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使戰爭由二度空間變成三度空間,在現代戰爭中,掌握空權意味著勝券在握。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將首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送入太空,意味人類的戰略空疆由天空從此向外太空延伸,太空成為未來空權的最高制高點。美國總統甘乃迪就曾聲稱:「誰控制了宇宙,誰就控制了空間,誰就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太空科技與美俄等國一樣具備傲人成果。不過由於中國太空計畫缺乏透明性與軍方主導色彩濃厚,使得外界無不高度關切中國太空科技發展的背後真正用意。
中國太空科技發展歷程
1955年,中國太空科學之父錢學森遭到美國驅逐回國之後,協助中國發展「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與人造衛星)的國家重點科學研究計畫。雖然當時中國經濟仍處於一窮二白的困境之中,但是依舊傾全國之力發展太空科技。
從此之後,中國的太空科技發展開始萌芽。中國科學家並以導彈為基礎發展出各式探空火箭,這些火箭此後成為中國太空計劃的骨幹。目前中國擁有六種衛星,包括: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實驗衛星、地球資源衛星 以及北斗導航衛星。
中國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地設立衛星發射中心。自1970年發射首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進行了一百多次火箭發射任務。中國負責太空計畫官員更發下豪語,聲稱未來10年內發射100多枚衛星升空。一旦成真,屆時全球都將在中國衛星的監視範圍之中。
在太空計畫中,載人飛行可說是難度最高的項目之一。蘇聯解體後,中國挖角大批失業的俄羅斯科學家加速太空科技發展。短短十年間,獲得長足進步。1999年11月,中國首度進行神舟太空船發射任務,「神舟一號」在環繞地球飛行十四圈後順利降落,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號」太空船首度成功搭載太空人進入太空,讓那些原本不看好中國太空計畫的西方專家從此啞口無言。中國太空計畫的終極目標是登陸月球,並在月球上建立探月基地,以開發月球上的天然資源。
中國太空計畫的意含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太空計畫雖然仍無法與美、俄等航太大國抗衡,但是近年來的太空科技發展成果,還是足以讓中國躋身太空俱樂部之林,背後更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意涵:
一、政治意涵
太空科技被視為一國科技水準與工業基礎的重要指標。對內,可透過大力弘揚其太空科技的輝煌成就,以及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藉以鞏固中國共產黨政權在國內的領導地位;對外,中國自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以雙邊、區域、多邊合作的模式推展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無形中能夠提升中國在區域與全球的政治地位。
二、商業意涵
太空科技是一項瘋狂燒錢的產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中國太空計劃發展向來是由政府資助及規劃,由解放軍主導執行。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成長,得以成為中國推動太空計畫的定心丸。另外,太空工業的發展是所有相關工業技術的基礎,太空計畫能夠連帶提升中國工業產值及技術層次,不只活絡中國經濟,也回饋了推動太空科技的資金需求。
衛星相關應用產業,譬如:氣象資訊、全球定位、商業通信等,都是潛在的龐大市場,每年市場產值超過1000億美元。與歐美國家相較,中國火箭發射服務具有成本低廉的特色,不僅讓中國在太空發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成為一項無法低估的競爭優勢。
三、軍事意涵
中國太空計畫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官方編列的民用太空計畫預算、商業太空活動獲利、解放軍編列預算提供等三方面。不過,因為中國太空計畫主要還是掌握在軍方手上,所以中國太空計畫背後,仍不免充滿軍事意圖。
中國雖然一再表明太空非軍事化的立場,不過在太空科技發展上,中國並沒有將民用與軍用科技上做明確區分。2009年,美國「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的提交的《2008年對國會報告》中指出,中國太空計畫大多具有軍民雙重用途性質,可以輕易轉換作為提升太空軍事能力用途。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其軍用與民用太空科技的整合工作,其用意可能在於改善飛彈的準確度、增進其戰略武力的指揮、管制與通信能力、改善情報蒐集與增強未來防禦能力。
中國太空戰發展威脅台灣國安
1996年3月美軍航空母艦化解台海危機之後,中國近十多年一直在積極強化「反介入作戰」能力,企圖透過提高作戰代價,以最小代價求取最大勝利的制勝之道,來阻止美軍介入將來可能發生的台海爭端。
蘇聯解體後,美國取得獨霸太空的優勢。然而在這項優勢之下,也導致美國無法擺脫對於太空科技的高度依賴。中國端視美軍近期的幾場戰役得知,美軍高度依賴衛星提供戰場的即時資訊與通訊,衛星幾乎是美軍在戰場上的眼經與耳朵。如果能夠徹底摧毀美國的衛星系統,美軍將完全喪失戰場偵測能力,能大幅減低美軍介入台海的意願。
近年來,中國採取低姿態發展反衛星技術,包括2006年9月中國使用陸基雷射,照射飛經中國上空的美國間諜衛星、2007年1月11日,中國利用導彈獵殺運行於低空軌道的廢棄衛星、今年8月,中國成功試驗太空軌道中的衛星拉近技術等由於美軍多數衛星也是在相同高度運行,這些舉動無疑是針對美國的衛星而來。
雖然國際法將外太空劃定為非軍事區,卻無明文禁止各國將太空做為提供軍事資訊的制高點。中國發展神舟太空計畫、嫦娥探月計畫,表面上是著眼於提昇民族自信心與商業考量。實際上,中國可利用神舟太空船的軌道艙作為軌道衛星,在其上加諸電子、信號與影像設備,能對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海軍活動進行監測,同時避免在太空戰領域上大幅落後美國。
面對擁有絕對科技優勢的強權國家,發展太空軍事能力可能成為中國可能採取的不對稱作戰方式。不僅對美國或是台灣而言,都是無法輕忽的國家安全威脅。由於中國共產黨始終無法擺脫窮兵黷武的特性、解放軍也從未表明放棄武力放台,所以在國內媒體大幅報導中國太空計畫成果的同時,國人應該更加關注背後的軍事意含,擬定出應對措施,以搶先一步獲得克敵致勝的先機。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70期)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太空科技與美俄等國一樣具備傲人成果。不過由於中國太空計畫缺乏透明性與軍方主導色彩濃厚,使得外界無不高度關切中國太空科技發展的背後真正用意。
中國太空科技發展歷程
1955年,中國太空科學之父錢學森遭到美國驅逐回國之後,協助中國發展「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與人造衛星)的國家重點科學研究計畫。雖然當時中國經濟仍處於一窮二白的困境之中,但是依舊傾全國之力發展太空科技。
從此之後,中國的太空科技發展開始萌芽。中國科學家並以導彈為基礎發展出各式探空火箭,這些火箭此後成為中國太空計劃的骨幹。目前中國擁有六種衛星,包括: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實驗衛星、地球資源衛星 以及北斗導航衛星。
中國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地設立衛星發射中心。自1970年發射首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進行了一百多次火箭發射任務。中國負責太空計畫官員更發下豪語,聲稱未來10年內發射100多枚衛星升空。一旦成真,屆時全球都將在中國衛星的監視範圍之中。
在太空計畫中,載人飛行可說是難度最高的項目之一。蘇聯解體後,中國挖角大批失業的俄羅斯科學家加速太空科技發展。短短十年間,獲得長足進步。1999年11月,中國首度進行神舟太空船發射任務,「神舟一號」在環繞地球飛行十四圈後順利降落,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號」太空船首度成功搭載太空人進入太空,讓那些原本不看好中國太空計畫的西方專家從此啞口無言。中國太空計畫的終極目標是登陸月球,並在月球上建立探月基地,以開發月球上的天然資源。
中國太空計畫的意含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太空計畫雖然仍無法與美、俄等航太大國抗衡,但是近年來的太空科技發展成果,還是足以讓中國躋身太空俱樂部之林,背後更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意涵:
一、政治意涵
太空科技被視為一國科技水準與工業基礎的重要指標。對內,可透過大力弘揚其太空科技的輝煌成就,以及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藉以鞏固中國共產黨政權在國內的領導地位;對外,中國自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以雙邊、區域、多邊合作的模式推展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無形中能夠提升中國在區域與全球的政治地位。
二、商業意涵
太空科技是一項瘋狂燒錢的產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中國太空計劃發展向來是由政府資助及規劃,由解放軍主導執行。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成長,得以成為中國推動太空計畫的定心丸。另外,太空工業的發展是所有相關工業技術的基礎,太空計畫能夠連帶提升中國工業產值及技術層次,不只活絡中國經濟,也回饋了推動太空科技的資金需求。
衛星相關應用產業,譬如:氣象資訊、全球定位、商業通信等,都是潛在的龐大市場,每年市場產值超過1000億美元。與歐美國家相較,中國火箭發射服務具有成本低廉的特色,不僅讓中國在太空發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成為一項無法低估的競爭優勢。
三、軍事意涵
中國太空計畫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官方編列的民用太空計畫預算、商業太空活動獲利、解放軍編列預算提供等三方面。不過,因為中國太空計畫主要還是掌握在軍方手上,所以中國太空計畫背後,仍不免充滿軍事意圖。
中國雖然一再表明太空非軍事化的立場,不過在太空科技發展上,中國並沒有將民用與軍用科技上做明確區分。2009年,美國「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的提交的《2008年對國會報告》中指出,中國太空計畫大多具有軍民雙重用途性質,可以輕易轉換作為提升太空軍事能力用途。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其軍用與民用太空科技的整合工作,其用意可能在於改善飛彈的準確度、增進其戰略武力的指揮、管制與通信能力、改善情報蒐集與增強未來防禦能力。
中國太空戰發展威脅台灣國安
1996年3月美軍航空母艦化解台海危機之後,中國近十多年一直在積極強化「反介入作戰」能力,企圖透過提高作戰代價,以最小代價求取最大勝利的制勝之道,來阻止美軍介入將來可能發生的台海爭端。
蘇聯解體後,美國取得獨霸太空的優勢。然而在這項優勢之下,也導致美國無法擺脫對於太空科技的高度依賴。中國端視美軍近期的幾場戰役得知,美軍高度依賴衛星提供戰場的即時資訊與通訊,衛星幾乎是美軍在戰場上的眼經與耳朵。如果能夠徹底摧毀美國的衛星系統,美軍將完全喪失戰場偵測能力,能大幅減低美軍介入台海的意願。
近年來,中國採取低姿態發展反衛星技術,包括2006年9月中國使用陸基雷射,照射飛經中國上空的美國間諜衛星、2007年1月11日,中國利用導彈獵殺運行於低空軌道的廢棄衛星、今年8月,中國成功試驗太空軌道中的衛星拉近技術等由於美軍多數衛星也是在相同高度運行,這些舉動無疑是針對美國的衛星而來。
雖然國際法將外太空劃定為非軍事區,卻無明文禁止各國將太空做為提供軍事資訊的制高點。中國發展神舟太空計畫、嫦娥探月計畫,表面上是著眼於提昇民族自信心與商業考量。實際上,中國可利用神舟太空船的軌道艙作為軌道衛星,在其上加諸電子、信號與影像設備,能對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海軍活動進行監測,同時避免在太空戰領域上大幅落後美國。
面對擁有絕對科技優勢的強權國家,發展太空軍事能力可能成為中國可能採取的不對稱作戰方式。不僅對美國或是台灣而言,都是無法輕忽的國家安全威脅。由於中國共產黨始終無法擺脫窮兵黷武的特性、解放軍也從未表明放棄武力放台,所以在國內媒體大幅報導中國太空計畫成果的同時,國人應該更加關注背後的軍事意含,擬定出應對措施,以搶先一步獲得克敵致勝的先機。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70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