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國家、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傷亡與損失,而由國軍官兵在整體救災及善後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即可印證,未來國軍部隊在作戰 任務之外,勢將承擔更多災害防救的任務與職責。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視察國軍支援高屏溪曹公圳段疏濬工程時,即再次向國軍官兵表達感謝之意,肯定國軍向來主 動積極投入救災防災工作,不但有紀律,且具效率高、行動
快的優點,有效保障人民安全。
經過八八水災的教訓及經驗後,政府各層級已針對防災、救災工作進行徹底檢討。為強化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機構與相關作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已完成「災害防救 法」修正案初審;國防部為廣納各界救災經驗與智慧,除舉辦「國土防衛與災害防救」研討會,希望透過專家學者的專業研討,匯集各方意見,協助勾勒國軍災害防 救政策發展藍圖外,會中也具體提出國軍災害防救策進作為,期望藉由專業研討,有效制定國家災害防救政策發展藍圖,以確保「國土安全」。同時,國防部也提出 相關法律修正案,將災害防救列為國軍中心任務,要求全軍官兵建立「防災重於救災」的理念,務期落實「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原則。
根據統計,過去百年間全球氣候已發生巨大變化,全球氣溫較上世紀平均溫度上升零點七四度,北太平洋海域上升零點五度,台灣則上升一點二度,雖然溫度上升不 一定會增加颱風發生的頻率,但會增加颱風的破壞力。例如民國八十五年的賀伯颱風降下一千九百八十七公釐的雨量,九十年納莉颱風為二千三百一十九公釐,而今 年的莫拉克颱風則高達二千九百六十五公釐,造成海拔二千多公尺的阿里山遊客中心也積水二公尺深,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也進一步讓我們在防災、救災工作 上必須重新思考。
因此,為肆應環境氣候的變遷,今年三月我國首度發表的《中華民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就提出,全球化浪潮已鬆動民族國家的主權藩籬,加深國與國的互賴依存 關係,並嚴重考驗政府在面對全球化議題時的治理與應變能力。其中,又以各種跨國家行為者與非國家行為者的興起,對國際安全事務與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所 以在這份報告中主張我國應建立「防災制變部隊」,以執行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如打擊恐怖主義、災害緊急應變、危害控制、事後救援與人道救援等。
此外,在今年十月間發布的《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中,國軍更已將災害防救列為中心任務之一,對災害防救的角色由「接受申請、支援」轉換為「主動、協調執 行」,且為達成任務,國軍將全面精進災害防救等非戰爭軍事行為能力,結合編裝任務,納為戰訓重點,強化整體部隊救災專業效能。報告中並明確指出,非傳統安 全威脅,諸如天然災害、恐怖主義、嚴重傳染性疾病、能源、糧食短缺、海盜活動、金融安全及資訊安全等,對人類生命、財產影響的程度,已不亞於戰爭。因此世 界各國均籌設跨部會機制,期能有效統合國家總體能量,在危機發生前,即預想各種可能狀況,擬定因應策略;俾在危機發生時,能迅速掌握、正確決策與即時處 理。
事實上,軍隊因為擁有數量眾多的兵員、機具與高度機動力,因而適合執行大面積的救援任務。如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後,雖然震出了台灣防災體系的諸多缺失, 所幸國軍適時運用作戰指揮體系支援救災,大幅降低地震災情。今年八八水災發生後,儘管災區救援工作相當艱鉅,但在國軍官兵協力搶救之下,亦加快了災區復原 情形。這些都是國軍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具體優異表現的一面。
總之,鑑於全球氣候異常已對世人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的地方,民眾必須要有適度的心理準備及早因應。因此,國軍為提 供國人更穩固的安全保障,未來也勢必將在滿足捍衛國家安全目標之外,將救災能力納入建軍規劃考量範疇,甚至承擔更多災害防救任務與職責,使國軍在災變發生 的第一時間,能夠及時協助中央與地方政府發揮救援功能,期有效降低災損,確保全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青年日報社論,2009.12.29,第2版)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日前審查通過「災害防救法」部分條文,增訂國軍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等內容,期能掌握時效,降低傷亡與財物 損失,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誠如馬總統所強調,「預防重於治療、防災重於救災」,無論是哪一種強度颱風來襲,都要以莫拉克看待,因此要「超前部署、預置 兵力、隨時防救」,以降低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