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雖然是位於亞太盆地的國家,但是在建國初期,追隨母國英國的外交、經濟及安全政策,因此鮮少插手亞洲事務。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逐步退出亞太地區,國土面積世界第六,身為全球第十三大經濟體的澳洲取而代之成為南太平洋地區的領導者。在冷戰時期,澳洲的安全政策主要為維護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區和諧,並且阻止共產勢力在澳洲遭邊地區蔓延。
蘇聯解體後,澳洲雖然不必擔心過去因為身為美國的忠實盟友,而遭到蘇聯的核武攻擊。然而現在澳洲反而必須擔心,由於親美的外交政策,反而遭受恐怖組織的嚴重威脅。澳洲政府於2003年所發表的《澳洲國家安全:2003年防務報告》中即明白指出,恐怖主義對於澳洲國家安全所造成威脅。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島發生炸彈恐怖攻擊事件,造成88名澳洲觀光客喪生,事後調查顯示幕後策劃者為與蓋達恐怖組織往來密切的「伊斯蘭祈禱團」,目的就是為了報復澳洲擔任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副警長」的角色。
911之後的澳洲國家安全政策主要政策為:
(一)、支持美國反恐政策:與美國過從甚密雖然會使澳洲遭致反美恐怖組織的暴力攻擊,但是澳洲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始終需要美國的強力軍事支援,因此有不得不支持美國的原因。澳洲目前總兵力約五萬兩千人,單憑這樣的兵力要防衛澳洲廣大的領土及周邊海域顯得力猶未逮。此外,澳洲在地理位置上雖然為亞太地區國家,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個不則不扣的西方國家,因此澳洲長久以來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抱持著恐懼及遭受孤立的觀感,而美國與澳洲為意識型態相近的國家,因此澳洲選擇與美國結盟,在外交、軍事等事務上以美國馬首是瞻,希望透過《澳紐美安全條約》的簽訂來保障國家安全。
澳洲出兵阿富汗與美軍並肩作戰就是引用《澳紐美安全條約》,認為蓋達恐怖組織對於美國本土的恐怖攻擊,等同於對澳洲的攻擊。澳洲政府發表的《2005年防務報告》中特別強調,支持區域內遭逢危機的國家、支援美軍在伊拉克作戰,以及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將持續是澳洲政府的外交工作重點。
(二)、採取「先發制人」手段對抗恐怖主義:霍華德總理於2003年時表示,聯合國應當修改憲章,允許會員國在必要時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打擊恐怖組織及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004年的澳洲大選,霍華德領導的聯盟政黨打敗工黨順利獲得連任後,便開始積極推展「先發制人」的關家安全戰略。
2004年2月所公佈的《2004-2014防衛能力計畫》指出,澳洲國防軍將編列超過270億美元預算對於武器裝備進行汰舊換新,主要包括: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顯示,攜帶式反裝甲武器仍然對戰車構成嚴重威脅,面對此類型武器,澳洲現役的豹一式戰車,由於年事已高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澳洲將向美國購買59輛二手的M-1A1戰車,來替代豹一式戰車作為下一代主力戰車;採購F-35戰機來淘汰服役長達20多年的F-111長程轟炸機,同時購買空射巡弋飛彈配備於F/A-18及P-3C反潛機上來提升澳洲軍隊的長程打擊能力。
澳洲國防軍現有兵員約五萬二千名,在阿富汗、伊拉克、東帝汶及南太平洋地區進行一連串維和任務,讓長期以來飽受兵源不足困擾的澳洲部隊顯得更加捉襟見肘,因此澳洲國防部將擴大募集新兵,透過降低新兵入伍標準,以及吸引新興亞洲移民從軍報國來解決兵源荒。澳洲國防部希望每年募兵人數由現有的7500人,提升至8500人。
(三)、防止南太平洋國家淪為「失敗國家」,成為恐怖主義溫床:澳洲長期以來視南太平洋地區為「後花園」,作為防止外敵入侵的緩衝區,因此澳洲不希望其他國家勢力介入南太平洋地區事務。然而南太平洋島國多為小國寡民、經濟狀況不佳的國家,全球有5﹪的貧窮人口居住於此區域,因此澳洲擔心區域內國家會因此淪為「失敗國家」。「失敗國家」主要特徵為政府治理失敗、教育及醫療等公共服務中斷、法律與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經濟情勢惡化,人民轉而效忠軍閥或家族,最後成為跨國犯罪組織的天堂,對鄰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在911事件之後,坎培拉當局更是擔心「失敗國家」成為恐怖組織及國際犯罪組織的溫床。
澳洲北方鄰國斐濟就是「失敗國家」的典型例子,斐濟國內的印度裔移民與土著之間的暴力衝突,讓斐濟長期以來陷入動盪不安的局勢中,二十年內發生過四次政變。在斐濟局勢處於動盪不安之際,亞洲販毒組織已將斐濟作為毒品生產及轉運站,斐濟警方曾於2004年破獲南太平洋地區最大安非他命生產工廠,顯示出南太平洋地區的「失敗國家」逐步成為國際犯罪份子的溫床。
澳洲較常採取的方式為聯合紐西蘭,透過經貿及外交手段來防止鄰國淪為「失敗國家」。紐澳兩國於1971年與其他南太平洋國家共組「島嶼國家論壇,允許島嶼國家論壇成員國所生產的紡織品、成衣及鞋類製品,免關稅進入澳洲市場來改善論壇成員國的經濟狀況。
澳洲目前每年提供25億澳元(約9億5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預計2010年時將增加至45億澳元,作為南太平洋地區國家改善教育、交通、政府行政效率、醫療及治安的經費。目前接受澳洲最多援助的南太平洋國家為巴布亞紐幾內亞,2005至2006年期間,巴布亞紐幾內亞共獲得4億9千萬澳元的援助。
然而近年來南太平洋地區情勢隨著中共將勢力伸進該地區後,而日趨複雜。中共主要利用巨額經濟援助、鼓勵人民移居南太平洋地區等方式,在當地建立親中共國家集團,希望藉此達到封殺台灣外交生存空間、對抗當地親日國家集團,以及在南太平洋地區建立航太基地來發展太空計畫。中共對南太平洋地區提供的巨額金援,雖然能夠減緩澳洲援助該區域所造成的經濟負擔,但是另一方面澳洲當局反而必須擔心南太地區島國會利用中共,作為與紐澳兩國討價還價的談判籌碼。
澳洲反恐戰略對我國的省思
台灣與中國在南太平洋實施的「支票簿外交」,被澳洲當局認為助長了南太平洋島國的腐化,讓部份南太平洋島國局勢陷入動盪,因而遭到澳洲外交部門及國會的指責。由於澳洲是南太平洋地區的區域領袖,我國雖然與澳洲並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是澳洲與台灣長期以來一直維持良好的雙邊關係,因此台灣在該地區從事外交工作必須顧慮澳洲的感受,以免破壞台灣與澳洲的外交關係。
蘇聯解體後,澳洲雖然不必擔心過去因為身為美國的忠實盟友,而遭到蘇聯的核武攻擊。然而現在澳洲反而必須擔心,由於親美的外交政策,反而遭受恐怖組織的嚴重威脅。澳洲政府於2003年所發表的《澳洲國家安全:2003年防務報告》中即明白指出,恐怖主義對於澳洲國家安全所造成威脅。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島發生炸彈恐怖攻擊事件,造成88名澳洲觀光客喪生,事後調查顯示幕後策劃者為與蓋達恐怖組織往來密切的「伊斯蘭祈禱團」,目的就是為了報復澳洲擔任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副警長」的角色。
911之後的澳洲國家安全政策主要政策為:
(一)、支持美國反恐政策:與美國過從甚密雖然會使澳洲遭致反美恐怖組織的暴力攻擊,但是澳洲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始終需要美國的強力軍事支援,因此有不得不支持美國的原因。澳洲目前總兵力約五萬兩千人,單憑這樣的兵力要防衛澳洲廣大的領土及周邊海域顯得力猶未逮。此外,澳洲在地理位置上雖然為亞太地區國家,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個不則不扣的西方國家,因此澳洲長久以來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抱持著恐懼及遭受孤立的觀感,而美國與澳洲為意識型態相近的國家,因此澳洲選擇與美國結盟,在外交、軍事等事務上以美國馬首是瞻,希望透過《澳紐美安全條約》的簽訂來保障國家安全。
澳洲出兵阿富汗與美軍並肩作戰就是引用《澳紐美安全條約》,認為蓋達恐怖組織對於美國本土的恐怖攻擊,等同於對澳洲的攻擊。澳洲政府發表的《2005年防務報告》中特別強調,支持區域內遭逢危機的國家、支援美軍在伊拉克作戰,以及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將持續是澳洲政府的外交工作重點。
(二)、採取「先發制人」手段對抗恐怖主義:霍華德總理於2003年時表示,聯合國應當修改憲章,允許會員國在必要時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打擊恐怖組織及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004年的澳洲大選,霍華德領導的聯盟政黨打敗工黨順利獲得連任後,便開始積極推展「先發制人」的關家安全戰略。
2004年2月所公佈的《2004-2014防衛能力計畫》指出,澳洲國防軍將編列超過270億美元預算對於武器裝備進行汰舊換新,主要包括: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顯示,攜帶式反裝甲武器仍然對戰車構成嚴重威脅,面對此類型武器,澳洲現役的豹一式戰車,由於年事已高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澳洲將向美國購買59輛二手的M-1A1戰車,來替代豹一式戰車作為下一代主力戰車;採購F-35戰機來淘汰服役長達20多年的F-111長程轟炸機,同時購買空射巡弋飛彈配備於F/A-18及P-3C反潛機上來提升澳洲軍隊的長程打擊能力。
澳洲國防軍現有兵員約五萬二千名,在阿富汗、伊拉克、東帝汶及南太平洋地區進行一連串維和任務,讓長期以來飽受兵源不足困擾的澳洲部隊顯得更加捉襟見肘,因此澳洲國防部將擴大募集新兵,透過降低新兵入伍標準,以及吸引新興亞洲移民從軍報國來解決兵源荒。澳洲國防部希望每年募兵人數由現有的7500人,提升至8500人。
(三)、防止南太平洋國家淪為「失敗國家」,成為恐怖主義溫床:澳洲長期以來視南太平洋地區為「後花園」,作為防止外敵入侵的緩衝區,因此澳洲不希望其他國家勢力介入南太平洋地區事務。然而南太平洋島國多為小國寡民、經濟狀況不佳的國家,全球有5﹪的貧窮人口居住於此區域,因此澳洲擔心區域內國家會因此淪為「失敗國家」。「失敗國家」主要特徵為政府治理失敗、教育及醫療等公共服務中斷、法律與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經濟情勢惡化,人民轉而效忠軍閥或家族,最後成為跨國犯罪組織的天堂,對鄰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在911事件之後,坎培拉當局更是擔心「失敗國家」成為恐怖組織及國際犯罪組織的溫床。
澳洲北方鄰國斐濟就是「失敗國家」的典型例子,斐濟國內的印度裔移民與土著之間的暴力衝突,讓斐濟長期以來陷入動盪不安的局勢中,二十年內發生過四次政變。在斐濟局勢處於動盪不安之際,亞洲販毒組織已將斐濟作為毒品生產及轉運站,斐濟警方曾於2004年破獲南太平洋地區最大安非他命生產工廠,顯示出南太平洋地區的「失敗國家」逐步成為國際犯罪份子的溫床。
澳洲較常採取的方式為聯合紐西蘭,透過經貿及外交手段來防止鄰國淪為「失敗國家」。紐澳兩國於1971年與其他南太平洋國家共組「島嶼國家論壇,允許島嶼國家論壇成員國所生產的紡織品、成衣及鞋類製品,免關稅進入澳洲市場來改善論壇成員國的經濟狀況。
澳洲目前每年提供25億澳元(約9億5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預計2010年時將增加至45億澳元,作為南太平洋地區國家改善教育、交通、政府行政效率、醫療及治安的經費。目前接受澳洲最多援助的南太平洋國家為巴布亞紐幾內亞,2005至2006年期間,巴布亞紐幾內亞共獲得4億9千萬澳元的援助。
然而近年來南太平洋地區情勢隨著中共將勢力伸進該地區後,而日趨複雜。中共主要利用巨額經濟援助、鼓勵人民移居南太平洋地區等方式,在當地建立親中共國家集團,希望藉此達到封殺台灣外交生存空間、對抗當地親日國家集團,以及在南太平洋地區建立航太基地來發展太空計畫。中共對南太平洋地區提供的巨額金援,雖然能夠減緩澳洲援助該區域所造成的經濟負擔,但是另一方面澳洲當局反而必須擔心南太地區島國會利用中共,作為與紐澳兩國討價還價的談判籌碼。
澳洲反恐戰略對我國的省思
台灣與中國在南太平洋實施的「支票簿外交」,被澳洲當局認為助長了南太平洋島國的腐化,讓部份南太平洋島國局勢陷入動盪,因而遭到澳洲外交部門及國會的指責。由於澳洲是南太平洋地區的區域領袖,我國雖然與澳洲並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是澳洲與台灣長期以來一直維持良好的雙邊關係,因此台灣在該地區從事外交工作必須顧慮澳洲的感受,以免破壞台灣與澳洲的外交關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