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戰爭---談中國大陸的稀土戰略與美日因應之道

前言

中國大陸與日本釣魚台爭端越演越烈,先是上演海上衝撞,造成中國大陸漁船船長被捕,接著爆發兩國之間的外交口水戰。最後,中國大陸使出殺手鐧要脅中斷稀土出口,由於中國大陸目前掌握97%全球稀土的供應,日本只好妥協放人,此舉也使得稀土議題從在國際社會發酵。在這此之前,相信許多人沒聽過「稀土」這個名詞,就算聽過,多數人也只知道它們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上難唸的17個化學元素。究竟何謂稀土,它們有何功用與戰略意義?



何謂稀土

稀土(rare earth)又稱之為「稀土金屬」,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d)、鏑(Dy)、鈥(Ho)、鉺(Er)、銩(Tm)、鐿(Yd)、鑥(Lu)、鈧(Sc)、釔(Y)等十七種金屬元素。稀土金屬能夠改善金屬材料的性能,提高鋼材的強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蝕性,所以被廣泛運用於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傳統製造業上。稀土也有「現代工業維生素」的美稱,高性能電池、電腦零件、精密儀器、磁浮列車,甚至於坦克、飛彈等精密武器製造過程中,都廣泛運用到稀土原料。因此,稀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石油,是工業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稀土」中的「土」字,實際上指的是罕見的化學元素,這是因為早年這些元素被發現時,由於開採不易,人們誤以為它們在地球上分佈量非常稀少。實際上,相較於其他貴重金屬,稀土在地殼內的含量相當高,最高的鈰是地殼中第25豐富的元素,比鉛的含量還要高,所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已經很少用「稀土金屬」來稱呼這些金屬礦物了。

全世界已知稀土礦總儲存量約9,000餘萬噸,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一大稀土生產國,稀土金屬儲存量至少占世界的70%,同時也是全世界唯一能夠供應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產量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山東、江西、廣東、新疆等地的礦區。美國稀土蘊藏量為全球第二位,儲存量約占12.5%,其他如俄羅斯、印度、南非、澳洲、加拿大、埃及、越南等國家也都有稀土的儲存量。

中國大陸稀土不具優勢

中國大陸雖然是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但是中國大陸的稀土產業卻不具競爭優勢:

雖然開採稀土改善了礦區居民的經濟狀況,但是卻因此產生過度開採,嚴重污染環境的生態問題。但是中共官方卻長期漠視此問題,英國《每日郵報》記者理查.瓊斯(Richard Jones)2010年初深入礦區採訪指出,礦場附近散落非法精煉廠,排放含放射性金屬釷的稀土,造成嚴重的工業污染災害。其中,以占稀土儲量80%的內蒙古包頭市受害最為慘重,由於礦場大量排放氟氣和粉塵,使得包頭市的打拉核上村成了癌症村,造成人畜大量死亡。

除此之外,由於開採過度導致供過於求,中國大陸出產的稀土只好遭到賤賣。在1990年至2005年間,中國大陸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10倍,但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每公斤價格僅有7至8元人民幣,甚至比豬肉價格還要便宜。儘管自1998年以來,中共商務部每年對稀土生產企業下達兩次稀土貿易出口配額命令。不過上有決策,下有對策,許多稀土提煉企業沒有出口資格,也會想辦法買到配額,再弄到一些國外訂單,聯合有資格的企業「混著」出口,甚至是直接繞過配額限制,直接走私出口。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說:「中國大陸的稀土過度開採,導致供過於求,人爲壓低稀土價格,造成中國大陸的稀土行業開始面臨利潤微薄的經營困境。」

中國大陸制定稀土發展戰略

為了預防日後可能造成的稀土資源短缺危機,許多工業大國早已擬定稀土發展與儲備戰略。1983年,日本發表了稀有礦産戰略儲備制度,在2006年時又將鉑、銦及稀土類三種資源納入儲備物件,這三項都是日本最頂尖的汽車、電子、資訊等産業急需的生產物資。日本稀土約有80%來自於中國大陸,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稀土遭到賤賣後,沒有稀土蘊藏量的日本,自然成為最大受益者。日本92%的稀土來自於中國大陸,但是日本並不急於使用,只用了總進口量的1/3用於生產,其餘與從中國大陸買來的煤炭貯存起來,作爲戰略儲備能源。稀土業界人士曾估計指出,日本儲備的稀土已夠日本本國使用40至50年。

美國也曾經是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不過也在1999年開始實行稀土管制措施。其主因為:一方面,稀土原礦中常含放射線物質,提煉過程中會對周遭環境造成汙染;二方面,既然有國外物美價廉的稀土,當然要停止開採自家的稀土,如同封存美國阿拉斯加的石油,作為戰略儲備用油一樣的策略。美國最大的稀土礦場-加州芒廷帕斯(Mount Pass)礦於2002年關閉後,轉而向中國大陸大量進口以充實美國的稀土戰略儲備。


事實上,稀土元素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戰略價值,早在鄧小平時期就有所體認,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曾說:「中東有石油,而中國有稀土!」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又稱為歐佩克)可以拿石油來大做文章,中國大陸當然也可以拿稀土來做文章,鄧小平指示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把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不過中國大陸基於發展經濟優先的作為下,依舊瘋狂開採與賤賣稀土,沒能把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

有感於此,中國大陸有識之士近年來也開始呼籲官方制定相關的稀土戰略作為因應。2009年9月1日,中共工業和信息技術部召開一場重要的會議,會中制定了《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和《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據參與此次會議的稀土礦業公司主管透露,官方除了將對稀土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標準外,還要求稀土生產商優先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然後才能用於出口。未來6年,中國大陸每年出口稀土配額的總量,將每年控制在3,5000噸以內。

2010年9月,中國大陸宣布下半年稀土出口額減少72%,約為8,000噸,而2009年同期出口額還多達28,500噸,2011年還將減少30%。中國大陸同時提高價格與15%至25%的出口稅額,這些舉動主要是為針對外國買家。中國大陸制定相關的稀土戰略,大致可以歸納出下列戰略動機:

在經濟上,稀土是生產電動車、智慧型手機、風力發電等熱門產業的關鍵性原料。雖然俄羅斯、印度、巴西、澳洲與美國等地生產的稀土,可在2014年前提供約5,000噸產量,但是5年內全球稀土需求預料會加倍到180,000公噸左右。除非國際企業能在其他地區獲得稀土原料,不然會有更多公司必須遷廠至中國大陸。所以中方管制稀土的用意,無非是希望跨國企業能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大陸,如此可以增加百萬的就業機會和財政稅收。

在軍事上,稀土也是軍備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飛彈、飛機等武器裝備都需要稀土元素,來製造耐熱電機與合金材料,精確導引武器也依賴稀土元素。因此,如同管制石油與鋼鐵一樣,由於中共軍需體系龐大,管制稀土出口除了能確保軍事需求外,也可以藉由管制稀土,箝制周邊沒有稀土生產國家在尖端軍事科技領域的發展。在亞洲,中國大陸與周邊許多國家存在著領土與領海的主權糾紛,由於這些周邊國家大多沒有出產稀土,所以稀土管制對鄰國的影響甚大。北京大學博士青岩在2008年9月撰寫的《中國應立即禁止稀土出口》一文指出,美國與日本如果沒有稀土,就無法生產精密的導引武器,中國大陸或許不應該去掐住別人的咽喉,但是也必須未雨綢繆,防止自己的咽喉被別人掐住。

在國際政治上,誰擁有能源誰就擁有影響力。波斯灣國家(中國大陸稱為海灣國家)雖然擁有全球40%的石油資源,獨立以來卻一直任由西方列強宰割,但是從1970年代起,開始懂得運用管制石油產量與出口等手段,來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發言權。所以中國大陸制定稀土發展戰略,美其名為「優化產業、保護資源」,實際上是要師法石油輸出國組織在能源議題上作文章,提高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與發言權。

由於中國大陸的稀土戰略可能導致經濟與軍事發展受限,所以歐美媒體自2009年起即不停地追蹤報導中國大陸稀土相關新聞,並強調管制稀土出口可能損害西方工業國家的戰略與經濟利益。事實上,早在2007年6月,美國與歐盟27國就中國大陸限制稀土出口的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訴訟。

2010年10月12日,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召集美、英、德、法、韓等各國駐華大使,要求中國大陸緩和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面對西方國家頻頻透過外交手段施壓,中國大陸稀土學會秘書長林志會明確地表示:「政府對於稀土領域的整治都不應該放鬆,更不應該在關鍵時期提高稀土的出口配額。」中共國家總理溫家寶表示,中國大陸絕對不會封鎖稀土市場,也沒有禁止稀土輸往日本,但是加以管制有其必要性。

美國多管齊下尋求解決之道

由於美軍現役的導引炸彈、夜視鏡及雷達等軍用系統及設備都廣泛使用中國大陸生產的稀有金屬,將導致美軍存在潛在的「脆弱性」。美國國會議員因而要求在2010財政年的《國家國防授權法案》附加了一份修正案,要求對全球稀土概況、國防體系對稀土資源的依賴態勢進行調查。美國國會研究處於2010年4月1日發表《國防供應鏈中的稀土原料報告》(Rare Earth Materials in the Defense Supply Chain),報告中列舉了幾個具體的武器系統,包括M-1A2艾步蘭(Abrams)戰車的導航系統;神盾級驅逐艦上的SPY-1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阿利柏克(Arleigh Burke)級神盾飛彈驅逐艦上的引擎都發現使用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稀土原料。

為了避免中國大陸限制稀土出口而阻礙民間企業與國防安全發展,美國早已開始尋找因應之道。美國軍工巨頭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宣布,將利用遙感技術來探查美國國內的稀土資源,希望能夠幫幫助政府制定一項長久的稀土資源開發戰略;美國Molycorperal公司計畫重開加州芒廷帕斯的稀土礦場。不過熟知美國稀土運作業界人士指出,重建美國的稀土供應鏈將等上15年,所以探勘稀土資源或是重開稀土礦場其實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為了解決燃眉之急,美國將轉向澳洲、俄羅斯等其他出產稀土的國家採購稀土。

日本尋求稀土供應多元化

由於日本高度仰賴來自於中國大陸稀土原料,光是豐田(Toyota)的電動車Prius每輛就需要使用10公斤的稀土,澳洲稀土礦業公司萊納斯(Lynas)指出,自中國大陸管制稀土出口以來,混合動力電池使用的氧化鑭,自第二季以來大漲逾5倍,現已漲至每公斤5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大陸宣布加緊管制稀土出口後,不僅使日本產業界嘩然失色,更因為攸關菅直人內閣的存亡,所以日本國會快速地通過應對方案。即便日本財政吃緊,日本國會還是於2010年10月26日立即通過了3,369億日元的追加預算案,專門用於和第三國合作開發稀土資源。

早在9月25日,外務大臣前原誠司與哈薩克(中國大陸稱為哈薩克斯坦)就稀土開發達成協議,過去一向被韓國獨享的哈薩克稀土,對日本也完全敞開了大門。經濟產業大臣大畠章宏表示:「將協助日本企業前往哈薩克和越南等國家開採稀土。」由於哈薩克擁有前蘇聯時代留下的大量鈾礦殘渣,可回收相當可觀的稀土數量。住友商事(Sumitomo)與哈薩克國營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成立合資企業,將合作從鈾礦中抽取稀土資源的商業活動,預計在2010年將生產3,000噸,相當於日本年進口量的1/10左右;東芝(Toshiba)集團也早在6月5日與Kazatomprom成立合資公司,東芝持有49%的股份。

2009年1月中旬,越南政府高官就曾向日本經濟產業副相吉川貴盛保證:「如果需要,日本可獲得穩定和長期的越南稀土供應。」因此,2010年10月28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參加在越南河內舉辦的第五屆東亞峰會之便,與越南總理阮晉勇就稀土供應達成協議。日越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日本將成為越南稀土勘探、開採等方面的合作夥伴。」預計從2012年起能夠投產供應日本稀土,能供應日本20年以上所需。而日本則以提供越南基礎建設技術,協助越南建設港灣、2座核能電廠,以及790億日元的對外援助優惠貸款作為回饋。

10月24日至26日,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中國大陸譯為辛哈)前往日本訪問,先後會晤天皇夫婦、首相菅直人、外務大臣前原誠司、經濟產業大臣大畠章宏與日本各主要政黨領導人,並與日本企業財團進行多場會談,日本與印度發表《面向未來10年日印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構想》。簡單而言,辛格此行之目的包括獲取日本提供核能技術保證、就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與日本展開合作,而身為全球第5大稀土生產國,印度以提供日本稀土作為報答條件。預計2011年起,每年能夠供應日本3,000至4,000噸稀土。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將也鼓勵企業前往外蒙古探勘稀土資源,同時也開始將目光轉向澳洲萊納斯稀土礦業公司身上,萊納斯礦業公司計劃從2011年下半年起開採西澳大利亞威爾德山(Mount Wild)礦的稀土,該公司也開始接洽歐洲與美國等國家的潛在客戶。

最後,是日本政界、商界與學界合作研究開發稀土替代品。其實在廢家電產品與廢汽車量等廢棄物中,除了能回收鐵跟銅等金屬外,也能取得稀有金屬。這些廢棄物即使外表乍看之下像是垃圾,但其實是一座座的「寶山」。自2007年起,日本政府投入70億日圓展開的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計劃。2010年10月8日菅直人內閣決定追加預算約5.1兆億日元開展稀土代替品開發計劃。目前東京大學與三菱財團綜合研究受日本政府委託,將進一步開發稀土回收利用的新技術。其他企業與學術機構也獲得日本政府補助,加緊開發稀土替代產品。



為確保中國大陸成為主要強權的地位,讓其他國家配合北京擬定的政策,取代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中國大陸似乎從管制稀土出口找到掐住其他國家發展的「死穴」。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大陸本身也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國,萬一其它國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國大陸將得不償失。例如《紐約時報》10月19日報導,中國大陸自9月下旬對日本禁運稀土後,近日已悄悄地將禁運範圍擴大至美國與歐盟,雖然中國大陸宣稱並無禁運或減少出口稀土之政策,但是以《華爾街日報》為首的歐美輿論,已開始批評中國大陸違反WTO協定,世界各國更可以對中國大陸關閉市場作為報復手段。

因此,如何善用稀土資源以遂行國家戰略,將考驗中國大陸戰略決策者的智慧。另一方面,面對這場稀土戰爭,台灣也應該徹底調查稀土在民間企業與國防體系中的倚賴程度,並加以分散稀土供應來源,以免也成為這波稀土戰爭的受害者。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2010年12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