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玉山周報第47期,2010.5.6-12日
2010年3月18日,「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台灣-中國:兩岸近期經濟、政治與軍事發展,以及對美國之啟示」聽證會。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習拉帕克(David A. Shlapak)在聽證會中發表一份名為「台海平衡轉移與對美國之啟示報告指出,台海軍事戰略平衡正向中國傾斜,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也都在中國導彈的射程內。因此,一旦兩岸開戰,美國馳援台海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中國軍事現代化 強化反介入能力
1979年的「中越戰爭」是中國最近一次的對外大規模軍事行動。由於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解放軍諸多缺失,顯示毛澤東時期的「人民戰爭」理念已經過時,所以中國最高軍事領導單位「中央軍事委員會」立即展開全面性的軍事現代化與轉型工作。
有別於毛澤東原先預測的「早期、大規模及核戰爭威脅」,鄧小平認為未來將是「局部性的、有限戰爭」的時代,所以根據戰略需求對海、空軍、戰略飛彈(即二砲部隊)及陸軍等四大軍種依任務優先順序進行現代化工作。目前,中國軍事現代化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
在軍事現代化進程的頭十年,由於蘇聯還沒解體,中國仍將北方的鄰居視為主要敵人,國防重心在於防止蘇聯入侵。因此,以武力迫使台灣與中國統一,並非中國軍事的首要考量範圍之內。但是到了1990年代,國際與兩岸局勢情勢出現劇變,蘇聯的解體使得中國不必將國防資源集中於北方。另一方面,台灣多黨競爭的民主政治成型、主張獨立的聲音也日益高漲,讓中國領導人決定加速現代化工作,以阻止台灣繼續朝向獨立之路前進。
1996年,中國雖然試圖以文攻武嚇的手段迫使台灣人民屈服,不過偷雞不著蝕把米,此舉不僅讓台灣人民更加團結,還迫使美國在台灣3月總統大選期間,派出航空母艦馳援台海。因此,從此時開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心轉為處理台海問題與阻止它國勢力介入台海紛爭。
2007年,蘭德公司發表的「闖入龍潭:中國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中指出,中國積極發展「反介入」(anti-access)戰略來阻止美軍介入台海爭端。之後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多份關於中國軍力報告也抱持類似的看法,認為中國加強軍事現代化的用意,無非是增加美軍出兵台海的代價,以嚇阻美軍介入台海紛爭。
美軍西太平洋基地深陷險境中
今日,造價低廉,精準且方便操作的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已經能夠有效突擊戰區之內的空軍基地。習拉帕克的報告指出,台灣主要軍用機場都在解放軍飛彈射程範圍之內,他預估,解放軍僅需 90--250枚短程彈道導彈,就能夠摧毀台灣主要十座軍用機場的跑道或停放在機堡內的飛機。
雖然台灣方面一再加強機場跑道的修復能力,但是解放軍也不斷在研發各種跑道破壞技術(如未爆子母彈、詭雷等),將使負責修復跑道的軍事人員深陷危險之中。
更糟的是,不只是台灣的空軍基地受到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空軍基地也一樣。目前中國至少在沿海部署約400枚傳統彈道飛彈與250枚巡弋飛彈,其射程可達日本與韓國的美軍基地,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對駐防西太平洋美軍最具威脅的是東風-21型與東風-15型彈道飛彈。2020年之後,中國將擁有更多的飛彈數量,菲律賓海東緣的基地都將在中國的飛彈射程之內。
「趁敵不備、先發制人」一直是中國的戰略重點。部署在沿海的彈道飛彈能夠在戰時對美軍發動第一擊,摧毀70%的美軍戰機。更別說中國還有數量龐大的戰轟機部隊,能靠蜂群戰術造成美軍空防上的困擾。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八座主要空軍基地中,只有四座擁有強化機堡,分別是韓國烏山(Osan)和群山(Kunsan)、日本嘉手納(Kadena)與三澤 (Misawa)等基地。儘管這些基地擁有強化機堡,但是也普遍面臨不敷使用的窘境。例如,嘉手納基地約部署有268架戰機,但是該基地僅有15座強化機堡。在中國二砲部隊的第一波攻擊之後,預估嘉手納基地僅有三成的飛機能倖存,倖存的戰機還必須透過日本其他基地的後勤支援,才能展開反擊任務。
2009年8月,美國《空軍月刊》(Air Force Magazine)的報導指出,為了防範中國的飛彈威脅,美國空軍擬定2015至2020年的空軍基地防禦計畫,除了部署愛國者防空飛彈外,更打算擴大分散部署於西太平洋各基地的戰機、強化機堡的抗炸能力。
美國官方估算,一座擁有12個隔間的抗炸機堡要價7億美元左右,雖然價格相當昂貴,但是能夠遏阻敵人發動類似珍珠港般的偷襲行動,保護價值100億美元的美國空軍資產,這花費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美國確保制空權之隱憂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將戰爭帶入三度空間作戰型態。奪取制空權成為現代戰爭的先決條件,因為一旦喪失制空權,將被迫處於被動的作戰態勢中,等於失掉了戰爭。所以奪取制空權一直是美軍作戰的首要任務,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戰爭中,也只輸掉越戰而已。
但是目前美國在維持西太平洋的制空權優勢正面臨嚴峻挑戰。習拉帕克的這份報告指出,中國自俄羅斯引進的蘇愷-27與蘇愷-30戰機,以及國產FB-7B和殲-10戰機性能與美軍現役的F-15、F-16、F/A-18等第四代戰機類似,讓美軍飛行員與解放軍在空中交鋒時,並沒有辦法討到多大便宜。即便美國 F-22與F-35等第五代先進戰機將相繼服役,但是中國也在研發它們的第五代戰機,預計2020年前能服役,讓未來美軍確保制空之路仍是備感艱辛。
一旦中國完全掌握對台海之制空權優勢,就能夠對台灣發動大規模空襲行動,重創台灣的空軍基地。屆時,解放軍更能夠充分利用制空權,打擊區域內範圍更大的軍事和經濟目標。
另外,中國在沿海部署的先進防空飛彈也是台灣與美軍戰機的一大生存威脅。在越戰期間,如果飛行員發覺遭到防空飛彈鎖定,透過閃避或是其他戰術措施,或許就能夠避免遭到擊落的命運。
但是現在這些招數已經無用了,拜電子技術發達,現代防空飛彈的性能大幅提昇,速度較過去更快、更靈敏,射程也更遠,抗干擾能力也更強,所以防空飛彈早已成為飛行員揮之不去的夢魘。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英美聯軍戰機都曾意外遭到美軍的愛國者飛彈鎖定,飛行員試過各種方式來擺脫,但最後都難逃被誤擊的命運。
中國目前已獲得俄羅斯授權製造S-300系列防空飛彈,並取名為「紅旗10型」(HQ-10)。S-300的性能與美國的愛國者飛彈相似,同樣以對抗傳統飛機與彈道飛彈性能優異而聞名,但是S-300射程遠高於愛國者飛彈,幾乎北台灣的空域都在飛彈的射程涵蓋範圍之內。除了S-300飛彈外,中國還打算引進性能更為先進的S-400系列防空飛彈,搭配中國自製的紅旗9型(HQ-9),都將對台灣與美軍現役戰機構成嚴重威脅。
事實上,談到確保制空權,就又會談到美軍是否應該繼續採購F-22「猛禽」戰機。1980年代中期,美國空軍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構想。經過一番激烈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22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五代戰機。
F-22具有優異的雷達匿蹤能力,雷達反射截面積(Radar Cross Section,RCS)僅有0.0001至0.0002平方公尺,搭配優異的巡航能力與航電系統,能夠發揮「先視、先殺」的作戰性能,美國空軍宣稱一架 F-22的戰力是現役戰機的四倍以上。
不過冷戰結束之後,每架造價超過1億4千萬美金的F-22成為美國國會開刀的對象,將原先的訂單由700多架砍到只剩187架。儘管美國空軍內部呼籲應採購更多「猛禽」戰機,認為至少應該採購381架才能確保美軍擁有制空權,不過美國國防部還是不為所動。
現任國防部長蓋茲認為,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拿高性能的先進戰機來打恐怖分子,根本是拿大砲打小鳥的行為,因為恐怖分子根本就沒有空中戰力,所以應該採購更多具有長時間滯空與監測能力的無人飛機。不過,近期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試飛成功,以及解放軍空軍的急速現代化,正為支持加購「猛禽」戰機提供一個絕佳的說帖。
採購F-16CD的反向思考
習拉帕克的報告中指出,台灣空軍爭取採購50架F-16C/D戰機,多少能夠改善台灣的戰略劣勢,但是報告中卻也提醒,如果無法同時改善台灣本島的防空系統狀況,一旦機場跑道被炸毀,採購再多F-16C/D也都將是白費工的舉動。不如採購更多防空飛彈增強防空能力,以增強解放軍犯台的代價,讓中國不敢貿然犯台。
事實上,國內也有不少軍事專家抱持類似的看法。前空軍作戰司令李貴發中將說:「與其買傳統起降式戰機,不如加強跑道的搶修能力。」他也指出,空軍長期面臨飛行員短缺的困境,台灣可以增購更多防空飛彈,以增強制空能力。
另外,台灣應該積極向美國爭取採購F-35B戰機,這型專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設計的戰機具有垂直短場起降的特點,只需要極短的滑行距離就能夠起飛,同時具備雷達匿蹤的特點,正面RSC值預估僅有0.065平方公尺,能夠避免遭到防空飛彈鎖定,完全符合台灣當前的空防需求。雖然多數人認為美國不會立即出售如此先進的戰機給台灣,但是如果不努力爭取,外人怎會知道我們捍衛國土的決心。
2010年3月18日,「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台灣-中國:兩岸近期經濟、政治與軍事發展,以及對美國之啟示」聽證會。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習拉帕克(David A. Shlapak)在聽證會中發表一份名為「台海平衡轉移與對美國之啟示報告指出,台海軍事戰略平衡正向中國傾斜,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也都在中國導彈的射程內。因此,一旦兩岸開戰,美國馳援台海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中國軍事現代化 強化反介入能力
1979年的「中越戰爭」是中國最近一次的對外大規模軍事行動。由於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解放軍諸多缺失,顯示毛澤東時期的「人民戰爭」理念已經過時,所以中國最高軍事領導單位「中央軍事委員會」立即展開全面性的軍事現代化與轉型工作。
有別於毛澤東原先預測的「早期、大規模及核戰爭威脅」,鄧小平認為未來將是「局部性的、有限戰爭」的時代,所以根據戰略需求對海、空軍、戰略飛彈(即二砲部隊)及陸軍等四大軍種依任務優先順序進行現代化工作。目前,中國軍事現代化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
在軍事現代化進程的頭十年,由於蘇聯還沒解體,中國仍將北方的鄰居視為主要敵人,國防重心在於防止蘇聯入侵。因此,以武力迫使台灣與中國統一,並非中國軍事的首要考量範圍之內。但是到了1990年代,國際與兩岸局勢情勢出現劇變,蘇聯的解體使得中國不必將國防資源集中於北方。另一方面,台灣多黨競爭的民主政治成型、主張獨立的聲音也日益高漲,讓中國領導人決定加速現代化工作,以阻止台灣繼續朝向獨立之路前進。
1996年,中國雖然試圖以文攻武嚇的手段迫使台灣人民屈服,不過偷雞不著蝕把米,此舉不僅讓台灣人民更加團結,還迫使美國在台灣3月總統大選期間,派出航空母艦馳援台海。因此,從此時開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心轉為處理台海問題與阻止它國勢力介入台海紛爭。
2007年,蘭德公司發表的「闖入龍潭:中國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中指出,中國積極發展「反介入」(anti-access)戰略來阻止美軍介入台海爭端。之後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多份關於中國軍力報告也抱持類似的看法,認為中國加強軍事現代化的用意,無非是增加美軍出兵台海的代價,以嚇阻美軍介入台海紛爭。
美軍西太平洋基地深陷險境中
今日,造價低廉,精準且方便操作的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已經能夠有效突擊戰區之內的空軍基地。習拉帕克的報告指出,台灣主要軍用機場都在解放軍飛彈射程範圍之內,他預估,解放軍僅需 90--250枚短程彈道導彈,就能夠摧毀台灣主要十座軍用機場的跑道或停放在機堡內的飛機。
雖然台灣方面一再加強機場跑道的修復能力,但是解放軍也不斷在研發各種跑道破壞技術(如未爆子母彈、詭雷等),將使負責修復跑道的軍事人員深陷危險之中。
更糟的是,不只是台灣的空軍基地受到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空軍基地也一樣。目前中國至少在沿海部署約400枚傳統彈道飛彈與250枚巡弋飛彈,其射程可達日本與韓國的美軍基地,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對駐防西太平洋美軍最具威脅的是東風-21型與東風-15型彈道飛彈。2020年之後,中國將擁有更多的飛彈數量,菲律賓海東緣的基地都將在中國的飛彈射程之內。
「趁敵不備、先發制人」一直是中國的戰略重點。部署在沿海的彈道飛彈能夠在戰時對美軍發動第一擊,摧毀70%的美軍戰機。更別說中國還有數量龐大的戰轟機部隊,能靠蜂群戰術造成美軍空防上的困擾。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八座主要空軍基地中,只有四座擁有強化機堡,分別是韓國烏山(Osan)和群山(Kunsan)、日本嘉手納(Kadena)與三澤 (Misawa)等基地。儘管這些基地擁有強化機堡,但是也普遍面臨不敷使用的窘境。例如,嘉手納基地約部署有268架戰機,但是該基地僅有15座強化機堡。在中國二砲部隊的第一波攻擊之後,預估嘉手納基地僅有三成的飛機能倖存,倖存的戰機還必須透過日本其他基地的後勤支援,才能展開反擊任務。
2009年8月,美國《空軍月刊》(Air Force Magazine)的報導指出,為了防範中國的飛彈威脅,美國空軍擬定2015至2020年的空軍基地防禦計畫,除了部署愛國者防空飛彈外,更打算擴大分散部署於西太平洋各基地的戰機、強化機堡的抗炸能力。
美國官方估算,一座擁有12個隔間的抗炸機堡要價7億美元左右,雖然價格相當昂貴,但是能夠遏阻敵人發動類似珍珠港般的偷襲行動,保護價值100億美元的美國空軍資產,這花費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美國確保制空權之隱憂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將戰爭帶入三度空間作戰型態。奪取制空權成為現代戰爭的先決條件,因為一旦喪失制空權,將被迫處於被動的作戰態勢中,等於失掉了戰爭。所以奪取制空權一直是美軍作戰的首要任務,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戰爭中,也只輸掉越戰而已。
但是目前美國在維持西太平洋的制空權優勢正面臨嚴峻挑戰。習拉帕克的這份報告指出,中國自俄羅斯引進的蘇愷-27與蘇愷-30戰機,以及國產FB-7B和殲-10戰機性能與美軍現役的F-15、F-16、F/A-18等第四代戰機類似,讓美軍飛行員與解放軍在空中交鋒時,並沒有辦法討到多大便宜。即便美國 F-22與F-35等第五代先進戰機將相繼服役,但是中國也在研發它們的第五代戰機,預計2020年前能服役,讓未來美軍確保制空之路仍是備感艱辛。
一旦中國完全掌握對台海之制空權優勢,就能夠對台灣發動大規模空襲行動,重創台灣的空軍基地。屆時,解放軍更能夠充分利用制空權,打擊區域內範圍更大的軍事和經濟目標。
另外,中國在沿海部署的先進防空飛彈也是台灣與美軍戰機的一大生存威脅。在越戰期間,如果飛行員發覺遭到防空飛彈鎖定,透過閃避或是其他戰術措施,或許就能夠避免遭到擊落的命運。
但是現在這些招數已經無用了,拜電子技術發達,現代防空飛彈的性能大幅提昇,速度較過去更快、更靈敏,射程也更遠,抗干擾能力也更強,所以防空飛彈早已成為飛行員揮之不去的夢魘。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英美聯軍戰機都曾意外遭到美軍的愛國者飛彈鎖定,飛行員試過各種方式來擺脫,但最後都難逃被誤擊的命運。
中國目前已獲得俄羅斯授權製造S-300系列防空飛彈,並取名為「紅旗10型」(HQ-10)。S-300的性能與美國的愛國者飛彈相似,同樣以對抗傳統飛機與彈道飛彈性能優異而聞名,但是S-300射程遠高於愛國者飛彈,幾乎北台灣的空域都在飛彈的射程涵蓋範圍之內。除了S-300飛彈外,中國還打算引進性能更為先進的S-400系列防空飛彈,搭配中國自製的紅旗9型(HQ-9),都將對台灣與美軍現役戰機構成嚴重威脅。
事實上,談到確保制空權,就又會談到美軍是否應該繼續採購F-22「猛禽」戰機。1980年代中期,美國空軍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構想。經過一番激烈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22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五代戰機。
F-22具有優異的雷達匿蹤能力,雷達反射截面積(Radar Cross Section,RCS)僅有0.0001至0.0002平方公尺,搭配優異的巡航能力與航電系統,能夠發揮「先視、先殺」的作戰性能,美國空軍宣稱一架 F-22的戰力是現役戰機的四倍以上。
不過冷戰結束之後,每架造價超過1億4千萬美金的F-22成為美國國會開刀的對象,將原先的訂單由700多架砍到只剩187架。儘管美國空軍內部呼籲應採購更多「猛禽」戰機,認為至少應該採購381架才能確保美軍擁有制空權,不過美國國防部還是不為所動。
現任國防部長蓋茲認為,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拿高性能的先進戰機來打恐怖分子,根本是拿大砲打小鳥的行為,因為恐怖分子根本就沒有空中戰力,所以應該採購更多具有長時間滯空與監測能力的無人飛機。不過,近期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試飛成功,以及解放軍空軍的急速現代化,正為支持加購「猛禽」戰機提供一個絕佳的說帖。
採購F-16CD的反向思考
習拉帕克的報告中指出,台灣空軍爭取採購50架F-16C/D戰機,多少能夠改善台灣的戰略劣勢,但是報告中卻也提醒,如果無法同時改善台灣本島的防空系統狀況,一旦機場跑道被炸毀,採購再多F-16C/D也都將是白費工的舉動。不如採購更多防空飛彈增強防空能力,以增強解放軍犯台的代價,讓中國不敢貿然犯台。
事實上,國內也有不少軍事專家抱持類似的看法。前空軍作戰司令李貴發中將說:「與其買傳統起降式戰機,不如加強跑道的搶修能力。」他也指出,空軍長期面臨飛行員短缺的困境,台灣可以增購更多防空飛彈,以增強制空能力。
另外,台灣應該積極向美國爭取採購F-35B戰機,這型專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設計的戰機具有垂直短場起降的特點,只需要極短的滑行距離就能夠起飛,同時具備雷達匿蹤的特點,正面RSC值預估僅有0.065平方公尺,能夠避免遭到防空飛彈鎖定,完全符合台灣當前的空防需求。雖然多數人認為美國不會立即出售如此先進的戰機給台灣,但是如果不努力爭取,外人怎會知道我們捍衛國土的決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