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隊現代化與台灣海峽安全
(一)概述
台灣海峽的安全局勢取決於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三者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 就這一點而言,在2009年,台灣的安全形勢仍未發生多大變化。 在中國大陸,北京對台戰略仍然是通過勸說和脅迫相結合的方式,阻止或壓制台獨。 雙方在兩岸貿易和經濟聯繫以及民間交流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 北京決定不反對台灣參與特定不需要成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衛生大會,在有限程度上滿足了台灣想要更大的國際空間的渴望。
儘管自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北京方面一直公開對台海局勢發出積極信息,但目前並沒有跡象表明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已經發生重大改變。
解放軍已經開發並部署了足以對台灣進行逼迫或在必要情況下採取武力手段的軍事能力。 解放軍能力的提高對台灣安全帶來了新挑戰,過去由於投送能力欠缺,解放軍無法跨越100海裡寬的台灣海峽,這也為台灣的“海島防禦”帶來了自然的地理優勢,此外台軍的技術優勢和美國採取武力干涉的可能性都是台灣安全狀況的主要構成因素。
台灣為了建立自己的戰爭儲備,已經採取一些重要的措施,同時還提高了自身的聯合作戰能力和危機反應。 從大體上來說,面對大陸持續的擴軍,這些措施已經加強了台灣的自然防禦優勢。 台灣還把注意力放在“建設一支全志願軍隊”,同時降低自己的軍事力量規模——從27.5萬人削減到21.5萬人,並且保持目前的防務預算水平(GDP的3%)。 在這一截至2014年12月的規劃中,一支規模更小的武裝力量所消耗的成本必然會下降,而這些軍人的工資和福利將相應提高。
美國政府一直反對台海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並且呼籲採取一種兩岸民眾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台海問題。 按照《與台灣關係法》(1979年),美國通過提供防禦武器和支持台灣自衛,幫助台灣海峽地區保持和平、安全和穩定。 為了推進這一目標,2010年1月,奧巴馬政府宣布其有意對台出售總值64億美元的一攬子軍備交易,包括UH-60直升機、愛國者-3導彈防禦系統、魚叉訓練導彈以及支持台灣“博勝”(Po Sheng)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監視系統的多功能信息分佈系統。 此外,經過美國武裝力量和全球力量部署調整,美國國防部在該地區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防範北京利用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二)北京的台海戰略
北京似乎已經準備推遲使用武力手段,只要北京相信台海關係的發展趨勢繼續朝著統一的方向,而且武力衝突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可能獲得的利益。 北京認為,對於維持政治進步、阻止台獨而言,可靠的武力威脅是必不可少的。 數十年來,北京一直拒絕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儘管其同時還表示希望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實現和平統一。
在歷史上,中國大陸已經多次警告將採用武力手段,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可能因為台灣宣布自己的政治地位、解放軍能力的提高和北京對台灣與國際關係的看法等因素影響而爆發。 這些情形或者“紅線”包括:正式宣布台灣獨立;模糊地走向台獨;台灣內部發生動盪局面;台灣獲得核武器;無限期推遲恢復關於統一問題的台海對話;國外勢力對台灣內部事務進行干涉;國外軍隊駐紮到台灣;國外軍隊駐紮到台灣。
此外,2005年3月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如果分裂勢力導致台灣在事實上從中國分裂出去;如果發生重大事件導致台灣脫離一個中國;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渺茫”,那麼北京可以採用非和平手段。這些“紅線”的模糊含義,為北京保留了靈活性。
(三)北京的對台作戰方案
解放軍有能力對台展開計劃更加縝密的軍事行動。 一些分析家認為,北京將首先採用一種常規的方式,特徵是公開表明自己已經準備好採取武力手段,緊接著是有預謀地集結作戰力量,加快戰略欺騙實施的速度。 其他一些分析家主張,屆時更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在其他國家可能做出反應之前,北京將放棄準備時間,採取突然的軍事行動和/或政治行動,解決台灣問題。 如果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並不能實施,北京將尋求:遏制可能發生的美國軍事干涉;如果遏制行動未能成功,那麼就盡可能拖延美國的干涉行動並且在一場非對稱、有限的快速戰爭中努力爭取勝利;戰爭進行到暫停階段,並且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後尋求政治解決方案。 今天的中國可能無力全面封鎖、攔截(如有必要)並封鎖進入台灣的所有交通線路,但其這種能力將在未來五至十年間發生巨大變化。
海上隔離或封鎖。儘管傳統的海上隔絕或封鎖將對台灣帶來更大的衝擊,但至少在短期內這還會對解放軍海軍帶來沉重負擔。 中國的一些軍事文章中表述過潛在的可選擇的解決方案———空中封鎖、導彈攻擊和水雷戰,目的就是為了阻隔港口和通道。 北京可能會宣布正在駛向台灣的船隻必須在大陸港口停靠,這樣就可以在這些船隻抵達台灣港口之前就進行檢查。 北京可能也會試圖通過宣布舉行演習或導彈試射,關閉一些通往台灣島的重要海域,早在1995年到1996年的導彈試射和實彈演習中,解放軍就使用過這種方法。 然而,這一行動也存在一定風險,因為任何限制往返台灣島海上交通的行動都會招致相關的國際壓力和軍事對峙升級,北京可能會低估這種影響。
動用有限的軍事力量或高壓手段。 在一場有限度的對台戰爭中,北京可能會利用各種破壞性、懲罰性或者致命性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會結合一些公開和秘密的經濟及政治活動。這樣一場戰爭可能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和針對台灣政治、軍事和經濟基礎設施有限但活躍的攻擊,誘發台灣方面的恐懼心理並且削弱台灣民眾對台灣領導層的信心。 同樣地,解放軍特種部隊滲透到台灣,可能會對基礎設施或台灣領導人實施攻擊。
空戰和導彈戰。對台軍防空系統的有限短程彈道導彈攻擊和精確打擊所針對的目標將包括,空軍基地、雷達站、導彈、空間設施和通信設備,這些軍事打擊行動能夠削弱台軍的防禦能力,使台灣的軍事和政治領導層陷於癱瘓,並且可能粉碎台灣民眾投入到軍事反抗中的決心。
兩棲登陸。中國一些公開出版的書籍或文章對兩棲登陸作戰的不同概念都進行過描述。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島嶼聯合登陸戰,這一概念想像了一場對後勤支援、空中支援、海軍支援和電子戰都同等依賴且非常複雜的軍事行動。 其目標將可能是突破或包圍岸基防禦,在台灣島西海岸線的北部或南部建立一個灘頭,向指定的登陸地點輸送作戰人員和物資,然後發動攻擊以控制並佔領關鍵目標,甚至整個台灣島。
當前,解放軍有能力完成各種兩棲作戰行動,但還無法對台灣島實施全境登陸作戰。除了日常訓練之外,極少有明顯的軍事準備行動,因此解放軍可能對台灣目前控制的小島如東沙島或太平島發動登陸作戰。 這種登陸作戰在切實收回領土的同時,還能展示解放軍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決心,並顯示出一定的克制。 然而,如果這種作戰行動沒有被阻止,就會帶來重大的政治風險,因為這一軍事行動可能刺激台灣民眾並激發國際反對呼聲。 解放軍如果對一個中等規模、有岸基防禦的島嶼展開登陸作戰,如馬祖或金門,那麼這完全在解放軍的能力範圍之內。
大規模兩棲登陸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難度非常大的軍事行動。 其勝利取決於空中和海上優勢、在岸上迅速集結和保持給養輸送,以及連續不斷的支援。 武力收復台灣的努力,會給幾十年來從未接受過實際戰爭檢驗的解放軍帶來壓力,並且將引起國際干涉。 這些壓力,加上解放軍作戰力量的消耗、城市作戰和打擊叛亂行動的複雜性(假設解放軍成功登陸並突破台軍防禦),使得“對台灣島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冒著巨大風險。台灣對加強基礎設施和強化防禦能力的投入,也可能會削弱北京實現其目標的能力。
(一)概述
台灣海峽的安全局勢取決於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三者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 就這一點而言,在2009年,台灣的安全形勢仍未發生多大變化。 在中國大陸,北京對台戰略仍然是通過勸說和脅迫相結合的方式,阻止或壓制台獨。 雙方在兩岸貿易和經濟聯繫以及民間交流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 北京決定不反對台灣參與特定不需要成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衛生大會,在有限程度上滿足了台灣想要更大的國際空間的渴望。
儘管自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北京方面一直公開對台海局勢發出積極信息,但目前並沒有跡象表明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已經發生重大改變。
解放軍已經開發並部署了足以對台灣進行逼迫或在必要情況下採取武力手段的軍事能力。 解放軍能力的提高對台灣安全帶來了新挑戰,過去由於投送能力欠缺,解放軍無法跨越100海裡寬的台灣海峽,這也為台灣的“海島防禦”帶來了自然的地理優勢,此外台軍的技術優勢和美國採取武力干涉的可能性都是台灣安全狀況的主要構成因素。
台灣為了建立自己的戰爭儲備,已經採取一些重要的措施,同時還提高了自身的聯合作戰能力和危機反應。 從大體上來說,面對大陸持續的擴軍,這些措施已經加強了台灣的自然防禦優勢。 台灣還把注意力放在“建設一支全志願軍隊”,同時降低自己的軍事力量規模——從27.5萬人削減到21.5萬人,並且保持目前的防務預算水平(GDP的3%)。 在這一截至2014年12月的規劃中,一支規模更小的武裝力量所消耗的成本必然會下降,而這些軍人的工資和福利將相應提高。
美國政府一直反對台海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並且呼籲採取一種兩岸民眾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台海問題。 按照《與台灣關係法》(1979年),美國通過提供防禦武器和支持台灣自衛,幫助台灣海峽地區保持和平、安全和穩定。 為了推進這一目標,2010年1月,奧巴馬政府宣布其有意對台出售總值64億美元的一攬子軍備交易,包括UH-60直升機、愛國者-3導彈防禦系統、魚叉訓練導彈以及支持台灣“博勝”(Po Sheng)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監視系統的多功能信息分佈系統。 此外,經過美國武裝力量和全球力量部署調整,美國國防部在該地區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防範北京利用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二)北京的台海戰略
北京似乎已經準備推遲使用武力手段,只要北京相信台海關係的發展趨勢繼續朝著統一的方向,而且武力衝突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可能獲得的利益。 北京認為,對於維持政治進步、阻止台獨而言,可靠的武力威脅是必不可少的。 數十年來,北京一直拒絕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儘管其同時還表示希望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實現和平統一。
在歷史上,中國大陸已經多次警告將採用武力手段,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可能因為台灣宣布自己的政治地位、解放軍能力的提高和北京對台灣與國際關係的看法等因素影響而爆發。 這些情形或者“紅線”包括:正式宣布台灣獨立;模糊地走向台獨;台灣內部發生動盪局面;台灣獲得核武器;無限期推遲恢復關於統一問題的台海對話;國外勢力對台灣內部事務進行干涉;國外軍隊駐紮到台灣;國外軍隊駐紮到台灣。
此外,2005年3月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如果分裂勢力導致台灣在事實上從中國分裂出去;如果發生重大事件導致台灣脫離一個中國;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渺茫”,那麼北京可以採用非和平手段。這些“紅線”的模糊含義,為北京保留了靈活性。
(三)北京的對台作戰方案
解放軍有能力對台展開計劃更加縝密的軍事行動。 一些分析家認為,北京將首先採用一種常規的方式,特徵是公開表明自己已經準備好採取武力手段,緊接著是有預謀地集結作戰力量,加快戰略欺騙實施的速度。 其他一些分析家主張,屆時更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在其他國家可能做出反應之前,北京將放棄準備時間,採取突然的軍事行動和/或政治行動,解決台灣問題。 如果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並不能實施,北京將尋求:遏制可能發生的美國軍事干涉;如果遏制行動未能成功,那麼就盡可能拖延美國的干涉行動並且在一場非對稱、有限的快速戰爭中努力爭取勝利;戰爭進行到暫停階段,並且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後尋求政治解決方案。 今天的中國可能無力全面封鎖、攔截(如有必要)並封鎖進入台灣的所有交通線路,但其這種能力將在未來五至十年間發生巨大變化。
海上隔離或封鎖。儘管傳統的海上隔絕或封鎖將對台灣帶來更大的衝擊,但至少在短期內這還會對解放軍海軍帶來沉重負擔。 中國的一些軍事文章中表述過潛在的可選擇的解決方案———空中封鎖、導彈攻擊和水雷戰,目的就是為了阻隔港口和通道。 北京可能會宣布正在駛向台灣的船隻必須在大陸港口停靠,這樣就可以在這些船隻抵達台灣港口之前就進行檢查。 北京可能也會試圖通過宣布舉行演習或導彈試射,關閉一些通往台灣島的重要海域,早在1995年到1996年的導彈試射和實彈演習中,解放軍就使用過這種方法。 然而,這一行動也存在一定風險,因為任何限制往返台灣島海上交通的行動都會招致相關的國際壓力和軍事對峙升級,北京可能會低估這種影響。
動用有限的軍事力量或高壓手段。 在一場有限度的對台戰爭中,北京可能會利用各種破壞性、懲罰性或者致命性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會結合一些公開和秘密的經濟及政治活動。這樣一場戰爭可能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和針對台灣政治、軍事和經濟基礎設施有限但活躍的攻擊,誘發台灣方面的恐懼心理並且削弱台灣民眾對台灣領導層的信心。 同樣地,解放軍特種部隊滲透到台灣,可能會對基礎設施或台灣領導人實施攻擊。
空戰和導彈戰。對台軍防空系統的有限短程彈道導彈攻擊和精確打擊所針對的目標將包括,空軍基地、雷達站、導彈、空間設施和通信設備,這些軍事打擊行動能夠削弱台軍的防禦能力,使台灣的軍事和政治領導層陷於癱瘓,並且可能粉碎台灣民眾投入到軍事反抗中的決心。
兩棲登陸。中國一些公開出版的書籍或文章對兩棲登陸作戰的不同概念都進行過描述。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島嶼聯合登陸戰,這一概念想像了一場對後勤支援、空中支援、海軍支援和電子戰都同等依賴且非常複雜的軍事行動。 其目標將可能是突破或包圍岸基防禦,在台灣島西海岸線的北部或南部建立一個灘頭,向指定的登陸地點輸送作戰人員和物資,然後發動攻擊以控制並佔領關鍵目標,甚至整個台灣島。
當前,解放軍有能力完成各種兩棲作戰行動,但還無法對台灣島實施全境登陸作戰。除了日常訓練之外,極少有明顯的軍事準備行動,因此解放軍可能對台灣目前控制的小島如東沙島或太平島發動登陸作戰。 這種登陸作戰在切實收回領土的同時,還能展示解放軍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決心,並顯示出一定的克制。 然而,如果這種作戰行動沒有被阻止,就會帶來重大的政治風險,因為這一軍事行動可能刺激台灣民眾並激發國際反對呼聲。 解放軍如果對一個中等規模、有岸基防禦的島嶼展開登陸作戰,如馬祖或金門,那麼這完全在解放軍的能力範圍之內。
大規模兩棲登陸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難度非常大的軍事行動。 其勝利取決於空中和海上優勢、在岸上迅速集結和保持給養輸送,以及連續不斷的支援。 武力收復台灣的努力,會給幾十年來從未接受過實際戰爭檢驗的解放軍帶來壓力,並且將引起國際干涉。 這些壓力,加上解放軍作戰力量的消耗、城市作戰和打擊叛亂行動的複雜性(假設解放軍成功登陸並突破台軍防禦),使得“對台灣島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冒著巨大風險。台灣對加強基礎設施和強化防禦能力的投入,也可能會削弱北京實現其目標的能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