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國內現今的反恐作為,因前總統藤森壓迫人權罪行一一公布後,已大幅改善以往的強勢姿態,目前的恐怖組織活動相較於二十世紀末,已大幅減少,但流血衝突 仍時有所聞,深究其恐怖活動難消弭主因,多出於社會資源不均與強權獨裁;秘魯著名經濟學家赫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去年即帶領一場捍衛原住民權益的抗爭,因亞馬遜一帶部落憂心總統賈西亞(Alan Garcia)大肆開發部落資源而爆發流血衝突,超過三十人在抗爭中遭到槍殺,也讓秘魯民眾恐懼,藤森執政時期的恐怖統治,是否將再度出現?
秘魯恐怖主義的源起
秘魯於一八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脫離殖民,宣告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一八三五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成為「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一八七九年,「秘魯│ 玻利維亞聯邦」為了爭奪太平洋資源與智利爆發戰爭,但是不幸於一八八四年戰敗,在割讓沿海省份後各自獨立。然而再度獲得獨立之後的秘魯並未就此平靜,政治 腐化與經濟衰退,讓秘魯成為拉丁美洲恐怖組織的溫床。
秘魯與多數拉美國家一樣,政局面臨軍人干政與獨裁的問題。二次大戰之後,秘魯誕生十名軍人總統,其中就有七名靠軍事政變奪權。但是這些軍事領導者多數不擅 治國,導致內政管理不善,衍生社會問題重重;在經濟上,秘魯亦面臨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統計,秘魯全國最富有的百分之二十人口平均消 費,為最貧窮的百分之二十人口九點一六倍,秘魯的豐富天然資源,卻是掌握在這些富人手中。在政治長期動盪、社會資源嚴重分配不均情況下,注定恐怖主義從此 在秘魯蔓延;一九五九年卡斯楚領導古巴革命成功,在古巴建立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後,民族革命運動在拉美各國高漲,更進入了拉美游擊隊的活躍時期。 秘魯也出現了「光明之路」與「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兩個惡名昭彰的恐怖組織,從此成為秘魯揮之不去的夢魘。
「光明之路」(西班牙語為Sendero Luminoso SL)創辦人古斯曼(Abimael Guzman)原為大學哲學教授,同時也是秘魯共產黨的領導人之一。古斯曼在一九六○年代初期訪問中國大陸,並依據毛澤東的革命經驗修改他的改革理論。返 國後開始鼓吹受壓迫者要群起反抗,為所有秘魯人開創新社會,「光明之路」以安地斯山區與亞馬遜貧困地區為根據地向外擴張,其成員主要來自秘魯最貧窮、最下 層的農民或山區居民。由於主張以農民革命推翻秘魯政府,並且將富人財富分給窮人,因而獲得許多貧窮民眾支持。
「光明之路」規模最大時成員高達三萬人、控制秘魯全國四分之一的地區,部份偏遠地區的政府甚至被「光明之路」的人民委員會所取代。「光明之路」在一九八○ 年開始發動人民戰爭,為奪取政權製造上萬次血腥暴力攻擊活動,不論是政府官員或是平民均成為攻擊目標。在為期二十年的內戰中,近七萬人因此喪命,其中超過 半數為「光明之路」所為,造成秘魯經濟損失高達兩百五十億美元;該組織因而被秘魯與美國國務院列為恐怖組織。
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西班牙文為Movimiento Revolucionario Tupac Amaru MRTA)成立於一九八四年。這個左派游擊隊以十八世紀南美洲反抗西班牙暴政的原住民英雄為名,為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運動組織,早期領導者為坎波斯 (Victor Polar Campos),他在一九九二年遭到逮捕後,改由卡托利尼(Nestor Cerpa Cartolini)領導。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同樣以殺害平民與政府官員、綁架、汽車炸彈攻擊作為主要攻擊手段,不過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以城市作 為游擊戰的主戰場。根據秘魯真相委員會調查,大約有一萬秘魯人遭到這個組織所殺害。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十四名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恐怖分子趁著日本駐秘魯大使館舉行日本天皇六十五歲誕辰的機會,佔領了日本大使館,同時挾持了六百 名來賓作為人質。這些恐怖分子要求釋放他們在獄中的戰友,但是秘魯政府拒絕與恐怖分子妥協,從此與秘魯軍警展開長達四個多月的對峙。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 日,秘魯特種部隊展開強勢攻堅行動,擊斃大使館內所有恐怖分子後,化解這場人質危機,此次行動也被各國喻為「完美」的攻堅模式。至今,杜巴克•阿馬魯革命 運動恐怖分子仍被歐盟、美國與秘魯列為恐怖組織。
反恐政策與實際效果
日本裔的藤森謙也(Alberto Fujimor)在一九九○年當選秘魯總統之後,利用掌握國會多數優勢與美國的協力支持,開始推行更強硬的打擊恐怖主義措施。秘魯國會在一九九二年通過 「反恐法案」(Anti-terrorist Law 24745),賦與秘魯軍警更大的權力打擊國內恐怖組織與相關活動。同時為了杜絕武裝游擊隊利用偏遠地區作為根據地,秘魯政府動員郊區民眾,將其武裝起 來,透過組織自衛隊模式打擊恐怖主義。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秘魯在反恐上最主要的盟友;一方面,美國國內的毒品主要來自於鄰近的拉丁美洲,毒品貿易更是拉丁美洲地區恐怖組織的主要經費來源;二 方面,美國擔心拉丁美洲地區的恐怖組織向美國滲透,伺機發動恐怖攻擊。基於上述理由,美國長期提供秘魯這個飽受恐怖主義困擾的國家在掃毒與反恐方面所需的 協助。美國政府先後透過「安地斯方案」(Andean Initiative)與「哥倫比亞計畫」(Plan Colombia),投注大筆經費協助拉丁美洲打擊毒品與恐怖主義。儘管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大幅減少對拉丁美洲的經濟援助,但是美國對秘魯的援助卻有增無減。
結語
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拉丁美洲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措施,然而經過時間證明,這項經濟措施並未改善該地區的貧富差距問題,反而導致貧富差 距日益擴大,秘魯也同樣深受其害,使得左派恐怖組織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因此,強勢打擊恐怖主義,畢竟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唯有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與維持 社會平等,才是真正消弭恐怖主義溫床的方法。
秘魯恐怖主義的源起
秘魯於一八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脫離殖民,宣告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一八三五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成為「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一八七九年,「秘魯│ 玻利維亞聯邦」為了爭奪太平洋資源與智利爆發戰爭,但是不幸於一八八四年戰敗,在割讓沿海省份後各自獨立。然而再度獲得獨立之後的秘魯並未就此平靜,政治 腐化與經濟衰退,讓秘魯成為拉丁美洲恐怖組織的溫床。
秘魯與多數拉美國家一樣,政局面臨軍人干政與獨裁的問題。二次大戰之後,秘魯誕生十名軍人總統,其中就有七名靠軍事政變奪權。但是這些軍事領導者多數不擅 治國,導致內政管理不善,衍生社會問題重重;在經濟上,秘魯亦面臨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統計,秘魯全國最富有的百分之二十人口平均消 費,為最貧窮的百分之二十人口九點一六倍,秘魯的豐富天然資源,卻是掌握在這些富人手中。在政治長期動盪、社會資源嚴重分配不均情況下,注定恐怖主義從此 在秘魯蔓延;一九五九年卡斯楚領導古巴革命成功,在古巴建立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後,民族革命運動在拉美各國高漲,更進入了拉美游擊隊的活躍時期。 秘魯也出現了「光明之路」與「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兩個惡名昭彰的恐怖組織,從此成為秘魯揮之不去的夢魘。
「光明之路」(西班牙語為Sendero Luminoso SL)創辦人古斯曼(Abimael Guzman)原為大學哲學教授,同時也是秘魯共產黨的領導人之一。古斯曼在一九六○年代初期訪問中國大陸,並依據毛澤東的革命經驗修改他的改革理論。返 國後開始鼓吹受壓迫者要群起反抗,為所有秘魯人開創新社會,「光明之路」以安地斯山區與亞馬遜貧困地區為根據地向外擴張,其成員主要來自秘魯最貧窮、最下 層的農民或山區居民。由於主張以農民革命推翻秘魯政府,並且將富人財富分給窮人,因而獲得許多貧窮民眾支持。
「光明之路」規模最大時成員高達三萬人、控制秘魯全國四分之一的地區,部份偏遠地區的政府甚至被「光明之路」的人民委員會所取代。「光明之路」在一九八○ 年開始發動人民戰爭,為奪取政權製造上萬次血腥暴力攻擊活動,不論是政府官員或是平民均成為攻擊目標。在為期二十年的內戰中,近七萬人因此喪命,其中超過 半數為「光明之路」所為,造成秘魯經濟損失高達兩百五十億美元;該組織因而被秘魯與美國國務院列為恐怖組織。
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西班牙文為Movimiento Revolucionario Tupac Amaru MRTA)成立於一九八四年。這個左派游擊隊以十八世紀南美洲反抗西班牙暴政的原住民英雄為名,為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運動組織,早期領導者為坎波斯 (Victor Polar Campos),他在一九九二年遭到逮捕後,改由卡托利尼(Nestor Cerpa Cartolini)領導。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同樣以殺害平民與政府官員、綁架、汽車炸彈攻擊作為主要攻擊手段,不過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以城市作 為游擊戰的主戰場。根據秘魯真相委員會調查,大約有一萬秘魯人遭到這個組織所殺害。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十四名杜巴克•阿馬魯革命運動恐怖分子趁著日本駐秘魯大使館舉行日本天皇六十五歲誕辰的機會,佔領了日本大使館,同時挾持了六百 名來賓作為人質。這些恐怖分子要求釋放他們在獄中的戰友,但是秘魯政府拒絕與恐怖分子妥協,從此與秘魯軍警展開長達四個多月的對峙。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 日,秘魯特種部隊展開強勢攻堅行動,擊斃大使館內所有恐怖分子後,化解這場人質危機,此次行動也被各國喻為「完美」的攻堅模式。至今,杜巴克•阿馬魯革命 運動恐怖分子仍被歐盟、美國與秘魯列為恐怖組織。
反恐政策與實際效果
日本裔的藤森謙也(Alberto Fujimor)在一九九○年當選秘魯總統之後,利用掌握國會多數優勢與美國的協力支持,開始推行更強硬的打擊恐怖主義措施。秘魯國會在一九九二年通過 「反恐法案」(Anti-terrorist Law 24745),賦與秘魯軍警更大的權力打擊國內恐怖組織與相關活動。同時為了杜絕武裝游擊隊利用偏遠地區作為根據地,秘魯政府動員郊區民眾,將其武裝起 來,透過組織自衛隊模式打擊恐怖主義。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秘魯在反恐上最主要的盟友;一方面,美國國內的毒品主要來自於鄰近的拉丁美洲,毒品貿易更是拉丁美洲地區恐怖組織的主要經費來源;二 方面,美國擔心拉丁美洲地區的恐怖組織向美國滲透,伺機發動恐怖攻擊。基於上述理由,美國長期提供秘魯這個飽受恐怖主義困擾的國家在掃毒與反恐方面所需的 協助。美國政府先後透過「安地斯方案」(Andean Initiative)與「哥倫比亞計畫」(Plan Colombia),投注大筆經費協助拉丁美洲打擊毒品與恐怖主義。儘管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大幅減少對拉丁美洲的經濟援助,但是美國對秘魯的援助卻有增無減。
結語
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拉丁美洲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措施,然而經過時間證明,這項經濟措施並未改善該地區的貧富差距問題,反而導致貧富差 距日益擴大,秘魯也同樣深受其害,使得左派恐怖組織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因此,強勢打擊恐怖主義,畢竟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唯有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與維持 社會平等,才是真正消弭恐怖主義溫床的方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