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擴大作戰範圍
除準備應對台海衝突之外,解放軍還一直在開發能夠擴大其作戰範圍的新平台和新能力,這些新平台和新能力有助於其解決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甚至是印度洋和第二島鏈之外的問題。 在描述各軍種現代化時,2008年國防白皮書強調獲得遠距離作戰的能力。
解放軍海軍:在中國將其作戰範圍擴大至中國領海之外地區的努力中,解放軍海軍處於最前沿。 解放軍海軍對諸如核動力潛艇及其首艘航母的投資,都說明中國正在準備迎接除台灣危機之外的衝突。 解放軍海軍還對外展示了其在第二島鏈之外部署有限現代水面平台的能力,相關實例包括2009年12月前往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 解放軍海軍還採購了能夠支持常規軍事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援助任務的新級別艦艇,其中包括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和920型醫務船。
第二砲兵:中國彈道導彈部隊正在獲得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擴大其以常規精確或近精確攻擊威脅他國的範圍。
解放軍空軍:解放軍空軍正在發展遠程版“獾”B-6轟炸機,一旦升級版轟炸機配備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其攻擊半徑便可遠達第二島鏈。 然而,解放軍空軍在擴大其遠程重型運輸機機群方面遇到了困難。 俄羅斯和中國國內製造商都不能證明可填補解放軍空軍對執行維和、災難援助等任務的長距離運輸機的需求。
(四)戰略性戰力
中國的進攻性核打擊、太空和網絡戰能力在過去幾年獲得穩步發展,這是中國武裝部隊現在能夠用以構成全球性威脅的有限利器。 不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軍方和文職領導人已充分地思考使用這些戰略性戰力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和系統性影響。
核力量。 中國的戰略核力量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中國核武庫現有大約20枚基於發射井的液體燃料推進的CSS-4洲際彈道導彈,約30枚固體燃料推進的公路移動式DF-31和DF-31A洲際彈道導彈;15-20枚固體燃料推動的CSS-2中程彈道導彈(用於執行區域震懾任務);以及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的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不過夏級核潛艇與巨浪-1導彈裝配結合後的實戰性能還鮮為人知。
2015年前中國核武庫中將新增DF-31和DF-31A洲際彈道導彈,改進型CSS-4、CSS-3和CSS-5導彈。 首艘新型晉級094潛艇可能已準備就緒,但為其配備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出現問題,在原定進行的最後一輪測試中多次發射失敗。 晉級潛艇何時能與巨浪-2導彈實現實戰結合目前還難以確定。
中國現在還致力於獲得一系列用於對付美軍和其他軍事對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技術,包括機動再入飛行器、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汽層運載工具、誘餌、箔條、電子乾擾、隔熱材料以及反衛星武器。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第二砲兵部隊經常進行仿真作戰環境下以機動、偽裝和發射行動為主要特徵的軍事訓練,以提高部隊的生存能力。 與新一代導彈更強的移動能力和生存力相結合後,這些技術和訓練強化了中國的核威懾能力,提高了戰略打擊能力。
不過,更多移動式武器系統的引入也為中國領導層帶來了新的指揮和控制挑戰。 舉例來說,解放軍現在僅有有限能力同海上航行的潛艇進行通聯,而且解放軍海軍在管理攜載核彈頭執行戰略巡邏任務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艦隊方面更無經驗可循。 陸基移動導彈戰時也面臨相似的指揮和控制挑戰,儘管可能不像潛艇那樣突出。
北京有關核威懾的官方政策一直強調確保其核力量結構能夠倖存於敵方打擊,作為反應有充足力量對敵人實施無法承受的核打擊。 新一代移動式導彈、機動式和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彈頭以及穿透輔助工具,正為確保中國在面對美國持續的軍事進步時仍具備戰略核威懾能力。
北京一直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稱其僅會在遭到核打擊時進行核反擊。 中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包括兩個部分:中國永遠不會使用或利用核武威脅任何非核國家或者無核區。 不過中國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或不使用“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一直模糊不清。 有解放軍官員曾公開撰文稱有必要闡明中國將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核武器,比如當敵人的常規攻擊威脅到中國核力量或者政權本身存亡時。 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中國領導人願意將這些說明添加到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學說中。
北京將繼續投入大量資源確保對美國的有限核威懾能力,中國一些作者將這稱為“充足而有效”的核威懾。 鑑於北京認為核威懾力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必將繼續在技術和系統領域投資以確保解放軍可以投射具備報復性摧毀能力的核打擊力量。
太空與反制太空:中國包括反衛星武器項目在內的太空行動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可能爆發意外事件或其他情況下,對台灣海峽進行反介入或封鎖作戰。 中國許多非軍事太空項目,如載人航天計劃和空間戰項目是由解放軍掌控的。
偵察:目前,中國正在部署先進的影像、偵察和具有軍事效用的地球資源系統,例如遙感-1、2、3、4、5,海洋-1B,CBERS-2B衛星,以及“環境”災害/環境監測衛星系統。按照當前的“環境”衛星項目,中國正計劃發射8顆“環境”衛星,這些衛星具有可視、紅外、多譜和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功能。 未來10年內,即使北京政府會部署更大更強的偵察衛星系統,它可能仍會使用商業衛星圖像,以便對現有覆蓋範圍進行補充。 目前,中國已經能夠從所有主要提供商那裡獲取高分辨率、光電及合成孔徑雷達的商業圖像,這些提供商包括歐洲視寶衛星圖像公司(Spot Image)、歐洲Infoterra公司、加拿大MDA公司、印度Antrix集團、美國GeoEye公司以及美國數字全球公司。
載人航天:中國最新開展的載人航天項目是其2008年9月25日發射了神舟七號飛船,並且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太空漫步。 中國將繼續開展載人航天項目,包括有人操縱及無人操縱的對接,北京政府的最終目標是是到2020年建立一個永久載人空間站。
導航和定時:中國正在開展多種措施減少對任何單一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 當前,中國正在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GLONASS)和國產的北斗1號導航系統。 其中,國產北斗1號導航系統由三顆衛星組成,它能夠為民用及軍用目標服務,不過該系統軌道配置只能使其覆蓋東亞地區。 北斗1號衛星導航系統將被北斗2號系統所取代,後者的性能更強但仍存在區域限制問題,北斗2號有望於2011年投入運行。 而且,首顆北斗2號衛星將會成為更先進的北斗2/北斗衛星覆蓋全球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有望2015年—2020年間落實。
通信:中國通過使用商業衛星進行地區及全球通信,從而為民用及軍事使用者提供支持,包括衛星電視、因特網和電話。 此外,中國還於2008年中期發射了一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 隨著相關技術在地區範圍內拓展,中國最近已通過向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出口通信衛星和基礎設施而打入國際市場。 雖然中國為尼日利亞建造並發射的衛星沒有獲得成功,但中國仍在繼續向全球消費者出口這種服務,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玻利維亞、老撾和越南。
反衛星武器:2007年1月,中國成功試射了一枚直升式反衛星導彈,摧毀了其一顆氣象衛星,從而證明中國自身攻擊低軌道衛星的能力。 而且,中國還在繼續發展並改善該系統,它是解放軍一個多層太空作戰項目的組成部分,該項目旨在於危機或衝突爆發時,限製或阻止潛在對手利用天基資產。 中國核武庫為北京政府提供了固有的反衛星能力,雖然太空發生的核爆可能也會摧毀中國迅速增加的太空資產,以及它所設定的攻擊目標。 國外及國產系統為中國提供了乾擾普遍衛星通信波段及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的能力。 除直升式反衛星武器項目外,中國也在利用其他技術及概念,研發動能及定向能(如激光、高功率微波以及粒子束)武器,用於執行反衛星任務。 為滿足載人航天及登月項目的需要,中國正在提高其追踪並識別衛星的能力——這是有效、精確開展反太空項目的先決條件。
信息戰:目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已就信息戰發表大量文章,介紹了他們對信息戰方式及其所使用工具的概念性理解。 例如,2006年11月,解放軍日報就曾發表評論稱:“在信息化條件下,判斷是否比敵人佔據優勢的標準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利用各種手段獲取信息,並確保有效的信息流通;我們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滲透性共享產權和信息連接,實現材料、能源和信息的有機組合,以形成聯合戰鬥力;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採取有效手段,削弱敵方的信息優勢並降低敵人信息設備的運作效率。”
解放軍正投資於電子對抗、電子攻擊防禦(如電子和紅外誘餌、角形反射器、假目標生成器)和計算機網絡作戰。 中國的計算機網絡作戰觀念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計算機網絡開發和計算機網絡防禦。 解放軍已經成立信息戰部門,研究利用網絡病毒來攻擊敵方計算機系統,並製定策略和措施保護友國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 由於這些信息戰部門中包括一些民兵組織,因此在解放軍網絡運營商和中國民用信息技術專業人員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在綜合網絡電子戰的背景下,解放軍尋求使用計算機網絡作戰和電子戰,來阻止敵人獲取開展作戰行動所必需的重要信息。
除準備應對台海衝突之外,解放軍還一直在開發能夠擴大其作戰範圍的新平台和新能力,這些新平台和新能力有助於其解決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甚至是印度洋和第二島鏈之外的問題。 在描述各軍種現代化時,2008年國防白皮書強調獲得遠距離作戰的能力。
解放軍海軍:在中國將其作戰範圍擴大至中國領海之外地區的努力中,解放軍海軍處於最前沿。 解放軍海軍對諸如核動力潛艇及其首艘航母的投資,都說明中國正在準備迎接除台灣危機之外的衝突。 解放軍海軍還對外展示了其在第二島鏈之外部署有限現代水面平台的能力,相關實例包括2009年12月前往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 解放軍海軍還採購了能夠支持常規軍事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援助任務的新級別艦艇,其中包括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和920型醫務船。
第二砲兵:中國彈道導彈部隊正在獲得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擴大其以常規精確或近精確攻擊威脅他國的範圍。
解放軍空軍:解放軍空軍正在發展遠程版“獾”B-6轟炸機,一旦升級版轟炸機配備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其攻擊半徑便可遠達第二島鏈。 然而,解放軍空軍在擴大其遠程重型運輸機機群方面遇到了困難。 俄羅斯和中國國內製造商都不能證明可填補解放軍空軍對執行維和、災難援助等任務的長距離運輸機的需求。
(四)戰略性戰力
中國的進攻性核打擊、太空和網絡戰能力在過去幾年獲得穩步發展,這是中國武裝部隊現在能夠用以構成全球性威脅的有限利器。 不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軍方和文職領導人已充分地思考使用這些戰略性戰力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和系統性影響。
核力量。 中國的戰略核力量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中國核武庫現有大約20枚基於發射井的液體燃料推進的CSS-4洲際彈道導彈,約30枚固體燃料推進的公路移動式DF-31和DF-31A洲際彈道導彈;15-20枚固體燃料推動的CSS-2中程彈道導彈(用於執行區域震懾任務);以及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的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不過夏級核潛艇與巨浪-1導彈裝配結合後的實戰性能還鮮為人知。
2015年前中國核武庫中將新增DF-31和DF-31A洲際彈道導彈,改進型CSS-4、CSS-3和CSS-5導彈。 首艘新型晉級094潛艇可能已準備就緒,但為其配備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出現問題,在原定進行的最後一輪測試中多次發射失敗。 晉級潛艇何時能與巨浪-2導彈實現實戰結合目前還難以確定。
中國現在還致力於獲得一系列用於對付美軍和其他軍事對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技術,包括機動再入飛行器、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汽層運載工具、誘餌、箔條、電子乾擾、隔熱材料以及反衛星武器。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第二砲兵部隊經常進行仿真作戰環境下以機動、偽裝和發射行動為主要特徵的軍事訓練,以提高部隊的生存能力。 與新一代導彈更強的移動能力和生存力相結合後,這些技術和訓練強化了中國的核威懾能力,提高了戰略打擊能力。
不過,更多移動式武器系統的引入也為中國領導層帶來了新的指揮和控制挑戰。 舉例來說,解放軍現在僅有有限能力同海上航行的潛艇進行通聯,而且解放軍海軍在管理攜載核彈頭執行戰略巡邏任務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艦隊方面更無經驗可循。 陸基移動導彈戰時也面臨相似的指揮和控制挑戰,儘管可能不像潛艇那樣突出。
北京有關核威懾的官方政策一直強調確保其核力量結構能夠倖存於敵方打擊,作為反應有充足力量對敵人實施無法承受的核打擊。 新一代移動式導彈、機動式和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彈頭以及穿透輔助工具,正為確保中國在面對美國持續的軍事進步時仍具備戰略核威懾能力。
北京一直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稱其僅會在遭到核打擊時進行核反擊。 中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包括兩個部分:中國永遠不會使用或利用核武威脅任何非核國家或者無核區。 不過中國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或不使用“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一直模糊不清。 有解放軍官員曾公開撰文稱有必要闡明中國將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核武器,比如當敵人的常規攻擊威脅到中國核力量或者政權本身存亡時。 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中國領導人願意將這些說明添加到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學說中。
北京將繼續投入大量資源確保對美國的有限核威懾能力,中國一些作者將這稱為“充足而有效”的核威懾。 鑑於北京認為核威懾力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必將繼續在技術和系統領域投資以確保解放軍可以投射具備報復性摧毀能力的核打擊力量。
太空與反制太空:中國包括反衛星武器項目在內的太空行動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可能爆發意外事件或其他情況下,對台灣海峽進行反介入或封鎖作戰。 中國許多非軍事太空項目,如載人航天計劃和空間戰項目是由解放軍掌控的。
偵察:目前,中國正在部署先進的影像、偵察和具有軍事效用的地球資源系統,例如遙感-1、2、3、4、5,海洋-1B,CBERS-2B衛星,以及“環境”災害/環境監測衛星系統。按照當前的“環境”衛星項目,中國正計劃發射8顆“環境”衛星,這些衛星具有可視、紅外、多譜和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功能。 未來10年內,即使北京政府會部署更大更強的偵察衛星系統,它可能仍會使用商業衛星圖像,以便對現有覆蓋範圍進行補充。 目前,中國已經能夠從所有主要提供商那裡獲取高分辨率、光電及合成孔徑雷達的商業圖像,這些提供商包括歐洲視寶衛星圖像公司(Spot Image)、歐洲Infoterra公司、加拿大MDA公司、印度Antrix集團、美國GeoEye公司以及美國數字全球公司。
載人航天:中國最新開展的載人航天項目是其2008年9月25日發射了神舟七號飛船,並且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太空漫步。 中國將繼續開展載人航天項目,包括有人操縱及無人操縱的對接,北京政府的最終目標是是到2020年建立一個永久載人空間站。
導航和定時:中國正在開展多種措施減少對任何單一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 當前,中國正在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GLONASS)和國產的北斗1號導航系統。 其中,國產北斗1號導航系統由三顆衛星組成,它能夠為民用及軍用目標服務,不過該系統軌道配置只能使其覆蓋東亞地區。 北斗1號衛星導航系統將被北斗2號系統所取代,後者的性能更強但仍存在區域限制問題,北斗2號有望於2011年投入運行。 而且,首顆北斗2號衛星將會成為更先進的北斗2/北斗衛星覆蓋全球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有望2015年—2020年間落實。
通信:中國通過使用商業衛星進行地區及全球通信,從而為民用及軍事使用者提供支持,包括衛星電視、因特網和電話。 此外,中國還於2008年中期發射了一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 隨著相關技術在地區範圍內拓展,中國最近已通過向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出口通信衛星和基礎設施而打入國際市場。 雖然中國為尼日利亞建造並發射的衛星沒有獲得成功,但中國仍在繼續向全球消費者出口這種服務,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玻利維亞、老撾和越南。
反衛星武器:2007年1月,中國成功試射了一枚直升式反衛星導彈,摧毀了其一顆氣象衛星,從而證明中國自身攻擊低軌道衛星的能力。 而且,中國還在繼續發展並改善該系統,它是解放軍一個多層太空作戰項目的組成部分,該項目旨在於危機或衝突爆發時,限製或阻止潛在對手利用天基資產。 中國核武庫為北京政府提供了固有的反衛星能力,雖然太空發生的核爆可能也會摧毀中國迅速增加的太空資產,以及它所設定的攻擊目標。 國外及國產系統為中國提供了乾擾普遍衛星通信波段及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的能力。 除直升式反衛星武器項目外,中國也在利用其他技術及概念,研發動能及定向能(如激光、高功率微波以及粒子束)武器,用於執行反衛星任務。 為滿足載人航天及登月項目的需要,中國正在提高其追踪並識別衛星的能力——這是有效、精確開展反太空項目的先決條件。
信息戰:目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已就信息戰發表大量文章,介紹了他們對信息戰方式及其所使用工具的概念性理解。 例如,2006年11月,解放軍日報就曾發表評論稱:“在信息化條件下,判斷是否比敵人佔據優勢的標準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利用各種手段獲取信息,並確保有效的信息流通;我們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滲透性共享產權和信息連接,實現材料、能源和信息的有機組合,以形成聯合戰鬥力;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採取有效手段,削弱敵方的信息優勢並降低敵人信息設備的運作效率。”
解放軍正投資於電子對抗、電子攻擊防禦(如電子和紅外誘餌、角形反射器、假目標生成器)和計算機網絡作戰。 中國的計算機網絡作戰觀念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計算機網絡開發和計算機網絡防禦。 解放軍已經成立信息戰部門,研究利用網絡病毒來攻擊敵方計算機系統,並製定策略和措施保護友國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 由於這些信息戰部門中包括一些民兵組織,因此在解放軍網絡運營商和中國民用信息技術專業人員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在綜合網絡電子戰的背景下,解放軍尋求使用計算機網絡作戰和電子戰,來阻止敵人獲取開展作戰行動所必需的重要信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