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二十一日,中國北京大學舉辦第六屆「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安全論壇」,與會者除了經濟問題的專家之外,還包括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研究員羅援少 將,本來他發言的順序屬於中、後段,論壇主辦單位刻意將其安排至第二順位,又由於羅援的發言重點集中於批判馬英九總統的國家安全戰略與國防政策,使得全場 的焦點就集中於「現役」解放軍將領對於兩岸關係的陳述。
相對於前些時候,在台灣舉辦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由退役解放軍將領或退休中國高層智囊參加,推動兩岸政、軍兩軌對話機制,突顯出北京方面的對台戰略安 排,在胡錦濤「一中促統大架構」下,改變以往之「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以經促統」階段,走向「以戰逼談、以戰逼統」的「完全統一」階段,進而終結「兩 岸關係」,朝向中國的「國內關係」時代。
羅援對於馬英九的國家安全戰略的批判
首先,羅援這一年來不斷發表有關兩岸軍事互信的文章,基本上是基於「黨指揮槍」原則下的慣性表現,也合乎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紀念會上, 強調兩岸應該進行「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準則。但是,在中國建政六十週年的國慶閱兵典禮上,胡錦濤進一步提出「完全統一」的立場之後,解放軍似乎也開始調 整其被動應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轉向比較積極的立場表態。
因此,羅援以現役解放軍人的身份,公開點名批判馬英九的國家安全與大陸政策有其戰略性的安排,絕對不是「一時興起」,純粹個人觀點的抒發,而是整體中國對 台戰略的一環。主要羅援的觀點在於:第一、國民黨政府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以「犧牲統一」為代價;第二、馬政府追求「細微分裂」為目的,提出「不統、不 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戰略,無法解決兩岸之間深層次矛盾。事實上,中國主管兩岸事務的國台辦主要採取「以通促統」的策略,全面擴大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 作關係,加上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加速兩會協商,透過九項協議、一項共識,已經將兩岸經貿利益緊緊綑綁在一起。換言之,北京不擔心台北會突然中斷兩岸經貿 往來與社會交流,因為屆時受傷嚴重的是台北本身。
但是,這一年來,北京方面深深體會台灣民意變化的「莫測高深」,任何台灣的政黨與領導階層,都要考慮民意的動向,獲取民意的支持,亦即沒有選票,就沒有政 權。加上,台灣決策高層對於一連串突發事件的處理失當,使得民意的支持率節節下降,也讓中國對馬政府產生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在此種狀況下,國民黨主張的 「維持現狀」也就因此被解讀為基於選舉考量的權宜措施,為了獲得2012年的總統勝選,馬英九政府亦有可能與中國「漸行漸遠」,推動「和平分裂」。同時, 採取「政經分離」的手法,一方面繼續從中國得到經濟利益,穩定其執政的基礎,另外,採取政治獨立自主的態度,爭取時間,獲得連任。是以,解放軍提出上述台 灣的執政黨會以「犧牲統一」為代價的看法。
另外,所謂「細微分裂」的含意,在於以往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宣布「四不一沒有」的維持現狀政策,被北京稱之為「事實獨立」,中國方面雖不能接受,但這 也是台海兩岸現狀的一種詮釋,沒有違反北京的兩岸的定位:一種國共內戰未解決前的階段。後來,陳水扁前總統陸續提出公民投票,終止國統會運作與國統綱領的 適用,以台灣名義直接申請加入聯合國的作為,被北京形容為朝向「法理獨立」,為中國所不能容忍,透過「反分裂國家法」的頒佈,以「非和平方式」來解決台灣 邁向台獨的紅線。
目前,馬英九主張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的「維持現狀」,等同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意義,亦即我國的治權僅止於台、澎、金馬等地,但是中華民國的主 權根據憲法規定涵蓋整個中國大陸,亦就是特殊的「地區對地區關係」。基於「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未來任何現狀的改變,都要以台灣二千三百萬民眾的意 志為依循。但是,對於解放軍而言,台灣如果不朝向「統一」的進程,都會被認為是走向獨立、分裂的道路。
換言之,當羅援提出兩岸之間「深層次矛盾」,意味解放軍認定兩岸未來的發展道路,只有一條祖國「完全統一」的道路,就是在建構一種「非統一即台獨」的話語霸權。因此,為了捍衛「領土與主權獨立完整」,解放軍必須扮演好最後把關的角色。
解放軍的大國防觀與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其實,中國解放軍近幾年不斷推動「大國防」的建構,根據中國「2008年中國的國防報告書」中,解放軍強調「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此一方針下注重「遏 制」危機和戰爭。堅持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法律等各領域的鬥爭密切配合,積極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主動預防、化解危機,懾止衝突和戰爭的爆 發。嚴守自衛立場,慎重使用武力,有效控制戰局,努力降低戰爭風險和代價。
中國主要國防報告書參與者陳舟提出,第一,從政治和戰略高度理解國防政策的防禦性;第二,確立以綜合安全為核心的科學安全觀;第三,注重維護國家利益的正 義性與合法性;第四,堅持量力而行、積極參與的對外軍事關係原則。第五,提高遏制危機和戰爭的戰略能力。其中,遏制危機和戰爭的戰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 點:一是戰略預見能力。既要能前瞻性地預測危機和戰爭,又要能對其短期的突變作出預警。二是決策反應能力。三是威懾實戰能力。陳舟強調「如果戰爭不可避 免,就要敢於以局部有限性作戰直接達成政治目的,以戰促談、以戰促和。」因此,未來解放軍準備好在必要時刻,以關鍵性戰爭來獲得政治性的目的。
是以,關於馬英九總統不斷提出「撤除東南沿海對台飛彈」,兩岸之間才有政治談判的可能性,亦即台灣將中國撤除飛彈視為一種「前提」,而解放軍認為基於國家 獨立自主的立場,中國解放軍有其本身的安排,解放軍也會有中國社會民意的壓力,不會受制於任何外部的力量,因此羅援強調:以作為軍人,當然是運用軍事手段 解決與制裁台獨,因此,解放軍必須建立「做好打的準備,只要在黨中央需要我們的時候,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即能勝」的能力。
不過,解放軍在兩岸關係快速朝向和解的過程,必定有其失落感。羅援公開表達解放軍的強硬立場,也給外界解讀為中國對台兩手策略:一手抓軟的,強化兩岸之間 的經貿往來,另一手顯出不惜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硬拳頭。事實上,解放軍也希望在「祖國統一大業上」扮演突出性角色。因此,明修「以武阻獨」棧道,暗渡 「兩軍接觸」的陳倉,形成中國對台各單位的競逐態勢。
另外,當解放軍不斷討論「台獨」影響兩岸關係的穩定,以及衝擊中國未來二十年的戰略機預期,如同唐其科德攻擊風車一般,自我塑造「敵人」形象,來證明其存 在的正當性。一如戒嚴時期,國軍強調對付「三合一敵人」,包括:中共、台獨與中共的同路人一樣,及至台灣解嚴以後,開放組黨,主張台獨的黨外成為合法政 黨,國軍也必須調整敵人的意涵。當台灣的國民黨也主張「反台獨」,但卻走向「中華民國獨立」的形式,中國解放軍也會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困境。但是,不管如 何,解放軍建構「台獨」此一敵人,才能樹立本身無法取代的反角色身份。
其次,在對台政策方面,解放軍強調對台灣人民的工作,包括:台灣高層關鍵領導人物、台商、台灣南部民眾、青少年與台軍工作等。事實上,中國有關涉台部門早 已開展上述對象的邀訪與交流工作,而國軍成為中國對台交流的缺口,雖然有為數不少的退役將領前往中國,畢竟是少數,如果能夠突破現狀,讓現役校級軍官往 來,更能夠突破台灣最後一道防線,亦有助於未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進行。
關於「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已經在本月十六日,由金管會陳沖宣布與中國方面以「互遞方式」達成,並於六十天內生效,兩邊互稱「大陸」與「台 灣」,在中國設有辦事處的銀行,未來可以申請成立「分行」,當然中國來台灣設立分行,也是指日可待,加上陸委會宣布明年即將承認中國四十一所大學的學歷, 兩岸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可能在明年初進行實質協議的簽訂。因此,兩岸交流即將從經濟性,走向政治性的談判歷程,而「軍事互信機制」與「和 平協議」將是2010年的重頭戲。
是以,從某種角度言,現役解放軍羅援的公開談話也是一種兩岸軍事空中對話的開始,帶有某種程度的先下手為強的味道。只是解放軍強勢的反台獨立場,抱持僵硬 的「非統一即台獨」的話語,使得台灣的政治迴旋空間減少,以往只要台灣不要碰觸「法理台獨」此一紅線,即可安然存在。但是,目前解放軍的戰力增強,台海軍 力已經失衡,加上近期美國歐巴馬訪問北京,簽訂「美中聯合聲明」,並尊重中國的主權及其領土之完整,正式建構其亞洲大國身份,未來要求台灣不僅走向「事實 統合」,還要走向「法理統一」的道路,將是台灣主政者的最大考驗。
總之,今後一年將是台灣險峻的一年,台灣必須要「慎謀能斷」,否則落入被迫統一的大架構下,未來任何台灣的執政黨,可能連最起碼的中華民國獨立都無法掌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