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軍事現代化資源
(一)概述
中國領導人可利用多種資源支持其軍事現代化建設,包括國內國防投資、國內國防工業發展、不斷增加的研發與科技發展資金、兩用技術以及從國外獲得的技術。 隨著中國國防工業和研發基礎的日漸成熟,解放軍逐漸降低了對國外武器採購的依賴程度。 然而,解放軍仍然指望依靠俄羅斯來彌補短期內的能力短缺,但由於存在經濟衝突,所以俄羅斯方面並不願意對華出口軍備。 中國繼續利用外資、商業聯合投資、學術交流、海外留學生和海歸學者等,提高支持軍事研發和採購的科技水平。 北京的長期目標是打造一個完全本土化的國防工業部門,再輔之以強大的商業部門,滿足解放軍現代化的需求,並以全球軍火市場的頂級製造商的身份與他國展開競爭。
(二)軍費開支趨勢
2010年3月4日,北京宣布其今年軍事預算增長率為7.5%,為近786億美元。 這延續過去二十年來中國軍事預算不斷增長的趨勢。 中國似乎並沒有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其領導人仍優先為武裝部隊提供資源,儘管中國經濟和國家稅收出入可能會出現降低的情況。對2000年至2009年數據的分析顯示,在這一時期,中國官方公佈的軍事預算以平均11.8%的年增長速度提高,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9.6%。 儘管軍事預算增長率較其整體經濟增長稍低,但軍事預算對經濟構成負擔的改變則卻是微不足道的。 2010年宣布的軍事預算增長率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雖然在每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軍事預算增長都會有所放緩,但國防預算增長仍高於中央政府的預算增長。
評估中國的實際軍事開支。 五角大樓認為,按照2009年物價和匯率計算,中國2009年全部軍事相關開支超過1500億美元。
由於缺乏會計透明度,而且中國仍未完全脫離中央管制經濟,所以對中國實際軍事開支進行估算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而且,中國公佈的軍事預算並不包括一些主要的開支類別。中國的立法機構並沒有製定監督解放軍預算的程序。
美國與其他國家一直督促中國提高軍事開支透明度。2009年7月,中國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份軍事開支年度報告——這是多年來中國提交的第二份此類報告。 中國提交的報告採用簡化報表形式,僅提供了有限的有關主要預算類別的信息,與國防透明度較高的國家提交的標準報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推進國防工業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國防與國防相關的公司經歷了一系列改革。 北京正在改善商業做法、精簡官僚機構、縮短開發週期、加強質量控制, 並提高軍工生產能力。 北京還強調結合國防與非國防部門,發揮利用最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與來自中國不斷擴大的科技基礎的成果。 由於中國直接採購外國武器與引進國外技術的情況增加,這些改革使中國能夠開發導彈等先進武器系統。
軍民融合。 發展創新型軍民兩用技術與工業基礎,以滿足軍用與民用需求,這是中國領導人的最高優先事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必須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中國國防工業受益於中國迅速擴大的民營經濟與科技部門,特別是能夠獲得外國先進技術的部門。 個別國防領域的進步———通過中國民營經濟———似乎與全球生產與研發鏈連接在一起。 例如,造船與國防電子設備領域受益於中國在商業航運與信息技術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在過去10年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信息技術公司,其中包括華為、大唐、中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密切關係。
相反,在中國民營工業領域內,生產高性能計算機、先進應用軟件、專用高端半導體/微處理器的企業卻為數不多或幾乎沒有,而且發展較為緩慢。 儘管外國跨國公司與國內工業企業存在夥伴關係,但在一些關鍵領域,航空與兵工部門都缺乏高科技方面的副產品所帶來的利益。
按部門逐個分析。 中國國防工業各部門的發展並不均衡。 這些國防部隊的生產趨勢及資源分配似乎青睞於導彈及太空系統,其後是海洋資產(包括水面及水下)、飛機以及地面部隊的物資。 在所有這些領域當中,中國都在增強其產品質量以及批量生產能力。 不過,中國多數先進系統仍嚴重依賴於通過逆向工程複製外國的設計,這突顯了中國在整體系統設計與集成領域所存在的固有弱點。
導彈和航天工業。中國製造了一大批精密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空對空導彈以及地對空導彈。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中國多數最終組裝設施以及火箭發動機的生產設施都得到了升級,從而提高了生產能力。 除向中國軍隊提供外,這些完整的系統及導彈技術還可用於出口。 批量生產這些武器系統,可能會導致短程彈道導彈的產量大幅增加,而且還可能會使中程彈道導彈的年產量翻一番。 目前,中國正在擴展其太空運載火箭工業,以便支持該國的衛星發射服務和載人航天計劃。
造船工業。中國經營著一個充滿生機且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造船工業。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國。 中國造船廠的擴建及現代化,使中國的造船能力得以增強,從而為所有類型的軍事項目都帶來了好處。 這些項目包括潛艇、水面戰艦、海軍航空(包括航母)以及運輸資產。 不過,中國仍繼續依靠外國供應商來獲得一些推進器,以及少量火力控制系統、巡航導彈、艦對空導彈、魚雷系統、傳感器以及其他先進的電子設備。 利用模塊造船技術,中國能夠把生產活動分散在若干地點進行,這樣做不僅可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增加產量。中國已經向外界證明,它已經具備了批量生產潛艇及兩棲艦的能力。
軍火工業。中國地面部隊的現代化包括研製新坦克、裝甲運兵車和火砲。 解放軍地面部隊幾乎在每個領域都取得了進步,而且新的生產能力也能夠滿足其大量增長的需求。 不過,由於中國依靠國外合作夥伴來填補其在重要技術能力領域的空白,所以這仍然可能會使批量生產的實際產量受到限制。
航空工業。中國的商用和軍用航空工業已經從直接仿製早期蘇聯模式的飛機,前進到研製國產飛機。 中國商用飛機工業已經引進了高度精密且技術先進的機床、電子設備以及可用於軍用飛機生產的其他部件。 不過,由於依賴外國提供的飛機發動機及航空電子設備,再加上熟練人員及設施的缺乏,中國在飛機工業方面的大批量生產能力將受到限制。
引進國外技術。 目前,中國仍需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的重要領域包括:制導與控制系統、渦輪發動機技術,以及精密機床、先進的診斷及鑑別設備等支撐技術,還有對於快速原型製造至關重要的應用和處理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製造技術。 中國經常出於逆向工程目的尋求引進這些國外技術。
最近幾年來,俄羅斯一直都是中國主要的武裝及裝備供應國,莫斯科向北京出售了先進戰鬥機、導彈系統、潛艇以及驅逐艦。 由於依賴幾個生產項目中的俄羅斯成分,中國購買了生產俄羅斯所設計武器的權利,而且中國當前正就購買幾套先進系統之事,同俄方進行談判。 另外,俄羅斯同中國也在技術、設計及裝備供應方面開展合作,為眾多武器及航天系統項目提供支持。
以色列曾經向中國提供過先進軍事技術,但後來對本國的出口控制體系進行了改革:以色列議會於2007年7月通過了《國防出口控制法》,並從同年12月開始執行相關法規。
從2003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對歐盟成員國施壓,要求其取消對華武器禁售的禁令。2004年中歐峰會結束後,雙方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承諾要努力取消武器禁運。 雖然這個問題被正式列入歐盟的議程,但近期內,歐盟成員國不大可能在取消禁運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此外,由大量公開消息研究支持的經濟間諜行為、計算機網絡開發和目標性情報活動也獲得了相應的技術,用以補充國內軍事現代化的努力。
2008年《瞄準美國科技:國防工業報導趨勢分析》(Targeting US Technologies: A Trend Analysis of Reporting From Defense Industry, the Defense Security Service)的報告中,國防安全局發現,在前一年,國外信息收集者(包括中國)試圖獲得來自《發展科學和技術名單》(Develop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ist)中20個範圍內的信息和技術。 《發展科學和技術名單》是一份關於全世界發展的,可能在未來極大促進或削弱美國軍事能力的科學和技術能力概要。
國防安全局稱中國的科學和技術收集重點是:引導和控制系統、先進能源技術、納米技術、太空和反太空系統、核力量、新材料、航空和宇航裝置、計算機輔助製造和設計以及信息技術。 中國繼續盯緊這些技術。
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以及司法部確認,自2006年起,至少有26個主要案例涉及中國採購以上科技和應用,以及當前和未來的軍艦技術、電子推進系統、帶軍事應用程序的控制功率放大器、太空發射技術數據和服務、C-17飛機、德爾塔IV火箭、紅外攝像機、與巡航導彈設計相關的信息、以及軍用級加速儀。 這些案例中提到的其他技術包括微波集成電路、武器瞄準鏡、機密夜視裝置和數據、衛星/導彈絕熱層、控制電子元件、用於衛星和雷達系統的行波管、帶雷達的微波放大器、與無人機等離子技術相關的出口控制技術數據、飛機、火箭、航天飛機和鈾濃縮處理所使用的碳纖維材料、和擴大範圍的可編程邏輯裝置。
中國繼續努力獲得美國軍用和兩用技術,這些努力使中國科學和技術基礎正在降低美國在軍事武器和火藥系統發展的關鍵領域的技術優勢。 此外,中國獲得的技術可縮短中國的研發週期,研發更先進的技術。
(三)展望未來:趨勢和預測
2006年2月,中國國務院公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稱爭取在2020年之前,把中國轉變成一個“以創新為導向的社會”。 這份綱要把中國的科技重點定義為“基礎研究”、“尖端技術”、“重要領域和優先項目”以及“重大特殊項目”——所有這些都具有軍事用途。
基礎研究。作為增強基礎研究能力眾多努力的一部分,中國確定了五個具有軍事用途的領域,並認為這些是需要政府積極參與並撥款的重要戰略需要或科研計劃:材料設計及準備;在極端環境條件下的製造業;航空與航天機械;信息技術研發;
納米技術研究。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已經從2002年幾乎毫無研究與經費,進展到在政府總投資方面十分接近並僅次於美國。
尖端技術。中國正在集中力量迅速開發以下技術:信息技術)重點包括智能感應技術,尤其是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新材料)重點包括智能材料與結構、高溫超導技術以及高效能源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重點包括頂尖製造技術及智能維修機器人;先進能源技術)重點包括氫能源和燃料電池技術、替代性燃料和先進車輛技術;海洋技術)重點包括海洋環境的三維監測技術,快速、多參數的海底勘測技術以及深海作業技術;激光與航空航天技術也是重中之重。
關鍵領域與優先項目。 中國已經確認,某些行業與技術集團有可能提供技術突破、消除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提高國際競爭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防工業正在追求先進的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與國防技術。 例如雷達、太空對抗能力、可靠的C4ISR能力、智能材料與隱身技術。
重大特殊項目。中國還確認了16個“重大特殊項目”,計劃開發或擴大國內能力。 這些項目包括核心電子元件、高端通用芯片和操作系統軟件、超大型集成電路製造、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大飛機、高分辨率衛星、載人航天以及月球探索。
中國航空母艦項目情況
中國的航空母艦研究和設計項目,始於2006年初第11個五年計劃開始之際,包括翻新前蘇聯的庫茲涅佐夫級瓦良格號航母。 中國國有媒體報導稱高級別政府和軍事官員均指出中國有意建造航母。 2009年4月,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將軍錶示,中國將以和諧的方式發展航母艦隊。
中國在從俄羅斯獲得蘇-33艦載機方面繼續表現濃厚興趣。 雙方2006年開始就中國採購50架蘇-33艦載機展開談判,但由於俄羅斯拒絕中國有關先交付兩架測試機的請求,談判據稱停滯下來。 俄羅斯國防部消息證實,俄方拒絕主要是因為發現中國生產了蘇-27SK戰鬥機的複製版。
解放軍海軍據稱已決定啟動一項培訓50名海軍飛行員操縱艦載固定翼飛機的項目。2009年5月,巴西國防部長宣布巴西海軍將為解放軍海軍軍官提供有關航母行動的培訓。
來自政府內部或外部的分析家們曾認為,中國在2015年前不會擁有實戰部署的國產航母以及相關艦船。 不過,中國造船能力和國外援助程度的變化可能將改變這一預測。 2009年3月,吳勝利將軍曾指出,中國有能力建造航母。 解放軍海軍考慮在2020年前建造多艘航母。
(一)概述
中國領導人可利用多種資源支持其軍事現代化建設,包括國內國防投資、國內國防工業發展、不斷增加的研發與科技發展資金、兩用技術以及從國外獲得的技術。 隨著中國國防工業和研發基礎的日漸成熟,解放軍逐漸降低了對國外武器採購的依賴程度。 然而,解放軍仍然指望依靠俄羅斯來彌補短期內的能力短缺,但由於存在經濟衝突,所以俄羅斯方面並不願意對華出口軍備。 中國繼續利用外資、商業聯合投資、學術交流、海外留學生和海歸學者等,提高支持軍事研發和採購的科技水平。 北京的長期目標是打造一個完全本土化的國防工業部門,再輔之以強大的商業部門,滿足解放軍現代化的需求,並以全球軍火市場的頂級製造商的身份與他國展開競爭。
(二)軍費開支趨勢
2010年3月4日,北京宣布其今年軍事預算增長率為7.5%,為近786億美元。 這延續過去二十年來中國軍事預算不斷增長的趨勢。 中國似乎並沒有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其領導人仍優先為武裝部隊提供資源,儘管中國經濟和國家稅收出入可能會出現降低的情況。對2000年至2009年數據的分析顯示,在這一時期,中國官方公佈的軍事預算以平均11.8%的年增長速度提高,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9.6%。 儘管軍事預算增長率較其整體經濟增長稍低,但軍事預算對經濟構成負擔的改變則卻是微不足道的。 2010年宣布的軍事預算增長率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雖然在每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軍事預算增長都會有所放緩,但國防預算增長仍高於中央政府的預算增長。
評估中國的實際軍事開支。 五角大樓認為,按照2009年物價和匯率計算,中國2009年全部軍事相關開支超過1500億美元。
由於缺乏會計透明度,而且中國仍未完全脫離中央管制經濟,所以對中國實際軍事開支進行估算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而且,中國公佈的軍事預算並不包括一些主要的開支類別。中國的立法機構並沒有製定監督解放軍預算的程序。
美國與其他國家一直督促中國提高軍事開支透明度。2009年7月,中國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份軍事開支年度報告——這是多年來中國提交的第二份此類報告。 中國提交的報告採用簡化報表形式,僅提供了有限的有關主要預算類別的信息,與國防透明度較高的國家提交的標準報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推進國防工業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國防與國防相關的公司經歷了一系列改革。 北京正在改善商業做法、精簡官僚機構、縮短開發週期、加強質量控制, 並提高軍工生產能力。 北京還強調結合國防與非國防部門,發揮利用最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與來自中國不斷擴大的科技基礎的成果。 由於中國直接採購外國武器與引進國外技術的情況增加,這些改革使中國能夠開發導彈等先進武器系統。
軍民融合。 發展創新型軍民兩用技術與工業基礎,以滿足軍用與民用需求,這是中國領導人的最高優先事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必須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中國國防工業受益於中國迅速擴大的民營經濟與科技部門,特別是能夠獲得外國先進技術的部門。 個別國防領域的進步———通過中國民營經濟———似乎與全球生產與研發鏈連接在一起。 例如,造船與國防電子設備領域受益於中國在商業航運與信息技術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在過去10年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信息技術公司,其中包括華為、大唐、中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密切關係。
相反,在中國民營工業領域內,生產高性能計算機、先進應用軟件、專用高端半導體/微處理器的企業卻為數不多或幾乎沒有,而且發展較為緩慢。 儘管外國跨國公司與國內工業企業存在夥伴關係,但在一些關鍵領域,航空與兵工部門都缺乏高科技方面的副產品所帶來的利益。
按部門逐個分析。 中國國防工業各部門的發展並不均衡。 這些國防部隊的生產趨勢及資源分配似乎青睞於導彈及太空系統,其後是海洋資產(包括水面及水下)、飛機以及地面部隊的物資。 在所有這些領域當中,中國都在增強其產品質量以及批量生產能力。 不過,中國多數先進系統仍嚴重依賴於通過逆向工程複製外國的設計,這突顯了中國在整體系統設計與集成領域所存在的固有弱點。
導彈和航天工業。中國製造了一大批精密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空對空導彈以及地對空導彈。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中國多數最終組裝設施以及火箭發動機的生產設施都得到了升級,從而提高了生產能力。 除向中國軍隊提供外,這些完整的系統及導彈技術還可用於出口。 批量生產這些武器系統,可能會導致短程彈道導彈的產量大幅增加,而且還可能會使中程彈道導彈的年產量翻一番。 目前,中國正在擴展其太空運載火箭工業,以便支持該國的衛星發射服務和載人航天計劃。
造船工業。中國經營著一個充滿生機且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造船工業。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國。 中國造船廠的擴建及現代化,使中國的造船能力得以增強,從而為所有類型的軍事項目都帶來了好處。 這些項目包括潛艇、水面戰艦、海軍航空(包括航母)以及運輸資產。 不過,中國仍繼續依靠外國供應商來獲得一些推進器,以及少量火力控制系統、巡航導彈、艦對空導彈、魚雷系統、傳感器以及其他先進的電子設備。 利用模塊造船技術,中國能夠把生產活動分散在若干地點進行,這樣做不僅可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增加產量。中國已經向外界證明,它已經具備了批量生產潛艇及兩棲艦的能力。
軍火工業。中國地面部隊的現代化包括研製新坦克、裝甲運兵車和火砲。 解放軍地面部隊幾乎在每個領域都取得了進步,而且新的生產能力也能夠滿足其大量增長的需求。 不過,由於中國依靠國外合作夥伴來填補其在重要技術能力領域的空白,所以這仍然可能會使批量生產的實際產量受到限制。
航空工業。中國的商用和軍用航空工業已經從直接仿製早期蘇聯模式的飛機,前進到研製國產飛機。 中國商用飛機工業已經引進了高度精密且技術先進的機床、電子設備以及可用於軍用飛機生產的其他部件。 不過,由於依賴外國提供的飛機發動機及航空電子設備,再加上熟練人員及設施的缺乏,中國在飛機工業方面的大批量生產能力將受到限制。
引進國外技術。 目前,中國仍需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的重要領域包括:制導與控制系統、渦輪發動機技術,以及精密機床、先進的診斷及鑑別設備等支撐技術,還有對於快速原型製造至關重要的應用和處理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製造技術。 中國經常出於逆向工程目的尋求引進這些國外技術。
最近幾年來,俄羅斯一直都是中國主要的武裝及裝備供應國,莫斯科向北京出售了先進戰鬥機、導彈系統、潛艇以及驅逐艦。 由於依賴幾個生產項目中的俄羅斯成分,中國購買了生產俄羅斯所設計武器的權利,而且中國當前正就購買幾套先進系統之事,同俄方進行談判。 另外,俄羅斯同中國也在技術、設計及裝備供應方面開展合作,為眾多武器及航天系統項目提供支持。
以色列曾經向中國提供過先進軍事技術,但後來對本國的出口控制體系進行了改革:以色列議會於2007年7月通過了《國防出口控制法》,並從同年12月開始執行相關法規。
從2003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對歐盟成員國施壓,要求其取消對華武器禁售的禁令。2004年中歐峰會結束後,雙方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承諾要努力取消武器禁運。 雖然這個問題被正式列入歐盟的議程,但近期內,歐盟成員國不大可能在取消禁運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此外,由大量公開消息研究支持的經濟間諜行為、計算機網絡開發和目標性情報活動也獲得了相應的技術,用以補充國內軍事現代化的努力。
2008年《瞄準美國科技:國防工業報導趨勢分析》(Targeting US Technologies: A Trend Analysis of Reporting From Defense Industry, the Defense Security Service)的報告中,國防安全局發現,在前一年,國外信息收集者(包括中國)試圖獲得來自《發展科學和技術名單》(Develop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ist)中20個範圍內的信息和技術。 《發展科學和技術名單》是一份關於全世界發展的,可能在未來極大促進或削弱美國軍事能力的科學和技術能力概要。
國防安全局稱中國的科學和技術收集重點是:引導和控制系統、先進能源技術、納米技術、太空和反太空系統、核力量、新材料、航空和宇航裝置、計算機輔助製造和設計以及信息技術。 中國繼續盯緊這些技術。
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以及司法部確認,自2006年起,至少有26個主要案例涉及中國採購以上科技和應用,以及當前和未來的軍艦技術、電子推進系統、帶軍事應用程序的控制功率放大器、太空發射技術數據和服務、C-17飛機、德爾塔IV火箭、紅外攝像機、與巡航導彈設計相關的信息、以及軍用級加速儀。 這些案例中提到的其他技術包括微波集成電路、武器瞄準鏡、機密夜視裝置和數據、衛星/導彈絕熱層、控制電子元件、用於衛星和雷達系統的行波管、帶雷達的微波放大器、與無人機等離子技術相關的出口控制技術數據、飛機、火箭、航天飛機和鈾濃縮處理所使用的碳纖維材料、和擴大範圍的可編程邏輯裝置。
中國繼續努力獲得美國軍用和兩用技術,這些努力使中國科學和技術基礎正在降低美國在軍事武器和火藥系統發展的關鍵領域的技術優勢。 此外,中國獲得的技術可縮短中國的研發週期,研發更先進的技術。
(三)展望未來:趨勢和預測
2006年2月,中國國務院公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稱爭取在2020年之前,把中國轉變成一個“以創新為導向的社會”。 這份綱要把中國的科技重點定義為“基礎研究”、“尖端技術”、“重要領域和優先項目”以及“重大特殊項目”——所有這些都具有軍事用途。
基礎研究。作為增強基礎研究能力眾多努力的一部分,中國確定了五個具有軍事用途的領域,並認為這些是需要政府積極參與並撥款的重要戰略需要或科研計劃:材料設計及準備;在極端環境條件下的製造業;航空與航天機械;信息技術研發;
納米技術研究。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已經從2002年幾乎毫無研究與經費,進展到在政府總投資方面十分接近並僅次於美國。
尖端技術。中國正在集中力量迅速開發以下技術:信息技術)重點包括智能感應技術,尤其是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新材料)重點包括智能材料與結構、高溫超導技術以及高效能源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重點包括頂尖製造技術及智能維修機器人;先進能源技術)重點包括氫能源和燃料電池技術、替代性燃料和先進車輛技術;海洋技術)重點包括海洋環境的三維監測技術,快速、多參數的海底勘測技術以及深海作業技術;激光與航空航天技術也是重中之重。
關鍵領域與優先項目。 中國已經確認,某些行業與技術集團有可能提供技術突破、消除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提高國際競爭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防工業正在追求先進的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與國防技術。 例如雷達、太空對抗能力、可靠的C4ISR能力、智能材料與隱身技術。
重大特殊項目。中國還確認了16個“重大特殊項目”,計劃開發或擴大國內能力。 這些項目包括核心電子元件、高端通用芯片和操作系統軟件、超大型集成電路製造、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大飛機、高分辨率衛星、載人航天以及月球探索。
中國航空母艦項目情況
中國的航空母艦研究和設計項目,始於2006年初第11個五年計劃開始之際,包括翻新前蘇聯的庫茲涅佐夫級瓦良格號航母。 中國國有媒體報導稱高級別政府和軍事官員均指出中國有意建造航母。 2009年4月,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將軍錶示,中國將以和諧的方式發展航母艦隊。
中國在從俄羅斯獲得蘇-33艦載機方面繼續表現濃厚興趣。 雙方2006年開始就中國採購50架蘇-33艦載機展開談判,但由於俄羅斯拒絕中國有關先交付兩架測試機的請求,談判據稱停滯下來。 俄羅斯國防部消息證實,俄方拒絕主要是因為發現中國生產了蘇-27SK戰鬥機的複製版。
解放軍海軍據稱已決定啟動一項培訓50名海軍飛行員操縱艦載固定翼飛機的項目。2009年5月,巴西國防部長宣布巴西海軍將為解放軍海軍軍官提供有關航母行動的培訓。
來自政府內部或外部的分析家們曾認為,中國在2015年前不會擁有實戰部署的國產航母以及相關艦船。 不過,中國造船能力和國外援助程度的變化可能將改變這一預測。 2009年3月,吳勝利將軍曾指出,中國有能力建造航母。 解放軍海軍考慮在2020年前建造多艘航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