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處理兩岸關係 和平經驗成為國際最佳典範

追求和平是人類向來力行不輟的最高理想,從一九八一年開始,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三十六/六十七號決議,將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二○○一年九月七日,聯大又通過第五十五/二二八號決議,決定從二○○二年開始,將每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定為「國際和平日」,決議並確定國際和平日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同時呼籲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與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並通過教育和宣傳等方式慶祝國際和平日。

一九八一年國際社會正是處在美蘇兩強對立的冷戰時代,國際間大戰雖然沒有,但小衝突不斷,美國為了追求國際體系的穩定,不惜採取「以戰止戰」的權力平衡戰略,讓國際社會得以達成「冷和」的狀態。然而,「冷和」畢竟就像是在火中取栗,隨時可能因為某種突發原因,導致全球爆發核子大戰的危機,一九六○年代美蘇間的古巴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此,聯合國在一九八一年首先制訂「國際和平日」,期望各國對於衝突的管理,能夠採取非暴力的方式解決,並避免地區性衝突引發成國際大戰的可能性。可惜的是,隨著冷戰結束,一九九○年代並沒有讓世人看到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倡議的「歷史終結」,倒是杭廷頓強調的「文明衝突」,反而取代了冷戰時期的民主與共產陣營對峙格局,成為國際衝突的根源。

從一九九一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所引發的第一次波灣戰爭,到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戰爭,整個九○年代,人們所看到仍然是小國間的戰爭與衝突不斷,外加頻繁發生的種族大屠殺,讓九○年代的國際社會仍然充滿著血腥與暴戾。為了挽救那個充斥危機與不安的時代,聯合國推動各種「建造和平」與「維持和平」的構想,其中以大國介入小國衝突最為積極。所以,不管是波斯灣戰爭或科索沃戰爭,都讓世人看到聯合國號召大國干預衝突的影子。另一方面,為了維持和平,聯合國也派出大量的「維和部隊」進駐衝突的區域,不僅遏制衝突的擴散,也間接維護人權價值,讓弱勢國家與民族,不再遭受種族屠殺的厄運。

然而,即使聯合國努力建造和平,但是在一九九○年代國際社會所獲取的和平,仍然未脫離「以戰止戰」的權力平衡策略,亦即國際和平是在血腥之中建立起來,人類所享受的和平,仍然瀰漫著戰爭陰影,並且充斥著恐懼氛圍,因此,如何徹底從人心的改造來建造和平,這才是聯合國追求和平的最高使命。

事實上,二○○一年聯合國決定把九二一確立為「國際和平日」,就是在這種使命之下所做出的決議。每年這一天,聯合國都會敲響和平鐘,邀請藝術家和教育家等作為和平使者出席紀念活動。同時,各國政府、非政府機構、民間社會和宗教團體也會舉辦紀念活動慶祝這個日子。目前,國際和平日已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兩千多個組織機構的支持。其實,聯合國追求和平的努力,這兩年來在台海兩岸已經清楚的實現,在馬總統決心追求兩岸和平的政策下,我國摒棄六十幾年來採取與中共維持衝突與對峙的戰略,主動與中共進行協商經貿的擴大交往,並允許兩岸人民與貨物的快速往來,特別是在今年六月兩岸簽署ECFA之後,更為兩岸的和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於馬總統的努力,這兩年來國際社會已經不再把台海兩岸視為東亞火藥庫,台海間對峙的和緩,也讓國際社會相信人類的和平,是可以從內部自發性的創造出來,而非需要再透過大國的干預與制止,才能達成。尤其是兩岸之間所建造的和平,並非是一種「恐懼下的和平」,而是一種「對等式的和平」,這才是人類社會所能獲得最難能可貴的經驗。

所以,和平不僅是被大國建造出來,小國也可以在善意的表述下,創造出和平的曙光。自馬總統主政後,這兩年多來,我國所創造的和平經驗,不但可以成為聯合國推動「國際和平日」的最大獻禮,也是國際社會建造和平的最佳典範。

(本文轉載至青年日報社論,2010.9.20,第2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