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安保50年 由主從到競合(蔡東杰)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第34期,2010.1.28-2.3

美 國與日本自一九六○年一月十九日簽署「相互合作暨安全保障條約」以來,至今年恰好屆滿半個世紀。回顧過去五十年來的發展,兩國不但一起藉此歷經冷戰高峰 期、兩極鬆動與和解階段、蘇聯崩解後的後冷戰時期、新世紀初期美國企圖建構單極契機,乃至於在伊拉克戰爭無限期拖延與次貸危機爆發後,所導致全球結構重組 的潛在挑戰等,無論近來日本政局出現何種變化,該國依舊被視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該項條約的重要性由此亦可見一斑。


回溯過往,首先必須說明的是,儘管一般認為前述安保條約正式簽署於一九六○年,事實上在韓戰爆發後,美國隨即便與當時依舊處於被占領狀態的日本簽訂了一 份安全條約,目的是在「重歐輕亞」的冷戰大戰略下,設法先重建日本國內經濟,並將其納入西太平洋的圍堵防衛體系中,以便一定程度地分擔並減輕美國在東亞的 戰略負擔。由於對日本來說,也可以藉此擺脫戰敗國陰影,趁機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架構,並利用美國的軍事保障來維持國家安全,因此雙方可說一拍即合;當 然,以兩國當時相距懸殊的地位,日本作為美國強勢領導下的附庸者,也是非常自然的結果。

無論如何,一方面為重新設定美國結束占領後的雙邊關係,同時也希望在朝鮮半島停戰之後,從更長遠眼光來安排東亞戰略架構,兩國自一九五九年後便不斷進行磋 商,終於在翌年簽署前述條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日本似乎沒有太多選擇空間,事實上也可藉此獲得明顯的利益,但這項條約仍然在其國內引發重大爭議,甚至岸 信介首相還因此辭職負責;由此當可讓我們一窺美日關係中,另一個較為人所忽略的角度,亦即日本追求外交獨立的意念。

美國後退與日本自主性上升

不過,正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就在兩國達成安保條約十餘年後,由於尼克森發表「關島主義」、美蘇邁向和解與越南局勢失利的影響,特別是美國在面對冷戰 沉重負擔,似乎透露出「全球大撤退」的跡象下,一方面日本暫時還期盼利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來繼續強化經濟奇蹟,美國也希望日本扮演更重要且積極角色,多 分擔一些責任,於是乎,一九七八年也就成為美日安保關係的第一個重要分水嶺。在當年的「安保指針」中,美國雖答應會前進部署戰鬥部隊,但基本上處於輔助地 位,相對地,日本則承諾在遭受攻擊時,將首先以自身防衛能力來面對敵人。

或許有人認為日本此時的心情恐怕有點「無奈」,也未必心甘情願;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來,正如前面所暗示的,日本追求外交獨立的念頭與企圖是絕不能忽視的。 不僅大平正芳首相早在一九七一年就提出「政治總決算」概念,強調日本應該更積極地利用其新興的經濟能量,其後,伴隨著美國影響力在冷戰後期的逐步消退,一 九八一年訪美的鈴木善幸首相既特別強調兩國的「同盟關係」,暗示雙方互動的平行性,次年繼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更高舉「政治大國」以及「國際國家論」的旗 幟,一方面主張日本應該對國際社會做出更積極的貢獻,同時也藉由一九八七年將軍備預算突破占國民生產總值1%的心理上限,從而引爆日本是否重回軍國主義的 爭議,也埋下日後邁向「普通國家化」或「正常國家化」政策的開端。

後冷戰初期的平衡性發展

可以這麼說,冷戰結束不僅代表新安全環境的來臨,做為過去美國西太平洋佈局核心的美日安保架構,也同樣面臨必須重新界定的挑戰。當然,想修改持續了三十年 的一套互動模式絕非易事,達成共識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致;假使讓兩國邁向正常的軍事同盟關係,一方面可能「印證」部分東亞國家對日本重返軍國主義的疑 慮,日本國內輿論也未必贊成,相反地,如果陷入原地踏步窘境,則根據冷戰環境所制定的安保條約,確實也無法保證能面對未來的真實挑戰。更何況此時兩國還 「各懷鬼胎」:美國只想讓日本暫時幫它看好東亞地區,以便自己抓緊時間走「吉田茂式」的經濟中心路線,但日本則想藉機占美國的便宜,趁此一舉落實其獨立自 主目標。

美國的弱勢與兩難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五角大廈在一九九○和九二年公佈的兩份「亞太地區戰略架構」文件中,便因指出美國將階段性地減少或撤離亞太駐軍,從而 引發各方(尤其是東亞國家)疑慮,儘管它在一九九五年的「東亞戰略報告」中修正了前述政策,強調仍將持續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承諾,但大家也看得出來,其中不 乏有點「口是心非」。不過,日本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一九九二年股市崩盤引發的「平成大蕭條」浪潮中,面對經濟發展的泡沫化困境,以及即將面對之「失 落的十年」,不僅自民黨一度失去政權,日本也不復一九八○年代躊躇滿志的霸氣。

結果,兩國終於還是先在一九九六年公佈「安保共同宣言」,然後在次年端出修正後的「安保防衛新指南」。從內容看來,雙方勉強藉此達成「雙贏」;一方面透過 所謂「周邊事態」的因應設定,擴大了日本的安全承諾與責任,至於加強雙邊防衛合作的發展,亦不啻實質地提升了日本相對於美國的同盟國地位,從而讓美日安保 走向另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崛起與美日安保的緊密化

從某個角度看來,美國與日本在後冷戰時期來臨後,確實一度因共同敵人(蘇聯)消失,以及經濟議題重要性取代安全議題之故,讓兩國關係短暫地陷入重新調整與 相對低潮的狀態;至於一九九七年「安保防衛新指南」的出爐,儘管有前述複雜的各自考量,由於中國崛起導致「中國威脅論」在美國逐漸壓過「日本威脅論」,不 能不說是另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

尤其是小泉純一郎上台後,在中日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日本首先在二○○四年公佈「新防衛計畫大綱」與「中程防衛力整備計畫」綱要,表明未來將朝向「多功 能彈性防衛能力」發展,並計畫研發長程地對地飛彈,「以備敵人侵略距離日本本島數百公里外偏遠島嶼時使用」,儘管未曾明言,其鎖定的潛在假想敵分明就是中 國。接著,美國與日本更在翌年的「二加二協商」(外交與國防首長)後表示,包括朝鮮半島、台灣和北太平洋地區等,都將是美日安保架構的涵蓋範圍,同時聲稱 「歡迎中國在區域和全球扮演負責和建設性的角色;台海議題鼓勵透過對話和平解決;鼓勵中國改善軍隊的透明度」,這些都顯示美日兩國非但不再以「周邊有事」 用詞來模糊台海議題,甚至共同對抗中國崛起成為區域霸權的態度也愈發明顯。

日本政黨輪替對雙邊關係的挑戰

歷史事實顯示,雖然在美日關係中長期存在「美國希望日本作為霸權結構附庸」,以及「日本希望擺脫美國以追求獨立自主政策」的內在矛盾,不過,基於從戰後占 領時期以來所奠定的經濟互賴關聯,再加上蘇聯與中國相繼成為鞏固美日關係的「黏著劑」,兩國的關係似乎差也拆不開。就在安保架構屆滿半個世紀的同時,在例 行的「二加二協商」會議中,美國與日本也再度發表共同聲明,強調「美日同盟是地區穩定的基石」,而兩國也將設法「深化」同盟,共同「為維持日本安全及亞太 地區和平穩定,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從前述聲明中強調「中國在亞太區域的崛起奶當前國際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以及兩國表示將「共同促進與 中國的合作關係,並歡迎中國在國際上扮演建設性與負責任的角色」看來,確實直接回應了我們在前面所提及的重點。

不過,表面上「中國崛起」似乎是兩國最關切的問題,但其實未來美日安保發展最大的威脅,或許還是「禍起蕭牆」的潛在性。無論是現任首相鳩山由紀夫自競選以 來便不斷提出的「平行國交」要求,懸而未決的沖繩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還是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美國所扮演援助角色愈來愈不如中國重要的國際現實,抑 或是日本面對當前東亞整合趨勢時,所必須重新思考的區域政策方向等,這些挑戰不僅幾乎都與中國相關,日本的相對弱勢也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在這次雙邊協商中 並未提到台海等特定問題,便是一個例證。

總的來說,在歷經五十年的發展後,美日安保架構顯然又面對了另一個發展瓶頸,其結果甚至可能直接動搖兩國合作的基礎。對長期以來依附美日架構作為保護傘的台灣來說,如何以更睿智與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自身未來,或許是此時此刻更關鍵的事情。

(作者蔡東杰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