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工作的盲點

有對台工作背景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一位主管人士,原計畫五都選後邀請綠營人士前往該院,探討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可能性及兩黨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但應邀人士意願不高,最後流會。可見民、共兩黨建立政治對話關係其實困難重重。


 陳水扁時代,民進黨曾經有很高的意願與大陸對話,他在第一任期就以「四不一沒有」的「不獨」立場,希望與大陸交往,但大陸對民進黨與陳水扁信賴不足,以「聽其言、觀其行」方式回應,兩岸交往無從開展。陳水扁失望之餘態度大逆轉,於2002年對東京台獨團體提出「一邊一國」主張,陳水扁與大陸建立對話關係的可能性完全破滅。

 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後,也曾經提出不預設政治前提原則下與大陸對話,但大陸遲遲沒有回應,民、共對話始終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展開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歷史性新關係,多位民進黨縣市長不能違抗歷史潮流,也曾經赴大陸訪問並獲得官方接待,可見,民進黨人士以個人身分訪問大陸已無障礙,但民進黨中央與大陸對話卻依然難以開展,顯然「政治基礎」未能建立前,兩黨交流仍難以進行。

 那麼「政治基礎」又是什麼呢?講白的就是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問題,也就是主權爭議。在東方國家,主權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權力關係,更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由於過去曾經被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殖民或占領的屈辱,東方國家特別重視主權的符號特徵,並藉著主權的象徵符號所產生的感召力建立社會秩序,因內部價值、原則或利益衝突而面臨的分裂危機,也往往因而有機會凝聚團結而化解。不穩定社會政權的穩定與延續需藉助主權符號系統,給予政權合法性的地位,這就形成美國學者安德森所稱的「想像的共同體」。

 民進黨需要「想像的共同體」維持正當性,大陸也需要「想像的共同體」維持合法性,使得雙方的「政治基礎」南轅北轍,欲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礎」難上加難。

 但主權是否就難以打破呢?以歐洲的經驗看,主權並未成為國家之間整合的障礙,主權讓渡反而建立國家合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合作基礎,歐盟才得以整合,整合後的歐盟雖然建立了共同的議會,但並未因而喪失每個別國家的主體性,這是源於自由主義所建構的共同主權,與東方以集體主義建構國家有相當大的理念差異。

 以今天兩岸政治現實,企圖引用歐盟整合觀念建立大陸與民進黨對話的「政治基礎」並不現實。不過,最近兩年多來,兩岸透過求同存異、先經後政的政治智慧,建立起完整的經濟合作架構,卻是事實。只要大陸與民進黨願意在這個架構下找尋「政治基礎」,建立初步對話關係應非難事,關鍵只在觀念能否創新,大陸與民進黨能不能體認和平發展與和平紅利的硬道理,願意擱置爭議,發展共識。

 五都選前,大陸即已體認台灣政治版圖的急遽變化而與時俱進,一方面表現了更大的政治彈性,規畫與民進黨發展雙邊對話關係,另一方面,則希望國民黨在終極統一目標上能有更清楚的表述。我們必須說,大陸對台工作確實有方向、有策略、有方法,但我們也必須指出,兩岸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展開的交流關係,始終顛跛不安,最近兩年才終於步上正軌,但兩年餘來的交流合作,卻已經對台灣政治生態產生結構性變遷,這從民進黨五都選前全面撤守反ECFA戰線、選後醞釀調整大陸政策及蔡英文黨內共主地位輕騎過關三件事已現端倪,大陸應該也非常珍惜兩岸和平發展所獲得的成果。

 台灣是一個民意主導的社會,社會結構雖然穩定,但民眾的意見卻是流動的,過去30年來,大陸對台工作不能說不夠真誠認真,但與台灣民間社會始終不能對話,甚至付出努力後,效果適得其反,大陸對台機構可能需要深思問題何在?

 我們認為,彈性與語言可能是關鍵,也就是,政策需要更大彈性、語言則需要與庶民合拍,不但讓民眾明瞭,更需能打入心坎,從情感上爭取民心。

(旺報社評,2010.12.15,第2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