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軍又多了一個敵人,這個敵人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當然更不可能是對地球意圖不軌的外星人,而是媒體。2010年7月的第一個周末,美國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Gates)簽署了一份備忘錄,要求所有的美軍在與媒體接觸之前,必須先得到國防部的許可,否則一律被視為違規,這項備忘錄等於是在美軍與媒體之間設下鐵幕,美軍為何如此防範媒體,背後必有其原因。
麥克里斯托開砲後 備忘錄擋採訪
在這份只有兩頁內容的備忘錄中,美國國防部強調,在過去幾個月間,美軍的高級軍官和文職人員在與媒體的往來上存在著巨大的紕漏。因此,日後任何來自媒體的採訪請求,只要涉及美國的國內與國際政策,就必須先知會國防部長辦公室。在沒有得到國防部長辦公室明確指令前,任何級別的美軍人員與媒體的接觸都將被視為「違規」。
在這份備忘錄中,蓋茲還提醒美軍官員不僅要嚴守機密資訊,對於那些沒有被列為機密的內容,沒有國防部的批准,也不得向媒體透露存在敏感內容、涉及政策決策的資訊。美國國防部之所以會防媒體如防賊,其實要先從前駐阿富汗司令麥克里斯托(Stanley McChrystal)在《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上批評歐巴馬(Barack Obama,中國大陸與香港稱為奧巴馬)總統的國安團隊說起。
2010年6月25日出刊的《滾石》雜誌的「失控的將軍」一文中,麥克里斯托就直言不諱地表達對於當前美國國安單位的不滿。他批評總統的安全顧問是腦袋還停在1985年代的「小丑」、副總統拜登(Joseph R. Biden)根本是「路人甲」、總統歐巴馬總是在「狀況外」、美國駐阿富汗大使艾肯柏利(Karl Eikenberry)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說,整個國安團隊都被他批評得一無是處。雖然事後麥克里斯托被召回國解釋,並向他所批評的當事人道歉,但是由於傷害已經造成,所以白宮還是決定將他撤職,職位由美軍中央區司令部司令暫代。
將帥不合早有前例
在美國歷史上,前線將領與政治領袖意見相左其實早有前例。最著名的應該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與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衝突。人稱麥帥的麥克阿瑟出身軍人世家,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後來還曾擔任過西點軍校校長。由於他的個性桀驁不馴,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時,即時常與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等上司唱反調。
由於麥克阿瑟擊敗日本人,所以在東方世界的歷史教材中,對他的評價總是比較正面。不過在美國行政部門的眼中,麥帥不但是個典型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跋扈軍閥,更是完全拒絕尊重憲法與民主制度的武夫。1950年,麥帥成功從仁川登陸,收復漢城之後,他主張轟炸中國大陸境內的城市與軍事物資,甚至不惜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而杜魯門總統為了避免韓戰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加以否決。從此之後,麥克阿瑟將軍就相當看不起這位警長出身的總統,還不時公開發表批評總統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言論。
最後,杜魯門總統只好召麥克阿瑟回國,並將其解職。當年小羅斯福總統對於麥克阿瑟將軍的百般容忍,當時還是副總統的杜魯門其實早就看不下去。多年後,杜魯門就回憶說:「早知道,1942年麥帥倉皇撤離菲律賓時,羅斯福就應讓他被日本人抓走算了。」
太多沒想到 讓駐阿富汗司令下台
與麥克阿瑟不同,雖然都出身於軍人世家,但是麥克里斯托並不是一個性格桀驁不馴的軍閥。他出身於美國陸軍訓練最嚴格的「遊騎兵」(Rangers)特種部隊,自我要求嚴格,每日還要跑步13,000公尺。由於阿富汗前線的官兵傷亡數持續增加,歐巴馬政府又遲遲拿不出對策,特種部隊指揮官出身的麥克里斯托實在看不下去,所以才會透過《滾石》雜誌對國安單位開砲。不過由於他的發言違背軍人不得干預文人領軍的大忌,所以還是難逃處分。
《滾石》雜誌向來以報導音樂與流行文化著稱,麥克里斯托會選在《滾石》雜誌對國安高層開砲,其實也是一連串的「沒想到」所造成。寫這則報導的記者赫思廷斯(Michael Hastings)原先是《新聞週刊》(Newsweek)駐伊拉克記者。伊拉克選舉後,他離開《新聞週刊》,轉到阿富汗報導新聞。因為想寫些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文章,於是向《滾石》雜誌兜售這項計畫,沒想到引起《滾石》的興趣。
原先,赫思廷斯也不認識麥克里斯托。2010年4月冰島火山爆發後,他利用在巴黎等待班機起飛的機會,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麥克里斯托,希望他能接受訪問。「沒想到」麥克里斯托欣然接受。在接受訪問時,麥克里斯托與他的幕僚就阿富汗問題無所不談,包括了對於國安高層與阿富汗中央政府的不滿。
《滾石》雜誌向來抱持反戰立場,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滾石》雜誌記者艾文.懷特(Evan Wright)就曾隨美國海軍陸戰隊採訪。後來,他把這段採訪經歷寫成小說,美國HBO電影頻道還把他的經歷拍成反戰影集《殺戮世代》(Generation Kill),把美軍部隊在伊拉克盲目殺人的挫折感表露無疑。麥克克里斯托選在立場反戰的《滾石》雜誌批評國安單位,可見他對於華盛頓那群坐辦公室的官員有多麼不滿。
美國操弄議題設定 成敗皆媒體
雖然民主國家普遍都明文規定,政府不能經營或控制媒體,因為政府可能會隱瞞或扭曲新聞真相。但是這不代表政府不能透過「議題設定」的手段引導媒體。由於美國是相當重視民意輿論的民主國家,所以在過去美軍要出兵海外之前,往往會先利用媒體塑造「師出有名」、「正義之師」的有利輿論,戰時在運用傳播媒介作為戰力的一部分,主要展現對敵的輿論戰與心理戰。
美國設有專門的心理戰部隊,從中央的國防部、兵種參謀部到戰區的戰區指揮部與聯合司令部都設有心戰部門,平時不斷就心理戰與媒體輿論戰進行演練。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有線、無線與網路等各式媒體,所以能夠輕易操作全球媒體輿論的主導權。針對民間媒體報導戰況,美軍也擬定「媒體管理作戰」(Operation of Media Management)作為美軍的媒體管理作戰架構,必要時隱匿軍事行動的計畫與作為,以免危及前線官兵的安危。
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可說是美國運用傳播媒體打輿論戰與心理戰的高峰。在「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之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紅海附近設立「自由伊拉克」廣播電台,作為對伊拉克的心戰喊話工具,另外還在伊拉克境內發放3000多萬份傳單,呼籲伊拉克軍人棄械投降。這些作為後來的確達到效果,據統計,有四分之三的伊拉克投降官兵是受到電台與投降傳單影響,才決定向聯軍投降。
除此之外,製造假新聞來「妖魔化」敵人,也是軍隊操作輿論戰的手段之一。譬如,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假造海珊(Saddam Hussein,中國大陸與香港稱為薩達姆•侯賽因)的部隊攻擊科威特奶粉工廠,小女孩倉皇而逃的新聞,透過媒體傳播,讓美軍打伊拉克更具正當性。不過,後來經查證,這則新聞中,倉皇而逃的小女孩根本就是科威特駐美國外交官的小孩,而她根本就沒有回去過科威特。
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基於愛國心態,美國軍方與媒體曾經維持了一段蜜月期。2001年底,美軍出兵阿富汗,推翻神學士政權時,雖然媒體應該扮演監督政府角色的功能,但是美國媒體基於為911事件受難者報仇的愛國心態,並沒有對美軍提出太多批判與質疑。
不過,就在2003年3月美軍出兵伊拉克之後,美國軍方與媒體的蜜月期正式宣告結束,由於遲遲找不到小布希(George Bush)總統宣稱的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也無法直接證明海珊政權與基地恐怖組織(al Qaeda,或稱為蓋達組織)有關,讓媒體開始質疑美軍出兵伊拉克的正當性。
雖然美國國防部每一年都投入大筆公關預算和媒體打好公共關係,但是由於軍隊較為保守、封閉的特性,所以通常對於媒體還是抱持著戒慎恐懼態度,有時甚至是敵視的心態,尤其是媒體與軍隊時常就「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間產生爭論。
2010年年中,《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就刊出一系列長篇報導指出,美國各情報單位在「不受控制」與「講求機密」的原則下,已過度肥大到沒有人能了解其預算、員額、計畫與疊床架屋的程度。特別是美國各大情報機構一年共提出驚人的50,000份報告,數字已龐大到決策者根本無法吸收。對於這些報導,國防部長蓋茲發表聲明反擊,為報導中提出的迷思與批判做辯護。
2010年7月25日,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腐敗行為的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公布91,000多份美軍「阿富汗戰爭日記」。這些文件內容大爆美軍殺害阿富汗無辜平民、駐阿富汗美軍對神學士武裝組織據點的秘密行動、巴基斯坦政府拿取美國反恐援助,卻又暗中與神學士(或譯為塔利班)組織份子勾結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美國媒體因而形容,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情報洩密事件之一,似乎認為阿富汗戰爭勝利無望,可能導致美國必須重新評估阿富汗的作戰策略。白宮方面怒斥,這些文件洩露會危害美國與盟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James Logan Jones)就痛批:「美國政府強烈譴責在網路上公布機密文件的組織或個人。這些信息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讓美方及盟友人員遭遇危險。」
兵敗越南關鍵 阿富汗戰爭恐重演
將戰爭資訊透明化與公開化,把戰爭進行過程直接傳送到美國每一個家庭,讓美國人民感覺戰爭不再是陌生與遙遠。一方面,媒體可以扮演前線與後方的溝通橋樑,強化民眾對於政府軍事行動的支持;二方面,可以對外宣揚美國軍事力量的強盛,嚇阻潛在的軍事對手。不過,這樣的作法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越戰期間,美國讓民間媒體隨軍採訪,目的無非是強化民眾對於政府軍事行動的支持,但是隨著美軍在戰場上的許多暴行遭到披露、陣亡美軍人數不斷增加,當一具具美軍遺體被運送回國時,畫面透過新聞媒體傳送至美國社會大眾後,美國國內社會開始瀰漫反戰情緒,也因而促使美國最後撤離越南。
現在美國在阿富汗的處境,正如同當年在越南的情況一樣。儘管,美軍出兵阿富汗的理由較伊拉克充分,但是隨著美軍在阿富汗傷亡數不斷升高,媒體立場早就轉向,不願再幫這場看不到結果的戰爭背書,導致各種質疑戰爭的報導不斷出現。如果美國國防部不能妥善處理與媒體的互動關係,在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之間取得平衡點,過去因為敵不過輿論壓力而撤軍越南的場景,日後也可能會在阿富汗重演。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10月號
麥克里斯托開砲後 備忘錄擋採訪
在這份只有兩頁內容的備忘錄中,美國國防部強調,在過去幾個月間,美軍的高級軍官和文職人員在與媒體的往來上存在著巨大的紕漏。因此,日後任何來自媒體的採訪請求,只要涉及美國的國內與國際政策,就必須先知會國防部長辦公室。在沒有得到國防部長辦公室明確指令前,任何級別的美軍人員與媒體的接觸都將被視為「違規」。
在這份備忘錄中,蓋茲還提醒美軍官員不僅要嚴守機密資訊,對於那些沒有被列為機密的內容,沒有國防部的批准,也不得向媒體透露存在敏感內容、涉及政策決策的資訊。美國國防部之所以會防媒體如防賊,其實要先從前駐阿富汗司令麥克里斯托(Stanley McChrystal)在《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上批評歐巴馬(Barack Obama,中國大陸與香港稱為奧巴馬)總統的國安團隊說起。
2010年6月25日出刊的《滾石》雜誌的「失控的將軍」一文中,麥克里斯托就直言不諱地表達對於當前美國國安單位的不滿。他批評總統的安全顧問是腦袋還停在1985年代的「小丑」、副總統拜登(Joseph R. Biden)根本是「路人甲」、總統歐巴馬總是在「狀況外」、美國駐阿富汗大使艾肯柏利(Karl Eikenberry)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說,整個國安團隊都被他批評得一無是處。雖然事後麥克里斯托被召回國解釋,並向他所批評的當事人道歉,但是由於傷害已經造成,所以白宮還是決定將他撤職,職位由美軍中央區司令部司令暫代。
將帥不合早有前例
在美國歷史上,前線將領與政治領袖意見相左其實早有前例。最著名的應該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與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衝突。人稱麥帥的麥克阿瑟出身軍人世家,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後來還曾擔任過西點軍校校長。由於他的個性桀驁不馴,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時,即時常與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等上司唱反調。
由於麥克阿瑟擊敗日本人,所以在東方世界的歷史教材中,對他的評價總是比較正面。不過在美國行政部門的眼中,麥帥不但是個典型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跋扈軍閥,更是完全拒絕尊重憲法與民主制度的武夫。1950年,麥帥成功從仁川登陸,收復漢城之後,他主張轟炸中國大陸境內的城市與軍事物資,甚至不惜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而杜魯門總統為了避免韓戰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加以否決。從此之後,麥克阿瑟將軍就相當看不起這位警長出身的總統,還不時公開發表批評總統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言論。
最後,杜魯門總統只好召麥克阿瑟回國,並將其解職。當年小羅斯福總統對於麥克阿瑟將軍的百般容忍,當時還是副總統的杜魯門其實早就看不下去。多年後,杜魯門就回憶說:「早知道,1942年麥帥倉皇撤離菲律賓時,羅斯福就應讓他被日本人抓走算了。」
太多沒想到 讓駐阿富汗司令下台
與麥克阿瑟不同,雖然都出身於軍人世家,但是麥克里斯托並不是一個性格桀驁不馴的軍閥。他出身於美國陸軍訓練最嚴格的「遊騎兵」(Rangers)特種部隊,自我要求嚴格,每日還要跑步13,000公尺。由於阿富汗前線的官兵傷亡數持續增加,歐巴馬政府又遲遲拿不出對策,特種部隊指揮官出身的麥克里斯托實在看不下去,所以才會透過《滾石》雜誌對國安單位開砲。不過由於他的發言違背軍人不得干預文人領軍的大忌,所以還是難逃處分。
《滾石》雜誌向來以報導音樂與流行文化著稱,麥克里斯托會選在《滾石》雜誌對國安高層開砲,其實也是一連串的「沒想到」所造成。寫這則報導的記者赫思廷斯(Michael Hastings)原先是《新聞週刊》(Newsweek)駐伊拉克記者。伊拉克選舉後,他離開《新聞週刊》,轉到阿富汗報導新聞。因為想寫些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文章,於是向《滾石》雜誌兜售這項計畫,沒想到引起《滾石》的興趣。
原先,赫思廷斯也不認識麥克里斯托。2010年4月冰島火山爆發後,他利用在巴黎等待班機起飛的機會,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麥克里斯托,希望他能接受訪問。「沒想到」麥克里斯托欣然接受。在接受訪問時,麥克里斯托與他的幕僚就阿富汗問題無所不談,包括了對於國安高層與阿富汗中央政府的不滿。
《滾石》雜誌向來抱持反戰立場,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滾石》雜誌記者艾文.懷特(Evan Wright)就曾隨美國海軍陸戰隊採訪。後來,他把這段採訪經歷寫成小說,美國HBO電影頻道還把他的經歷拍成反戰影集《殺戮世代》(Generation Kill),把美軍部隊在伊拉克盲目殺人的挫折感表露無疑。麥克克里斯托選在立場反戰的《滾石》雜誌批評國安單位,可見他對於華盛頓那群坐辦公室的官員有多麼不滿。
美國操弄議題設定 成敗皆媒體
雖然民主國家普遍都明文規定,政府不能經營或控制媒體,因為政府可能會隱瞞或扭曲新聞真相。但是這不代表政府不能透過「議題設定」的手段引導媒體。由於美國是相當重視民意輿論的民主國家,所以在過去美軍要出兵海外之前,往往會先利用媒體塑造「師出有名」、「正義之師」的有利輿論,戰時在運用傳播媒介作為戰力的一部分,主要展現對敵的輿論戰與心理戰。
美國設有專門的心理戰部隊,從中央的國防部、兵種參謀部到戰區的戰區指揮部與聯合司令部都設有心戰部門,平時不斷就心理戰與媒體輿論戰進行演練。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有線、無線與網路等各式媒體,所以能夠輕易操作全球媒體輿論的主導權。針對民間媒體報導戰況,美軍也擬定「媒體管理作戰」(Operation of Media Management)作為美軍的媒體管理作戰架構,必要時隱匿軍事行動的計畫與作為,以免危及前線官兵的安危。
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可說是美國運用傳播媒體打輿論戰與心理戰的高峰。在「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之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紅海附近設立「自由伊拉克」廣播電台,作為對伊拉克的心戰喊話工具,另外還在伊拉克境內發放3000多萬份傳單,呼籲伊拉克軍人棄械投降。這些作為後來的確達到效果,據統計,有四分之三的伊拉克投降官兵是受到電台與投降傳單影響,才決定向聯軍投降。
除此之外,製造假新聞來「妖魔化」敵人,也是軍隊操作輿論戰的手段之一。譬如,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假造海珊(Saddam Hussein,中國大陸與香港稱為薩達姆•侯賽因)的部隊攻擊科威特奶粉工廠,小女孩倉皇而逃的新聞,透過媒體傳播,讓美軍打伊拉克更具正當性。不過,後來經查證,這則新聞中,倉皇而逃的小女孩根本就是科威特駐美國外交官的小孩,而她根本就沒有回去過科威特。
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基於愛國心態,美國軍方與媒體曾經維持了一段蜜月期。2001年底,美軍出兵阿富汗,推翻神學士政權時,雖然媒體應該扮演監督政府角色的功能,但是美國媒體基於為911事件受難者報仇的愛國心態,並沒有對美軍提出太多批判與質疑。
不過,就在2003年3月美軍出兵伊拉克之後,美國軍方與媒體的蜜月期正式宣告結束,由於遲遲找不到小布希(George Bush)總統宣稱的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也無法直接證明海珊政權與基地恐怖組織(al Qaeda,或稱為蓋達組織)有關,讓媒體開始質疑美軍出兵伊拉克的正當性。
雖然美國國防部每一年都投入大筆公關預算和媒體打好公共關係,但是由於軍隊較為保守、封閉的特性,所以通常對於媒體還是抱持著戒慎恐懼態度,有時甚至是敵視的心態,尤其是媒體與軍隊時常就「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間產生爭論。
2010年年中,《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就刊出一系列長篇報導指出,美國各情報單位在「不受控制」與「講求機密」的原則下,已過度肥大到沒有人能了解其預算、員額、計畫與疊床架屋的程度。特別是美國各大情報機構一年共提出驚人的50,000份報告,數字已龐大到決策者根本無法吸收。對於這些報導,國防部長蓋茲發表聲明反擊,為報導中提出的迷思與批判做辯護。
2010年7月25日,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腐敗行為的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公布91,000多份美軍「阿富汗戰爭日記」。這些文件內容大爆美軍殺害阿富汗無辜平民、駐阿富汗美軍對神學士武裝組織據點的秘密行動、巴基斯坦政府拿取美國反恐援助,卻又暗中與神學士(或譯為塔利班)組織份子勾結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美國媒體因而形容,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情報洩密事件之一,似乎認為阿富汗戰爭勝利無望,可能導致美國必須重新評估阿富汗的作戰策略。白宮方面怒斥,這些文件洩露會危害美國與盟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James Logan Jones)就痛批:「美國政府強烈譴責在網路上公布機密文件的組織或個人。這些信息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讓美方及盟友人員遭遇危險。」
兵敗越南關鍵 阿富汗戰爭恐重演
將戰爭資訊透明化與公開化,把戰爭進行過程直接傳送到美國每一個家庭,讓美國人民感覺戰爭不再是陌生與遙遠。一方面,媒體可以扮演前線與後方的溝通橋樑,強化民眾對於政府軍事行動的支持;二方面,可以對外宣揚美國軍事力量的強盛,嚇阻潛在的軍事對手。不過,這樣的作法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越戰期間,美國讓民間媒體隨軍採訪,目的無非是強化民眾對於政府軍事行動的支持,但是隨著美軍在戰場上的許多暴行遭到披露、陣亡美軍人數不斷增加,當一具具美軍遺體被運送回國時,畫面透過新聞媒體傳送至美國社會大眾後,美國國內社會開始瀰漫反戰情緒,也因而促使美國最後撤離越南。
現在美國在阿富汗的處境,正如同當年在越南的情況一樣。儘管,美軍出兵阿富汗的理由較伊拉克充分,但是隨著美軍在阿富汗傷亡數不斷升高,媒體立場早就轉向,不願再幫這場看不到結果的戰爭背書,導致各種質疑戰爭的報導不斷出現。如果美國國防部不能妥善處理與媒體的互動關係,在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之間取得平衡點,過去因為敵不過輿論壓力而撤軍越南的場景,日後也可能會在阿富汗重演。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10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