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底,日本媒體共同通信社(Kyodo News)引述日本官員的消息指出,由於知悉獲得F-22戰機的機會極為渺茫,日本防衛省決定退而求其次,將編列預算採購40架F-35戰機。2010年 2月18日,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召開會議,討論制訂新的「防衛大綱」。將以中國大陸作為主要假想敵。日本這一連串作為,無疑是針對日益嚴重的中共軍事威脅,所做的因應措施。
一波三折的新一代戰機計畫
195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需要一種可以在離航空母艦250海浬(463公里)處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並可發射視距外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新式艦載攔截機。經過一番評比之後,最後由麥克唐納(McDonnell)公司的F-4幽靈二式(Phantom II)雀屏中選。F-4為一種全功能戰機,不論是對地、對空與偵察任務都能夠勝任,所以不僅是美國,還廣泛被美國的其他盟邦所採用。截至停產為止,各型 F-4系列戰機一共生產了5195架。
在1971至1981年間,日本獲得美國的授權,一共生產128架F-4EJ供航空自衛隊使用。日本生產的F-4EJ採用奇異(GE)公司授權生產的 J79-GE-17發動機,雖然日本的F-4EJ並沒有完整的對地攻擊能力,不過因為雷達由APQ-120換為APG-66J多普勒雷達,所以具備完整的俯視與俯射能力。
儘管日本航空自衛隊之後又陸續引進了F-15J與F-15DJ「鷹式」(F-15 Eagle)戰機,但是這麼多年以來,F-4EJ還是位居第一線,與後輩戰機一同捍衛大和民族的領空。不過老兵不死,終就還是會凋零。2007年之後,由於航空自衛隊的90架F-4EJ機齡過於老舊,無法與周遭國家的新一代戰機抗衡,所以逐漸由三菱重工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共同研發的F-2戰機所取代。但是由於F-2的研發成本太高,每架造價高達1億美元,約為F-16「戰隼式」( Fighting Falcon)的三倍,導致產量不足,迫使日本只得引進下一代戰鬥機(F-X)填補戰力空缺。
日本防衛省原先有意購買40至50架F-22「猛禽式」(F-22 Raptor)戰機,這款世界最先進的戰機具備優異的雷達匿蹤功能,可輕易躲過敵方的雷達偵測,同時還具備優異的空戰性能。生產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指出,F-22估計整體戰力為美軍現役F-15E戰機的2到4倍以上。對多數國家而言,每架「猛禽」戰機的單機造價超過一億四千萬美金,即便美國願意出售,也會造成許多國家沉重的財政與後勤負擔。不過F-2戰機這種戰力與F-16的戰機,造價卻是F-16三倍的戰機,日本都敢買單了,F-22算是物超所值了 (至少對日本而言),所以F-22仍被日本防衛省列為下一代戰機的首要考量。
即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兩大盟友-日本與澳洲都強烈希望美國能出口F-22。然而,由於美國官方擔心F-22的關鍵技術遭到竊取,因而立法禁止出口F- 22。經過多番爭取未果之後,日本只好尋找其他替代方案。除了洛克希德馬丁的F-35「雷霆二式」(Lightning II)戰機外,還包括歐洲多國共同研發的「颱風」(European Typhoon)戰鬥機、法國的「飆風」(Rafale)戰鬥機、美國的F-15FX、F-18E/F,納入考量名單。
颱風戰機是由義大利、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四國所共同開發。近來外電報導指出,義大利艾爾馬奇(Alenia Aermacchi)公司及英國航太公司(BAESystems)正大力向日本防衛省推銷這款戰鬥機。不過,由於歐洲與日本之間並沒像美日之間這樣的深層同盟關係,所以義大利政府除了從旁協助企業推銷歐洲戰機之外,也正積極擴大與日本之間的國防交流。近期,歐洲軍火商正緊抓美國與日本因為沖繩駐軍,以及其他政治問題產生矛盾的機會,試圖有所突破。不過,比起F-22與F-35戰鬥機,颱風戰機的價格雖較便宜,但在雷達匿蹤性上略遜一籌,所以日本防衛省目前對這款戰機的評價並不高。
日本擬引進新一代戰機抗衡中共
由於前蘇聯在1980年代發展的Su-27與Mig-29戰機性能優異,加上美國空軍現役主力戰機F-15與F-16都是1970年代的產物,雖經過不斷改良,不過在1990年代末期仍將面臨逐步老化的問題。為了持續掌握制空權優勢。美國空軍在1980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的構想,並由七家公司提出初步構想。經過一番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22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
美國雖然選定F-22作為新一代空優戰機,然而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持續刪減國防預算,擁有高科技、高性能,但是造價高達一億多美元的F-22,自此成為美國難以承受的負擔。美國國會最後將F-22的採購數量由700多架砍至187架。
值此同時,美國其他的軍事盟邦同樣面臨現役戰機老化的問題,步入21世紀後必須汰舊換新的局面。因此,美國決定與其他八個盟友一同研發新一代的戰機,以共同分擔研發成本。「聯合攻擊戰鬥機」(Joint Strike Fighter,JSF)發展計畫因而誕生。依據JSF的規劃需求,聯合攻擊戰鬥機必須具備雷達匿蹤性、優異的對空與對地作戰能力,以及低廉的價格。經過一番激烈廝殺與測驗之後,最後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X-35出線,並以F-35雷霆二世 (Lightning II)作為美軍正式編制名稱。
截至目前為止,九個主要計畫參與國累計投資在JSF計畫上超過2000億美元。預計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4000架F-35的需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戰機家族,正因為參與計畫的國家之多、技術之先進,所以F-35又被媒體與軍事專家稱之為「世界戰機」。F-35採用模組化生產理念,透過一種機體,三個構型的模式,以降低生産和使用成本。F-35A為傳統起降版本,主要用於取代各國現役的F-16戰機;F-35B為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採購之型號,具備短場/垂直起降功能(Vertical/Short Take-off & Landing, V/STOL),將取代現役的海獵鷹垂直起降戰機;F-35C則為海軍艦載機版本,加大主翼與垂直尾翼面積,以增強低速飛行時的穩定性。
由於F-22與F-35同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產品,所以出於降低成本與風險考量,在研發F-35的過程上,大量採用F-22既有的外型與已成熟技術,使得兩種戰機有諸多相似之處。F-35所採用的普惠(Pratt and Whitney) F-135發動機為F-22發動機的改良型號;在綜合航電性能上,F-35與F-22的航電系統架構非常相似;F-22的雷達則採用F-35的改良型,所以多數軍事專家皆認為F-35其實為「簡化版」的F-22。
由於解放軍早已大量引進或自行生產新一代先進戰機、雷達預警機,同時解放軍具有部分雷達匿蹤能力的第四代戰機試飛在即。因此,日本防衛省強調航空自衛隊新一代主力戰機「須具備難以被雷達偵察的匿蹤性能」,所以儘管日本無法順利引進F-22,但是透過引進F-35,還是能夠獲得近似於F-22的作戰能力。至少算是可以接受的替代選擇方案。不過由於F-35的研發進度落後,加上日本非當初JSF計畫的原先參與國,所以日本最快也要等到2015年才能獲得F- 35戰機。
根據共同通信社在2010年1月11日的報導指出,美國向日本報告中國大陸、俄羅斯新一代戰機的資訊。報告中指出,俄羅斯將在2016年部署新一代戰機,中國的部署時間則在2021年以後。報導中並指出,由於美國無意出口F-22戰機,所以推薦日本採購F-35。4月2日,根據美國國防對話網站的報道指出,日本新一代戰機擬全球招標。日本提出參與競標的飛機製造商需提供40~50架的生產許可證,以在日本組裝和生產。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方面認為:「從日本的國家安全角度來考慮,建立本土的飛機生產基地極為重要。這不僅為日本軍工業提供良好就業機會,同時也便於飛機的生產和維護。」其它有意參與競標的軍火商也都同意提供戰機在日本的生產許可。
遏制中共 日本擬在沖之鳥島興建軍事基地
除了計畫添購F-35戰機之外,日本媒體在2009年11月中旬報導指出,日本防衛省更有意在日本最南方的沖之鳥島興建港口與自衛隊基地,同時還將派遣自衛隊與海上保安廳人員長期駐紮於此。嚴格來說,沖之鳥島並不能說是一個島嶼,因為在地質上這裡實屬於珊瑚礁,本來由六塊礁石所組成,所以周邊國家稱之為沖之鳥礁。該島礁在退潮時,東西長4500公尺,南北寬1700公尺,漲潮時只有兩塊礁石露出水面,面積不到10平方公尺。
日本政府為了防止島嶼被風化和潮水腐蝕而淹沒,所以於1987年在島的周邊興建堤防,並設置氣象觀測裝置。2005年3月,日本政府將沖之鳥島正式編入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之內。除了設立氣象觀測裝備外,為了保障海上船隻航行安全,日本海上保安廳又在島上興建燈塔與及直昇機起降場。另外,為了拯救日益縮小的島礁,日本政府還煞費苦心實施救礁計畫。2006年,日本水產廳斥資7.7億日幣,從島上取走部份珊瑚,送到沖繩培植後再運回沖之鳥島上。日本水產廳有可能在2010年再運送一萬棵珊瑚到沖之鳥島上種植。
日本之所以願意在這個距離東京1740公里遠的島礁大興土木,興建人工設施,試圖將礁石變成島嶼,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基於經濟利益考量
依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註二)規定,礁石不能作為200海浬經濟海域劃分的基準,包括中國大陸、南韓與我國在內,都認為沖之鳥島為礁石,而非島嶼。因此,日本有意將沖之鳥島,加以開發成為名符其實的島嶼。只要日本能證明這是一個「島嶼」,就能夠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設定200海浬的專屬經濟海域,總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比日本約38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還要大。
註一:聯合國曾召開的三次海洋法會議,以及1982年第三次會議所決議的海洋法公約(LOS)。
由於英語中的「Convention」同指「會議」與「公約」,所以此一詞彙可以同指該公約本文,以及總稱三次會議的內容。不過在中文語境中,「海洋法公約」一般是指1982年的決議條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內海、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海域、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對當前全球各處的領海主權爭端、海上天然資源管理、污染處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
二,出於軍事安全考量
過去,中共在建政初期,由於國力凋敝與承襲蘇聯見均理念,因而奉行「快、潛、飛」的海軍建軍理念,海軍只是陸軍的支援兵種,目的為誘敵深入內地,再透過「人民戰爭」一決死戰。因此,中共海軍戰力只能維持在沿海而已,所以美、日兩國還能將中國大陸圍堵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順應後冷戰時期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潮流,不但大幅提高在區域內的經濟實力,也進而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區域政治與軍事影響力。
這幾年來,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突飛猛進,也讓中共海軍成為國家政策的施行與貫徹者,極力將勢力延伸到南海、印度洋與西太平洋,以利於中國大陸發展成為海權大國。依據日本2009年7月公佈的最新版本《防衛白皮書》指出,除了北韓對鄰國的不懷好意的飛彈威脅外,近年來中國大陸軍事擴張動作不斷,也對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
根據日本媒體《產經新聞》的報導指出,中共在2009年6月派出一艘驅逐艦、兩艘護衛艦、一艘補給艦和一艘輔助艦船,在沖之鳥鳥東北約260公里處進行軍事演習。今年4月13日日本防衛省指出,一支包括2艘基洛級潛艇、2艘導彈驅逐艦以及3艘護衛艦等10艘艦艇組成的中國大陸海軍艦隊,在4月10日通過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日本西南公海海域。日本防衛省官員認為,這支海軍艦隊目的可能是向美國示威,而且還可能是向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屬地關島前進。
對日本而言,中共這些舉動意味著中共海軍遠洋活動能力正在顯著提升,終將對日本的海上利益構成威脅。由於日本是天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資源都仰賴海運進口,同時經濟又以外貿為主要導向,所以海洋可以說是日本的生命線。因此,中共海軍的這項作為無疑是挑動日本的敏感神經,日本必須對此有所作為。在沖之鳥島上興建飛機跑道和碼頭等設施,日後日本海上自衛隊與保安廳的艦艇和飛機,就可將巡邏範圍擴展2000公里以上,更能夠進一步監視中國大陸海軍在周邊海域的一舉一動。
部分抱持「中國威脅論」的人士認為,中國大陸發展「深藍」海軍會破壞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由於沖之鳥鳥扼守東海進出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鄰近關島、菲律賓與台灣,同時還處於亞太地區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在島上部署軍力,多少能夠遏制中國大陸向西太平洋第二島鏈擴張的意圖。 不過由於中國大陸方面一直認為沖之鳥鳥只是一堆礁石所組成,日本無權將它納入自己的經濟水域範圍之中,所以日本政府在這塊島礁上的這些作為,難以避免地引起日本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外交糾紛。
日本新修訂防衛大綱視中國大陸為假想敵
直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新時代安保和防衛能力懇談會」在今年2月召開會議,預定今夏完成報告,年底前擬訂新「防衛大綱」。懇談會由京阪電氣鐵路最高負責人佐藤茂雄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智庫理事長、前防衛次官、前駐美大使和前統合幕僚長(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等共11名。鳩山首相在官邸舉行的首次集會上致詞時指出,針對更改防衛體制,持續和變化兩者都需要。鳩山首相表示:「期待這次懇談會能展開毫無顧忌的討論。」
「防衛大綱」誕生的背景為冷戰時期,為日本制定國家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針,並據此擬定自衛隊主要軍備數量或五年中期防衛能力整備經費與計畫。隨著國際戰略局勢的演進,「防衛大綱」亦曾作過多次修正:
1976年(昭和51年)修訂的「51大綱」,認為當時冷戰局勢日趨緩和,因而調整大綱中的「防衛基本力構想」,重視最低程度的威脅嚇阻。由於當時日本國民與周邊國家仍對於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日本軍國主義心有餘悸。因此,這份「防衛大綱」主要內容為解釋日本防衛預算增加的主因,並希望凝聚日本國民的防衛共識。但也因為擔心外界質疑日本軍國主義再現,所以在1976年10月,日本內閣也公布日本的防衛預算不會超過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這項宣示也成為日後日本防衛預算的門檻。
1995年(平成7年)修訂的「07大綱」沿襲舊有的「防衛基本力構想」,但是隨著冷戰的終結與阪神大地震的發生,大綱中為日本自衛隊增加因應大規模救災等非傳統安全任務項目;2004年(平成16年)修訂的「16大綱」重新審視「防衛基本力構想」,在全球恐怖主義與北韓飛彈威脅下,將「重視嚇阻」的轉為「重視對應」的防衛政策。
這次2010年(平成22年)的「防衛大綱」的發表,主要內容為因應中共擴軍、北韓核武與飛彈威脅的增強,以及討論深化日美同盟關係。預計長期秉持的「武器出口三原則」(不出口武器至共產國家、聯合國禁止國和國際紛爭國)也將會放寬。
自1951年美日簽署《美日安保條約》以來,美國一直把日本打造為遏制東亞大國勢力向外擴張的軍事滯洪池,就如同英國在歐洲的角色一樣,而日本基於一山不容二虎的目的,也盡力配合美國的亞太政策。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接任首相之後,由於日本國內右派勢力的當道,使得日、中關係陷入空前低點。自2006 年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下台後,兩國關係開始出現峰迴路轉的契機,尤其民主黨在去年選舉中大勝,再加上素有「親中」姿態的鳩山由紀夫上台,並選擇中國大陸作為上任後首度出訪對象,使得日本由原本「反中」轉向「親中」。
然而另一方面,中共國防經費連續二十一年呈現二位數成長、中共擴軍欠缺透明化、中共海軍在日本近海活動也日趨頻繁,甚至還對日本海上自衛隊挑釁,都是日本方面無法忽視的安全威脅。因此,日本國內政界、學術界近年來皆呼籲應當正視中國崛起所造成的軍事威脅。鳩山首相表示,新修定「防衛大綱」是因應北韓威脅與「周邊」國家軍事現代化所作的因應之道,他雖然沒有直指「周邊」是哪一國,但日本多數媒體均認為,他指的周邊國家其實就是中國大陸。
雖然日本的和平憲法禁止國家擁有軍隊,但是日本自衛隊的戰力已經無異於正常化國家的軍隊,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儘管鳩山政府奉行「親美入亞」的外交政策,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與日俱增,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勢力的衰退,未來中國大陸與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摩擦只會更加嚴重。
(本文刊登在尖端科技6月號)
一波三折的新一代戰機計畫
195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需要一種可以在離航空母艦250海浬(463公里)處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並可發射視距外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新式艦載攔截機。經過一番評比之後,最後由麥克唐納(McDonnell)公司的F-4幽靈二式(Phantom II)雀屏中選。F-4為一種全功能戰機,不論是對地、對空與偵察任務都能夠勝任,所以不僅是美國,還廣泛被美國的其他盟邦所採用。截至停產為止,各型 F-4系列戰機一共生產了5195架。
在1971至1981年間,日本獲得美國的授權,一共生產128架F-4EJ供航空自衛隊使用。日本生產的F-4EJ採用奇異(GE)公司授權生產的 J79-GE-17發動機,雖然日本的F-4EJ並沒有完整的對地攻擊能力,不過因為雷達由APQ-120換為APG-66J多普勒雷達,所以具備完整的俯視與俯射能力。
儘管日本航空自衛隊之後又陸續引進了F-15J與F-15DJ「鷹式」(F-15 Eagle)戰機,但是這麼多年以來,F-4EJ還是位居第一線,與後輩戰機一同捍衛大和民族的領空。不過老兵不死,終就還是會凋零。2007年之後,由於航空自衛隊的90架F-4EJ機齡過於老舊,無法與周遭國家的新一代戰機抗衡,所以逐漸由三菱重工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共同研發的F-2戰機所取代。但是由於F-2的研發成本太高,每架造價高達1億美元,約為F-16「戰隼式」( Fighting Falcon)的三倍,導致產量不足,迫使日本只得引進下一代戰鬥機(F-X)填補戰力空缺。
日本防衛省原先有意購買40至50架F-22「猛禽式」(F-22 Raptor)戰機,這款世界最先進的戰機具備優異的雷達匿蹤功能,可輕易躲過敵方的雷達偵測,同時還具備優異的空戰性能。生產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指出,F-22估計整體戰力為美軍現役F-15E戰機的2到4倍以上。對多數國家而言,每架「猛禽」戰機的單機造價超過一億四千萬美金,即便美國願意出售,也會造成許多國家沉重的財政與後勤負擔。不過F-2戰機這種戰力與F-16的戰機,造價卻是F-16三倍的戰機,日本都敢買單了,F-22算是物超所值了 (至少對日本而言),所以F-22仍被日本防衛省列為下一代戰機的首要考量。
即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兩大盟友-日本與澳洲都強烈希望美國能出口F-22。然而,由於美國官方擔心F-22的關鍵技術遭到竊取,因而立法禁止出口F- 22。經過多番爭取未果之後,日本只好尋找其他替代方案。除了洛克希德馬丁的F-35「雷霆二式」(Lightning II)戰機外,還包括歐洲多國共同研發的「颱風」(European Typhoon)戰鬥機、法國的「飆風」(Rafale)戰鬥機、美國的F-15FX、F-18E/F,納入考量名單。
颱風戰機是由義大利、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四國所共同開發。近來外電報導指出,義大利艾爾馬奇(Alenia Aermacchi)公司及英國航太公司(BAESystems)正大力向日本防衛省推銷這款戰鬥機。不過,由於歐洲與日本之間並沒像美日之間這樣的深層同盟關係,所以義大利政府除了從旁協助企業推銷歐洲戰機之外,也正積極擴大與日本之間的國防交流。近期,歐洲軍火商正緊抓美國與日本因為沖繩駐軍,以及其他政治問題產生矛盾的機會,試圖有所突破。不過,比起F-22與F-35戰鬥機,颱風戰機的價格雖較便宜,但在雷達匿蹤性上略遜一籌,所以日本防衛省目前對這款戰機的評價並不高。
日本擬引進新一代戰機抗衡中共
由於前蘇聯在1980年代發展的Su-27與Mig-29戰機性能優異,加上美國空軍現役主力戰機F-15與F-16都是1970年代的產物,雖經過不斷改良,不過在1990年代末期仍將面臨逐步老化的問題。為了持續掌握制空權優勢。美國空軍在1980年代中期提出具匿蹤性能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的構想,並由七家公司提出初步構想。經過一番評選之後,由洛克希德公司的F-22戰機出線,成為美軍第四代戰機。
美國雖然選定F-22作為新一代空優戰機,然而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持續刪減國防預算,擁有高科技、高性能,但是造價高達一億多美元的F-22,自此成為美國難以承受的負擔。美國國會最後將F-22的採購數量由700多架砍至187架。
值此同時,美國其他的軍事盟邦同樣面臨現役戰機老化的問題,步入21世紀後必須汰舊換新的局面。因此,美國決定與其他八個盟友一同研發新一代的戰機,以共同分擔研發成本。「聯合攻擊戰鬥機」(Joint Strike Fighter,JSF)發展計畫因而誕生。依據JSF的規劃需求,聯合攻擊戰鬥機必須具備雷達匿蹤性、優異的對空與對地作戰能力,以及低廉的價格。經過一番激烈廝殺與測驗之後,最後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X-35出線,並以F-35雷霆二世 (Lightning II)作為美軍正式編制名稱。
截至目前為止,九個主要計畫參與國累計投資在JSF計畫上超過2000億美元。預計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4000架F-35的需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戰機家族,正因為參與計畫的國家之多、技術之先進,所以F-35又被媒體與軍事專家稱之為「世界戰機」。F-35採用模組化生產理念,透過一種機體,三個構型的模式,以降低生産和使用成本。F-35A為傳統起降版本,主要用於取代各國現役的F-16戰機;F-35B為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採購之型號,具備短場/垂直起降功能(Vertical/Short Take-off & Landing, V/STOL),將取代現役的海獵鷹垂直起降戰機;F-35C則為海軍艦載機版本,加大主翼與垂直尾翼面積,以增強低速飛行時的穩定性。
由於F-22與F-35同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產品,所以出於降低成本與風險考量,在研發F-35的過程上,大量採用F-22既有的外型與已成熟技術,使得兩種戰機有諸多相似之處。F-35所採用的普惠(Pratt and Whitney) F-135發動機為F-22發動機的改良型號;在綜合航電性能上,F-35與F-22的航電系統架構非常相似;F-22的雷達則採用F-35的改良型,所以多數軍事專家皆認為F-35其實為「簡化版」的F-22。
由於解放軍早已大量引進或自行生產新一代先進戰機、雷達預警機,同時解放軍具有部分雷達匿蹤能力的第四代戰機試飛在即。因此,日本防衛省強調航空自衛隊新一代主力戰機「須具備難以被雷達偵察的匿蹤性能」,所以儘管日本無法順利引進F-22,但是透過引進F-35,還是能夠獲得近似於F-22的作戰能力。至少算是可以接受的替代選擇方案。不過由於F-35的研發進度落後,加上日本非當初JSF計畫的原先參與國,所以日本最快也要等到2015年才能獲得F- 35戰機。
根據共同通信社在2010年1月11日的報導指出,美國向日本報告中國大陸、俄羅斯新一代戰機的資訊。報告中指出,俄羅斯將在2016年部署新一代戰機,中國的部署時間則在2021年以後。報導中並指出,由於美國無意出口F-22戰機,所以推薦日本採購F-35。4月2日,根據美國國防對話網站的報道指出,日本新一代戰機擬全球招標。日本提出參與競標的飛機製造商需提供40~50架的生產許可證,以在日本組裝和生產。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方面認為:「從日本的國家安全角度來考慮,建立本土的飛機生產基地極為重要。這不僅為日本軍工業提供良好就業機會,同時也便於飛機的生產和維護。」其它有意參與競標的軍火商也都同意提供戰機在日本的生產許可。
遏制中共 日本擬在沖之鳥島興建軍事基地
除了計畫添購F-35戰機之外,日本媒體在2009年11月中旬報導指出,日本防衛省更有意在日本最南方的沖之鳥島興建港口與自衛隊基地,同時還將派遣自衛隊與海上保安廳人員長期駐紮於此。嚴格來說,沖之鳥島並不能說是一個島嶼,因為在地質上這裡實屬於珊瑚礁,本來由六塊礁石所組成,所以周邊國家稱之為沖之鳥礁。該島礁在退潮時,東西長4500公尺,南北寬1700公尺,漲潮時只有兩塊礁石露出水面,面積不到10平方公尺。
日本政府為了防止島嶼被風化和潮水腐蝕而淹沒,所以於1987年在島的周邊興建堤防,並設置氣象觀測裝置。2005年3月,日本政府將沖之鳥島正式編入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之內。除了設立氣象觀測裝備外,為了保障海上船隻航行安全,日本海上保安廳又在島上興建燈塔與及直昇機起降場。另外,為了拯救日益縮小的島礁,日本政府還煞費苦心實施救礁計畫。2006年,日本水產廳斥資7.7億日幣,從島上取走部份珊瑚,送到沖繩培植後再運回沖之鳥島上。日本水產廳有可能在2010年再運送一萬棵珊瑚到沖之鳥島上種植。
日本之所以願意在這個距離東京1740公里遠的島礁大興土木,興建人工設施,試圖將礁石變成島嶼,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基於經濟利益考量
依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註二)規定,礁石不能作為200海浬經濟海域劃分的基準,包括中國大陸、南韓與我國在內,都認為沖之鳥島為礁石,而非島嶼。因此,日本有意將沖之鳥島,加以開發成為名符其實的島嶼。只要日本能證明這是一個「島嶼」,就能夠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設定200海浬的專屬經濟海域,總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比日本約38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還要大。
註一:聯合國曾召開的三次海洋法會議,以及1982年第三次會議所決議的海洋法公約(LOS)。
由於英語中的「Convention」同指「會議」與「公約」,所以此一詞彙可以同指該公約本文,以及總稱三次會議的內容。不過在中文語境中,「海洋法公約」一般是指1982年的決議條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內海、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海域、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對當前全球各處的領海主權爭端、海上天然資源管理、污染處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
二,出於軍事安全考量
過去,中共在建政初期,由於國力凋敝與承襲蘇聯見均理念,因而奉行「快、潛、飛」的海軍建軍理念,海軍只是陸軍的支援兵種,目的為誘敵深入內地,再透過「人民戰爭」一決死戰。因此,中共海軍戰力只能維持在沿海而已,所以美、日兩國還能將中國大陸圍堵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順應後冷戰時期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潮流,不但大幅提高在區域內的經濟實力,也進而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區域政治與軍事影響力。
這幾年來,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突飛猛進,也讓中共海軍成為國家政策的施行與貫徹者,極力將勢力延伸到南海、印度洋與西太平洋,以利於中國大陸發展成為海權大國。依據日本2009年7月公佈的最新版本《防衛白皮書》指出,除了北韓對鄰國的不懷好意的飛彈威脅外,近年來中國大陸軍事擴張動作不斷,也對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
根據日本媒體《產經新聞》的報導指出,中共在2009年6月派出一艘驅逐艦、兩艘護衛艦、一艘補給艦和一艘輔助艦船,在沖之鳥鳥東北約260公里處進行軍事演習。今年4月13日日本防衛省指出,一支包括2艘基洛級潛艇、2艘導彈驅逐艦以及3艘護衛艦等10艘艦艇組成的中國大陸海軍艦隊,在4月10日通過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日本西南公海海域。日本防衛省官員認為,這支海軍艦隊目的可能是向美國示威,而且還可能是向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屬地關島前進。
對日本而言,中共這些舉動意味著中共海軍遠洋活動能力正在顯著提升,終將對日本的海上利益構成威脅。由於日本是天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資源都仰賴海運進口,同時經濟又以外貿為主要導向,所以海洋可以說是日本的生命線。因此,中共海軍的這項作為無疑是挑動日本的敏感神經,日本必須對此有所作為。在沖之鳥島上興建飛機跑道和碼頭等設施,日後日本海上自衛隊與保安廳的艦艇和飛機,就可將巡邏範圍擴展2000公里以上,更能夠進一步監視中國大陸海軍在周邊海域的一舉一動。
部分抱持「中國威脅論」的人士認為,中國大陸發展「深藍」海軍會破壞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由於沖之鳥鳥扼守東海進出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鄰近關島、菲律賓與台灣,同時還處於亞太地區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在島上部署軍力,多少能夠遏制中國大陸向西太平洋第二島鏈擴張的意圖。 不過由於中國大陸方面一直認為沖之鳥鳥只是一堆礁石所組成,日本無權將它納入自己的經濟水域範圍之中,所以日本政府在這塊島礁上的這些作為,難以避免地引起日本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外交糾紛。
日本新修訂防衛大綱視中國大陸為假想敵
直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新時代安保和防衛能力懇談會」在今年2月召開會議,預定今夏完成報告,年底前擬訂新「防衛大綱」。懇談會由京阪電氣鐵路最高負責人佐藤茂雄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智庫理事長、前防衛次官、前駐美大使和前統合幕僚長(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等共11名。鳩山首相在官邸舉行的首次集會上致詞時指出,針對更改防衛體制,持續和變化兩者都需要。鳩山首相表示:「期待這次懇談會能展開毫無顧忌的討論。」
「防衛大綱」誕生的背景為冷戰時期,為日本制定國家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針,並據此擬定自衛隊主要軍備數量或五年中期防衛能力整備經費與計畫。隨著國際戰略局勢的演進,「防衛大綱」亦曾作過多次修正:
1976年(昭和51年)修訂的「51大綱」,認為當時冷戰局勢日趨緩和,因而調整大綱中的「防衛基本力構想」,重視最低程度的威脅嚇阻。由於當時日本國民與周邊國家仍對於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日本軍國主義心有餘悸。因此,這份「防衛大綱」主要內容為解釋日本防衛預算增加的主因,並希望凝聚日本國民的防衛共識。但也因為擔心外界質疑日本軍國主義再現,所以在1976年10月,日本內閣也公布日本的防衛預算不會超過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這項宣示也成為日後日本防衛預算的門檻。
1995年(平成7年)修訂的「07大綱」沿襲舊有的「防衛基本力構想」,但是隨著冷戰的終結與阪神大地震的發生,大綱中為日本自衛隊增加因應大規模救災等非傳統安全任務項目;2004年(平成16年)修訂的「16大綱」重新審視「防衛基本力構想」,在全球恐怖主義與北韓飛彈威脅下,將「重視嚇阻」的轉為「重視對應」的防衛政策。
這次2010年(平成22年)的「防衛大綱」的發表,主要內容為因應中共擴軍、北韓核武與飛彈威脅的增強,以及討論深化日美同盟關係。預計長期秉持的「武器出口三原則」(不出口武器至共產國家、聯合國禁止國和國際紛爭國)也將會放寬。
自1951年美日簽署《美日安保條約》以來,美國一直把日本打造為遏制東亞大國勢力向外擴張的軍事滯洪池,就如同英國在歐洲的角色一樣,而日本基於一山不容二虎的目的,也盡力配合美國的亞太政策。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接任首相之後,由於日本國內右派勢力的當道,使得日、中關係陷入空前低點。自2006 年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下台後,兩國關係開始出現峰迴路轉的契機,尤其民主黨在去年選舉中大勝,再加上素有「親中」姿態的鳩山由紀夫上台,並選擇中國大陸作為上任後首度出訪對象,使得日本由原本「反中」轉向「親中」。
然而另一方面,中共國防經費連續二十一年呈現二位數成長、中共擴軍欠缺透明化、中共海軍在日本近海活動也日趨頻繁,甚至還對日本海上自衛隊挑釁,都是日本方面無法忽視的安全威脅。因此,日本國內政界、學術界近年來皆呼籲應當正視中國崛起所造成的軍事威脅。鳩山首相表示,新修定「防衛大綱」是因應北韓威脅與「周邊」國家軍事現代化所作的因應之道,他雖然沒有直指「周邊」是哪一國,但日本多數媒體均認為,他指的周邊國家其實就是中國大陸。
雖然日本的和平憲法禁止國家擁有軍隊,但是日本自衛隊的戰力已經無異於正常化國家的軍隊,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儘管鳩山政府奉行「親美入亞」的外交政策,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與日俱增,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勢力的衰退,未來中國大陸與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摩擦只會更加嚴重。
(本文刊登在尖端科技6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