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制稀土出口 引起美國緊張

本文刊登在玉山周報第46期,2010.4.29-5.5日

近期,電影「阿凡達」爆紅,電影中納美人所居住的星球因為蘊藏稀有的礦產,因而引發爭奪大戰。在現實的生活中,爭奪稀有能源的戲碼也一再上演。經濟發展快速的中國有感於能源後繼之不足,必須未雨綢繆,因而擬定了稀土戰略,在2009年 1月起對於國內的稀土出口進行管制,由於中國是全球稀土最大供應國,北京管制稀土的作為引起歐美國家的關注與緊張。


由於稀土同時也是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重要生產原料,美國國會也開始全面調查美軍現役武器裝備中從中國進口多少稀土,並試圖尋求解決之道。

何謂稀土

稀土(rare earth)又稱之為「稀土金屬」,包括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鈧、釔等十七種金屬元素。稀土金屬能夠改善金屬材料的性能,提高鋼材的強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蝕性,所以被廣泛運用於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傳統製造業上。

除此之外,稀土更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高性能電池、電腦零件、精密儀器、磁浮列車,甚至於坦克、飛彈等武器製造過程中,都廣泛運用到稀土原料。因此,稀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石油,是工業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稀土」中的「土」字,實際上指的是罕見的化學元素,這是因為早年這些元素被發現時,人們誤以為它們在地球上分佈量非常稀少。實際上,相較於其他貴重金屬,稀土在地殼內的含量相當高,最高的鈰是地殼中第二十五豐富的元素,比鉛還要高。而最低的「稀土金屬」鎦在地殼中的含量,也比金礦高出二百倍,所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已經很少用「稀土金屬」這個稱呼了。

全世界已知稀土礦總儲存量約九千餘萬噸,中國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稀土生產國,稀土金屬儲存量至少占世界的七成,同時也是全世界唯一能夠供應十七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產量多分佈在內蒙古、山東、江西、廣東、新疆等地的礦區。美國稀土蘊藏量為全球第二位,儲存量約占12.5%,其他如俄羅斯、印度、南非、澳洲、加拿大、埃及等國家也都有稀土的儲存量。

中國開採稀土問題多

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稀土產國,但是中國的稀土產業卻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中國的稀土礦產公共安全條件欠佳。由於採礦改善了礦區居民的生活,使得礦區附近居民紛紛投入稀土開採的行列,然而卻因而產生過度開採,嚴重污染環境的生態問題,但中國官員卻長期漠視此問題。

英國《每日郵報》記者理查瓊斯(Richard Jones)年初深入礦區採訪指出,礦場附近散落非法精煉廠,排放含放射性金屬釷的稀土,造成嚴重的工業污染災害。其中,以占中國稀土儲量八成的內蒙古包頭市受害最為慘重,由於礦場大量排放氟氣和粉塵,不僅使得包頭市的打拉核上村成了癌症村,2003年包頭市牧民飼養的牲畜更有六萬頭死亡。

二是,由於稀土過度開採而導致供過於求,中國出產的稀土只好遭到賤賣。在1990年至2005年之間,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十倍,但平均價格卻跌至 1990年時的一半,每公斤售價僅有7至8元人民幣,甚至比豬肉還便宜。

有中國「稀土之父」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說:「中國的稀土過度開採,導致供過於求,人爲壓低稀土價格,造成中國的稀土行業開始面臨利潤微薄的經營困境。」

中國制定稀土發展戰略

事實上,為了預防日後可能造成的稀土資源短缺危機,許多工業大國早已擬定稀土發展與儲備戰略。1983年,日本發表了稀有礦産戰略儲備制度,在2006年時又將鉑、銦及稀土類三種資源納入儲備物件,這三項都是日本最頂尖的汽車、電子、資訊等産業急需的生產物資。

日本稀土約八成來自於中國,在這些年中國出產的稀土遭到賤價出售後,沒有稀土蘊藏量的日本,自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日本其實並不急於使用,而是將這些能夠使用二十年的稀土資源,如同從中國買來的煤炭一樣貯存起來,作爲戰略儲備能源。

美國也曾經是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不過在1999年也開始採取稀土管制措施,如同封存美國阿拉斯加豐富的石油,作為戰略儲備用油一樣的策略,逐步停止開採自家的稀土,並封存了本國最大的稀土礦廠-加州硭廷帕斯礦,轉而向中國大量進口,以充實美國的戰略儲備。

其實,稀土元素對中國的重要戰略價值,早在鄧小平時期就有所體認,1992年鄧小平南巡曾說過:「中東有石油,而中國有稀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可以拿石油來大做文章,中國當然也可以拿稀土來做文章,鄧小平指示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把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

然而基於經濟發展的理由,中國的領導階層不重視制定稀土戰略。雖然過去三年中國的稀土出口有所下降,不過今日的能源問題已今非昔比,因此有必要制定新的能源安全政策。

鑑於各工業大國相繼擬定稀土戰略,中國的有識之士也開始呼籲官方制定相關的稀土戰略作為因應。2009年9月1日,中國工業和信息技術部舉行了一場重要的會議,會中制定了《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和《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

據參與此次會議的稀土礦業公司主管透露,官方除了將對稀土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標準外,這項新政策還要求稀土生產商優先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然後才能用於出口,所以中國將擴大管制稀土元素出口。未來六年,中國每年出口稀土配額的總量,將每年控制在3.5萬噸以內。

中國制定相關的稀土戰略,大致可以歸納出下列戰略動機:

在經濟上,稀土是生產電動車、智慧型手機、風力發電等熱門產業的關鍵性原料。雖然俄羅斯、印度、巴西、澳洲與美國等地生產的稀土,可在2014年前提供約五萬噸產量,但五年內全球稀土需求預料會加倍到18萬公噸左右。

除非國際企業能在其他地區獲得稀土原料,不然會有更多公司必須遷廠至中國。所以中國管制稀土的用意,無非是希望跨國企業能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如此可以增加百萬的就業機會和財政稅收。

在軍事上,稀土也是軍備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飛彈、飛機等武器裝備都需要稀土元素,來製造耐熱電機與合金材料,精確導引武器也依賴稀土元素。因此,如同管制石油與鋼鐵一樣,由於中國的軍需體系龐大,中共管制稀土出口是為了確保軍事需求。

另一方面,中共也可以藉由管制稀土,箝制周邊沒有稀土生產國家在尖端軍事科技領域的發展。在亞洲,中國與周邊許多國家都存在領土與領海的主權糾紛,由於這些週邊國家大多沒有出產稀土,所以稀土管制對鄰國的影響甚大。

誠如北京大學博士青岩在2008年9月撰寫的《中國應立即禁止稀土出口》一文,文中即指出,美國與日本如果沒有稀土,就無法生產精密的導引武器,中國或許不應該去掐住別人的咽喉,但是也必須未雨綢繆,防止自己的咽喉被別人掐住。

在國際政治上,誰擁有能源誰就有影響力。波斯灣國家雖然擁有全球40%的石油資源,獨立以來卻一直是任由西方列強宰割,但是從1970年代起,開始懂得透過管制石油的生產量與出口,來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發言權。所以中國擬定稀土發展戰略,名曰「優化產業、保護資源」,實際上是要師法石油輸出國組織在能源議題上作文章,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發言權。

美國議員要求撤查美軍稀土來源

美國《商業周刊》在4月14日的報道,引述美國政府一項報告指出,美軍現役的精靈導引炸彈、夜視鏡及雷達等軍用系統及設備都廣泛使用中國生產的稀有金屬,將導致美軍存在潛在的「脆弱性」。因此,美國國會議員要求就此事召開聽證會調查。

美國審計總署的報告指出:「政府和工業官員告訴我們國防系統哪裡會用到稀土資源,這些材料負責系統組件功能,很難在不出現性能降低的前提下將之取代。」這份報告列舉了幾個具體的武器系統,包括M1A2戰車的導航系統就利用到了產自中國,帶有金屬釤的釤鈷磁鐵;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 Gorp)和洛克希德• 馬丁(Lockheed Martin)所公司生產,配備在神盾級驅逐艦上的SPY-1雷達,也發現的來自中國的釤鈷磁鐵。

中國管制稀土資源開採措施,降低出口限額,並提高價格。中國還提高了15%至25%的出口稅額,但其提高稀土資源價格的舉動,主要目的為針對外國買家。美國《2009年國防儲備報告》指出,部分稀有元素的短缺已導致一些武器系統生產延期。為此,部分美國國會議員為《2010財年國防開支授權法案》附加了一份修正案,要求對美國戰備稀土概況進行調查。

由於中國的稀土戰略可能導致經濟與軍事發展受限,所以歐美媒體自去年起即不停地追蹤報道中國稀土相關新聞,並強調管制稀土出口可能損害西方工業國家的戰略與經濟利益。2007年6月,美國與歐盟27國就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訴訟,這是歐巴馬就任總統以來,華盛頓首次就對中國貿易問題向WTO提出訴訟。

近期,美國國會發表的《中國海軍軍力分析》報告即指出,中國的國家戰略為確保中共世界主要強權的地位,讓其他國家的政策與北京當局配合,以取代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所以不管未來稀土訴訟結果如何,中國似乎已經找到控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死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