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與安全機制

全球糧食危機逐步升高,如果不妥善處理,人類將因為爭奪糧食而發生戰爭,而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台灣更無法置身事外。


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裡說到:「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電影說得沒錯,糧食的確是維繫人類生存的最低需求。不過從2007開始,全球糧食儲存量卻陷入近20年來的最低點,但是另一方面,小麥、糙米、大豆與玉米的期貨價格卻處於多年來的最高點,使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為糧食短缺與價格上升而爆發騷亂。
眼見全球糧食危機逐步升高,等於是向人類發出警訊,如果不妥善處理,人類終將因為爭奪糧食而發生戰爭。而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

糧食危機襲捲全球
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在2007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有22個國家、8.54億人在飢荒中掙扎。世界農糧組織(FAO)副總幹事哈恰里克(David Harcharick)表示:「儘管部分國家在解決糧食短缺上取得部分成果,不過全球飢荒人口只會攀升不會下降。」
大致而言,世界糧食危機越演越烈,可以歸咎於下列原因:

一、重工輕農 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2010年 6月9日,苗栗縣府為了竹科發展而將怪手開進稻田裡,鏟平即將收割的稻米,引發軒然大波與政治風暴。事實上,這種「只要工業,不要農業」的現象不只在台灣發生,近年來許多國家將經濟重點放在工業與高科技上,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推行的「快速工業路線」,強行犧牲農業,以求讓製造業快速步入軌道。這種犧牲農業的下場是,糧食產量下降,導致供需失衡。

二、人口增長過快 導致糧食供需失衡
雖然許多已開發國家與部分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趨緩,甚至像台灣一樣呈現負成長。不過,整體來說,全球人口還是在直線成長。1999年時,全球總人口為60億,到了2005年時,已經高達65億,人口成長速度大約為每日20萬人,預計到了2050年時,全球人口將突破90億人。在1990年代之前,全球糧食產量與人口約略呈現同步成長,因此足以滿足需求,但是從2000年起,相對於人口持續增長,糧食產量幾乎維持平盤。
在全球人口大幅成長的同時,不僅為地球生態系統與各國政府造成壓力,更造成了城市擴大、土地荒漠化與缺水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卻都導致全球可耕種土地面積的大幅減少。

三、天災與人禍不斷 導致糧食減產
過去,非洲衣索匹亞因為乾旱與蟲災肆虐等自然因素,造成嚴重饑荒。最近幾年來,因為天災所引發的糧荒是越來越嚴重。以近期為例,由於氣候異常,導致亞洲部分地區稻米減產10%至25%;由於俄羅斯遭遇嚴重乾旱引發大火,造成20%的小麥產量損失,俄國立即採取停止小麥出口的政策,不僅造成全球各國恐慌,一夕之間,小麥價格更暴漲五成;巴基斯坦近期因為洪災也造成當地農作物短收的損失。
全球氣候暖化和極端氣候威脅更不容忽視,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200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氣溫每增加攝氏一度,稻米產量就會少10%。當年,中國、日本和南韓榖物生產大幅降低,元凶正是溫室效應。
日前,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發表與聯合國合作的《糧食安全風險指數》(Food Security Risk Index)報告指出,全球小麥與其他穀物價格持續飆漲,加上部分國家國內農作物收成欠佳、運輸交通設施被破壞等因素,導致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其中,阿富汗是全球糧食短缺最嚴重的國家,其次是非洲剛果共和國與蒲隆地,嚴重缺糧的國家絕大部分國家都在非洲大陸。
除了天災之外,戰亂也是造成糧食短缺的兇手。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在歷史上,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不僅孕育出巴比倫文明,更讓伊拉克一度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農業大國。可惜在90年代初期的波灣戰爭之後,由於伊拉克受到經濟制裁、錯誤農業政策與戰亂等因素,導致伊拉克的農業幾近停擺。
2008年之後,溫室現象也導致氣候異常,同時由於暴力襲擊不斷,現在的伊拉克人躲恐怖炸彈襲擊都來不及,哪有空去種田,所以造成農業人口短缺,讓伊拉克人民在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還要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為了餵飽伊拉克人民,伊國政府只好從國外進口大量進口糧食。2008年,伊拉克進口450萬噸小麥,整整比2007年增加了200萬噸。

四、石油價格上升 導致糧食短缺
油價上升也帶動糧食價格增長,因為工業化國家高度倚賴石化燃料。2003年之後國際油價曾一度飆升至每桶140美元高點,歐美國家被迫採取因應措施,特別是訂定強制性生物燃料發展目標,以防石油危機再現。
2005年美國簽署《能源政策法案》,要求在2012年時再生燃料年產量可以達到75億加侖,從此揭開歐美國家操縱糧食戰爭的序幕。2007年,美國把5400萬噸玉米用於生產乙醇;歐盟也把285萬公頃土地改種菜籽油和其他作物,生產生物燃料。如果同樣的土地用於種植食用玉米和小麥,估計可生產6800萬噸糧食,足夠供應28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人口一年的糧食。
不過諷刺的是,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生物燃料不僅無法有效減少溫室效應,反而更進一步製造糧荒,就連當初力推生物燃料的綠色和平組織都承認這是一項錯誤。不過多數國家仍不願意禁止使用糧食作為生物燃料,目前中國是唯一禁止玉米、小麥和稻米等主糧用作生物燃料的國家。

插標:糧食危機恐引發戰爭
1990年代,由於蘇聯解體以及中國與北韓關係微妙地改變,或者應該說中國開始走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路線,不想提供北韓這個愛惹麻煩的小老弟太多援助,使得北韓開始陷入能源與糧食短缺危機之中。
不幸的是,這只是北韓人民苦難的開始。1990中期之後,北韓遭遇一連串洪水與乾旱,導致糧食嚴重欠收,造成嚴重饑荒。儘管北韓政府不願公布死於饑荒人數,但是據向南韓投誠的前北韓官員透露,至少有100萬北韓人死於90年代這波饑荒。2007年北韓又遭逢水災襲擊,糧食缺口達到140萬噸,約650萬人受災。
北韓在外交政策上反覆無常,一下子說要重回六方會談,一下子又要反悔退出,其實多少與國內糧食危機脫不了關係。金正日政權擔心糧荒導致民眾揭竿起義推翻他,所以向國際社會尋求援助,但是又怕國際社會藉援助之名,行「和平演變」之實。在這種矛盾心態之下,他只好積極發展核武,作為鞏固政權的最後一道屏障。
不過,最令周邊國家擔心的是,一旦糧荒問題惡化,北韓政府可能放任災民向鄰國大舉移動,甚至是發動戰爭以求溫飽。
事實上,這種因為吃不飽,而入侵鄰國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周邊游牧民族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牲畜死亡、糧食無以為繼的時候,他們就會發動戰爭入侵中國,到中原地區「搶錢、搶糧、搶女人」。所以說,糧食危機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更可能演變為區域,甚至是全球性問題。
為了因應山雨欲來的糧食危機,各國紛紛出招。以鄰近的南韓來說,南韓緊鑼密鼓地開拓海外糧食來源,相繼向俄羅斯、蒙古、中國、中亞與澳洲購買農田。2008年4月,南韓以無償方式獲得蒙古27萬公頃的土地,這是南韓目前為止最大的海外農田收購計畫。不只是南韓,日本也是積極向海外墾田,以因應可能發生的糧食短缺危機。
不過,這種在海外搶農地的行為,卻遭到部分人士批評為「新殖民主義」。根據聯合國估計,截至2009年上半年,開發中國家已有7,400萬公頃的耕地被外國買走,相當於半個歐洲的耕地面積。而許多國際投機客更看準這股糧食恐慌,大肆炒作糧食價格,近來綠豆、大麥與大蒜價格飆升,就與此脫不了關係。

台灣面臨糧食危機
以前貧窮的農業時代,吃飽對台灣人來說,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見面的第一句話通常不是「你好嗎?」,而是「吃飽沒?」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使得飢荒的感覺離台灣人已經很遠了,更導致國人與政府開始對於糧食安全缺乏憂患意識與戰略。
更可悲的是,相較於各國積極搶進農地、限制糧食出口等措施,我國政府卻在背道而馳,這點可由苗栗大埔及彰化二林相思寮農地徵收事件獲得證明。我們的政府非但沒有保護日益稀少的可耕地,甚至還當起摧毀耕作農地的元凶。
事實上,台灣始終處於糧食供給危機之中。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0%,遠低於先進國家許多。萬一台灣遭遇嚴重氣候變遷導致農作物欠收、糧食短缺,再加上海上交通線遭到封鎖,到時候台灣就會陷入糧食危機之中。所以國內食品大廠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預警的:「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今年8月18日至20日,「APEC糧食安全論壇」在台北召開,共有來自澳洲、智利、中國、 日本、韓國、秘魯、俄羅斯、紐西蘭、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等亞太區域20個經濟體,近百位產官學界代表與會。各國代表無不對糧食價格飆漲與糧食短缺問題感到憂心忡忡。
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會中呼籲建立亞太糧食安全機制。也就是在會員體之間成立緊急糧食儲備體系,一旦遭逢糧食危機,可立即啟動庫存作為應變用途。這項倡議已初步獲得APEC會員國同意,預計送交今年10月在日本舉行的APEC部長級會議討論後確定。
希望這項倡議不是政府隨便說說而已,而是我國推展糧食安全措施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政府長期的「重工輕農」心態也必須修正,因為誰也不知道台灣何時會遭逢糧食危機,所以不得不未雨綢繆。

本文刊登在玉山周報63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