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放軍軍事理論發展
2009年,解放軍繼續強調依照其最近發展的強調非戰爭任務的理論安排訓練,以及為打贏現實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進行訓練。 這些努力實現了許多解放軍在2008年國防白皮書中強調的信息化聯合訓練,而且標誌著其在努力落實經過修訂後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該大綱於2008年中期出台,自2009年1月1日起成為解放軍的標準。
新版《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強調現實的訓練條件、在復雜的電磁和聯合環境下訓練,以及為已有力量結構融合到高科技術當中。 解放軍集團軍多樣化了其2009年軍事訓練,將除戰爭之外的其他軍事行動納入其中。 現在,解放軍軍事訓練包括反恐、應急反應、災難救援以及國際和平行動。
解放軍繼續強調實現聯合作戰。 例如,解放軍在濟南建立了首個戰區聯合訓練領導機構,從戰役級別,將包括二炮部隊在內的各軍種以及省級領導人和其他組織負責人融合在一起。
(四)解放軍開發、獲取可提高軍力的高科技的能力的進展
中國依靠國外技術、採購關鍵兩用零部件以及重點投資國內研發項目,來推動軍事現代化進程。
中國利用由企業、軍工廠、附屬研究機構組成的龐大而優秀的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行動,來收集敏感信息和出口控制技術。 這些實體未必總會與中國情報和安全機構有關。
構成中國軍工複合體的許多企業和機構既從事軍用科技研發工作,也從事民用科技研發工作。 打著民用研究的幌子,由商業和政府附屬企業和研究機構使解放軍能夠獲得敏感兩用技術或知識淵博的專家。 企業和機構通過技術研討會和專題討論會、合法的商業合同和合資企業、與國外公司合作以及聯合開發專用技術等途徑,來實現其這一目標。
至於不易通過商業或學術渠道得到的關鍵國家安全技術、控制設備及其他材料,解放軍則會集中採用包括利用情報機構等其他手段獲得。 自2008年以來,美國媒體已就中國獲得對其技術發展和軍事現代化至關重要的設備及技術的大量案例進行了報導。 就連美國境內個人非法對華轉讓技術與常規間諜事件也時有發生。
2009年7月,中國人郭志通因企圖獲得可使中國監視美國軍界的敏感密碼設備,被裁定違背了美國出口法規定。 另外一起案例與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聯絡官有關。這名聯絡官於2009年5月被指控故意向一名中國特工透露機密和非機密信息,包括美國政策文檔。 2009年7月,前美國田納西州大學教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因為其涉嫌對華出口與美國空軍為無人機發展等離子合約有關的技術數據。
(五)挑戰台灣威懾力量
2009年,台海附近沒有發生武裝事件的跡象,而且總體形勢與2008年一樣穩定。 然而,中國針對台灣地區進行的軍事建設和先進能力發展並未放鬆。
自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為了精簡和專業化台灣軍隊,其已啟動了大量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改革。 台灣繼續提高其優勢能力,並加強軍隊整體應急訓練。然而,台海軍力平衡仍在向中國大陸一方轉移。
台灣計劃將其兵力削減至21.5萬人,到2014年轉化為全志願兵部隊。 其還將重組幾個支援司令部,並使其關鍵防務研發機構民營化,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
根據《與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政府繼續對台提供防御物資和國防服務,使其維持可靠的自我防禦能力。為此,奧巴馬政府於2010年1月宣布其將對台出售64億美元防禦性武器和裝備,包括UH-60效用直升機、“愛國者-3”型導彈防禦系統、“魚叉”訓練導彈、支持台灣“博勝”(Po Sheng)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監視系統的多功能信息分佈系統。
(六)中國太空和網絡能力發展
太空和反太空能力。中國正在擴大其天基情報、監視、偵察、導航和通信衛星星座。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發展一個多維項目,改善其限製或阻止潛在敵對者在危機或衝突期間利用天基資產的能力。 中國的商業太空項目用於非軍事研究,但其也對外展示了可直接用於軍事領域的太空發射和控制能力。
2009年4月15日,北京發射了一顆導航衛星。 其計劃在2015年到2020之間,打造可為軍事和民事用戶提供全球定位能力的網絡。 2009年2月22日,中國發射了遙感-6號衛星。2009年9月11日,俄羅斯為中國發射了Asiasat-5商業通信衛星。 2009年8月31日,中國發射了Palapa-D號商業通信衛星。
中國還在繼續發展並測試“長征五號”火箭。 為了提高其荷載能力,“長征五號”火箭的體積將是中國當前發送升空的低地球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兩倍。 為了支持這些新火箭,中國於2008年開始在海南文昌島建造火箭發射基地。
網絡戰能力。2009年,全球範圍內無數計算機系統,包括美國政府的計算機系統在內,仍舊是中國來源網絡攻擊者的目標。 這些網絡攻擊活動主要針對一些有戰略或軍事用途的情報。 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活動的途徑和技能與發動網絡攻擊所需技能相似。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活動是否是由解放軍或中國政府其他機構授權進行。 然而,發展網絡戰能力符合解放軍權威軍事著作的相關內容。
2009年3月,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電子間諜網絡,而且這一網絡很顯然是以中國為基地的。 據稱,該網絡曾向包括印度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網站滲透。 103個國家的1300台電腦曾被入侵。
(七)中國與外軍的交流
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軍事交流,旨在通過增近外交關係、提升國際形象、減少其他國家對中國崛起的關注,來增強中國的國力。 而且,解放軍的對外軍事交流也能增強自身的現代化,因此它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先進武器系統、增加在亞洲內外行動經驗,並且接觸到了外軍的軍事管理措施、作戰原則和訓練方法。
中國將繼續開展始於2008年12月向亞丁灣進行反海盜部署的行動。 2009年12月,解放軍海軍向該地區派出了第四支護航編隊,該縱隊由三艘護衛艦和一艘供應艦組成。 除偶然進行的艦船訪問外,這是解放軍在鄰近西太平洋海域之外首次進行的一系列行動部署。
2009年8月,中國國防部在其官網以中英雙種文字發表消息稱,要向外國觀眾展現中國軍隊的積極形象。
在此之前,2009年7月,國防部宣布中國要通過以下舉措全面擴展對外軍事關係:繼續維持在109個國家設立的武官處、每年向國外派遣100多個軍事代表團,並接待來訪的200多個軍事代表團、開展高水平的戰略磋商以及人員與技術交流、組織中級和高級官員到海外學習。
聯合演習:解放軍參加雙邊及多邊演習的次數逐漸增多。 它努力通過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同夥伴國家和組織之間的緊密關係來獲得政治利益。 而且,這樣的演習還有利於解放軍現代化——這為解放軍提供了增強自身反恐、機動作戰和後勤等方面能力的機會。此外,解放軍還能通過觀察戰術、指揮決策以及更先進部隊所使用的裝備來獲得作戰的洞察力。
2009年3月,在參加由巴基斯坦主辦的“阿曼- 2009”多國海軍演習期間,解放軍海軍實施搜索與救援行動;2009年6月,中國與加蓬在加國進行軍事醫學演習——“和平天使- 2009”。 這是中國首次參與此類軍演;2009年6月,中國與新加坡進行聯合訓練演習——“合作-2009”,演習內容主要是如何使用核武器應對恐怖襲擊;2009年7月底至8月初,中國與蒙古展開了“維和使命-2009”軍演,這是兩國首次進行聯合訓練;2009年7月,中俄舉辦反恐演習“和平使命-2009”,解放軍派出大約1300人參加了此次演習。 這場演習的內容集中在空襲、聯合作戰和特種作戰領域。
維和與人道救援/救災行動。自2002年後,中國對聯合國發起的維和作戰的貢獻逐漸增多。 目前中國有2100多名在職人員服務於聯合國的任務,在進行22項任務中共部署了12000名人員。 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的維和人員最多。 中國的貢獻包括工程學、後勤、醫療隊、民警和觀察人員。
2009年3月,中國部署在黎巴嫩南部邊境的維和人員開始使用先進的爆炸物處理技術和方法,包括機器人探測器,來掃除地雷。 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確認中國將與地區和全球夥伴在人道救援/救災行動領域進行合作。
2009年5月,國務院發表了名為《中國防災減災活動》的白皮書。 白皮書呼籲解放軍增強國內外緊急救援和救濟工作的能力,並建立一個協調且有效的災難管理系統。 2009年5月,中國排水量為1萬噸的“安慰”級醫務船“和平方舟”號開始首次作戰培訓。 這也是此軍艦第一次向外國海軍公開。
(八)美中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
軍事關係。 美中軍事關係自2009年獲得改善,這主要基於奧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彼此承諾深化和改善雙方武裝力量關係,並採取具體措施推動雙方軍事關係獲得實質且可靠發展。
高級別的對話為雙方在國際安全環境和應對相關安全挑戰方面獲得共識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國國防部長去年十月接待了來訪的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這是三年來首次如此高級別的訪問。 雙方同意展開大量合作交流和高級別官員互訪,並就地區安全議題交換了看法。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2009年4月參加了中國海軍舉行的國際艦隊閱兵式,美國陸軍參謀長同年8月訪華。 美國國防部還投資擴大與中國進行對話和協商的渠道平台,尋求在涉及中美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各個級別的持續性對話,以建設性方式討論存在的分歧。
2009年6月,中美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DCT)在北京舉行。 該磋商為中美雙方交換看法,就包括伊朗、朝鮮、反海盜和防務政策等多領域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溝通平台。
2009年8月,美中舉行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特別會議(MMCA),就在中國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展海上安全行動進行了討論。
2009年12月,中美防務磋商(DPCT)舉行,雙方就一系列安全議題進行了討論,包括氣候變化、反恐、海上國際法應用、未來軍事交流等。 儘管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奧巴馬政府宣布將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裝備後,北京於2010年1月選擇暫停中美軍事交流。
(七)美中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
軍事關係。 美中軍事關係自2009年獲得改善,這主要基於奧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彼此承諾深化和改善雙方武裝力量關係,並採取具體措施推動雙方軍事關係獲得實質且可靠發展。
高級別的對話為雙方在國際安全環境和應對相關安全挑戰方面獲得共識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國國防部長去年十月接待了來訪的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這是三年來首次如此高級別的訪問。 雙方同意展開大量合作交流和高級別官員互訪,並就地區安全議題交換了看法。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2009年4月參加了中國海軍舉行的國際艦隊閱兵式,美國陸軍參謀長同年8月訪華。 美國國防部還投資擴大與中國進行對話和協商的渠道平台,尋求在涉及中美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各個級別的持續性對話,以建設性方式討論存在的分歧。
2009年6月,中美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DCT)在北京舉行。 該磋商為中美雙方交換看法,就包括伊朗、朝鮮、反海盜和防務政策等多領域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溝通平台。
2009年8月,美中舉行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特別會議(MMCA),就在中國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展海上安全行動進行了討論。
2009年12月,中美防務磋商(DPCT)舉行,雙方就一系列安全議題進行了討論,包括氣候變化、反恐、海上國際法應用、未來軍事交流等。 儘管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奧巴馬政府宣布將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裝備後,北京於2010年1月選擇暫停中美軍事交流。
2009年,解放軍繼續強調依照其最近發展的強調非戰爭任務的理論安排訓練,以及為打贏現實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進行訓練。 這些努力實現了許多解放軍在2008年國防白皮書中強調的信息化聯合訓練,而且標誌著其在努力落實經過修訂後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該大綱於2008年中期出台,自2009年1月1日起成為解放軍的標準。
新版《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強調現實的訓練條件、在復雜的電磁和聯合環境下訓練,以及為已有力量結構融合到高科技術當中。 解放軍集團軍多樣化了其2009年軍事訓練,將除戰爭之外的其他軍事行動納入其中。 現在,解放軍軍事訓練包括反恐、應急反應、災難救援以及國際和平行動。
解放軍繼續強調實現聯合作戰。 例如,解放軍在濟南建立了首個戰區聯合訓練領導機構,從戰役級別,將包括二炮部隊在內的各軍種以及省級領導人和其他組織負責人融合在一起。
(四)解放軍開發、獲取可提高軍力的高科技的能力的進展
中國依靠國外技術、採購關鍵兩用零部件以及重點投資國內研發項目,來推動軍事現代化進程。
中國利用由企業、軍工廠、附屬研究機構組成的龐大而優秀的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行動,來收集敏感信息和出口控制技術。 這些實體未必總會與中國情報和安全機構有關。
構成中國軍工複合體的許多企業和機構既從事軍用科技研發工作,也從事民用科技研發工作。 打著民用研究的幌子,由商業和政府附屬企業和研究機構使解放軍能夠獲得敏感兩用技術或知識淵博的專家。 企業和機構通過技術研討會和專題討論會、合法的商業合同和合資企業、與國外公司合作以及聯合開發專用技術等途徑,來實現其這一目標。
至於不易通過商業或學術渠道得到的關鍵國家安全技術、控制設備及其他材料,解放軍則會集中採用包括利用情報機構等其他手段獲得。 自2008年以來,美國媒體已就中國獲得對其技術發展和軍事現代化至關重要的設備及技術的大量案例進行了報導。 就連美國境內個人非法對華轉讓技術與常規間諜事件也時有發生。
2009年7月,中國人郭志通因企圖獲得可使中國監視美國軍界的敏感密碼設備,被裁定違背了美國出口法規定。 另外一起案例與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聯絡官有關。這名聯絡官於2009年5月被指控故意向一名中國特工透露機密和非機密信息,包括美國政策文檔。 2009年7月,前美國田納西州大學教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因為其涉嫌對華出口與美國空軍為無人機發展等離子合約有關的技術數據。
(五)挑戰台灣威懾力量
2009年,台海附近沒有發生武裝事件的跡象,而且總體形勢與2008年一樣穩定。 然而,中國針對台灣地區進行的軍事建設和先進能力發展並未放鬆。
自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為了精簡和專業化台灣軍隊,其已啟動了大量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改革。 台灣繼續提高其優勢能力,並加強軍隊整體應急訓練。然而,台海軍力平衡仍在向中國大陸一方轉移。
台灣計劃將其兵力削減至21.5萬人,到2014年轉化為全志願兵部隊。 其還將重組幾個支援司令部,並使其關鍵防務研發機構民營化,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
根據《與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政府繼續對台提供防御物資和國防服務,使其維持可靠的自我防禦能力。為此,奧巴馬政府於2010年1月宣布其將對台出售64億美元防禦性武器和裝備,包括UH-60效用直升機、“愛國者-3”型導彈防禦系統、“魚叉”訓練導彈、支持台灣“博勝”(Po Sheng)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監視系統的多功能信息分佈系統。
(六)中國太空和網絡能力發展
太空和反太空能力。中國正在擴大其天基情報、監視、偵察、導航和通信衛星星座。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發展一個多維項目,改善其限製或阻止潛在敵對者在危機或衝突期間利用天基資產的能力。 中國的商業太空項目用於非軍事研究,但其也對外展示了可直接用於軍事領域的太空發射和控制能力。
2009年4月15日,北京發射了一顆導航衛星。 其計劃在2015年到2020之間,打造可為軍事和民事用戶提供全球定位能力的網絡。 2009年2月22日,中國發射了遙感-6號衛星。2009年9月11日,俄羅斯為中國發射了Asiasat-5商業通信衛星。 2009年8月31日,中國發射了Palapa-D號商業通信衛星。
中國還在繼續發展並測試“長征五號”火箭。 為了提高其荷載能力,“長征五號”火箭的體積將是中國當前發送升空的低地球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兩倍。 為了支持這些新火箭,中國於2008年開始在海南文昌島建造火箭發射基地。
網絡戰能力。2009年,全球範圍內無數計算機系統,包括美國政府的計算機系統在內,仍舊是中國來源網絡攻擊者的目標。 這些網絡攻擊活動主要針對一些有戰略或軍事用途的情報。 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活動的途徑和技能與發動網絡攻擊所需技能相似。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活動是否是由解放軍或中國政府其他機構授權進行。 然而,發展網絡戰能力符合解放軍權威軍事著作的相關內容。
2009年3月,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電子間諜網絡,而且這一網絡很顯然是以中國為基地的。 據稱,該網絡曾向包括印度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網站滲透。 103個國家的1300台電腦曾被入侵。
(七)中國與外軍的交流
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軍事交流,旨在通過增近外交關係、提升國際形象、減少其他國家對中國崛起的關注,來增強中國的國力。 而且,解放軍的對外軍事交流也能增強自身的現代化,因此它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先進武器系統、增加在亞洲內外行動經驗,並且接觸到了外軍的軍事管理措施、作戰原則和訓練方法。
中國將繼續開展始於2008年12月向亞丁灣進行反海盜部署的行動。 2009年12月,解放軍海軍向該地區派出了第四支護航編隊,該縱隊由三艘護衛艦和一艘供應艦組成。 除偶然進行的艦船訪問外,這是解放軍在鄰近西太平洋海域之外首次進行的一系列行動部署。
2009年8月,中國國防部在其官網以中英雙種文字發表消息稱,要向外國觀眾展現中國軍隊的積極形象。
在此之前,2009年7月,國防部宣布中國要通過以下舉措全面擴展對外軍事關係:繼續維持在109個國家設立的武官處、每年向國外派遣100多個軍事代表團,並接待來訪的200多個軍事代表團、開展高水平的戰略磋商以及人員與技術交流、組織中級和高級官員到海外學習。
聯合演習:解放軍參加雙邊及多邊演習的次數逐漸增多。 它努力通過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同夥伴國家和組織之間的緊密關係來獲得政治利益。 而且,這樣的演習還有利於解放軍現代化——這為解放軍提供了增強自身反恐、機動作戰和後勤等方面能力的機會。此外,解放軍還能通過觀察戰術、指揮決策以及更先進部隊所使用的裝備來獲得作戰的洞察力。
2009年3月,在參加由巴基斯坦主辦的“阿曼- 2009”多國海軍演習期間,解放軍海軍實施搜索與救援行動;2009年6月,中國與加蓬在加國進行軍事醫學演習——“和平天使- 2009”。 這是中國首次參與此類軍演;2009年6月,中國與新加坡進行聯合訓練演習——“合作-2009”,演習內容主要是如何使用核武器應對恐怖襲擊;2009年7月底至8月初,中國與蒙古展開了“維和使命-2009”軍演,這是兩國首次進行聯合訓練;2009年7月,中俄舉辦反恐演習“和平使命-2009”,解放軍派出大約1300人參加了此次演習。 這場演習的內容集中在空襲、聯合作戰和特種作戰領域。
維和與人道救援/救災行動。自2002年後,中國對聯合國發起的維和作戰的貢獻逐漸增多。 目前中國有2100多名在職人員服務於聯合國的任務,在進行22項任務中共部署了12000名人員。 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的維和人員最多。 中國的貢獻包括工程學、後勤、醫療隊、民警和觀察人員。
2009年3月,中國部署在黎巴嫩南部邊境的維和人員開始使用先進的爆炸物處理技術和方法,包括機器人探測器,來掃除地雷。 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確認中國將與地區和全球夥伴在人道救援/救災行動領域進行合作。
2009年5月,國務院發表了名為《中國防災減災活動》的白皮書。 白皮書呼籲解放軍增強國內外緊急救援和救濟工作的能力,並建立一個協調且有效的災難管理系統。 2009年5月,中國排水量為1萬噸的“安慰”級醫務船“和平方舟”號開始首次作戰培訓。 這也是此軍艦第一次向外國海軍公開。
(八)美中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
軍事關係。 美中軍事關係自2009年獲得改善,這主要基於奧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彼此承諾深化和改善雙方武裝力量關係,並採取具體措施推動雙方軍事關係獲得實質且可靠發展。
高級別的對話為雙方在國際安全環境和應對相關安全挑戰方面獲得共識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國國防部長去年十月接待了來訪的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這是三年來首次如此高級別的訪問。 雙方同意展開大量合作交流和高級別官員互訪,並就地區安全議題交換了看法。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2009年4月參加了中國海軍舉行的國際艦隊閱兵式,美國陸軍參謀長同年8月訪華。 美國國防部還投資擴大與中國進行對話和協商的渠道平台,尋求在涉及中美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各個級別的持續性對話,以建設性方式討論存在的分歧。
2009年6月,中美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DCT)在北京舉行。 該磋商為中美雙方交換看法,就包括伊朗、朝鮮、反海盜和防務政策等多領域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溝通平台。
2009年8月,美中舉行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特別會議(MMCA),就在中國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展海上安全行動進行了討論。
2009年12月,中美防務磋商(DPCT)舉行,雙方就一系列安全議題進行了討論,包括氣候變化、反恐、海上國際法應用、未來軍事交流等。 儘管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奧巴馬政府宣布將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裝備後,北京於2010年1月選擇暫停中美軍事交流。
(七)美中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
軍事關係。 美中軍事關係自2009年獲得改善,這主要基於奧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彼此承諾深化和改善雙方武裝力量關係,並採取具體措施推動雙方軍事關係獲得實質且可靠發展。
高級別的對話為雙方在國際安全環境和應對相關安全挑戰方面獲得共識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國國防部長去年十月接待了來訪的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這是三年來首次如此高級別的訪問。 雙方同意展開大量合作交流和高級別官員互訪,並就地區安全議題交換了看法。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2009年4月參加了中國海軍舉行的國際艦隊閱兵式,美國陸軍參謀長同年8月訪華。 美國國防部還投資擴大與中國進行對話和協商的渠道平台,尋求在涉及中美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各個級別的持續性對話,以建設性方式討論存在的分歧。
2009年6月,中美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DCT)在北京舉行。 該磋商為中美雙方交換看法,就包括伊朗、朝鮮、反海盜和防務政策等多領域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溝通平台。
2009年8月,美中舉行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特別會議(MMCA),就在中國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展海上安全行動進行了討論。
2009年12月,中美防務磋商(DPCT)舉行,雙方就一系列安全議題進行了討論,包括氣候變化、反恐、海上國際法應用、未來軍事交流等。 儘管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奧巴馬政府宣布將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裝備後,北京於2010年1月選擇暫停中美軍事交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