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Maritime Wars: China Catalystic Ocean Strategy and Confrontation with US
2010年9月7日,一艘大陸籍漁船在釣魚台海域與兩艘日本巡邏船相撞,大陸船長遭到日本法院判決延長拘留。中共總理溫家寶出面嚴詞抨擊日方,要求日方負起全部責任,並無條件釋放船長,否則將對日本進行報復。9月25日,日本政府態度軟化,終於釋放大陸船長,然而中共的動作並未就此停止,還進一步要求日方道歉賠償,這項要求立即遭到日本政府拒絕,讓兩國的外交危機頓時升高。
這一次中共與日本所發生的「釣魚台事件」,若由最近美國整個東亞戰略的轉變來看,顯然並非是單一事件。從2010年7月開始,美國與南韓軍隊在黃海舉行一連串的聯合軍演,8月11日美國與越南軍隊也在南海舉行為期一週的聯合軍事演習,兩次的聯合軍演,加上這一次發生在東海的「釣魚台事件」,以及後續美日也將在釣魚台列嶼附近進行聯合軍演,顯然美國已經在黃海、東海和南海三個海域找到南韓、日本與越南做為代理人,讓他們分別在鄰接中共的海域採取強力的戰略壓制行動,整個東亞的戰略情勢未來勢必也將演化黃海、東海與南海等「三個海洋的戰爭」。
東亞地區會出現此一變局,顯然是美國衝著中共海洋戰略的調整而來,那麼中共海洋戰略的轉向為何會造成美中的強烈戰略碰撞,確實值得討論。
●冷戰以後中共海洋戰略的想定
從1993年中國軍委會副主席劉華清提出「遠洋戰略構想」之後,中共即積極改變過去海洋戰略的假定,並且不斷的從事由近海防禦跨向遠洋防禦的戰略部署。劉華清當時的說法是:「近海是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海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的國際海洋法,中國可以劃定30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管轄海域,這些海域和大陸架,構成了中國海洋國土」。這項構想被提出之後,1990年代中期開始,中共即不斷派遣潛艇試探性的從第一島鏈跨越到第二島鏈,而且還積極的在周遭海域從事海洋調查活動。
隨著中共遠洋戰略構想的出台,進入21世紀前10年,有關中共如何發展新的遠洋戰略,即不斷有新構想推出,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戰略構想:
一、面向三大洋,實現跨洋作戰的能力。
所謂三大洋,指的是北冰洋、太平洋與印度洋。中國大陸內部近年來不斷的有人主張,中共應該強化現有三大艦隊跨洋作戰的能力,讓北海艦隊有能力推向北極地區的北冰洋進行作戰,部署在東海地區的東海艦隊則應該有能力前進太平洋,部署在南海的南海艦隊,也必須有能力向印度洋海域發展。這就是所謂面向三大洋,實現三大艦隊跨洋作戰能力的想定。
在這項想定之下,2008年12月中共派遣三艘艦艇赴亞丁灣加入全球緝捕索馬利亞海盜行列,這一次行動一直被大陸軍事專家看成是解放軍實現跨洋作戰的起步。
二、與美國「劃洋而治」,實現分享太平洋海權的戰略目標。
這是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基廷( Adm. Timothy J. Keating )在一次訪問中國大陸時,解放軍將領曾經向基廷所提出的建議。解放軍的建議是希望在反恐時代,中共可以分擔更多的責任,所以期望中、美兩國能夠「劃洋而治」,分管東、西太平洋。
中共將領的提議在美國內部引起爭辯。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一些親中的官員欣然贊同,但國防官員則強烈反對,指這種做法將鑄成大錯,等於讓中共有機會稱霸西太平洋,這不只侵蝕美國在此一地區的聯盟基礎,也可能威脅西太平地區重要航道的安全。
雖然這項建議並未被美國所接受,但中共逐鹿太平洋的企圖心已經暴露無遺,這對美國防衛太平洋的信念更為增強。
三、發展航空母艦,強化遠洋作戰能力。
中共有意發展航空母艦的企圖,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是從傳言到逐漸被中共專家所證實。2009年11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訪問中共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時,他就已經間接證實這項說法。
錢利華當時的說法主要有:「那些擁有十個以上航母戰鬥群、有著戰略軍事目標的大國海軍,與僅有一、兩艘航母、用於近海防禦的國家海軍有著不同目的」、「即便有一天我們擁有了一艘航母,也與別的國家不同,我們不會將其用於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響力」,他並聲稱「台灣的分離主義」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
《金融時報》還報導指稱,錢利華少將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權這樣做。如果中國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世界不應對此感到意外,但中國將僅把這種軍艦用於近海防禦。報導並據此認為,此一消息是「中國暗示,它已決定建造並部署其第一艘航空母艦」。
一般認為,唯有中共建造出航母戰鬥群,共軍才會真正建構出跨向北冰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等遠洋作戰的能力,讓中共海軍不會繼續成為停留在「內海」的「困龍之師」。
四、突破C形包圍,改變中美軍事不均衡的戰略態勢。
2010年以來美國對中共採取「C形包圍」,實現「亞洲版北約」的概念,已經廣為中共軍事專家所接受,大陸坊間更有專家出版《C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專書,宣揚美國對中共新的圍堵戰略。
特別是在2010年中以後,C形包圍的概念更深植人心,中共軍事專家相信美國透過美越建交15周年,在南海地區舉行美越聯合軍演;借助「天安艦事件」,美韓在黃海舉行聯合軍演,用以鞏固美韓同盟;抑制日本美軍基地搬遷等,逐步形成「南北圍堵」中共的態勢,這也是C形包圍的主要戰略構圖。
為了突破美國的C形包圍,大陸軍事專家倪樂雄認為:「儘管近期中美大規模衝突不會出現,但任何衝突在跨入戰爭前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假想敵。我還是堅決主張中國要有強大的海軍,在南海保持威懾,才能改變中美軍事不均衡的戰略態勢,鞏固中國海疆」。
從上述四種新的海洋戰略構想來看,中共軍事專家普遍認定儘管東亞戰略情勢有所轉變,但中共仍然需要維持向遠洋擴展的戰略,才能讓中國大陸不會繼續處於挨打的局面。
●中共的海權觀及其問題
當然,討論中共遠洋戰略能否實現,有必要從中共「制海權」的觀念談起。「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依照「百度」的解釋,它是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海區的控制權。而由張煒所主編的「國家海上安全」一書中,對「海上安全」概念的解釋是,行為主體是國家,國家從根本上主導和支配海上安全實踐,調動一切國家資源和手段實踐海上安全的能力。
所以,不管是「制海權」或「海上安全」的控制權,一個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主導或支配海洋,這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海權國家的主要因素。這方面的主張最早是由美國的海軍專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所提出,馬漢認為海權對一個國家力量最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馬漢提出的海權觀念不只影響後來美國海洋戰略的制定,中國大陸的許多專家也據此提出各種海權觀,所以冷戰後中共不斷的思考遠洋戰略,其實也是意圖掌控制海權的觀念所影響。
然而,中共想要掌控制海權最大的問題又在哪裡呢?主要問題有二:
一是中共透過遠洋戰略的構想企圖掌控制海權,必然碰撞美國在東亞的利益,所以從2010年7月以後,美國聯合盟國在中共周邊海域進行聯合軍演,就是意圖把中共想要對外擴張的海洋戰略,重新把它壓縮回到中共的近海。所以野心太大的海洋戰略構想,容易形成類似「安全困境」的問題,引起遭到威脅的周邊國家群起攻之。
二是中共發展遠洋戰略的實力原則問題。就以發展航空母艦戰鬥群為例,美國海軍軍令部長羅格海(Gary Roughead)就說,很多人關切中共發展航母戰力,不過「現實是要熟練運用航母戰鬥群的各種戰術,需要很多年」。所以各國也不必太擔心。航母艦隊戰術「非常、非常複雜,需要時間,不是說有了航母,有了飛機,就有用處」。就像美國使用航母已經超過75年,可是各種戰術「至今仍在繼續演進」。
所以發展制海權只是一種觀念,要實現這個觀念,卻不是一蹴可及,中共雖然投入許多資源去建造航母,但真正能夠運用去主導或支配海權,恐怕還是遙不可及的事。
●中共海洋戰略轉向所造成的碰撞
就因前述兩個戰略觀所呈現的問題,在中共的實力原則還無法實現掌控制海權的情況下,卻已引發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快速改變它在東亞的戰略構想。
其實,美國對東亞戰略的新構想從冷戰結束後就已經開始,1990年代美國推行「戰略東移」的戰略之後,美國已經把具攻擊性核潛艇的力量部署進行大規模調整。一是將潛艇部署重點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將60%的潛艇部署在太平洋,只在大西洋保留40%的潛艇。這和冷戰時期美軍潛艇的部署分佈完全相反。美軍潛艇部署的這一變化,折射出美國軍事防禦重點的轉移。
另一個是在關島和夏威夷增加潛艇部署。按計劃美國將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增加一艘核潛艇,從而使部署在這裡的潛艇總數增加到18艘。而美軍部署在關島的核潛艇將從目前的3艘增加到10艘。針對這一部署趨勢,國際安全專家普遍相信太平洋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戰場。
雖然美國「戰略東移」的趨勢並未停止,但過去美國很少在中共的近海區域直接進行軍事大動作,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後,中共與美國之間的實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間不斷宣揚美、中G2格局已經形成之時,更加深美國對中共在海上崛起的疑慮。一些美國專家就擔心,如果美國航母不能自由進入中共近海,美軍將來在東亞海上的行動就要受制於中共,這直接威脅到美國對西太平洋海域的控制權。
為此,2010年7月22-25日美韓在黃海舉行首度的聯合軍演,美國原先預定把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入黃海演習,在中共抗議之後雖然美國把演習的範圍分散到日本海,但美國藉由這次演習遏制中共北海艦隊向北冰洋擴展的企圖就相當明顯。如果中共的北海艦隊無法跨出黃海,他們想向遠洋擴展的想定,只會是一種海市蜃樓,難以實現。
同樣的,在南海方面,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越南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上就說,和平解決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爭端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8月 11日開始,美國和越南也在南海舉行為期一週的聯合海軍演習。9月24日在紐約舉行的美國與東協10國領袖高峰會中,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宣稱:「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美國與亞洲人民及未來利害攸關。我們需要與亞洲國家建立夥伴關係」。美國並與東協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海上安全、自由航行的重要性,並對中共發出強硬信息,要求保證中共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的航行自由。
從2010年7月以後,美國高調強化在南海的利益,其間並沒有偶發的衝突事件引爆,美國又所為何事?顯然是有意遏制中共南海艦隊推向印度洋的戰略構想,如果南海出現「多事之秋」,中共南海艦隊想要跨向印度洋的野心,必然會受到牽制。
從美國在黃海和南海項莊舞劍的用意,那麼再檢視9月份中共與日本所出現的「釣魚台事件」,那麼就應該是同理可證了。過去一段時間,日本在南端的沖之鳥島舉行軍事演習,有意擴充管理與那國島台灣方面的防空識別區,外加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美日將在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11月抵日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後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演練奪回釣魚台群島的作戰計畫,目的具有強烈牽制中共的用意。
從美國在黃海、東海、南海大動作舉行聯合軍演來看,美中在東亞海域上的碰撞,2010年或許只是一個開端。美國為了遏止中共在海洋戰略上的擴張,未來美國把東亞海域裂解成「碎片化」的「三個海洋的戰爭」,應該是可以預測的趨勢。
(本文刊登在「展望與探索」月刊,2010年10月號,第8卷、第10期)
2010年9月7日,一艘大陸籍漁船在釣魚台海域與兩艘日本巡邏船相撞,大陸船長遭到日本法院判決延長拘留。中共總理溫家寶出面嚴詞抨擊日方,要求日方負起全部責任,並無條件釋放船長,否則將對日本進行報復。9月25日,日本政府態度軟化,終於釋放大陸船長,然而中共的動作並未就此停止,還進一步要求日方道歉賠償,這項要求立即遭到日本政府拒絕,讓兩國的外交危機頓時升高。
這一次中共與日本所發生的「釣魚台事件」,若由最近美國整個東亞戰略的轉變來看,顯然並非是單一事件。從2010年7月開始,美國與南韓軍隊在黃海舉行一連串的聯合軍演,8月11日美國與越南軍隊也在南海舉行為期一週的聯合軍事演習,兩次的聯合軍演,加上這一次發生在東海的「釣魚台事件」,以及後續美日也將在釣魚台列嶼附近進行聯合軍演,顯然美國已經在黃海、東海和南海三個海域找到南韓、日本與越南做為代理人,讓他們分別在鄰接中共的海域採取強力的戰略壓制行動,整個東亞的戰略情勢未來勢必也將演化黃海、東海與南海等「三個海洋的戰爭」。
東亞地區會出現此一變局,顯然是美國衝著中共海洋戰略的調整而來,那麼中共海洋戰略的轉向為何會造成美中的強烈戰略碰撞,確實值得討論。
●冷戰以後中共海洋戰略的想定
從1993年中國軍委會副主席劉華清提出「遠洋戰略構想」之後,中共即積極改變過去海洋戰略的假定,並且不斷的從事由近海防禦跨向遠洋防禦的戰略部署。劉華清當時的說法是:「近海是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海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的國際海洋法,中國可以劃定30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管轄海域,這些海域和大陸架,構成了中國海洋國土」。這項構想被提出之後,1990年代中期開始,中共即不斷派遣潛艇試探性的從第一島鏈跨越到第二島鏈,而且還積極的在周遭海域從事海洋調查活動。
隨著中共遠洋戰略構想的出台,進入21世紀前10年,有關中共如何發展新的遠洋戰略,即不斷有新構想推出,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戰略構想:
一、面向三大洋,實現跨洋作戰的能力。
所謂三大洋,指的是北冰洋、太平洋與印度洋。中國大陸內部近年來不斷的有人主張,中共應該強化現有三大艦隊跨洋作戰的能力,讓北海艦隊有能力推向北極地區的北冰洋進行作戰,部署在東海地區的東海艦隊則應該有能力前進太平洋,部署在南海的南海艦隊,也必須有能力向印度洋海域發展。這就是所謂面向三大洋,實現三大艦隊跨洋作戰能力的想定。
在這項想定之下,2008年12月中共派遣三艘艦艇赴亞丁灣加入全球緝捕索馬利亞海盜行列,這一次行動一直被大陸軍事專家看成是解放軍實現跨洋作戰的起步。
二、與美國「劃洋而治」,實現分享太平洋海權的戰略目標。
這是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基廷( Adm. Timothy J. Keating )在一次訪問中國大陸時,解放軍將領曾經向基廷所提出的建議。解放軍的建議是希望在反恐時代,中共可以分擔更多的責任,所以期望中、美兩國能夠「劃洋而治」,分管東、西太平洋。
中共將領的提議在美國內部引起爭辯。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一些親中的官員欣然贊同,但國防官員則強烈反對,指這種做法將鑄成大錯,等於讓中共有機會稱霸西太平洋,這不只侵蝕美國在此一地區的聯盟基礎,也可能威脅西太平地區重要航道的安全。
雖然這項建議並未被美國所接受,但中共逐鹿太平洋的企圖心已經暴露無遺,這對美國防衛太平洋的信念更為增強。
三、發展航空母艦,強化遠洋作戰能力。
中共有意發展航空母艦的企圖,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是從傳言到逐漸被中共專家所證實。2009年11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訪問中共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時,他就已經間接證實這項說法。
錢利華當時的說法主要有:「那些擁有十個以上航母戰鬥群、有著戰略軍事目標的大國海軍,與僅有一、兩艘航母、用於近海防禦的國家海軍有著不同目的」、「即便有一天我們擁有了一艘航母,也與別的國家不同,我們不會將其用於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響力」,他並聲稱「台灣的分離主義」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
《金融時報》還報導指稱,錢利華少將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權這樣做。如果中國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世界不應對此感到意外,但中國將僅把這種軍艦用於近海防禦。報導並據此認為,此一消息是「中國暗示,它已決定建造並部署其第一艘航空母艦」。
一般認為,唯有中共建造出航母戰鬥群,共軍才會真正建構出跨向北冰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等遠洋作戰的能力,讓中共海軍不會繼續成為停留在「內海」的「困龍之師」。
四、突破C形包圍,改變中美軍事不均衡的戰略態勢。
2010年以來美國對中共採取「C形包圍」,實現「亞洲版北約」的概念,已經廣為中共軍事專家所接受,大陸坊間更有專家出版《C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專書,宣揚美國對中共新的圍堵戰略。
特別是在2010年中以後,C形包圍的概念更深植人心,中共軍事專家相信美國透過美越建交15周年,在南海地區舉行美越聯合軍演;借助「天安艦事件」,美韓在黃海舉行聯合軍演,用以鞏固美韓同盟;抑制日本美軍基地搬遷等,逐步形成「南北圍堵」中共的態勢,這也是C形包圍的主要戰略構圖。
為了突破美國的C形包圍,大陸軍事專家倪樂雄認為:「儘管近期中美大規模衝突不會出現,但任何衝突在跨入戰爭前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假想敵。我還是堅決主張中國要有強大的海軍,在南海保持威懾,才能改變中美軍事不均衡的戰略態勢,鞏固中國海疆」。
從上述四種新的海洋戰略構想來看,中共軍事專家普遍認定儘管東亞戰略情勢有所轉變,但中共仍然需要維持向遠洋擴展的戰略,才能讓中國大陸不會繼續處於挨打的局面。
●中共的海權觀及其問題
當然,討論中共遠洋戰略能否實現,有必要從中共「制海權」的觀念談起。「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依照「百度」的解釋,它是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海區的控制權。而由張煒所主編的「國家海上安全」一書中,對「海上安全」概念的解釋是,行為主體是國家,國家從根本上主導和支配海上安全實踐,調動一切國家資源和手段實踐海上安全的能力。
所以,不管是「制海權」或「海上安全」的控制權,一個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主導或支配海洋,這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海權國家的主要因素。這方面的主張最早是由美國的海軍專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所提出,馬漢認為海權對一個國家力量最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馬漢提出的海權觀念不只影響後來美國海洋戰略的制定,中國大陸的許多專家也據此提出各種海權觀,所以冷戰後中共不斷的思考遠洋戰略,其實也是意圖掌控制海權的觀念所影響。
然而,中共想要掌控制海權最大的問題又在哪裡呢?主要問題有二:
一是中共透過遠洋戰略的構想企圖掌控制海權,必然碰撞美國在東亞的利益,所以從2010年7月以後,美國聯合盟國在中共周邊海域進行聯合軍演,就是意圖把中共想要對外擴張的海洋戰略,重新把它壓縮回到中共的近海。所以野心太大的海洋戰略構想,容易形成類似「安全困境」的問題,引起遭到威脅的周邊國家群起攻之。
二是中共發展遠洋戰略的實力原則問題。就以發展航空母艦戰鬥群為例,美國海軍軍令部長羅格海(Gary Roughead)就說,很多人關切中共發展航母戰力,不過「現實是要熟練運用航母戰鬥群的各種戰術,需要很多年」。所以各國也不必太擔心。航母艦隊戰術「非常、非常複雜,需要時間,不是說有了航母,有了飛機,就有用處」。就像美國使用航母已經超過75年,可是各種戰術「至今仍在繼續演進」。
所以發展制海權只是一種觀念,要實現這個觀念,卻不是一蹴可及,中共雖然投入許多資源去建造航母,但真正能夠運用去主導或支配海權,恐怕還是遙不可及的事。
●中共海洋戰略轉向所造成的碰撞
就因前述兩個戰略觀所呈現的問題,在中共的實力原則還無法實現掌控制海權的情況下,卻已引發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快速改變它在東亞的戰略構想。
其實,美國對東亞戰略的新構想從冷戰結束後就已經開始,1990年代美國推行「戰略東移」的戰略之後,美國已經把具攻擊性核潛艇的力量部署進行大規模調整。一是將潛艇部署重點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將60%的潛艇部署在太平洋,只在大西洋保留40%的潛艇。這和冷戰時期美軍潛艇的部署分佈完全相反。美軍潛艇部署的這一變化,折射出美國軍事防禦重點的轉移。
另一個是在關島和夏威夷增加潛艇部署。按計劃美國將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增加一艘核潛艇,從而使部署在這裡的潛艇總數增加到18艘。而美軍部署在關島的核潛艇將從目前的3艘增加到10艘。針對這一部署趨勢,國際安全專家普遍相信太平洋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戰場。
雖然美國「戰略東移」的趨勢並未停止,但過去美國很少在中共的近海區域直接進行軍事大動作,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後,中共與美國之間的實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間不斷宣揚美、中G2格局已經形成之時,更加深美國對中共在海上崛起的疑慮。一些美國專家就擔心,如果美國航母不能自由進入中共近海,美軍將來在東亞海上的行動就要受制於中共,這直接威脅到美國對西太平洋海域的控制權。
為此,2010年7月22-25日美韓在黃海舉行首度的聯合軍演,美國原先預定把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入黃海演習,在中共抗議之後雖然美國把演習的範圍分散到日本海,但美國藉由這次演習遏制中共北海艦隊向北冰洋擴展的企圖就相當明顯。如果中共的北海艦隊無法跨出黃海,他們想向遠洋擴展的想定,只會是一種海市蜃樓,難以實現。
同樣的,在南海方面,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越南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上就說,和平解決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爭端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8月 11日開始,美國和越南也在南海舉行為期一週的聯合海軍演習。9月24日在紐約舉行的美國與東協10國領袖高峰會中,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宣稱:「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美國與亞洲人民及未來利害攸關。我們需要與亞洲國家建立夥伴關係」。美國並與東協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海上安全、自由航行的重要性,並對中共發出強硬信息,要求保證中共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的航行自由。
從2010年7月以後,美國高調強化在南海的利益,其間並沒有偶發的衝突事件引爆,美國又所為何事?顯然是有意遏制中共南海艦隊推向印度洋的戰略構想,如果南海出現「多事之秋」,中共南海艦隊想要跨向印度洋的野心,必然會受到牽制。
從美國在黃海和南海項莊舞劍的用意,那麼再檢視9月份中共與日本所出現的「釣魚台事件」,那麼就應該是同理可證了。過去一段時間,日本在南端的沖之鳥島舉行軍事演習,有意擴充管理與那國島台灣方面的防空識別區,外加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美日將在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11月抵日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後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演練奪回釣魚台群島的作戰計畫,目的具有強烈牽制中共的用意。
從美國在黃海、東海、南海大動作舉行聯合軍演來看,美中在東亞海域上的碰撞,2010年或許只是一個開端。美國為了遏止中共在海洋戰略上的擴張,未來美國把東亞海域裂解成「碎片化」的「三個海洋的戰爭」,應該是可以預測的趨勢。
(本文刊登在「展望與探索」月刊,2010年10月號,第8卷、第10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