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的推動下,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在華盛頓舉行會談,然而,以巴間長期以來的衝突、對峙與不信 任,造就雙方極深的憎恨與心理隔閡,想要藉此化解長久夙怨,還得面對許多複雜棘手的歷史與現實難題,這次和談的前景並不樂觀,短期內也難以達成共識,後續 效應值得國際關注。(編按)
月前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大力的推動下,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Mahmud Abbas)在華盛頓舉行了會談。這是雙方自二○○九年一月三日以軍發動「鑄鉛行動」以來,對哈瑪斯控制的迦薩地帶進行攻擊後雙方的首次面對面接觸。
在這次會談中,雙方同意未來的會晤將為兩週一次,並計畫在一年內完成所有關於雙方「核心問題」的談判。不久前雙方也「依約定」在耶路撒冷再度舉行為期兩天的直接談判,但並未宣布任何成果。
中斷了二十個月之久的以巴直接和談在美國奔走下終於得以重新啟動,並且再度吸引世人關注的眼光,也顯示美國對以巴雙方和談所施加的壓力「稍微」獲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世人也都心知肚明,充滿曲折坎坷的以巴和平進程,要獲得圓滿結果決非如此簡單。
以巴之間長期以來的衝突、對峙與不信任,造就雙方極深的憎恨與心理隔閡,而想要化這場夙怨,還得面對許多複雜棘手的歷史與現實難題。首先遇到的爭議,就是以色列屯墾區暫停開發的問題。
和談關鍵一,巴勒斯坦要求停建耶路撒冷囤墾區
以巴再啟和談,首先考驗即是雙方對於以色列興建屯墾區問題。在一九四八年的建國戰爭、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國先後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迦薩與耶 路撒冷東半部。並隨即在這些區域開闢了大量的屯墾區供猶太人居住。但此舉卻也造成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必須流浪在阿拉伯世界。這也是造成以巴之間深仇大恨的 最大原因。
二○○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以色列政府批准一項在東耶路撒冷吉洛(Gilo)地區擴建屯墾區的計畫,想當然爾,這一決定隨即遭到美國、歐洲、巴勒斯坦與聯 合國的強烈譴責。在各方壓力下,以國於一週後宣布,將擴建計畫凍結十個月,期間將不再批准新的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屯墾區建設專案,以利恢復與巴勒斯坦和平談 判的可能。
此一凍結禁令,確實為當時一觸即發的以巴關係與中東和平局勢帶來正面的效應。然而就在雙方對話重起的同時,這個凍結興建屯墾區的禁令也即將到期。對此, 巴勒斯坦已經多次明確表態警告,以色列必須在和平及屯墾計畫之間二選一;如果以色列恢復修建屯墾區,巴方將退出直接和談。
據以色列媒體指出,以國總理納坦亞胡在以巴會談中已明確告知阿巴斯,以方將在屯墾區限建令到期後恢復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建設活動。儘管以色列「強調」會在此一問題上「尋求有限度恢復的折衷方案」,但一般預料,巴方將不會接受以色列的「折衷安排」。
為使這次的「以巴和平談判」壽命能夠延續下去,中東問題四方會談(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已經不止一次呼籲以色列政府應該正視延長屯墾區限建禁令的重要性。但以國政府並沒有令人滿意的回應。
就如同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單寧(Robert Danin)所說的,以巴和談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就「屯墾區限建禁令期滿」的後續處置作為,此事若無法獲得圓滿解決,以巴和談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和談關鍵二,解除迦薩地帶的封鎖
由於自二○○六年起以色列即以國家安全為由,逐年強化對迦薩地區的封鎖行動。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迦薩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存的居民,其生活所需物資大多數都需仰賴外援。
多年來,此一嚴厲的封鎖,使該區原已艱困的生活雪上加霜。雖然以色列表面宣稱容許人道救援物資進入該區,然實際上許多食物、民生與醫療物資,甚至兒童教育所需要的紙張,都被冠以「能改變用途、威脅以色列安全」,進不了該地區。
二○一○年五月底,由六艘船隻組成的「自由船隊」,正準備運送國際救援物資前往迦薩走廊時,在公海上遭到以色列軍方的突襲,造成九名船上人員死亡。對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人道做法提出指控。
和談關鍵三,以色列的安全要求
另一方面,哈瑪斯組織向以色列進行火箭攻擊的舉動雖也違反了人道法,以國當然有權自衛,但以軍使用了不對稱武力、完全沒有必要的暴力來攻擊「自由船隊」, 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殘暴行為」,不能以安全或任何其他理由而加以正義化。況且,以色列對迦薩實施封鎖,是對巴勒斯坦民眾實施「集體懲罰」,也是不被國際法 允許與不合法的。因此,阿巴斯除要求以色列停止興建屯墾區外,也要求以方必須完全撤除對於迦薩地帶的封鎖。因為這些不合理的嚴格封鎖,已嚴重的加深了被佔 領地區原已艱困的生活條件。不過,以國至今對此要求似乎是無動於衷。
與巴勒斯坦的訴求不同,「安全」是以色列最看重的關鍵問題。以方一向堅持要求巴勒斯坦建國後必須徹底實現非軍事化、不能與伊朗或黎巴嫩什葉派民兵組織真主黨(Hezbollah)結盟、公開承認以色列為「猶太人國家」等,並且未來將在東部兩國接壤地帶設立軍事基地。
但這樣的條件,看在巴勒斯坦眼裡卻十分不是滋味。「非軍事化」的部分,也許還有討論的空間,但令巴勒斯坦無法接受的,是要承認以色列為「猶太人國家」,因為這等於否認以國境內約兩成非猶太人的生存空間,也將斷絕巴勒斯坦難民返回「歷史故土」的權利。
加上一向反對以巴和談的哈瑪斯組織,在以巴重啟和談之際,向以色列進行軍事攻擊,除了顯示巴勒斯坦內部對和談具有嚴重分歧外,也有違以色列要求的「安全」期望,這也是和平談判難有進展的一大隱憂。
以巴雙方各有壓力
很明顯地,以巴這次和平會談,外部的壓力全來自美國。由於歐巴馬總統急欲在中東和平進程上有所表現。因此,以巴雙方都不願意去承擔破壞和平談判進行的罵名,而得罪於歐巴馬。
在內部壓力而言,雖然阿巴斯警告退出和平談判,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也呼籲屯墾區居民要自制,但限建禁令到期後,其中一個定居點已經破土動工興建學校,居民並大肆慶祝限建令的解除。
納坦亞胡不肯低頭的原因在於,他所領導的右翼政團在國內面臨極大壓力,一旦妥協,內閣將馬上面臨垮台。就連納坦亞胡想要以「折衷方案」作為換取以巴和談 持續進行的可能政策,也隨即引來屯墾區居民強烈憤怒與不滿,右翼團體並揚言,如果不恢復屯墾區的建設許可,就把納坦雅胡趕下台。
而阿巴斯同樣承受來自國內極大的壓力。如果在談判過程中給予以色列過多讓步,全靠阿拉伯富有國家支持才勉強維繫國家運作的阿巴斯政府,將面對敵對派系哈瑪斯的猛烈指責,同時也將失去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民眾的支持,恐怕也難逃下台的命運。
結論
從這次談判的議題上不難看出,雙方仍存有重大分歧。納坦亞胡關心的是以色列的安全問題,要求阿巴斯應該先管好巴勒斯坦激進分子,讓以國可以不再擔心受到 恐怖襲擊。而阿巴斯則堅持,雙方會談應先就未來兩國的邊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進行討論。在雙方各不相讓之下,短期內恐難達成共識。
即使歐巴馬政府極盡所能的為以巴和談營造和諧、互信的氣氛,但外界其實已有定見,這次和談的前景並不樂觀。就像阿拉法特與拉賓雖然因為簽了「奧斯陸協議」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但世人期盼的以巴和平,最終卻仍以兵戎相見收場。
文:顏福順
本文刊登於2010年12月19日 青年日報 第3版
月前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大力的推動下,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Mahmud Abbas)在華盛頓舉行了會談。這是雙方自二○○九年一月三日以軍發動「鑄鉛行動」以來,對哈瑪斯控制的迦薩地帶進行攻擊後雙方的首次面對面接觸。
在這次會談中,雙方同意未來的會晤將為兩週一次,並計畫在一年內完成所有關於雙方「核心問題」的談判。不久前雙方也「依約定」在耶路撒冷再度舉行為期兩天的直接談判,但並未宣布任何成果。
中斷了二十個月之久的以巴直接和談在美國奔走下終於得以重新啟動,並且再度吸引世人關注的眼光,也顯示美國對以巴雙方和談所施加的壓力「稍微」獲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世人也都心知肚明,充滿曲折坎坷的以巴和平進程,要獲得圓滿結果決非如此簡單。
以巴之間長期以來的衝突、對峙與不信任,造就雙方極深的憎恨與心理隔閡,而想要化這場夙怨,還得面對許多複雜棘手的歷史與現實難題。首先遇到的爭議,就是以色列屯墾區暫停開發的問題。
和談關鍵一,巴勒斯坦要求停建耶路撒冷囤墾區
以巴再啟和談,首先考驗即是雙方對於以色列興建屯墾區問題。在一九四八年的建國戰爭、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國先後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迦薩與耶 路撒冷東半部。並隨即在這些區域開闢了大量的屯墾區供猶太人居住。但此舉卻也造成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必須流浪在阿拉伯世界。這也是造成以巴之間深仇大恨的 最大原因。
二○○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以色列政府批准一項在東耶路撒冷吉洛(Gilo)地區擴建屯墾區的計畫,想當然爾,這一決定隨即遭到美國、歐洲、巴勒斯坦與聯 合國的強烈譴責。在各方壓力下,以國於一週後宣布,將擴建計畫凍結十個月,期間將不再批准新的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屯墾區建設專案,以利恢復與巴勒斯坦和平談 判的可能。
此一凍結禁令,確實為當時一觸即發的以巴關係與中東和平局勢帶來正面的效應。然而就在雙方對話重起的同時,這個凍結興建屯墾區的禁令也即將到期。對此, 巴勒斯坦已經多次明確表態警告,以色列必須在和平及屯墾計畫之間二選一;如果以色列恢復修建屯墾區,巴方將退出直接和談。
據以色列媒體指出,以國總理納坦亞胡在以巴會談中已明確告知阿巴斯,以方將在屯墾區限建令到期後恢復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建設活動。儘管以色列「強調」會在此一問題上「尋求有限度恢復的折衷方案」,但一般預料,巴方將不會接受以色列的「折衷安排」。
為使這次的「以巴和平談判」壽命能夠延續下去,中東問題四方會談(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已經不止一次呼籲以色列政府應該正視延長屯墾區限建禁令的重要性。但以國政府並沒有令人滿意的回應。
就如同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單寧(Robert Danin)所說的,以巴和談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就「屯墾區限建禁令期滿」的後續處置作為,此事若無法獲得圓滿解決,以巴和談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和談關鍵二,解除迦薩地帶的封鎖
由於自二○○六年起以色列即以國家安全為由,逐年強化對迦薩地區的封鎖行動。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迦薩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存的居民,其生活所需物資大多數都需仰賴外援。
多年來,此一嚴厲的封鎖,使該區原已艱困的生活雪上加霜。雖然以色列表面宣稱容許人道救援物資進入該區,然實際上許多食物、民生與醫療物資,甚至兒童教育所需要的紙張,都被冠以「能改變用途、威脅以色列安全」,進不了該地區。
二○一○年五月底,由六艘船隻組成的「自由船隊」,正準備運送國際救援物資前往迦薩走廊時,在公海上遭到以色列軍方的突襲,造成九名船上人員死亡。對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人道做法提出指控。
和談關鍵三,以色列的安全要求
另一方面,哈瑪斯組織向以色列進行火箭攻擊的舉動雖也違反了人道法,以國當然有權自衛,但以軍使用了不對稱武力、完全沒有必要的暴力來攻擊「自由船隊」, 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殘暴行為」,不能以安全或任何其他理由而加以正義化。況且,以色列對迦薩實施封鎖,是對巴勒斯坦民眾實施「集體懲罰」,也是不被國際法 允許與不合法的。因此,阿巴斯除要求以色列停止興建屯墾區外,也要求以方必須完全撤除對於迦薩地帶的封鎖。因為這些不合理的嚴格封鎖,已嚴重的加深了被佔 領地區原已艱困的生活條件。不過,以國至今對此要求似乎是無動於衷。
與巴勒斯坦的訴求不同,「安全」是以色列最看重的關鍵問題。以方一向堅持要求巴勒斯坦建國後必須徹底實現非軍事化、不能與伊朗或黎巴嫩什葉派民兵組織真主黨(Hezbollah)結盟、公開承認以色列為「猶太人國家」等,並且未來將在東部兩國接壤地帶設立軍事基地。
但這樣的條件,看在巴勒斯坦眼裡卻十分不是滋味。「非軍事化」的部分,也許還有討論的空間,但令巴勒斯坦無法接受的,是要承認以色列為「猶太人國家」,因為這等於否認以國境內約兩成非猶太人的生存空間,也將斷絕巴勒斯坦難民返回「歷史故土」的權利。
加上一向反對以巴和談的哈瑪斯組織,在以巴重啟和談之際,向以色列進行軍事攻擊,除了顯示巴勒斯坦內部對和談具有嚴重分歧外,也有違以色列要求的「安全」期望,這也是和平談判難有進展的一大隱憂。
以巴雙方各有壓力
很明顯地,以巴這次和平會談,外部的壓力全來自美國。由於歐巴馬總統急欲在中東和平進程上有所表現。因此,以巴雙方都不願意去承擔破壞和平談判進行的罵名,而得罪於歐巴馬。
在內部壓力而言,雖然阿巴斯警告退出和平談判,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也呼籲屯墾區居民要自制,但限建禁令到期後,其中一個定居點已經破土動工興建學校,居民並大肆慶祝限建令的解除。
納坦亞胡不肯低頭的原因在於,他所領導的右翼政團在國內面臨極大壓力,一旦妥協,內閣將馬上面臨垮台。就連納坦亞胡想要以「折衷方案」作為換取以巴和談 持續進行的可能政策,也隨即引來屯墾區居民強烈憤怒與不滿,右翼團體並揚言,如果不恢復屯墾區的建設許可,就把納坦雅胡趕下台。
而阿巴斯同樣承受來自國內極大的壓力。如果在談判過程中給予以色列過多讓步,全靠阿拉伯富有國家支持才勉強維繫國家運作的阿巴斯政府,將面對敵對派系哈瑪斯的猛烈指責,同時也將失去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民眾的支持,恐怕也難逃下台的命運。
結論
從這次談判的議題上不難看出,雙方仍存有重大分歧。納坦亞胡關心的是以色列的安全問題,要求阿巴斯應該先管好巴勒斯坦激進分子,讓以國可以不再擔心受到 恐怖襲擊。而阿巴斯則堅持,雙方會談應先就未來兩國的邊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進行討論。在雙方各不相讓之下,短期內恐難達成共識。
即使歐巴馬政府極盡所能的為以巴和談營造和諧、互信的氣氛,但外界其實已有定見,這次和談的前景並不樂觀。就像阿拉法特與拉賓雖然因為簽了「奧斯陸協議」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但世人期盼的以巴和平,最終卻仍以兵戎相見收場。
文:顏福順
本文刊登於2010年12月19日 青年日報 第3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