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1月號
2010年10月6日,由台獨大老辜寬敏出錢成立的「新台灣國策智庫」,邀我去主持一場有關大陸對民進黨政策的討論會,兩個小時的討論會中,與會者包括智庫研究員、扁政府時代卸任的政務官,讓我普遍感覺到他們對大陸涉台事務的陌生,為了化解這種陌生的尷尬,最後大家取得一個小小的共識:我不認識你,你也不必然就認識我。意思是說,綠營的菁英雖然對大陸事務感到陌生,相信大陸也不必然就懂得民進黨。
這個結論遠的不說,就以9月17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接受台灣「蘋果日報」的訪問時說到:「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也不至於對ECFA的存廢進行公投」。她還說,五都選舉之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
這項談話其實很重要,但台灣的媒體似乎沒什麼重視,大陸的媒體也不當回事,特別是大陸國台辦的反應是懷疑蔡英文的說法是「選舉語言」,馬英九政府更質疑蔡英文的立場翻來覆去,讓人眼花撩亂。如果大陸和馬政府的反應真是這樣想的,那麼怎能肯定他們對民進黨就認識得清呢?這篇文章,我就先來討論這個問題吧。
●蔡英文為何這麼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的是,蔡英文這次的談話到底是說給誰聽?
要知道,蔡英文這次談話是接受台灣的「蘋果日報」訪問說出的,台灣的「蘋果日報」以八卦新聞為主,並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存在,所以它的讀者普遍是中性民眾,不會攪和到藍綠的對抗中。所以,蔡英文的用意,顯然是要說給中性選民聽的,她說若重新執政會延續前朝的政策,顯然是有意要安撫中間選民的心,避免五都選舉會在兩岸議題上成為政黨對決。
其次是,蔡英文為何這個時候說這樣的話?
其實,蔡英文接受「蘋果日報」訪問的時間是在9月17日以前,而9月12日正是兩岸簽署的ECFA生效日期,所以蔡英文選擇這個時間點談話,顯然是有意對ECFA生效以後民進黨的態度作個表態,不再讓選民感到模糊。
第三是,「前朝」是什麼意思?
蔡英文這次的談話中,最受質疑的是「前朝」是指哪一朝?是馬英九時代或是阿扁時代?這其實沒什麼好質疑的,以大陸來說,「前朝」絕不可能是指清朝,對台灣來說,「前朝」也不可能是指明朝。所以蔡英文講的「前朝」,無可置疑的當然是指馬英九時代。
既然如此,那蔡英文又為何不直接說是馬英九時代呢?這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如果蔡英文的說法是指馬英九時代,那是肯定馬政府跟大陸所簽訂的任何協議,為了避嫌,她只能模糊化的使用「前朝」來影射;其二是,馬英九的任期還有一年多,如果馬英九在未完的任期中,繼續跟大陸簽署其他有關統一的協議,蔡英文這時明白的說出「馬英九時代」,未來是否對這些協議也要「概括承受」,所以她必須使用模糊化的朝代指涉,避免民進黨重新執政以後難以轉圜。
●蔡英文在說什麼?
了解前述三項前提之後,我們有必要再理解蔡英文的說法是否是一項「選舉語言」?
事實上,從馬英九執政這兩年多以來,馬政府跟大陸所簽署的14項協議和ECFA,表面上是在「九二共識」之下所簽訂,但大陸方面一直不願意承認馬政府後面所加註的「一中各表」,讓「九二共識」的內涵變得有更多解釋的空間。上海交通大學林岡教授10月初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時,我就跟他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說,「九二共識」的內涵經過馬英九的執政以後,已經有了變化,大陸方面認為「九二共識」仍然代表「統一」,但馬政府已經界定為「不統」,既然「九二共識」在台灣的內涵已經變成「不統」,那民進黨為何不能「概括承受」在「不統」內涵之下的「九二共識」所簽訂的兩岸協議呢?這顯然也是蔡英文說願意「延續前朝政策」的主因。
當然,也許有許多人會找出理由反駁林岡教授的解釋,但我們也可以找出更多的說詞來支持林教授的說法。例如台灣的行政院長吳敦義2010年10月13日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台灣無法接受大陸「一中前提」下撤除飛彈的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應該不設前提與附加條件。
這裡要問的是,如果有一天兩岸簽訂撤除飛彈的協議排除「一中前提」,那麼「九二共識」是否也被排除「一中」的內涵?
另外,台灣的陸委會10月13日針對撤飛彈的反應也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政府在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為理念的大陸政策所獲致的成果」。
從以上兩項談話中,可以了解馬政府對「九二共識」已經逐步在排除「一中原則」,也認定「九二共識」隱含「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那麼現在馬政府的主張跟民進黨不接受統一的主張有何不同?既然現階段台灣藍綠對「九二共識」裡面所內涵的「不統」的意思越來越一致,那麼馬政府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簽訂的任何協議,民進黨當然可以接受。
●民進黨漸變的大陸政策
我上述的解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強詞奪理」,但如果我們來檢視這一年來民進黨已經在漸變的大陸政策,應該可以了解民進黨為何會接受兩岸協議。這裡我就舉9 月30日我幫台灣「旺報」所寫的一篇社評「大陸應該接受民進黨的轉變」中的一段話來說明,文章中我說到:民進黨的轉變並非是「假命題」,以今年以來民進黨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態度來看,就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意見,第一階段是在今年6月26日民進黨舉行10萬人反ECFA大遊行以前,可以說他們是抱持完全反對的態度。
第二階段是6月29日兩岸正式簽署ECFA之後,民進黨在各種場合中表白,不會以反ECFA做為年底五都選舉的主軸,而這一段期間,民進黨也確實很少再提出反ECFA的新說法。
第三階段則是9月17日蔡英文在接受媒體訪問中,更表示「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再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這種說法不就是說明民進黨若重新執政,將會接受ECFA與其他協議,也不必然會舉辦反ECFA公投。
以上的說法,必然會讓人訝異民進黨變化之快,大家也許會懷疑怎麼民進黨在三個月內對 ECFA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如果不是我們在前面討論到民進黨認定「九二共識」有新的內涵,民進黨絕不可能甘冒綠營群眾的反彈,輕易的改變過去號召群眾在街頭上反對ECFA的作法。
君不見,關在牢籠裡的阿扁,他在10月14日所寫的一篇「阿扁札記」就批評說:「竟然有政黨或候選人說地方選舉只談治理能力,不碰ECFA,這是大大有問題的」,阿扁還說,一年多來,綠營為了反對ECFA,不管是街頭的嗆聲,議場的抗爭,公投的推動,電視的辯論,本土媒體、社團;在野政黨都把ECFA講的很嚴重很恐怖,大家都認為ECFA萬萬簽不得,…如今ECFA不但簽了,也完成立法程序,並提前生效,但為了五都選舉,ECFA議題反而「船過水無痕」,連把五都選舉視作反ECFA的公投也不敢說出,「不是綠營主其事者對反ECFA缺乏信心,就是當初反ECFA是反假的」。
阿扁的這段批評頗有讓人似曾相似的感覺,他說到的「只談治理能力」、「反ECFA是反假的」等,都是我以前發表在中評月刊上的文章寫過的,民進黨人根本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說詞,顯然有人把中評月刊送給阿扁閱讀,他才會使用一些我說過的話來批評民進黨。
●民進黨如何解決「不獨」的問題
雖然阿扁的批評跟我的文章頗有雷同之處,但想必這也是許多深綠民眾最感憂慮的地方,所以民進黨如果能接受「九二共識」中「不統」的內涵,它也必須要解決「不獨」的問題,否則激起深綠群眾的大反彈,這將會成為毀滅民進黨的「深層炸彈」。
事實上,民進黨並沒有去解決「不獨」的問題,他們心裡其實很擔心深綠群眾的反彈,但也憂慮如果五都選舉擎起反ECFA的旗幟,可能造成政黨對決的惡果。這就正如我在2010年10月號中評月刊上所說的,這兩年多來馬英九的執政,已經把過去橫梗在台灣人民心目中的戰爭陰影給驅除,民進黨這時若過度的反對 ECFA,必然會喚起選民對戰爭的惡夢,國民黨只要在這方面繼續打出「戰爭牌」,民進黨想要五都全贏,恐怕只會夢幻一場。想想,如果不是阿扁在執政末期操弄兩岸的「戰爭邊緣」戰略,民進黨怎麼會在2008年之前的選舉連戰皆敗?阿扁沒有去反省過去失敗的原因,他這時批評民進黨不反ECFA,當然缺乏應有的正當性。
雖然如此,但民進黨也不得不去解決深綠群眾的憂慮,所以他們自己不說反ECFA,就找李登輝來說,從10月初開始,李登輝接連幫民進黨台南市後選人賴清德和新北市長候選人蔡英文站台助講,這就是民進黨為了解決不反ECFA,也尋求「不獨」困境所祭出的大旗。
怎麼說呢?如果大家不健忘,李登輝在執政時期,他對兩岸政策是採取「戒急用忍」的政策,所以讓他來說出反ECFA的主張,具有相當的正當性。而李登輝在 2005年開始跟阿扁反目以後,他也一再宣稱他不是「台獨」。例如2007年李登輝曾在接受台灣「壹週刊」的訪問時說,他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他還說想去大陸旅遊,「將五千年前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走一遍」。
從這裡可以看出,民進黨人繼續把李登輝搬上枱面助講,並非他能為民進黨拉到多少選票,而是民進黨為了解決他們沒法說出不想反ECFA的主張,同時也要解決「九二共識」被馬英九轉換成「不統、不獨」中「不獨」的困境,這樣蔡英文說出會接受前朝政策的說法,才不會顯現出其矛盾之處。
事實上,反ECFA和「不獨」還是有它的矛盾之處,但民進黨寧願把這裡面的矛盾全部丟給李登輝去承擔,他們反而可以找尋新的大陸政策,以因應2012年總統大選更艱困的選戰。
●民進黨如何因應2012的決戰
當然,很多人還是很好奇的想問,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之後,又將如何因應2012年總統選舉的大決戰?這裡我想先談的是,五都選舉絕非2012年大選的前哨戰,亦即,五都選舉的成敗不必然會影響到2012年的總統大選,怎麼說呢?
先來看,過去新黨趙少康說過最傳頌一時的「鐘擺理論」,這個理論似乎早就不靈了,國民黨在2008年以前的幾次選舉中連戰連勝,以及民進黨從去年以來各項選舉中一再勝選,都已經打破這個「鐘擺理論」的慣性,既然如此,如果五都選舉勝選的一方,為何又不能決定2012年的總統大選勝負呢?
要知道,過去幾次台灣的總統民選,大都是在意識型態上進行對決,也就是「台灣意識」vs.「中華意識」上的對抗,那是伴隨台灣民主化以後,在激進民主中所產生的台灣人民想要擺脫威權體制的內在想望,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台灣經濟衰退的夢魘,讓台灣人民對政治一再對抗的狂熱已經逐漸消退,這也是民進黨在反ECFA時動員群眾反抗的力量,已經不如以往的緣故。
民進黨當然知道這股力量衰退的原因,所以現在他們要思考2012年總統大選的關鍵決戰,絕非是繼續挑動意識型態的對決,反而必須在中性的路線中尋求再起的力量。
而這之中,馬英九其實走得比民進黨快,他從被民進黨界定為「終極統一」的路線,到現在無時無刻不聲明他是走「不統」的路線,如果民進黨還耽溺在「獨立」的路線,那麼五都選舉即使全勝,也不可能有實力去贏得2012年的總統大選。所以,民進黨如何從「獨立」,轉向到「不獨」,這是他們在五都選舉之後必須繼續思考的課題。
這是因為馬英九的「不統」,可以取得大陸當局與台灣人民相信他的政策不會走向獨立,但民進黨若主張「不獨」,又如何讓大家相信他們是真的不會尋求獨立,而且還能繼續為兩岸的和平共榮創造出貢獻,所以牽動「不統」、「不獨」的變數,最後還是決定在大陸的手中,不是民進黨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夠去打破這項牽制。
從這裡也可以思考到,大陸雖然有意跟民進黨交流,但從2009年初呂秀蓮表述願意去大陸訪問,卻遲遲無法成行,蔡英文也說過願意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跟大陸進行全方位的對話,但大陸當局卻一直沒有給予正面回應的主因。所以,蔡英文說五都選舉之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那麼民進黨如何從「獨」走向「不獨」,顯然才是「十年政綱」最需要解決的課題。
也就是,民進黨想要在重新執政以後,建立「穩定的兩岸關係」,他們必然要在「不獨」的解釋上,讓大陸當局與台灣人民相信它跟馬英九的「不統」是同義詞,沒有做好這項功課,民進黨想在2012年勝選,可以說還是緣木求魚。
●沒有「不獨」的民進黨如何勝選?
當然,如果民進黨沒有解決好「不獨」的問題,他們又將如何在2012年求得勝選?這顯然是要看新潮流系所埋下的伏兵,那就是林義雄這張牌。
林義雄這張牌被打出,是在今年7月民進黨全代會中出現,當時中評會主席陳金德曾提案邀請林義雄重新入黨,這是因為林義雄代表「清廉、本土、無私」的價值,所以陳金德認為應以林義雄作為五都選戰的領頭羊,這個提案獲得民進黨全體黨代表熱烈鼓掌無異議通過。
雖然林義雄至今還未重新入黨,但他過去走「苦行路線」,不在意識型態上與民進黨其他天王強碰,卻是他能夠維持在民進黨內「清流」的形象。既然林義雄沒有意識型態的問題,過去他又有家庭悲劇背負在身,那麼民進黨如果沒法解決「不獨」的問題,2012年由林義雄掛帥,民進黨不但可以免去國民黨在統獨意識上的追殺,林義雄「清廉」的形象,也可以擺脫受到國民黨打阿扁貪腐牌的糾纏,所以林義雄這樣一號人物,絕對是馬英九最可怕的敵人。
只是,如果林義雄出馬,又如何擺平蘇貞昌、蔡英文,或者是謝長廷可能拔劍再戰的意志呢?這一方面其實不用擔心,蘇貞昌與蔡英文如果雙贏,他們絕不可能落跑去參加2012年的總統大選,反之如果雙雙落選,那麼蘇貞昌等於被宣告政治生命結束,而蔡英文則必須花時間去韜光養晦,2016年以後才是她再起的機會。
從這裡可以看出,蔡英文「接受前朝政策」的談話,不僅是要解決民進黨未來走向「不獨」的伏筆,也為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之後,重新找尋一條大陸政策的改造之路。沒有這項改造工程,民進黨想重新贏回執政權,那只能是天方夜譚。
2010年10月6日,由台獨大老辜寬敏出錢成立的「新台灣國策智庫」,邀我去主持一場有關大陸對民進黨政策的討論會,兩個小時的討論會中,與會者包括智庫研究員、扁政府時代卸任的政務官,讓我普遍感覺到他們對大陸涉台事務的陌生,為了化解這種陌生的尷尬,最後大家取得一個小小的共識:我不認識你,你也不必然就認識我。意思是說,綠營的菁英雖然對大陸事務感到陌生,相信大陸也不必然就懂得民進黨。
這個結論遠的不說,就以9月17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接受台灣「蘋果日報」的訪問時說到:「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也不至於對ECFA的存廢進行公投」。她還說,五都選舉之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
這項談話其實很重要,但台灣的媒體似乎沒什麼重視,大陸的媒體也不當回事,特別是大陸國台辦的反應是懷疑蔡英文的說法是「選舉語言」,馬英九政府更質疑蔡英文的立場翻來覆去,讓人眼花撩亂。如果大陸和馬政府的反應真是這樣想的,那麼怎能肯定他們對民進黨就認識得清呢?這篇文章,我就先來討論這個問題吧。
●蔡英文為何這麼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的是,蔡英文這次的談話到底是說給誰聽?
要知道,蔡英文這次談話是接受台灣的「蘋果日報」訪問說出的,台灣的「蘋果日報」以八卦新聞為主,並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存在,所以它的讀者普遍是中性民眾,不會攪和到藍綠的對抗中。所以,蔡英文的用意,顯然是要說給中性選民聽的,她說若重新執政會延續前朝的政策,顯然是有意要安撫中間選民的心,避免五都選舉會在兩岸議題上成為政黨對決。
其次是,蔡英文為何這個時候說這樣的話?
其實,蔡英文接受「蘋果日報」訪問的時間是在9月17日以前,而9月12日正是兩岸簽署的ECFA生效日期,所以蔡英文選擇這個時間點談話,顯然是有意對ECFA生效以後民進黨的態度作個表態,不再讓選民感到模糊。
第三是,「前朝」是什麼意思?
蔡英文這次的談話中,最受質疑的是「前朝」是指哪一朝?是馬英九時代或是阿扁時代?這其實沒什麼好質疑的,以大陸來說,「前朝」絕不可能是指清朝,對台灣來說,「前朝」也不可能是指明朝。所以蔡英文講的「前朝」,無可置疑的當然是指馬英九時代。
既然如此,那蔡英文又為何不直接說是馬英九時代呢?這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如果蔡英文的說法是指馬英九時代,那是肯定馬政府跟大陸所簽訂的任何協議,為了避嫌,她只能模糊化的使用「前朝」來影射;其二是,馬英九的任期還有一年多,如果馬英九在未完的任期中,繼續跟大陸簽署其他有關統一的協議,蔡英文這時明白的說出「馬英九時代」,未來是否對這些協議也要「概括承受」,所以她必須使用模糊化的朝代指涉,避免民進黨重新執政以後難以轉圜。
●蔡英文在說什麼?
了解前述三項前提之後,我們有必要再理解蔡英文的說法是否是一項「選舉語言」?
事實上,從馬英九執政這兩年多以來,馬政府跟大陸所簽署的14項協議和ECFA,表面上是在「九二共識」之下所簽訂,但大陸方面一直不願意承認馬政府後面所加註的「一中各表」,讓「九二共識」的內涵變得有更多解釋的空間。上海交通大學林岡教授10月初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時,我就跟他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說,「九二共識」的內涵經過馬英九的執政以後,已經有了變化,大陸方面認為「九二共識」仍然代表「統一」,但馬政府已經界定為「不統」,既然「九二共識」在台灣的內涵已經變成「不統」,那民進黨為何不能「概括承受」在「不統」內涵之下的「九二共識」所簽訂的兩岸協議呢?這顯然也是蔡英文說願意「延續前朝政策」的主因。
當然,也許有許多人會找出理由反駁林岡教授的解釋,但我們也可以找出更多的說詞來支持林教授的說法。例如台灣的行政院長吳敦義2010年10月13日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台灣無法接受大陸「一中前提」下撤除飛彈的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應該不設前提與附加條件。
這裡要問的是,如果有一天兩岸簽訂撤除飛彈的協議排除「一中前提」,那麼「九二共識」是否也被排除「一中」的內涵?
另外,台灣的陸委會10月13日針對撤飛彈的反應也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政府在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為理念的大陸政策所獲致的成果」。
從以上兩項談話中,可以了解馬政府對「九二共識」已經逐步在排除「一中原則」,也認定「九二共識」隱含「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那麼現在馬政府的主張跟民進黨不接受統一的主張有何不同?既然現階段台灣藍綠對「九二共識」裡面所內涵的「不統」的意思越來越一致,那麼馬政府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簽訂的任何協議,民進黨當然可以接受。
●民進黨漸變的大陸政策
我上述的解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強詞奪理」,但如果我們來檢視這一年來民進黨已經在漸變的大陸政策,應該可以了解民進黨為何會接受兩岸協議。這裡我就舉9 月30日我幫台灣「旺報」所寫的一篇社評「大陸應該接受民進黨的轉變」中的一段話來說明,文章中我說到:民進黨的轉變並非是「假命題」,以今年以來民進黨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態度來看,就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意見,第一階段是在今年6月26日民進黨舉行10萬人反ECFA大遊行以前,可以說他們是抱持完全反對的態度。
第二階段是6月29日兩岸正式簽署ECFA之後,民進黨在各種場合中表白,不會以反ECFA做為年底五都選舉的主軸,而這一段期間,民進黨也確實很少再提出反ECFA的新說法。
第三階段則是9月17日蔡英文在接受媒體訪問中,更表示「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再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這種說法不就是說明民進黨若重新執政,將會接受ECFA與其他協議,也不必然會舉辦反ECFA公投。
以上的說法,必然會讓人訝異民進黨變化之快,大家也許會懷疑怎麼民進黨在三個月內對 ECFA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如果不是我們在前面討論到民進黨認定「九二共識」有新的內涵,民進黨絕不可能甘冒綠營群眾的反彈,輕易的改變過去號召群眾在街頭上反對ECFA的作法。
君不見,關在牢籠裡的阿扁,他在10月14日所寫的一篇「阿扁札記」就批評說:「竟然有政黨或候選人說地方選舉只談治理能力,不碰ECFA,這是大大有問題的」,阿扁還說,一年多來,綠營為了反對ECFA,不管是街頭的嗆聲,議場的抗爭,公投的推動,電視的辯論,本土媒體、社團;在野政黨都把ECFA講的很嚴重很恐怖,大家都認為ECFA萬萬簽不得,…如今ECFA不但簽了,也完成立法程序,並提前生效,但為了五都選舉,ECFA議題反而「船過水無痕」,連把五都選舉視作反ECFA的公投也不敢說出,「不是綠營主其事者對反ECFA缺乏信心,就是當初反ECFA是反假的」。
阿扁的這段批評頗有讓人似曾相似的感覺,他說到的「只談治理能力」、「反ECFA是反假的」等,都是我以前發表在中評月刊上的文章寫過的,民進黨人根本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說詞,顯然有人把中評月刊送給阿扁閱讀,他才會使用一些我說過的話來批評民進黨。
●民進黨如何解決「不獨」的問題
雖然阿扁的批評跟我的文章頗有雷同之處,但想必這也是許多深綠民眾最感憂慮的地方,所以民進黨如果能接受「九二共識」中「不統」的內涵,它也必須要解決「不獨」的問題,否則激起深綠群眾的大反彈,這將會成為毀滅民進黨的「深層炸彈」。
事實上,民進黨並沒有去解決「不獨」的問題,他們心裡其實很擔心深綠群眾的反彈,但也憂慮如果五都選舉擎起反ECFA的旗幟,可能造成政黨對決的惡果。這就正如我在2010年10月號中評月刊上所說的,這兩年多來馬英九的執政,已經把過去橫梗在台灣人民心目中的戰爭陰影給驅除,民進黨這時若過度的反對 ECFA,必然會喚起選民對戰爭的惡夢,國民黨只要在這方面繼續打出「戰爭牌」,民進黨想要五都全贏,恐怕只會夢幻一場。想想,如果不是阿扁在執政末期操弄兩岸的「戰爭邊緣」戰略,民進黨怎麼會在2008年之前的選舉連戰皆敗?阿扁沒有去反省過去失敗的原因,他這時批評民進黨不反ECFA,當然缺乏應有的正當性。
雖然如此,但民進黨也不得不去解決深綠群眾的憂慮,所以他們自己不說反ECFA,就找李登輝來說,從10月初開始,李登輝接連幫民進黨台南市後選人賴清德和新北市長候選人蔡英文站台助講,這就是民進黨為了解決不反ECFA,也尋求「不獨」困境所祭出的大旗。
怎麼說呢?如果大家不健忘,李登輝在執政時期,他對兩岸政策是採取「戒急用忍」的政策,所以讓他來說出反ECFA的主張,具有相當的正當性。而李登輝在 2005年開始跟阿扁反目以後,他也一再宣稱他不是「台獨」。例如2007年李登輝曾在接受台灣「壹週刊」的訪問時說,他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他還說想去大陸旅遊,「將五千年前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走一遍」。
從這裡可以看出,民進黨人繼續把李登輝搬上枱面助講,並非他能為民進黨拉到多少選票,而是民進黨為了解決他們沒法說出不想反ECFA的主張,同時也要解決「九二共識」被馬英九轉換成「不統、不獨」中「不獨」的困境,這樣蔡英文說出會接受前朝政策的說法,才不會顯現出其矛盾之處。
事實上,反ECFA和「不獨」還是有它的矛盾之處,但民進黨寧願把這裡面的矛盾全部丟給李登輝去承擔,他們反而可以找尋新的大陸政策,以因應2012年總統大選更艱困的選戰。
●民進黨如何因應2012的決戰
當然,很多人還是很好奇的想問,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之後,又將如何因應2012年總統選舉的大決戰?這裡我想先談的是,五都選舉絕非2012年大選的前哨戰,亦即,五都選舉的成敗不必然會影響到2012年的總統大選,怎麼說呢?
先來看,過去新黨趙少康說過最傳頌一時的「鐘擺理論」,這個理論似乎早就不靈了,國民黨在2008年以前的幾次選舉中連戰連勝,以及民進黨從去年以來各項選舉中一再勝選,都已經打破這個「鐘擺理論」的慣性,既然如此,如果五都選舉勝選的一方,為何又不能決定2012年的總統大選勝負呢?
要知道,過去幾次台灣的總統民選,大都是在意識型態上進行對決,也就是「台灣意識」vs.「中華意識」上的對抗,那是伴隨台灣民主化以後,在激進民主中所產生的台灣人民想要擺脫威權體制的內在想望,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台灣經濟衰退的夢魘,讓台灣人民對政治一再對抗的狂熱已經逐漸消退,這也是民進黨在反ECFA時動員群眾反抗的力量,已經不如以往的緣故。
民進黨當然知道這股力量衰退的原因,所以現在他們要思考2012年總統大選的關鍵決戰,絕非是繼續挑動意識型態的對決,反而必須在中性的路線中尋求再起的力量。
而這之中,馬英九其實走得比民進黨快,他從被民進黨界定為「終極統一」的路線,到現在無時無刻不聲明他是走「不統」的路線,如果民進黨還耽溺在「獨立」的路線,那麼五都選舉即使全勝,也不可能有實力去贏得2012年的總統大選。所以,民進黨如何從「獨立」,轉向到「不獨」,這是他們在五都選舉之後必須繼續思考的課題。
這是因為馬英九的「不統」,可以取得大陸當局與台灣人民相信他的政策不會走向獨立,但民進黨若主張「不獨」,又如何讓大家相信他們是真的不會尋求獨立,而且還能繼續為兩岸的和平共榮創造出貢獻,所以牽動「不統」、「不獨」的變數,最後還是決定在大陸的手中,不是民進黨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夠去打破這項牽制。
從這裡也可以思考到,大陸雖然有意跟民進黨交流,但從2009年初呂秀蓮表述願意去大陸訪問,卻遲遲無法成行,蔡英文也說過願意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跟大陸進行全方位的對話,但大陸當局卻一直沒有給予正面回應的主因。所以,蔡英文說五都選舉之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那麼民進黨如何從「獨」走向「不獨」,顯然才是「十年政綱」最需要解決的課題。
也就是,民進黨想要在重新執政以後,建立「穩定的兩岸關係」,他們必然要在「不獨」的解釋上,讓大陸當局與台灣人民相信它跟馬英九的「不統」是同義詞,沒有做好這項功課,民進黨想在2012年勝選,可以說還是緣木求魚。
●沒有「不獨」的民進黨如何勝選?
當然,如果民進黨沒有解決好「不獨」的問題,他們又將如何在2012年求得勝選?這顯然是要看新潮流系所埋下的伏兵,那就是林義雄這張牌。
林義雄這張牌被打出,是在今年7月民進黨全代會中出現,當時中評會主席陳金德曾提案邀請林義雄重新入黨,這是因為林義雄代表「清廉、本土、無私」的價值,所以陳金德認為應以林義雄作為五都選戰的領頭羊,這個提案獲得民進黨全體黨代表熱烈鼓掌無異議通過。
雖然林義雄至今還未重新入黨,但他過去走「苦行路線」,不在意識型態上與民進黨其他天王強碰,卻是他能夠維持在民進黨內「清流」的形象。既然林義雄沒有意識型態的問題,過去他又有家庭悲劇背負在身,那麼民進黨如果沒法解決「不獨」的問題,2012年由林義雄掛帥,民進黨不但可以免去國民黨在統獨意識上的追殺,林義雄「清廉」的形象,也可以擺脫受到國民黨打阿扁貪腐牌的糾纏,所以林義雄這樣一號人物,絕對是馬英九最可怕的敵人。
只是,如果林義雄出馬,又如何擺平蘇貞昌、蔡英文,或者是謝長廷可能拔劍再戰的意志呢?這一方面其實不用擔心,蘇貞昌與蔡英文如果雙贏,他們絕不可能落跑去參加2012年的總統大選,反之如果雙雙落選,那麼蘇貞昌等於被宣告政治生命結束,而蔡英文則必須花時間去韜光養晦,2016年以後才是她再起的機會。
從這裡可以看出,蔡英文「接受前朝政策」的談話,不僅是要解決民進黨未來走向「不獨」的伏筆,也為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之後,重新找尋一條大陸政策的改造之路。沒有這項改造工程,民進黨想重新贏回執政權,那只能是天方夜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