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軍事發展與戰略動態一直是美國關注的焦點。近期,中國先後進行陸基中程反導彈試驗、發射北斗衛星升空,雖然中國一再強調任何軍事行為不針 對他國,完全符合以防禦為原則的國防政策。不過,美國國會日前發表的《中國海軍軍力分析》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近程目標就是要解決台灣問題,所 以中國要發展的是反介入作戰能力,在台海有爭端時得以嚇阻美國的介入。
美國關注中國的反介入戰略發展
其實,這種中國「反介入戰略」(Antiaccess Strategy)的報告,近年來頻頻出現於美國的對中國軍事研究中。最早的一份為美國著名智庫蘭德(RAND)公司,在2007年3月發表的《闖入龍 潭:中國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
蘭德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透過攻擊美軍指揮中心、切斷美軍通訊能力、切斷美軍海上補給線、實施重點打擊等手段,提高美國的作戰代價,藉此降低美軍進入台海戰 區的意願。因為解放軍十分清楚自身在傳統武力上的劣勢和美軍的優勢,如果採取硬碰硬手段,直接與美軍對決,解放軍幾乎是以卵擊石,所以要成功對付美軍必須 改採較為迂迴的「不對稱戰略」。
蘭德的「反介入」觀點獲得了美國官方的普遍認同,美國國防部2008年公佈的《2009中國軍力報告》也是抱持著相同的看法。
中國反飛彈計畫阻絕美軍介入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在1月11日發布消息,指中國已在境內完成一次陸基中段反導彈試射。相較於2007年1月中國發射飛彈獵殺衛星時,採取保密到家的態度,中國這次主動告知測試中段飛彈攔截技術,背後隱藏著相當重大的政治與軍事訊息。
從技術層面上說,攔截導彈有三個時機,一是導彈還處於大氣層內,即初段攔截;二是導彈越過大氣層進入太空,即中段攔截;最後是導彈重返大氣層,即末段攔 截。中國此次進行的試驗是「中段攔截試驗」,也是目前國際上最為成熟的攔截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樹範說:「中國這次試射發出的政治 訊息表明,中國已準備好迎戰來自任何國家的全面軍事行動。」
所謂的任何國家,其實指的是印度與美國。由於中印之間的邊界糾爭,印度與中國曾在1962年爆發邊境戰爭,此後兩國一直長期維持著軍事對峙的關係。為了抗衡中國,印度在前蘇聯的協助下,積極打造戰略威嚇能力。
目前印度自行研發的彈道飛彈可以對中國西地區造成威脅。《尖端科技》雜誌總編輯畢源廷表示,如果中國在四川成都一帶部署這套中程反導彈系統,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來自印度的飛彈威脅。
不過畢源廷說:「中國反介入的最大目標還是美國。」因為北京當局認為,當前唯一能干預台海戰爭的只有美方。
事實上,中國早在1967年啟動發展反飛彈系統的「640工程」計畫。不過由於發展反飛彈攔截技術難度頗高,必須長期投入大量的資源,由於當時中國的技術能力無法配合,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反導彈發展計畫最後只好無疾而終。
1990年代之後,中國又重新啟動反導彈發展計畫,除了與蘇聯解體,中國得以延攬前蘇聯的科學家之外,軍事科技不斷帶動的空權發展更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由1991年美國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及之後幾次的戰爭經驗可以得知,在發動陸戰之前,以巡弋飛彈、彈道飛彈,以及各種精確的空對地導彈摧毀對手的指揮、 控制、通訊、電腦(C4ISR)系統,成為啟動現代化戰爭的模式。
空中攻擊其實不止有短程導彈而已,還包括中、長程導彈的傳統攻勢。由於阿富汗戰場廣大,美國在當地的兵力佈署有限,美軍往往無法打擊許多躲藏在偏遠山區地 下的恐怖份子。因此,小布希政府曾試圖把洲際彈道飛彈換上傳統彈頭,或特殊的鑽地彈頭,以利於在極短時間內,打擊美軍兵力不及的偏遠地區恐怖份子。
因此,中國之所以一反常態,主動公佈反飛彈試驗訊息,目的就是希望讓美國知道中國已經具備反飛彈能量,一旦台海發生爭端,在美國動用飛彈與航艦打擊群之前,必須考量到是否有完全的勝算。
北斗衛星計畫衝擊區域安全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2010年1月17日報導,中國在17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長征3號丙型(CZ-3C)火箭,把第3枚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北斗衛星計畫發軔於在2003年時建構 「北斗一代」衛星系統,因為這套系統在先天設計上的缺失,導致北斗一代系統無法在軍事上與全球化範圍運用,在全球衛星市場的佔有率更是只有1%而已,所以 中國在2006年公布的《航太白皮書》中宣示,將建制新一代的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統。
北斗二代導航衛星系統採取「先區域,後全球」的規劃原則,前兩顆北斗二代衛星2007年4月14日與2008年4月15日發射升空。按照計劃,2012年 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首先提供覆蓋亞太地區的導航、授時等服務能力。2020年左右,組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
一旦部署完成,中國將成為繼美國與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獨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對中國而言,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能夠增強中國在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上的競爭力,預計可以帶來2600億人民幣的經濟效應。
雖然中國一再反對太空軍事化,但是由於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強軍用與民用太空科技的整合,從2007年獵殺衛星的舉動可以看出中國貫徹「太空非軍事化」的政策卻實有其矛盾之處。北斗導航衛星一旦用於軍事領域,將具有下列的軍事意涵:
首先、目前中國還同時可以使用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NAVST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以及還在建構中的歐洲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不過一旦當中國與上述這些國家發生衝突時,可以對中國暫停提供或限制衛星導航定位服務作為懲罰。到時候,中國可能會面臨無法使用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的窘境。
中國獨立自主發展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能夠擺脫對其他國家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依賴,尤其是美國GPS的依賴。同時敵人也很難擾亂中國的北斗衛星系統。
其次、由於過去解放軍海軍師承蘇聯大陸軍主義,同時因為造艦技術的不足,只能建造小型艦艇在近海活動,這種「近海防禦」的作戰理念時常被西方軍事專家譏笑為「池塘裡的海軍」。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謹守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發展戰略,在國際上更是「絕不當頭」。近十多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際 戰略正逐漸轉向,對外政策逐漸轉為強勢。近年來,為了維護中國的經濟與戰略利益,解放軍海軍儼然成為國家政策的執行者,積極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枷鎖, 朝第二島鏈與印度洋邁進。
解放軍的海軍要成為遠洋海軍,除了造艦技術要不斷提昇外,更需要精確的導航能力。北斗二代導航衛星其強大、精確的導航與定位能力,不論是保護中國到波斯灣的航道,因為這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運輸線,或是太平洋的遠洋軍力投射,都將能夠發揮相當大的助益。
另一方面,北斗一代導航衛星系統先天上有著授時速度慢、用戶端接收器體積大的缺點,所以無法運用於飛機、船艦、導彈等各式高速運動的載具與武器上。北斗二代導航系統改良了前一代的缺失,其精確的導引能力,必然大幅提昇解放軍武器的導引精度與遠距作戰能力。
日後,萬一台海發生紛爭時,解放軍海軍的艦艇不必再龜縮於近海,可以在西太平洋與美軍第七艦隊接戰。如此將嚴重威脅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並且透過武力威脅降低美國盟邦協助美國作戰的意願。
北斗衛星提昇中國對台斬首能力
對台灣而言,北斗衛星系統最大威脅是解放軍武器攻擊精準度的提升。1999年5月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中,中國獲得一顆未爆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中國便以這顆JDAM為基礎,進行衛星導引武器的研發工作。
JDAM為美軍在90年代中期研發的新一代空射武器,採用衛星定位與慣性導引系統,在二十五公里的投擲距離中,命中精度可達六公尺。相較於其他導引武器,JDAM具有技術簡單、成本低廉、射後不理等優點。
近年來,中國舉辦的國防展中,大量展示這類武器與載具,顯示中國在軍用衛星導航技術上的研發成果斐然。隨著中國導航衛星技術日趨成熟,必然將提昇武器的導 引精度與遠距作戰能力。不僅將嚴重威脅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更將大幅提昇對我「斬首戰」的能力,將對我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目前中國在台灣對岸部署一千多枚飛彈外,台灣為了增加在第一波攻擊下的存活率,不斷向美國採購愛國者防空飛彈。不過,愛國者飛彈並非萬能,無法攔截低空、低速飛行的巡弋飛彈,是愛國者飛彈的一大罩門。
為了增加台灣方面攔截飛彈的困難度,中國目前正積極進行巡弋飛彈的相關研發工作。根據國防部在2005年所作的電腦模擬兵推報告顯示,若中國發動以12枚 巡弋飛彈沿淡水河,一路挺進並鎖定總統府進行攻擊,我方必須部署平均20.8枚愛國者飛彈,才能攔截8.1枚巡弋飛彈。北斗導航衛星能增加中國巡弋飛彈的 精確度,增加中國對台灣政經中心與軍事設施「斬首」的威脅性。
在兩岸關係和緩之際,國人的憂患意識逐漸鬆懈,對於中國的軍事與太空科技發展也開始漠不關心。但是由美國國會的這份報告得知,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近程目標就是要解決台灣問題,大家就不應該再覺得事不關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