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三)

本文發表於「當前台灣戰略的發展與挑戰」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時間:2010.1.8
地點:外講所




二、非傳統安全的定義與特點

國際上對於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在國家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綜合安全」的思想,此後逐漸引起許多學者對於領土與軍事安全以外安全問題的研究。[1]不過對於「非傳統安全」的概念與內容,大多數研究者都沒有給「非傳統安全」權威、明確的定義。

中 國學者余瀟楓將非傳統安全定義為「一切免於由軍事武力所造成的生存性威脅的自由」。簡而言之,非傳統安全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非軍事武力安全」,一方面,拓 寬了安全的領域,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環境安全、社會安全等被納入範圍;另一方面,安全層次多元化,全球安全、地區安全、團體安全、公民安全都成為安全的 重要方面考量。[2]陸忠偉認為非傳統安全指的是一種安全觀念,其意涵可以表述為由非政治非軍事因素所引起,直接影響甚至威脅本國與別,乃至於地區與全球發展、穩定和安全的跨國性問題,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一種新安全觀與新的安全研究領域。[3]

中國學者朱鋒將非統安全的「問題領域」分為五大列:[4]

(一)人類為了永續發展(中國稱「可持續發展」)而產生的安全問題,包括環境安全、資源利用、全球生態問題,以及傳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預防。

(二)人類社會活動中個體國家或個體社會失控、失序而對國際秩序、地區安全,乃至於國際穩定所造成的威脅,包括經濟安全、社會安全、人權、難民等問題。

(三)跨國界的有組織犯罪,如販賣人口、毒品走私等。

(四)非國家行為體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與衝擊,最典型為國際恐怖主義。

(五)由於科技發展與全球化所產生的安全脆弱性問題,例如網路安全、資訊安全等。

中國學者陸忠偉在《非傳統安全論》中,將非傳統安全的特點歸為下列五項特點:[5]

(一)非傳統安全問題可分為具有暴力性質與非暴力性質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問題具有「非軍事性」的暴力活動特性,例如:恐怖主義、走私販毒、有組織犯罪等;後者問題的產生與表現,都沒有暴力活動的色彩,例如:環境汙染、生態惡化、流行疾病等。

(二)非傳統安全問題具有「跨國性」擴散蔓延的特性。這是區別屬於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是屬於一國獨有,而不具國際性的國家安全領域問題的重要標準。如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生態惡化、經濟危機、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難民問題、
[6]海盜、洗錢等,都多少帶有跨國性。

(三)凡屬於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問題,都對各國公民的生命、社會生活和整個人類安全、國家安全、地區安全與全球安全構成直接的威脅,只是威脅的方式
程度、時間與後果有所不同。

(四)
傳 統安全領域的各種問題具有相互影響的特點。其一方面的安全問題,可能引發其他方面的安全問題,而造成影響與危害擴大的連鎖效應。例如,國際恐怖主義與貧窮 化、宗教極端主義、有組織犯罪等問題相關聯。有些問題之間已形成「問題-危機-衝突」的循環,能相互激發並且造成更大範圍的連鎖危害效應。

(四) 非傳統安全具有「內溢」或「內流」的特性。非傳統安全問題具有潛在累積、逐漸演變形成的特性。例如,生態環境、民族宗教問題等;有些是擴散蔓延造成的,如 流行疾病、金融危機、恐怖主義、走私販毒等,這主要指非傳統安全具有「內溢」或「內流」的特性。另外,非傳統安全問題時常是突如其來地以一種危機的形式爆 發出來,對國家安全造成直接的危害。如
911恐怖攻擊事件等。

學者特烈夫(Terry Terriff)等人曾以環境安全、經濟安全、跨國犯罪與人口移動等四大議題,作為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主要代表,[7]他們將非傳統安全歸納出下列共同特性:[8]

(一)多數皆以非國家為中心(
state-centered),而由次國家(sub-state)或跨國家(trans-state)或因素(factors)所造成。

(二)多數非傳統安全威脅不侷限於特定地區,所以難加以圍堵,具有擴散分佈、多面向、多層次等特性。

(三)無法單靠傳統軍事手段或國防政策加以處裡,軍方雖可扮演一定角色,但是仍須經由適當的非軍事途徑加以有效因應。

(四)個人安全福祉及國家利益都將受其危害。

筆者認為非傳統安全問題可以歸納出下列特性:[9]

(一) 廣泛性。非傳統安全威脅不但包括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也包括公民生存與全球的繁榮等。許多非傳統安全威脅屬於「全球性問題」,譬如地球臭氧層的破壞、 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等,都不是針對某個國家或某個國家集團的安全威脅,而是關係到全人類的整體利益。而且許多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行為主體呈「網路化」分散 於各國,如以「蓋達」(
al-Qaida)恐怖組織為核心的國際恐怖組織分散在全球60多個國家。

(二) 多樣性。非傳統安全的主要行為體呈現多樣性,除包含國際政治中主體-國家,也包括人類、非政府組織等。同時,大部分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是來自於國家,而是來 自於非國家行為體,且威脅呈現多樣性。戰爭與軍事威脅以外的威脅,如能源危機、資源短缺、金融危機、有組織犯罪、販運毒品、傳染性疾病、環境污染、自然災 害等都包含在其中。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多樣性,既可以用傳統方式解決,也可以用非傳方式解決。

(三)突發性。非傳統安全威脅大多並非直接的、嚴重的、急迫性的威脅,而是潛在的、小規模的、日積月累的,當累積到一定程度經常會以突如其來的形式迅速爆發,而且是在人們毫無防範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些威脅有時沒有達到臨界點,因而時常遭到世人所忽略。
[10]例如,200810月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這些非傳統威脅的形成過程也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使得防範的難度明顯提高。

(四) 互動性。非傳統安全是傳統安全基礎上的國家安全觀念,如果沒有後者,前者難以生存。在一定條件下,非傳統安全可能演變為傳統安全問題。例如戰爭可能造成難 民問題、環境破壞與污染問題等。一些非傳統安全問題也可能誘發傳統安全領域的矛盾和衝突,如恐怖組織謀求獲取核、生、化武器,就會涉及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擴散問題。

傳統上,對於安全威脅的範圍,主要建立在國家安全之上,以確保軍事與政治安全為國家主要政策。
[11]相 對於傳統國家安全威脅強調高階政治、軍事安全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明顯屬於低階政治、非軍事性,其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經濟安全、糧食安全、健康安全 (疾病傳染)、環境安全(生態環境惡化)、人員安全(犯罪、暴力)、社群安全(族群衝突)、政治安全(侵犯人權)等七項。其實,經濟機會不均等(失業、貧 富懸)、人口移動壓力(偷渡、非法移民)、生態環境破壞、跨國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等,都屬於威脅人類全的真實來源。[12]

表一: 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之間的主要區別比較:

傳統安全

非傳統安全

安全主體

國家行為體

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

安全重心

國家安全

個人、社會、國家安全

安全領域

軍事與政治安全

一切非軍事安全領域

安全侵害

威脅來源確定

威脅來源不確定

安全性質

免於軍事武力威脅

免於非軍事武力威脅與貧困

安全價值主體

領土與主權

國家生存狀態與人權

安全來源

確定

不確定

安全維持力量

非全民性

全民性

安全維持方式

國家行為體為主

跨國聯合行動為主

安全維持前提

認同的一致性

認同的不一致性

安全維持內容

片面單一性

全面綜合性

現有安全制度

基本適用

基本不適用

資澇來源:余瀟楓、潘一禾、王江麗,《非傳統安全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5作者自行整理。

(未完,待續四)



[1] 何貽綸,〈論非傳統安全理論的困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8期,20048月,頁95

[2] 余瀟楓,前揭書,頁32

[3] 俞曉秋、李環、達威、林利民,〈非傳統安全理論概述〉,前揭書,頁18-21

[4] 朱鋒,《非傳統安全解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140

[5] 俞曉秋、李環、達威、林利民,〈非傳統安全理論概述〉,前揭書,頁34-35

[6] 過往難民主要以經濟與戰爭難民為主,隨著氣候變遷問題加劇,近幾年來出現「氣候難民」這個新名詞,參閱〈誰是下一批氣候難民?〉,《新民週刊》,2009817,〈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ekly.news365.com.cn/sh/200908/t20090817_2433336.ht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