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地救援任務的背後

我國加勒比海友邦海地1月12日下午4點56分(海地時間)遭逢芮氏7.0強震,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其周邊地區幾乎被夷為平地,據估計死亡人數超過20萬。各國聞訊之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其中美國更是傾國家資源,搶救受難當中的海地人民。美國啟動救援外交的背後,除了人道考量之外,其實還有著更深層的戰略意涵。


動亂不止的海地

海地位於加勒比海上的海地島西部,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萬人。此處原為印地安部落阿拉瓦克人的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航經至此,將該島取名為「伊斯帕尼亞島」(Isla Hispanola),也就是西班牙文的「西班牙的島」。

十六世紀初期,西班牙開始在海地殖民,不過因為西班牙人同時也把歐洲的傳染病帶到當地,導致島上的印第安原住民因為感染天花而全數死亡。此後,西班牙人只得從非洲大舉引進黑奴,成為海地島上主要的勞動力來源。

十七世紀時,由於法國海盜以海地為補給基地,不時騷擾航經於此的西班牙與英國商船,1697年西班牙與法國政府簽訂《勒斯維克條約》索性將海地島全部割讓給法國。18世紀末期海地爆發獨立運動,終於在1804年獲得獨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摧毀奴役制度的黑人國家。

不過海地獨立之後,因為無法有效地建立民主機制,更因為文人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軍人不時發動政變奪權,光是1911年至1915年期間,就換了6位總統,每一個總統的下場不是被刺殺身亡,就是遭政變趕出國門,導致海地與其他拉美國家一樣,依舊難逃軍人與獨裁者干政的數宿命。

1957年,軍醫出身的杜瓦里耶(Francois Duvalier)掌權。在其家族統治時期,大肆掠奪海地財富與暴力統治,殘忍殺害海地三萬餘人。雖然杜瓦里耶在1986年遭到推翻,不過因為海地社會普遍的不平等現象、大部分人民過著貧窮的生活,使得海地仍長期處於動亂之中。

由於長年的動亂,使得海地成為西半球最貧窮、文盲比例最高的國家。雖然海地是拉美地區唯一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但是真正能說法語的只有城市居民、統治階層與知識份子,占全國人口八成的農民仍說當地的土語克里奧(Creole)語。

海地與美國的恩怨情仇

海地會淪落到動亂不止的地步,除了內政不修的因素之外,法國與美國的惡質干預則是另一項主因。

法國在海地獨立之後,向海地政府索取農奴賠償金,直到1947年為止。這筆賠償金佔海地政府每年歲出的2/3,嚴重打擊海地的公共建設與經濟發展。

海地雖然早在1804年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擺脫奴役制度的黑人國家。但是美國當時還存有奴隸制度,擔憂承認這個由黑人所建立的國家,將鼓勵美國國內的黑人造反,因而遲遲不肯正式承認這個後院國家的存在。直到反對黑奴制度的林肯總統上任(Abraham Lincoln)之後,才於1862年承認海地。

不過美國承認海地的國家地位,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海地一連串不幸歷史的開端。1915年7月,美國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以保護美國經濟利益為由,派出330名海軍陸戰隊員占領海地。此後,美國更派遣一位「高級專員」(High Commissioner)直接干預海地內政,其結果是重組了海地的經濟,變成大莊園式的出口國,讓海地成為另一個「香蕉共和國」(註一)。美國雖然在 1934年將政權歸還海地,不過美國仍繼續控制海地的對外財政,直到1947年終止。

註一:香蕉共和國起先是指遭美國農產公司控制的宏都拉斯,後來泛指美國跨國公司操控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命脈,甚至透過美國政府插手這些國家的內政。

近十幾年來,由於海地是拉丁美洲的一顆不定時炸彈炸彈,所以美國一直思考如何解決海地的動亂問題,避免動亂燒到美國本土來。自老布希政府時期開始,先後介入海地事務,目的不外乎穩定海地局勢,避免海地繼續成為美國的後院問題。不過總是事與願違,美國在當地舉辨民主選舉、鎮壓軍閥等措施,都無法改善狀況。而美國對海地的制裁措施,倒楣的也都是貧窮的海地老百姓。

例如,2004年美國基於提升海地警察維安的能力,解除對海地的武器禁運(註二),但是此舉卻遭到人權團體抨擊為「助紂為虐」。因為海地警察效率不彰,貪腐問題嚴重,人權團體認為這些武器將成為海地警察鎮壓人民的武器。

註二:海地在結束杜瓦里耶父子恐怖統治後,終於通過第一部憲法。1990年底,神職出身的亞里斯提德(Jean-Bertrand Aristide)以近七成得票率當選總統。由於其替貧民說話的立場,只做了七個月就因為得罪軍方而被政變推翻。在各方調解無效後,美國在1991年對海地實施武器禁運。1994年,海地在美國的干預下恢復民主,但是2004年亞里斯提德又遭到政變罷黜,流亡中非共和國。

美國傾全國資源 救援海地

海地強震發生之後,鄰近海地的美國成為救災最為積極的國家。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負責拉美軍事事務的美軍南方司令部(USSOUTHCOM),立即展開整合評估及協調任何所需的援助。

由於海地八成五的政府官員在地震中失蹤,海地已等同於無政府狀態。美國在地震後12小時之內接管海地的交通,並迅速利用美軍強大的海外投射能力,將救援物資與人員源源不斷送進海地災區。

海地大地震後一個星期,部署在海地救災的美國船艦已有十八艘、直升機四十九架、包括兩千名陸戰隊員,超過一萬兩千名軍事人員投入。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穆倫(Michael Mullen)指出,若有需要,還可以再增加救援美軍人數。

值此之際,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發佈總統命令,徵調後備軍人協助海地的人道救援任務。歐巴馬表示:「我們正在推動美國史上最大搶救生命與運送物資的救援行動,以避免發生更大的災難。」前任總統柯林頓與小布希也獲歐巴馬的邀請,四處奔波為海地重建籌措經費。

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則帶著大批救援物資訪問海地,並在機場與海地總統浦雷華(Rene Preval)舉行會談,她並表示美國將竭盡所能提供海地援助。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署長夏哈(Rajiv Shah)表示,正加緊將60萬份基本食物配給包與10萬個隨身淨水器送到海地。

由於國際紅十字會警告,陷入絕望之境的海地災民,他們的暴力行為有加劇的趨勢,所以美軍在救災之際,也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一同上街,維護海地的治安。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海地難民大舉偷渡至美國,美國海岸防衛隊與軍方展開代號「機警哨兵」(Vigilant Sentry)聯合圍堵計畫,在海地與美國之間的海域警戒,防止海地難民偷渡。

美軍運輸機每天在海地上空播放海地駐美大使約瑟夫的錄音。約瑟夫以海地克里奧語警告同胞不要上船航向美國,否則將遭到美國攔阻,遣返回海地。除此之外,美國在佛羅里達州設立居留中心,作為收容海地難民用途。不過美方表示,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海地難民潮的跡象。

美國為何大手筆援助海地

海地地震發生後,美國投入傾國家資源投入救災,美國「時代」雜誌甚至刊登一篇題為《美軍進海地:一場富有同情心的入侵》,文中指出海地嚴然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美國之所以大手筆援助海地,除了人道因素考量外,還可以歸納出下列原因:

其一、國家安全考量。海地不單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也是美洲地區一個不定時炸彈。海地距離美國南部的佛羅里達州僅600多海浬,2004年亞里斯提德政府垮台之後引發的動亂,曾引發數千海地難民偷渡到美國。不過,這些難民偷渡到美國之後,往往因為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只好從事犯罪行為,嚴重危及美國社會安全。

海地也是中國大陸偷渡客的最愛,因為海地物價便宜,而使偷渡成本低廉,同時海地與我國有邦交,大陸偷渡客拿著人蛇集團提供的我國假護照進入海地,幾乎是暢行無阻。除此之外,海地也成為拉美的毒品轉運站之一。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指出,哥倫比亞輸往美國的毒品有8%經由海地,海地的主要政黨也與販毒組織往來密切,這也難怪前總統亞里斯提德曾說海地已經被毒梟與恐怖分子佔領。

其二、防疫考量。經歷了長年的動亂,海地的公共衛生條件原本就相當糟糕,由於海地的地震罹難人數可能超過20萬人,大量棄置的遺體無法立即獲得處理,同時由於缺乏醫藥,使得許多傷患無法救治。在這樣惡劣的衛生環境下,勢必使得海地的衛生條件更差,甚至引發災情。因此,美國除了要極力避免海地陷入動亂之外,更要防止海地爆發疫情,而波及美國南部地區。

其三、改善與拉美國家之間關係。小布希時期,美國推行的強勢外交政策與全球化經濟作為,引發許多拉美國家人民的反彈,致使拉美國家紛紛「向左轉」。甚至出現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這種的鐵桿反美的領導人,在國際場合上頻頻與美國作對。

由於美國過去有多次軍事干預海地內政的歷史,所以不免有部份國家質疑美國救災的背後真正動機。不過由南亞海嘯到海地震災,顯示救災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整體動員能力,更因為人道救災的合作爭議性較低,美國希望能夠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改善與拉美國家之間的關係,實踐歐巴馬總統2008年上任時所說:「對話代替對抗」的理念。為了避免拉美國家反彈,認為這是干涉拉美事務的「門羅主義」再現,國務卿希拉蕊對外避嫌的表示,這是應海地政府的請求,前往海地救災。

委、法抨擊美國重返海地

不過,美國派出這麼多軍事人員到海地,還是不免遭受部分國家質疑。向來以反對美國聞名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就批評美國派出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士兵,搞得像去打仗,而不是救人。查維茲直言:「美國以援助為幌子,實為佔領海地。」

而最值得觀察的是海地過去殖民母國法國的反應。法國主管人道援助事務的國務秘書喬安岱(Alain Joyandet)說:「聯合國必須調查美國在海地救災中的角色,應是協助而非霸佔海地。」

法國高官高分貝指責美國佔領海地,不只因仍存有過去的宗主國心態,更因雙方在拉美地區早已結下樑子多時。以軍售巴西為例,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為確保戰略資源安全、實現強國夢想,除了提議建立「南美防衛委員」外,更一直希望能夠提升軍事科技與美國相抗衡。2009年9月7日,法國和巴西簽署了海空領域的合作協定,計畫向巴西出售與轉讓價值上百億美元的軍事技術。兩天之後,美國國會也趕緊通過將F/A-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技術轉移給巴西自行組裝。

由於美、法兩國早已因為搶食全球軍售市場而結下樑子,所以這次法國批評美國在海地救援任務,其實只是又一次新仇加舊恨而已。

結語

除了救災之外,美國似乎也看見一個重建海地的戰略機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麥當勞(Kara C.MacDonald)在1月14日發表專文表示,海地的地震是悲劇,也是一個機會,應該把搶救災民、安定社會、與國家發展三項目標合而為一,重建這個長期動亂的國家。另外,海地的災後重建至少要耗時25年,所以一旦美國決定要主導海地重建工作,將會是一個漫長的工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