭群島藉以轉 移焦點,經過2個多月的激戰福克蘭戰爭(中方稱為馬維納斯島戰爭),阿根廷最終以敗北收場。

最近一場衝突危機發生為2008年3月初,哥倫比亞軍隊在追剿左派武裝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軍」(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FARC)的過程中,不僅入侵了鄰國厄瓜多的領土,更指責厄瓜多提供FARC援助。委內瑞拉為了相挺厄瓜多,也出動部隊在邊界嚴陣以 待。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哥倫比亞得到美國的幕後支持,委內瑞拉不只相挺厄瓜多,更暗中提供FARC軍火,一場軍事衝突看似即將爆發。所幸,在其他南美國家的 壓力下,哥倫比亞總統烏里貝(Álvaro Uribe)自知理虧,在3月7日招開的拉丁美洲高峰會中,向厄瓜多道歉,順利化解了這場衝突危機。

這場衝突危機雖然平和落幕,卻也反映出拉丁美洲地區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迫切性。早在1999年時,查維茲就曾提出既然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為 何不能有南大西洋公約組織(SATO)的構想,不過當時拉美左派勢力尚在萌芽階段,所以這個構想並沒有獲得廣泛支持。經歷了這次衝突危機之後,巴西重新提 出建立「南美防衛委員會」的提議,立刻獲得其他國家的熱烈支持。一方面,這個區域軍事組織可作為拉美國家之間,調解衝突的軍事互信機制;二方面,許多南美 洲國家更期盼,可以藉此將美國勢力排除在外。2009年9月底的第二屆非洲-南美洲國家峰會上,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Muammar Gaddafi,中國大陸稱為卡札菲)提倡非洲與南美洲國家結盟,成立一個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跨洲防衛聯盟。

美國不輕易放棄後院

1823年,美國門羅(James Monroe)總統發表宣言,表明歐洲列強不應該插手拉丁美洲事務,美洲事務應由美洲國家自理。這項宣言從此被視為美國拉丁美洲政策的轉折點。又稱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其三項原則是:

一、美洲大陸已建立自由獨立的狀態,此後不應再被視為任何歐洲國家未來殖民之目標。

二、對歐洲國家的戰爭,對它們自己的事情,我們從不參與,這種參與也不合我們的政策。

三、為了表示公正無私,以及美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我們應該宣佈凡欲將其制度伸展到美洲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圖,我們都認為是危害我們的和平與安全。

1898年2月15號,美國軍艦緬因號(USS Maine)在古巴哈瓦納港爆炸而沉沒,美國將爆炸原因歸咎於西班牙攻擊,因而對西班牙宣戰。由於這時西班牙王國已是日薄西山,所以美國輕易地打敗西班牙 軍隊,獲得西班牙割讓菲律賓與波多黎各,並允許古巴獨立。這場戰役也正式宣告美國插手拉美事務的時代來臨。

在冷戰期間,為了遏止敵對外國勢力進入這塊後院,美國在拉美地區建立諸多親美政權,同時透過駐軍或是提供軍事顧問等方式,以鞏固這塊戰略後院。不過,隨著 冷戰的結束與拉美洲國家自主意識的高漲,各國都不希望見到美軍繼續在自己的國家駐軍,呼籲美軍撤離當地的聲浪因而高漲。先是美國在1999年底歸還巴拿馬 運河的管理權,並且撤離當地,接著厄瓜多也在2008年通過法案,否決了2009年11月曼塔(Manta)基地租約到期後的續約權。

儘管這幾年來,美國與拉美國家日漸疏離。但是對美國而言,對於拉丁美洲始終難以割捨。在經濟上,拉丁美洲是美國重要的原料來源地,也是主要的消費地區;在 社會安全上,拉丁美洲是美國毒品的主要來源地,如果美國不協助這些鄰居掃毒,美國國內毒品問題只會更加猖獗;在國家安全上,激進左派勢力長期威脅美國國家 安全,尤其是長期與美國敵對的古巴,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讓美國首次感受到蘇聯核彈的威脅。雖然隨著蘇聯解體,這種危機不可能再發生,不過美國現在 卻要擔心恐怖分子透過海路或是美墨邊境潛入美國,再伺機發動恐怖攻擊。

為了奪回拉丁美洲的戰略主導權,近來美國對拉美的經營也轉趨積極。首先,五角大廈在2008年4月宣佈將重建第四艦隊,自同年7月起,所有美軍從大西洋和 太平洋艦隊調往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區的船艦,全歸第四艦隊指揮。第四艦隊隸屬於南方司令部(US South Command),以佛羅里達洲的梅波特(Mayport)港為母港,轄區包括加勒比海、拉丁美洲與部分西太平洋地區。

美軍在1943年3月組建第四艦隊,主要任務為南大西洋遼闊海域的巡邏與反潛作戰。冷戰時期,美軍對兩大洋艦隊進行整編,第四艦隊於1950年裁撤,所屬 船艦併入大西洋第二艦隊。解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第四艦隊之所以能夠重建天日,主要為因應拉美左派國家近年來加強軍事投資。

哥倫比亞總統斯特拉納(Andres Pastrana)在1999年提出打擊毒品的「哥倫比亞計畫」(Plan Colombia),期望藉由這項反毒計畫,重建哥倫比亞的和平。由於哥倫比亞為美國毒品主要來源地,販毒收入也是拉丁美洲恐怖組織的主要活動經費來源, 因此這項計畫提出之後立即獲得美國的鼎力支持。根據計畫內容,美國提供哥倫比亞剷除毒品種植所需的一切協助,期望將哥倫比亞打造為拉美地區反毒的榜樣。從 2000年計劃開展至今,美國投入超過50億美元協助哥國反毒,哥倫比亞成為美國在拉丁美洲最忠實的盟友。

因為這層合作夥伴關係,所以美國自然地把拉美新軍事基地的選址問題上,冀望哥倫比亞成為解決方案。對哥倫比亞而言,長期以來受到反政府游擊隊與販毒集團所 困擾,嚴重影響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將基地租給美軍,除了可望獲得美國提供4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外,更能對當地的恐怖與販毒組織構成威嚇。如此看來,哥倫 比亞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絕美國。兩國在2009年8月達成協議,依照協議內容,未來美國駐軍最高可達到800人,民間包商最高可達到600人.,分佈於 境內的7個軍事基地。日後美軍可用這些基地進行反毒與反恐任務。

另外,美國要恢復在拉美的地位,同時必須拉攏巴西。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是奧巴馬總統在2008年上任之後,首位受邀到白宮作客的拉美國家領導人,近期更積極向巴西推銷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Super Hornet),顯示儘管美國與巴西對於美洲經貿整合上仍有不少歧見,但是美國仍試圖拉攏巴西,期望藉由巴西制衡委內瑞拉。

俄羅斯重返拉美

冷戰時期,蘇聯為了抗衡美國,曾在拉丁美洲這塊美國的後院大肆煽風點火。不過冷戰結束之後,自顧不暇的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動機,像過往一樣去經營拉美 地區。然而,近來俄羅斯與拉美國家之間往來轉趨頻繁,雙方高層互訪不斷。2008年12月初,俄國艦隊也在冷戰結束之後首度回到拉美地區,在加勒比海與委 內瑞拉海軍舉行「委俄2008」(VenRus2008)聯合海上演習。俄羅斯與拉美國家關係之所以大幅升溫,主要出於下列利益:

戰略利益

美國為了防止俄羅斯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透過北約東擴、在俄羅斯周邊推行「顏色革命」,建立親西方國家、設置飛彈防禦系統、中亞駐軍等手段,推展後冷戰時 期的圍堵戰略。在葉爾欽(Boris Yeltsin)執政時期,由於俄國迫切需要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因此對於西方國家的種種作為,只能夠低聲下氣。

但是普廷(Vladimir Putin)上台之後,俄國外交政策轉趨強硬,主因是國際能源價格的飆漲,讓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俄羅斯,藉由能源出口大幅地改善國內經濟,也讓俄羅斯對於 西方國家的政策轉趨強硬。長久以來,俄羅斯就對於美國在周邊國家建立飛彈防禦系統一事耿耿於懷,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中國大陸稱為格魯吉亞)的 軍事衝突後,美國支持喬治亞的立場使得美俄關係急速惡化。

因此,俄羅斯加速了與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來往,藉由軍售、軍事演習、領導人互訪等方式,拉攏這些新興的左派拉美國家。透過在美國後院建立親俄勢力,透過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反制美國的圍堵戰略。其中,委內瑞拉為俄羅斯首要的拉攏對象。2008年11月,委、俄簽署核能協議,俄國將協助委 內瑞拉建造首座核子反應爐,而委內瑞拉則不排除讓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進駐;近期俄羅斯讓委內瑞拉賒帳20億美元,採購100輛T-72戰車與S-300防空 飛彈,這些舉措等於無疑是對美國拉美政策的一項警告。

軍售利益

中國大陸與印度長期為俄羅斯軍火的主要買家,不過近年來俄國與這兩個軍售對象之間出現諸多挑戰與瓶頸。在對中軍售方面,儘管雙方已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但是 礙於雙邊在軍事採購、能源合作、經貿利益上仍存有諸多歧見。因此,2006年之後,俄羅斯開始減緩出口武器。一方面,俄國擔憂中方仿製武器進行外銷;二方 面,擔憂有朝一日雙方面臨利益衝突時,中國大陸會拿俄製武器來對付自己。

在對印軍售方面,由於冷戰時期蘇聯是印度唯一的盟友,因此印度一直是俄製武器的忠實買家。不過,印度外交政策在冷戰之後開始轉變,與美國關係也由冷轉熱, 如今印度的軍事採購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像過往一樣可以獨占這塊大餅。以印度126架的「多功能中型戰鬥機」採購案為例,俄羅斯就面臨來自於歐美廠 商的強勁競爭。

同時,由於當前國際油價大不如前,使得俄羅斯必須開拓拉美這塊市場,打破長期由美國獨大的軍火銷售局面。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所的報告指出,1998至 2001年間,俄國出口至拉美地區的軍火僅價值3億美元,但是之後不斷呈現倍數成長。目前,俄羅斯已取代美國成為該地區最大的武器供應國。

由於委內瑞拉在2006年遭到西方國家武器禁運,因而轉向俄國採購軍火。目前,委內瑞拉為拉丁美洲最大的俄製武器裝備買家。2005至2007年間,委內 瑞拉簽署的軍事採購金額達45億美元,包括Su-35戰機、潛艇、防空飛彈、戰車、直升機與步槍等。2008年7月,雙方再度簽定10億美元的武器採購合 約,俄國將出售空中加油機、短程防空飛彈等裝備。

近一年多來,美、俄關係又趨於緊張,使得國際媒體大量採用「新冷戰」(New Cold War)這個辭彙來形容美、俄之間的緊張態勢。雖然歐巴馬總統宣布放棄在東歐建立飛彈防禦系統,以表善意,但是在拉丁美洲這塊美國的戰略後院,美、俄兩國 並沒有放鬆競逐力道的意圖。或許,拉丁美洲將如同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期一樣,將會是這波新冷戰最冷的地方。

(本文刊登在尖端科技11月號,303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