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上的鑽油平台發生爆炸沉沒意外,這場工安意外除了造成嚴重傷亡外,海底油管破裂更導致大量原油漏出,造成美國東南海岸面臨海洋生態浩劫危機。由於美國11月份將舉行期中選舉,歐巴馬政府擔憂稍有不慎,恐將成為其任內的「卡崔納風暴」。因此,下令聯邦政府盡全力投入善後,以避免漏油危機擴大。
漏油堵不住 恐襲美海岸
全球六成的原油透過海路運輸到達目的地。如此頻繁的海上交通,油輪在海上發生意外在所難免。幸運的是,自從一九六O年代航運業開始繁榮之後,針對溢油事件的嚴格處罰,以及船體設計較過去堅固,大幅減少了溢漏入大海的原油數量。
不幸的是,儘管處處小心防範,但是海上漏油事故還是無法避免。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每年平均有十五萬噸的原油溢漏到世界各地的海洋裡。在2001年這種情況最為嚴重,當時甚至在一周內發生了5起漏油事件。
美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耗國,每年需消耗全球出產的四分之一能源,所以相當關注石油這項戰略資源的取得與確保。但是過去一段時間,對於海上漏油事件的預防與處理,美國一直不太關注。直到一九八九年,艾克森.美孚(Exxon Mob)石油公司的「艾克森.瓦爾狄茲」(Exxon Valdez)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航行時觸礁,才使得美國政府與大眾開始關注海上漏油的危機。
一九八九年的漏油事件,總計有一千一百萬加侖(大約二十六萬桶)原油流入海洋,污染一千兩百多海哩長的海岸線,導致五十萬隻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儘管美國政府對艾克森石油公司祭出二十五億美元高額罰款,並且發布嚴厲的法律處罰海上汙染事件,但是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被汙染的海洋至今仍無法恢復昔日的美麗面貌。
這次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肇因於英國石油公司所屬的「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鑽油平台在四月二十日晚間爆炸。當時有一百多名工人在鑽油平台上工作,爆炸發生當時有十一人未能及時逃出,一般預料這些工作人員隨著鑽油平台而沉入大海,恐怕是凶多吉少。更糟的是,鑽油平台爆炸導致大量原油從四月二十四日開始洩漏,每天約有20萬加侖原油從三個破裂的海底油管滲漏而出。
墨西哥灣與密西西比河入口處濕地面積,占美國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具有重要生態意義。因此,墨西哥灣浮油汙染若持續惡化,將嚴重威脅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將面臨生存危機。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免於油汙侵害,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已經同意採用「監控燃燒」的方式,來保護生態脆弱的海岸線免受日益擴大的浮油所污染。
為了收拾善後,英國石油公司除出動一千多人的緊急處理隊伍、出動六十九艘船隻和飛機,透過設置海上攔油索以蒐集油汙外,還動員四台水下機器人,潛至一千公尺深的海底,試圖關上油井管的緊急閥門,但是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為了避免海上汙染危機擴大,目前只好尋求其他解決方案,包括在海底油井上放置一個巨型油罩,堵住原油噴出的洞口,然後將油抽到海平面的船上,預計將耗時 2到4個星期;挖鑿解壓井,紓解油井壓力,最後再注入填充物,堵住油井破裂處,預計將耗時二到三個月。後者被視為「徹底解決漏油之道」的工程。目前英國石油公司正如火如荼地挖鑿解壓井中。
歐巴馬下令救災
隨著油汙在四月底逐漸飄向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歐巴馬政府正在與時間賽跑,全力清理油污,以避免造成環境浩劫。美國總統歐巴馬五月二日搭乘直昇機,從空中視察墨西哥灣外漏油污染情況。
一方面,歐巴馬總統要求英國石油公司必須負起全部責任、負擔全部費用;二方面,將美國聯邦政府處理油污事件的指揮層級提升,任命有卡崔娜風災救災經驗的海岸防衛隊司令艾倫(Thad W. Allen)上將負責,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以避免漏油危機擴大。
面對漏油危機越來越嚴重,美國國土安全部已經把此事件列為重大國家事故,意味著可以啟用全國各地的資源應對這一災難性事故。由於路易斯安那州離事故現場,生態與經濟將嚴重受創。路易斯安那州政府除下令囚犯協助清理油汙外,更向聯邦政求援。周邊的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及佛羅里達州也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為此,美國五角大廈下令美軍全面投入救災任務。除了動員近二千人協助清理油汙外,國防部亦下令六千名路易斯安那州國民兵,協助當地社區清理與清除浮油,以保護受漏油威脅的生態不被污染。
美國海、空軍也積極投入外海的清理浮油行動。美國空軍派遣二架C-一三O力士型運輸機前往油汙污染地區,投放化學藥劑,希望能夠分解溢漏的石油,並且控制污染範圍;美國海軍則攜帶充氣攔油索和過濾器,趕往密西西比州沿岸提供協助。
美軍這次投入救災,正是「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典範。所謂的「非戰爭性軍事行動」泛指軍事任務焦點在於嚇阻戰爭、解決衝突、提升和平、以及「支援文人政府處理國內危機」等事務上。範圍包含了「作戰」與「非作戰」兩個截然不同的型態,而其運用的環境包括了平時與軍事衝突時期。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產生的背景為冷戰終結之後,美國認為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機率大為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天災、傳染性疾病、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有鑑於此,軍隊所擔任的角色與所從事的任務,在本質上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漏油危機考驗歐巴馬政府
二00五年八月,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紐奧良市,造成一千八百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三千億美元。原先,這場災害是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小布希政府對於災害預防抱持輕忽態度,災後又立即救災,所以才會使得災情會變得如此慘重。卡崔娜風災也成為共和黨日後丟掉政權的導火線之一。因此,為了避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成為歐巴馬任內的「卡崔娜魔咒」,正嚴峻地考驗著歐巴馬政府。
另外,為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減少美國對海外石油的依賴,歐巴馬總統才剛於三月底解除一條長達二十多年的石油開採禁令,允許美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東岸與維吉尼亞州沿岸探勘石油和天然氣。然而,經歷這次油汙浩劫之後,這項石油開採政策能否獲得後續支持,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在二OO一年亦曾遭遇「阿瑪斯號」漏油危機,我國與鄰國在東海和南海也有不少海底油井探勘計畫,意味類似威脅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應密切觀察美國如何因應,作為我們日後遭遇類似災難時的應對教材。
(本文刊登在青年日報全球戰略觀察專欄,2010.6.17,第7版)
漏油堵不住 恐襲美海岸
全球六成的原油透過海路運輸到達目的地。如此頻繁的海上交通,油輪在海上發生意外在所難免。幸運的是,自從一九六O年代航運業開始繁榮之後,針對溢油事件的嚴格處罰,以及船體設計較過去堅固,大幅減少了溢漏入大海的原油數量。
不幸的是,儘管處處小心防範,但是海上漏油事故還是無法避免。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每年平均有十五萬噸的原油溢漏到世界各地的海洋裡。在2001年這種情況最為嚴重,當時甚至在一周內發生了5起漏油事件。
美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耗國,每年需消耗全球出產的四分之一能源,所以相當關注石油這項戰略資源的取得與確保。但是過去一段時間,對於海上漏油事件的預防與處理,美國一直不太關注。直到一九八九年,艾克森.美孚(Exxon Mob)石油公司的「艾克森.瓦爾狄茲」(Exxon Valdez)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航行時觸礁,才使得美國政府與大眾開始關注海上漏油的危機。
一九八九年的漏油事件,總計有一千一百萬加侖(大約二十六萬桶)原油流入海洋,污染一千兩百多海哩長的海岸線,導致五十萬隻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儘管美國政府對艾克森石油公司祭出二十五億美元高額罰款,並且發布嚴厲的法律處罰海上汙染事件,但是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被汙染的海洋至今仍無法恢復昔日的美麗面貌。
這次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肇因於英國石油公司所屬的「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鑽油平台在四月二十日晚間爆炸。當時有一百多名工人在鑽油平台上工作,爆炸發生當時有十一人未能及時逃出,一般預料這些工作人員隨著鑽油平台而沉入大海,恐怕是凶多吉少。更糟的是,鑽油平台爆炸導致大量原油從四月二十四日開始洩漏,每天約有20萬加侖原油從三個破裂的海底油管滲漏而出。
墨西哥灣與密西西比河入口處濕地面積,占美國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具有重要生態意義。因此,墨西哥灣浮油汙染若持續惡化,將嚴重威脅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將面臨生存危機。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免於油汙侵害,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已經同意採用「監控燃燒」的方式,來保護生態脆弱的海岸線免受日益擴大的浮油所污染。
為了收拾善後,英國石油公司除出動一千多人的緊急處理隊伍、出動六十九艘船隻和飛機,透過設置海上攔油索以蒐集油汙外,還動員四台水下機器人,潛至一千公尺深的海底,試圖關上油井管的緊急閥門,但是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為了避免海上汙染危機擴大,目前只好尋求其他解決方案,包括在海底油井上放置一個巨型油罩,堵住原油噴出的洞口,然後將油抽到海平面的船上,預計將耗時 2到4個星期;挖鑿解壓井,紓解油井壓力,最後再注入填充物,堵住油井破裂處,預計將耗時二到三個月。後者被視為「徹底解決漏油之道」的工程。目前英國石油公司正如火如荼地挖鑿解壓井中。
歐巴馬下令救災
隨著油汙在四月底逐漸飄向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歐巴馬政府正在與時間賽跑,全力清理油污,以避免造成環境浩劫。美國總統歐巴馬五月二日搭乘直昇機,從空中視察墨西哥灣外漏油污染情況。
一方面,歐巴馬總統要求英國石油公司必須負起全部責任、負擔全部費用;二方面,將美國聯邦政府處理油污事件的指揮層級提升,任命有卡崔娜風災救災經驗的海岸防衛隊司令艾倫(Thad W. Allen)上將負責,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以避免漏油危機擴大。
面對漏油危機越來越嚴重,美國國土安全部已經把此事件列為重大國家事故,意味著可以啟用全國各地的資源應對這一災難性事故。由於路易斯安那州離事故現場,生態與經濟將嚴重受創。路易斯安那州政府除下令囚犯協助清理油汙外,更向聯邦政求援。周邊的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及佛羅里達州也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為此,美國五角大廈下令美軍全面投入救災任務。除了動員近二千人協助清理油汙外,國防部亦下令六千名路易斯安那州國民兵,協助當地社區清理與清除浮油,以保護受漏油威脅的生態不被污染。
美國海、空軍也積極投入外海的清理浮油行動。美國空軍派遣二架C-一三O力士型運輸機前往油汙污染地區,投放化學藥劑,希望能夠分解溢漏的石油,並且控制污染範圍;美國海軍則攜帶充氣攔油索和過濾器,趕往密西西比州沿岸提供協助。
美軍這次投入救災,正是「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典範。所謂的「非戰爭性軍事行動」泛指軍事任務焦點在於嚇阻戰爭、解決衝突、提升和平、以及「支援文人政府處理國內危機」等事務上。範圍包含了「作戰」與「非作戰」兩個截然不同的型態,而其運用的環境包括了平時與軍事衝突時期。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產生的背景為冷戰終結之後,美國認為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機率大為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天災、傳染性疾病、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有鑑於此,軍隊所擔任的角色與所從事的任務,在本質上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漏油危機考驗歐巴馬政府
二00五年八月,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紐奧良市,造成一千八百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三千億美元。原先,這場災害是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小布希政府對於災害預防抱持輕忽態度,災後又立即救災,所以才會使得災情會變得如此慘重。卡崔娜風災也成為共和黨日後丟掉政權的導火線之一。因此,為了避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成為歐巴馬任內的「卡崔娜魔咒」,正嚴峻地考驗著歐巴馬政府。
另外,為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減少美國對海外石油的依賴,歐巴馬總統才剛於三月底解除一條長達二十多年的石油開採禁令,允許美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東岸與維吉尼亞州沿岸探勘石油和天然氣。然而,經歷這次油汙浩劫之後,這項石油開採政策能否獲得後續支持,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在二OO一年亦曾遭遇「阿瑪斯號」漏油危機,我國與鄰國在東海和南海也有不少海底油井探勘計畫,意味類似威脅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應密切觀察美國如何因應,作為我們日後遭遇類似災難時的應對教材。
(本文刊登在青年日報全球戰略觀察專欄,2010.6.17,第7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