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因應美國空軍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構想(ATF),並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二十二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後,俄羅斯也密集試飛首架匿蹤戰鬥機「蘇愷T-五十」(Sukhoi T-50),期盼能藉T-五十打入國際軍火市場,在這重要時刻,中共軍方也表示,其第四代戰機已在緊鑼密鼓研製中,即將進行試飛階段,預計未來八至十年內成軍服役,未來俄羅斯與中共新一代戰機一旦成軍服役,將衝擊美國長期掌握的制空權優勢,值得國際觀察。 為了掌握未來制空權優勢,美國空軍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構想(ATF)。經過一番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二十二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
為了與F-二十二抗衡,蘇聯也於同時期提出「多用途前線戰機」(MFI)構想(由於蘇聯與西方國家戰機分類認知不同,蘇聯將新一代戰機稱之為第五代戰機),由米格設計局的1.44出線。不過因為蘇聯解體後的經濟蕭條,使得米格1.44只試飛二次就因為缺乏經費而停擺。
二○○二年俄羅斯重新啟動第五代戰機計畫,只不過這次換成蘇霍伊設計局主導。二○○四年蘇霍伊設計局完成設計答辯,將第五代戰機稱為「前線空軍未來的航空系統」(PAK-FA),整體研發經費高達一百億元。蘇霍伊公司以蘇愷-四十七為實驗平台,在二○○六年完成T-五十設計;原型機並於隔年完工。
二○○七年,印度加入T-五十計畫,印俄雙方聯合發展第五代戰機,印度負責百分之五十的單座機與百分之二十五的雙座機研發經費,同時預計採購五十架單座機與二百架雙座機。俄國原先預估在二○○八年八月十二日俄羅斯空軍節前進行試飛,但因諸多因素干擾及印俄間的歧見,一直拖到今年一月二十九日才於阿莫爾共青城完成首次試飛。
T-五十是一架單座、雙發、雙垂尾的重型戰鬥機,承襲俄羅斯戰機粗獷的起落架設計,起飛滑行距離約為三百至四百公尺,俄羅斯媒體透露航程約五千五百公里。由於以F-二十二為主要假想敵,所以俄國T-五十戰機性能直接衝著F-二十二而來。同時,為了節省研發經費,T-五十採用許多成熟技術,並試圖在超音速巡航、匿蹤與機動性方面取得平衡。
T-五十將採用具備完整超音速巡航能力的第五代發動機,不過還需要幾年才能完成,所以T-五十試飛時仍採用性能較差的舊世代發動機。因此許多航空專家認為,在第五代發動機出現之前,T-五十的飛行性能將受到嚴重限制。
就外形結構而言,T-五十相當於將蘇愷-二十七的機腹中線包覆形成彈艙,同時採用與F-二十二類似的匿蹤外形。由於T-五十試飛時並未塗上任何匿蹤塗料,加上俄國不願意公布雷達反射面積(RCS)的相關數據,西方航空專家依據結構外形預估,T-五十的實際匿蹤能力約為F-二十二的七至八成。
相較於F-二十二與F-三十五容量較淺的小型彈艙,只能攜帶中短程空對空飛彈與導引炸彈。T-五十採用機腹中線的彈艙設計,除了能攜帶十枚空對空飛彈之外,也能夠攜帶射程二百五十至四百公里的大型飛彈,使T-五十成為攻守兼具的新一代匿蹤戰機。
T-五十試飛的戰略意涵
儘管T-五十試飛整整晚了F-二十二近二十年,性能上也未如俄羅斯官方所言,能夠媲美F-二十二。不過T-五十的升空,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涵。
一、重振俄羅斯的軍事信心
冷戰時期,數量龐大的蘇聯紅軍是西方國家最不願面對的敵人。蘇聯瓦解後,由於國防預算大幅縮水,致使軍隊缺乏訓練、武器欠缺保養,導致軍方意外頻傳。過去令西方世界聞風喪膽的紅軍,在二次車臣戰爭中,面對游擊隊付出慘重傷亡,也因而被西方世界譏笑為「紙老虎」。
二○○○年俄羅斯總統普亭上台後,由於曾任格別烏(KGB)探員的強硬性格,以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帶動俄羅斯經濟起飛,復在其強勢領導下,俄羅斯又開始朝著富國強兵之路邁進。面對北約東擴與美國在俄國周邊建立飛彈防禦系統,俄羅斯開始積極尋求軍事反制之道。
不過二○○三年以來,俄羅斯幾項軍事計畫發展並不順遂,包括潛艇失事、新一代潛艦研發進度落後、圓錐彈導飛彈試射失敗等,都一再重挫俄羅斯的軍心士氣。此次第五代戰機試飛成功,無疑對士氣低迷的俄軍注入一劑強心針。也因此,俄羅斯希望T-五十能夠在二○一五年之前服役。
二、俄羅斯航空業的最後一搏
冷戰期間,俄羅斯米格機叱吒第三世界與共產世界領空。在米格設計局凋零之後,蘇霍伊設計局成為碩果僅存,但一口氣吃了蘇愷-二十七的老本二十年之後,近兩年雖隆重推出最新的蘇愷-三十五BM,但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這是舊瓶裝新酒,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根本無法與西方國家新一代產品較量。
俄羅斯期望第五代戰機的誕生,能夠力挽頹勢,吸引更多武器買主。除了印度之外,利比亞、越南都有可能是潛在客戶。
三、反制美國飛彈防禦系統
為了防止俄羅斯東山再起,美國在俄國周邊建立飛彈防禦系統。面對如此艱鉅的戰略局勢,雙座型的T-五十能夠利用它的匿蹤能力,打擊美國部署在周邊的飛彈防禦系統。
中共第四代戰機反制美
國威懾
自一九九○年代開始,中共陸續自俄羅斯引進蘇愷-二十七SK、蘇愷-三十MKK等三代戰機,並藉由俄國的技術轉移,於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蘇愷-二十七(共軍稱殲-十一)。然而西方國家目前已完成第四代戰機研製,另外美國波音公司公開新的F-十五SE計畫,被視為第四代戰機技術的轉移版,未來日本、南韓等周邊國家均可能獲得該類機型,對花費十多年引進第三代戰機的共軍而言,無疑是一大警訊。
因此,共軍除加速「殲-十B」的研究外,亦努力引進國外技術,積極研製第四代戰機,期望於二○二○年前完成部署。去年十一月,中共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接受訪問時指出,中共第四代戰機已經在緊鑼密鼓研製中,即將進行試飛,預計八到十年之內服役,一時之間引起國際譁然。
雖然中共已經確定發展第四代戰機,不過對於中共第四代戰機的外形與相關性能,卻是各界眾說紛紜。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共官方喉舌新華社發表正式新聞,聲稱第四代戰機就是殲十的改良型。
中共發展第四代戰機面臨許多難題,首先是新一代發動機的取得。原先,中共期望透過俄羅斯獲得一萬四千五百公斤軍用推力的一一七S渦扇發動機,但是遭到俄羅斯婉拒,俄國方面只願意出售性能較差的舊款發動機,使得中共必須自行研發發動機。不過由於發動機技術門檻相當高,以中共目前的發動機科技實力與產量而言,短期之內無法獲得重大突破。
另外,第四代戰機必備的多源相控陣列(AESA)雷達,中共自行研製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進展。因此,在發動機與雷達問題未克服之前,中共第四代戰機短期內仍難以成軍。就算成軍,頂多也只能算是第三代改進型戰機而已,仍落後美國戰機一個世代以上。
總結來說,儘管中共與俄羅斯的新世代戰機仍無法撼動F-二十二的全球戰機霸主地位,但是「中」、俄新世代一旦大量成軍,毫無疑問地將是美軍維持制空權上的一大困擾。因應威脅,美國要求重開F-二十二生產線的呼聲將會再起。
因應美國空軍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構想(ATF),並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二十二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後,俄羅斯也密集試飛首架匿蹤戰鬥機「蘇愷T-五十」(Sukhoi T-50),期盼能藉T-五十打入國際軍火市場,在這重要時刻,中共軍方也表示,其第四代戰機已在緊鑼密鼓研製中,即將進行試飛階段,預計未來八至十年內成軍服役,未來俄羅斯與中共新一代戰機一旦成軍服役,將衝擊美國長期掌握的制空權優勢,值得國際觀察。 為了掌握未來制空權優勢,美國空軍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構想(ATF)。經過一番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二十二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
為了與F-二十二抗衡,蘇聯也於同時期提出「多用途前線戰機」(MFI)構想(由於蘇聯與西方國家戰機分類認知不同,蘇聯將新一代戰機稱之為第五代戰機),由米格設計局的1.44出線。不過因為蘇聯解體後的經濟蕭條,使得米格1.44只試飛二次就因為缺乏經費而停擺。
二○○二年俄羅斯重新啟動第五代戰機計畫,只不過這次換成蘇霍伊設計局主導。二○○四年蘇霍伊設計局完成設計答辯,將第五代戰機稱為「前線空軍未來的航空系統」(PAK-FA),整體研發經費高達一百億元。蘇霍伊公司以蘇愷-四十七為實驗平台,在二○○六年完成T-五十設計;原型機並於隔年完工。
二○○七年,印度加入T-五十計畫,印俄雙方聯合發展第五代戰機,印度負責百分之五十的單座機與百分之二十五的雙座機研發經費,同時預計採購五十架單座機與二百架雙座機。俄國原先預估在二○○八年八月十二日俄羅斯空軍節前進行試飛,但因諸多因素干擾及印俄間的歧見,一直拖到今年一月二十九日才於阿莫爾共青城完成首次試飛。
T-五十是一架單座、雙發、雙垂尾的重型戰鬥機,承襲俄羅斯戰機粗獷的起落架設計,起飛滑行距離約為三百至四百公尺,俄羅斯媒體透露航程約五千五百公里。由於以F-二十二為主要假想敵,所以俄國T-五十戰機性能直接衝著F-二十二而來。同時,為了節省研發經費,T-五十採用許多成熟技術,並試圖在超音速巡航、匿蹤與機動性方面取得平衡。
T-五十將採用具備完整超音速巡航能力的第五代發動機,不過還需要幾年才能完成,所以T-五十試飛時仍採用性能較差的舊世代發動機。因此許多航空專家認為,在第五代發動機出現之前,T-五十的飛行性能將受到嚴重限制。
就外形結構而言,T-五十相當於將蘇愷-二十七的機腹中線包覆形成彈艙,同時採用與F-二十二類似的匿蹤外形。由於T-五十試飛時並未塗上任何匿蹤塗料,加上俄國不願意公布雷達反射面積(RCS)的相關數據,西方航空專家依據結構外形預估,T-五十的實際匿蹤能力約為F-二十二的七至八成。
相較於F-二十二與F-三十五容量較淺的小型彈艙,只能攜帶中短程空對空飛彈與導引炸彈。T-五十採用機腹中線的彈艙設計,除了能攜帶十枚空對空飛彈之外,也能夠攜帶射程二百五十至四百公里的大型飛彈,使T-五十成為攻守兼具的新一代匿蹤戰機。
T-五十試飛的戰略意涵
儘管T-五十試飛整整晚了F-二十二近二十年,性能上也未如俄羅斯官方所言,能夠媲美F-二十二。不過T-五十的升空,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涵。
一、重振俄羅斯的軍事信心
冷戰時期,數量龐大的蘇聯紅軍是西方國家最不願面對的敵人。蘇聯瓦解後,由於國防預算大幅縮水,致使軍隊缺乏訓練、武器欠缺保養,導致軍方意外頻傳。過去令西方世界聞風喪膽的紅軍,在二次車臣戰爭中,面對游擊隊付出慘重傷亡,也因而被西方世界譏笑為「紙老虎」。
二○○○年俄羅斯總統普亭上台後,由於曾任格別烏(KGB)探員的強硬性格,以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帶動俄羅斯經濟起飛,復在其強勢領導下,俄羅斯又開始朝著富國強兵之路邁進。面對北約東擴與美國在俄國周邊建立飛彈防禦系統,俄羅斯開始積極尋求軍事反制之道。
不過二○○三年以來,俄羅斯幾項軍事計畫發展並不順遂,包括潛艇失事、新一代潛艦研發進度落後、圓錐彈導飛彈試射失敗等,都一再重挫俄羅斯的軍心士氣。此次第五代戰機試飛成功,無疑對士氣低迷的俄軍注入一劑強心針。也因此,俄羅斯希望T-五十能夠在二○一五年之前服役。
二、俄羅斯航空業的最後一搏
冷戰期間,俄羅斯米格機叱吒第三世界與共產世界領空。在米格設計局凋零之後,蘇霍伊設計局成為碩果僅存,但一口氣吃了蘇愷-二十七的老本二十年之後,近兩年雖隆重推出最新的蘇愷-三十五BM,但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這是舊瓶裝新酒,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根本無法與西方國家新一代產品較量。
俄羅斯期望第五代戰機的誕生,能夠力挽頹勢,吸引更多武器買主。除了印度之外,利比亞、越南都有可能是潛在客戶。
三、反制美國飛彈防禦系統
為了防止俄羅斯東山再起,美國在俄國周邊建立飛彈防禦系統。面對如此艱鉅的戰略局勢,雙座型的T-五十能夠利用它的匿蹤能力,打擊美國部署在周邊的飛彈防禦系統。
中共第四代戰機反制美
國威懾
自一九九○年代開始,中共陸續自俄羅斯引進蘇愷-二十七SK、蘇愷-三十MKK等三代戰機,並藉由俄國的技術轉移,於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蘇愷-二十七(共軍稱殲-十一)。然而西方國家目前已完成第四代戰機研製,另外美國波音公司公開新的F-十五SE計畫,被視為第四代戰機技術的轉移版,未來日本、南韓等周邊國家均可能獲得該類機型,對花費十多年引進第三代戰機的共軍而言,無疑是一大警訊。
因此,共軍除加速「殲-十B」的研究外,亦努力引進國外技術,積極研製第四代戰機,期望於二○二○年前完成部署。去年十一月,中共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接受訪問時指出,中共第四代戰機已經在緊鑼密鼓研製中,即將進行試飛,預計八到十年之內服役,一時之間引起國際譁然。
雖然中共已經確定發展第四代戰機,不過對於中共第四代戰機的外形與相關性能,卻是各界眾說紛紜。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共官方喉舌新華社發表正式新聞,聲稱第四代戰機就是殲十的改良型。
中共發展第四代戰機面臨許多難題,首先是新一代發動機的取得。原先,中共期望透過俄羅斯獲得一萬四千五百公斤軍用推力的一一七S渦扇發動機,但是遭到俄羅斯婉拒,俄國方面只願意出售性能較差的舊款發動機,使得中共必須自行研發發動機。不過由於發動機技術門檻相當高,以中共目前的發動機科技實力與產量而言,短期之內無法獲得重大突破。
另外,第四代戰機必備的多源相控陣列(AESA)雷達,中共自行研製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進展。因此,在發動機與雷達問題未克服之前,中共第四代戰機短期內仍難以成軍。就算成軍,頂多也只能算是第三代改進型戰機而已,仍落後美國戰機一個世代以上。
總結來說,儘管中共與俄羅斯的新世代戰機仍無法撼動F-二十二的全球戰機霸主地位,但是「中」、俄新世代一旦大量成軍,毫無疑問地將是美軍維持制空權上的一大困擾。因應威脅,美國要求重開F-二十二生產線的呼聲將會再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