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事現代化目標和趨勢
(一)概述
中國領導人曾表示,其有意圖也有資源推動基礎廣泛的軍事變革。 中國的軍事變革強調軍事專業化、改善訓練狀況、更強大且現實的聯合演習,以及加速採購併發展現代常規與核武器。 很明顯,解放軍繼續側重發展防範台灣獨立或增強對台灣影響的能力,按照北京的條件解決台灣問題。
雖然仍將台灣作為其首要任務,但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將為打造一支能夠實現更廣泛的地區和全球目標的軍隊奠定基礎。 到這個十年中期的時候,中國或將有能力投射並維持規模較小兵力——幾個地面作戰營或由12艘艦艇構成的小型艦隊——進行遠距離低衝突作戰。 然而,在進入下一個十年之前,中國不太可能會有能力投射並維持大規模部隊進行遠距離高強度作戰。
儘管有明顯改善,但解放軍仍面臨著軍種間合作、聯合演習或作戰行動不足的挑戰。 認識到了這些缺點,中國領導階層開始強調不對稱作戰優勢,既利用潛在對手的弱點,同時利用中國優勢。
(二)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
作為應對突發事件計劃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優先開發阻止或反擊第三方勢力干預台海危機的作戰能力。 中國發展遠程打擊可能會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軍力或作戰的敵軍的努力——國防部稱為“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形像地體現了中國為應對這一挑戰而製定的對策。 為了發展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中國正在追求海洋、天空、太空和反太空以及信息作戰系統和行動概念,發展從中國沿海到西太平洋的多層次進攻能力。 例如,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稱,中國武裝部隊發展的優先事項之一就是“提高國家維持海上、太空和電磁空間安全的能力。”
控制並支配現代戰場整個信息頻譜是中國新興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重要因素。 解放軍軍事著作作者常常強調現代戰爭需要控制信息,有時候其將之稱為“信息封鎖”或“信息主宰”,在戰爭初期階段掌握主動權並獲得信息優勢,進而掌握空中和海上優勢。 中國正在改善信息和作戰安全以保護其信息結構。 其還在發展包括阻遏和攔截在內的電子與信息戰能力以擊敗敵對者。 可以想像,中國的“信息封鎖”應該會利用整個戰場範圍內的軍事和非軍事資產,包括網絡空間和外太空。 中國在先進電子戰系統、反太空武器系統和計算機系統等領域的投資,都體現了中國領導階層對構建信息優勢的重視。
在更為傳統的領域,中國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側重點似乎是,限製或控制敵方進入中國的外圍,包括西太平洋。 例如,如果中國當前及規劃中的系統結構獲得改善,就能夠為解放軍提供可攻擊位於距中國沿海地區1000海裡(1海裡= 1.852千米)地方的敵方水面戰艦。 這些改善包括:
•反艦彈道導彈:反艦中程導彈意在攻擊海上目標,其利用超視距瞄準系統定位並跟踪移動艦艇。
•常規與核動力攻擊潛艇:基洛級、宋級、商級和元級潛艇都能夠發射先進反潛巡航導彈。
•水面戰艦:旅洋-1/2、現代-2級、制導驅逐艦都配備有先進遠程防空和反艦導彈。
•海上攻擊機:FB-7和FB-7A以及蘇-30MK2,都武裝有反艦巡航導彈,能夠與敵方水面戰艦交戰。
同樣的,解放軍當前和規劃中的系統將使得解放軍能夠攻擊地區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及其他陸基基礎設施。中國軍事分析家曾得出結論稱,鑑於協調運輸、通信以及後勤網絡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後勤和力量投射是現代戰爭中潛在的薄弱環節,中國正在部署大量裝載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陸基和空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特種部隊以及網絡戰能力,將使該地區目標都納入其威脅範圍之內。
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空中與防空集成部分包括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例如俄製SA-50和SA-20 PMU1/PMU2以及國產紅旗-9導彈。 北京還將利用俄製和國產第四代戰機(例如,蘇-27和蘇-30變型機以及國產F-10多用途戰機)奪取地區製空權。 解放軍海軍還將利用配備有AS-17/ Kh-31A反艦導彈的俄製蘇-30MK2戰機和FB-7戰鬥轟炸機,執行海上封鎖任務。採購諸如俄製IL-76等空中加油機,將擴大解放軍空軍的作戰半徑,解放軍海軍攻擊機配備有精確武器,因此能夠對敵軍水面和空中力量、基地以及遠離中國的後勤據點構成更大的威脅。 另外,採購併發展遠程無人機,包括以色列研製的“哈比”(HARPY)無人機,將擴大中國遠程偵察和攻擊的選擇範圍。
中國現有的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僅有有限的防禦彈道導彈打擊的能力,也未有跡象表明其可有效防禦巡航導彈。 俄製SA-10和SA-20 PMU1/PMU2導彈是其地對空導彈庫存內的主力。 SA-10導彈最初設計用於應對低空飛行巡航導彈,作為其後繼型號,SA-20的這種能力得到了增強。 SA-20 PMU2是俄羅斯出口的最先進的地對空導彈,據稱能夠打擊射程1000公里飛行速度2800米/秒的彈道導彈。
據稱,中國的紅旗-9遠程地對空導彈也能夠應對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可能擁有有限的針對射程為500公里的戰術彈道導彈的點防禦能力。 中國正在推動導彈防禦“保護傘”的研發——該保護傘由外空動能攔截系統、彈道導彈攔截系統以及其它外太空宇航飛行器構成。
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建設
短程彈道導彈(<1000公里)截至2009年12月,解放軍已擁有1050—1150枚短程彈道導彈,其中部署於上世紀90年代的最老型號導彈不具備真正的精確打擊能力,但後來的版本在射程和精度方面都有較大改進,而且可裝載多種常規彈頭,包括單一彈頭和子母彈頭。
中程彈道導彈(1000—3000公里)解放軍正獲得常規中程彈道導彈以增加射程精確打擊陸地目標和海軍艦船,包括在第一島鏈外遠離中國海岸行動的航空母艦。
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解放軍正在發展空射和地面發射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比如YJ-63、KD-88和DH-10系統進行遠距精確打擊。 截至2009年12月,解放軍已擁有200—500枚DH-10陸地發射的巡航導彈。
陸地攻擊彈藥。 解放軍空軍擁有少量戰術型空對地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包括全天候衛星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以及激光制導炸彈。
反艦巡航導彈。 解放軍已經擁有或正獲得將近12種反艦巡航導彈,從1950年代的CSS-N-2到現代化的俄製SS-N-22和SS-N-27B。 中國研究、發展和生產反艦彈道導彈和海外採購——主要從俄羅斯——的速度在過去十年大幅加速。
反輻射武器。 解放軍從以色列進口了哈比無人戰鬥飛行器和俄製反輻射導彈。 中國繼續發展俄羅斯KH-31P(AS-17)即YJ-91導彈,並將之集成到殲擊轟炸機系統之中。
火砲發射的高精度彈藥。 解放軍正在開發或部署射程能夠打擊台灣海峽內外目標的火砲系統,包括A-100 3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100+公里射程)以及WS-2 4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200公里射程)。
(一)概述
中國領導人曾表示,其有意圖也有資源推動基礎廣泛的軍事變革。 中國的軍事變革強調軍事專業化、改善訓練狀況、更強大且現實的聯合演習,以及加速採購併發展現代常規與核武器。 很明顯,解放軍繼續側重發展防範台灣獨立或增強對台灣影響的能力,按照北京的條件解決台灣問題。
雖然仍將台灣作為其首要任務,但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將為打造一支能夠實現更廣泛的地區和全球目標的軍隊奠定基礎。 到這個十年中期的時候,中國或將有能力投射並維持規模較小兵力——幾個地面作戰營或由12艘艦艇構成的小型艦隊——進行遠距離低衝突作戰。 然而,在進入下一個十年之前,中國不太可能會有能力投射並維持大規模部隊進行遠距離高強度作戰。
儘管有明顯改善,但解放軍仍面臨著軍種間合作、聯合演習或作戰行動不足的挑戰。 認識到了這些缺點,中國領導階層開始強調不對稱作戰優勢,既利用潛在對手的弱點,同時利用中國優勢。
(二)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
作為應對突發事件計劃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優先開發阻止或反擊第三方勢力干預台海危機的作戰能力。 中國發展遠程打擊可能會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軍力或作戰的敵軍的努力——國防部稱為“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形像地體現了中國為應對這一挑戰而製定的對策。 為了發展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中國正在追求海洋、天空、太空和反太空以及信息作戰系統和行動概念,發展從中國沿海到西太平洋的多層次進攻能力。 例如,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稱,中國武裝部隊發展的優先事項之一就是“提高國家維持海上、太空和電磁空間安全的能力。”
控制並支配現代戰場整個信息頻譜是中國新興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重要因素。 解放軍軍事著作作者常常強調現代戰爭需要控制信息,有時候其將之稱為“信息封鎖”或“信息主宰”,在戰爭初期階段掌握主動權並獲得信息優勢,進而掌握空中和海上優勢。 中國正在改善信息和作戰安全以保護其信息結構。 其還在發展包括阻遏和攔截在內的電子與信息戰能力以擊敗敵對者。 可以想像,中國的“信息封鎖”應該會利用整個戰場範圍內的軍事和非軍事資產,包括網絡空間和外太空。 中國在先進電子戰系統、反太空武器系統和計算機系統等領域的投資,都體現了中國領導階層對構建信息優勢的重視。
在更為傳統的領域,中國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側重點似乎是,限製或控制敵方進入中國的外圍,包括西太平洋。 例如,如果中國當前及規劃中的系統結構獲得改善,就能夠為解放軍提供可攻擊位於距中國沿海地區1000海裡(1海裡= 1.852千米)地方的敵方水面戰艦。 這些改善包括:
•反艦彈道導彈:反艦中程導彈意在攻擊海上目標,其利用超視距瞄準系統定位並跟踪移動艦艇。
•常規與核動力攻擊潛艇:基洛級、宋級、商級和元級潛艇都能夠發射先進反潛巡航導彈。
•水面戰艦:旅洋-1/2、現代-2級、制導驅逐艦都配備有先進遠程防空和反艦導彈。
•海上攻擊機:FB-7和FB-7A以及蘇-30MK2,都武裝有反艦巡航導彈,能夠與敵方水面戰艦交戰。
同樣的,解放軍當前和規劃中的系統將使得解放軍能夠攻擊地區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及其他陸基基礎設施。中國軍事分析家曾得出結論稱,鑑於協調運輸、通信以及後勤網絡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後勤和力量投射是現代戰爭中潛在的薄弱環節,中國正在部署大量裝載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陸基和空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特種部隊以及網絡戰能力,將使該地區目標都納入其威脅範圍之內。
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的空中與防空集成部分包括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例如俄製SA-50和SA-20 PMU1/PMU2以及國產紅旗-9導彈。 北京還將利用俄製和國產第四代戰機(例如,蘇-27和蘇-30變型機以及國產F-10多用途戰機)奪取地區製空權。 解放軍海軍還將利用配備有AS-17/ Kh-31A反艦導彈的俄製蘇-30MK2戰機和FB-7戰鬥轟炸機,執行海上封鎖任務。採購諸如俄製IL-76等空中加油機,將擴大解放軍空軍的作戰半徑,解放軍海軍攻擊機配備有精確武器,因此能夠對敵軍水面和空中力量、基地以及遠離中國的後勤據點構成更大的威脅。 另外,採購併發展遠程無人機,包括以色列研製的“哈比”(HARPY)無人機,將擴大中國遠程偵察和攻擊的選擇範圍。
中國現有的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僅有有限的防禦彈道導彈打擊的能力,也未有跡象表明其可有效防禦巡航導彈。 俄製SA-10和SA-20 PMU1/PMU2導彈是其地對空導彈庫存內的主力。 SA-10導彈最初設計用於應對低空飛行巡航導彈,作為其後繼型號,SA-20的這種能力得到了增強。 SA-20 PMU2是俄羅斯出口的最先進的地對空導彈,據稱能夠打擊射程1000公里飛行速度2800米/秒的彈道導彈。
據稱,中國的紅旗-9遠程地對空導彈也能夠應對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可能擁有有限的針對射程為500公里的戰術彈道導彈的點防禦能力。 中國正在推動導彈防禦“保護傘”的研發——該保護傘由外空動能攔截系統、彈道導彈攔截系統以及其它外太空宇航飛行器構成。
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建設
短程彈道導彈(<1000公里)截至2009年12月,解放軍已擁有1050—1150枚短程彈道導彈,其中部署於上世紀90年代的最老型號導彈不具備真正的精確打擊能力,但後來的版本在射程和精度方面都有較大改進,而且可裝載多種常規彈頭,包括單一彈頭和子母彈頭。
中程彈道導彈(1000—3000公里)解放軍正獲得常規中程彈道導彈以增加射程精確打擊陸地目標和海軍艦船,包括在第一島鏈外遠離中國海岸行動的航空母艦。
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解放軍正在發展空射和地面發射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比如YJ-63、KD-88和DH-10系統進行遠距精確打擊。 截至2009年12月,解放軍已擁有200—500枚DH-10陸地發射的巡航導彈。
陸地攻擊彈藥。 解放軍空軍擁有少量戰術型空對地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包括全天候衛星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以及激光制導炸彈。
反艦巡航導彈。 解放軍已經擁有或正獲得將近12種反艦巡航導彈,從1950年代的CSS-N-2到現代化的俄製SS-N-22和SS-N-27B。 中國研究、發展和生產反艦彈道導彈和海外採購——主要從俄羅斯——的速度在過去十年大幅加速。
反輻射武器。 解放軍從以色列進口了哈比無人戰鬥飛行器和俄製反輻射導彈。 中國繼續發展俄羅斯KH-31P(AS-17)即YJ-91導彈,並將之集成到殲擊轟炸機系統之中。
火砲發射的高精度彈藥。 解放軍正在開發或部署射程能夠打擊台灣海峽內外目標的火砲系統,包括A-100 3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100+公里射程)以及WS-2 4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200公里射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