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火式戰機 英國二戰救星

◎徐逸文/軍聞工作者
前言
  一九四○年,納粹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靠著BF-109戰機橫掃歐陸,無論法國、比利時還是荷蘭的空軍戰機,幾乎都在BF-109的優異性能與德軍飛官的精良戰技下成了活靶子,就連跨海來助陣的英國皇家空軍颶風戰機都不是對手。不過當戰無不克的鐵十字戰鷹們來到英倫海峽,準備替登陸英國的「海獅計畫」取得空權掩護時,BF-109卻首次在天空中棋逢敵手,那就是本文的主角,英國在二次大戰的代表性戰機:噴火式(Spitfire)戰機。發展過程
  噴火式最初是由超級馬林公司的工程師米契爾於一九三一年設計出的二二四號設計案,其與後來的噴火式同樣是單翼機,擁有全金屬應力蒙皮設計與一具老式的氣冷引擎,但皇家空軍顯然對於這架固定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不甚滿意,回頭採用雙翼的格鬥士戰機。
  不過在數年後,雙翼機已成為落伍機種,皇家空軍被迫再次尋求新型戰鬥機設計,這次超級馬林公司推出三○○號設計案,除了採用可收式起落架與橢圓形機翼之外,還採用了勞斯萊斯公司出產的PV-12液冷引擎(後來改稱著名的梅林引擎),並於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首飛,其性能遠超越了皇家空軍提出的要求,皇家空軍也於六月正式決定生產三百餘架,定名為「噴火式」戰機。
  「噴火式」設計優良,機首的半紡錘構形整流效果極佳,其橢圓形平面機翼則讓「噴火式」的升阻比大,且極具機動性。最初的「噴火式」配備八挺七點七公釐機槍,包括武器、起落架與冷卻器都安裝在機翼內,這雖然壓縮了「噴火式」的航程,但當時皇家空軍高層仍是「杜黑主義」當道,認為轟炸機無需戰機護航,便能以自身護衛火力與速度突破他國空防,因此包括「噴火式」在內的戰機部隊,幾乎成了皇家空軍的「雞肋」。
英倫空戰立威名
  在戰雲密布的一九三○年代末,「噴火式」獲得皇家空軍的大筆訂單,但受到橢圓形機翼的複雜工序影響,「噴火式」的生產量遠低於同時代的「颶風式」,因此在一九四○年八月十日開始的「英倫空戰」裡,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轄下的七百架戰鬥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中隊使用能與德軍當時最優秀的BF-109E匹敵的「噴火式」。
  對皇家空軍的飛行員來說,「噴火式」是一架輕巧而優雅的飛機,在高速飛行的情況下,除了翼面負荷較BF-109E低、操控性更佳、水平迴轉半徑更小之外,飛行員的視野也遠比BF-109E要好,不過BF-109E火力比「噴火式」要強,爬升率、極速與俯衝加速度也較「噴火式」更快,加上早期的「噴火式」沒有燃油注入裝置,會因為飛行員猛推節流閥或進行連續俯衝動作時,造成引擎供油中斷,出現空中熄火的「致命」情況,這讓「噴火式」與BF-109E在性能上誰也討不了便宜。
  但英倫空戰畢竟是在皇家空軍的「主場」進行,即便「噴火式」與BF-109E差不多「短腿」,但「噴火式」不需要照顧轟炸機,也不需要保護那些連「颶風式」都打不過的BF-110驅逐機,加上雷達預警與優秀的戰管體系,禁不起消耗的德軍決定先從這場為時三個多月的空戰中收手,終讓皇家空軍贏得了英倫空戰,「噴火式」也獲得了「英倫保衛者」的美名。
多種改良 縱橫大戰
  雖然「噴火式」從德國人手中保住了英倫三島,但雙方的隔海對抗仍未結束,皇家空軍更轉守為攻,展開在法國淪陷區的巡邏任務。這種行動雖然對身陷德國鐵蹄下的法國人民深具政治意義,但就像老對手BF-109一樣,「噴火式」航程較短,嚴重壓縮了作戰時間,任務代價也無比高昂。
  尤其在一九四○年末,在火力與續航力方面都有相當改良,甚至能在兩萬英尺空域輕易擊敗「噴火式」的BF-109F開始加入德國空軍,讓皇家空軍著實緊張了一陣子,不過超級馬林公司在一九四一年開始大量生產「噴火式」的改良型「噴火五」(Spitfire MK.V),初步解決了這個危機。
  採用「梅林四五型」引擎的「噴火五」是各代「噴火式」中產量最高的一代,其擁有多種次型號,最早期的A型仍採用八挺七點七公釐機槍、B型則將武裝換成二挺二十公釐機砲與四挺七點七公釐機槍,另外還有刻意延長橢圓形翼端的高空作戰型、截短機翼與加裝增壓器的低空作戰型,少數前往北非作戰的「噴火五」還安裝了巨大的過濾器,以對抗惡劣的沙漠氣候。
  但「噴火五」的優勢並未持續多久,因為在一九四一年末,德軍的「低空王者」Fw-190A開始出現在英吉利海峽對岸,這款配備BMW氣冷引擎的戰機能靠著極高的滾轉性能與強大火力,重新奪回被「噴火」搶走的天空。
  為了對抗Fw-190與逐漸出現的BF-109G,超級馬林公司再度展開了「噴火式」的緊急改良,並以「噴火八」機身為基礎,換裝具有兩段式增壓器與更大馬力的「梅林六一」型引擎,並在機翼下加裝了兩具散熱器進氣口,便成為歷代「噴火式」產量次高的「噴火九」(Spitfire MK.IX)。
  一九四四年,在二戰中最強大的噴火式「噴火十四」(Spitfire MK.XIV)正式登場,「噴火十四」是首架採用五葉螺槳的英國戰機,並有更加洗練與流線的機身,引擎也換上具有兩千匹馬力的「梅林六五」型引擎,極速高達七百公里,既具靈活優勢,速度也超過對手,火力也提昇為二挺二十公釐機砲與兩挺十二點七公釐機槍,不但能輕易宰殺舊型的BF-109或Fw-190,更擔負起攔截希特勒的復仇武器V-1的任務,再次保衛英倫三島。
結語
  「噴火式」除了在英倫與歐陸擁有良好戰績,其在太平洋戰區的澳洲、緬甸、馬來西亞與新幾內亞等地都有相當優秀的表現,如果加上包括艦載型的「海火式」,「噴火式」在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兩萬三千架,是款產量非常高的戰機。
  德國空軍擁有擊落近百架紀錄的王牌飛行員,後任戰鬥機總監的格蘭德中將在英倫空戰時,就直接對空軍大元帥戈林要求「我的大隊要換裝噴火式戰機」,格蘭德這番話主要是為了反擊戈林對德軍戰機部隊護航不力的指控,但在第一線親自體會到「噴火式」的靈活、輕巧與難纏的格蘭德,無疑已為這架優秀戰機,作了最好的註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