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戰機曝光 動機可議

導讀》中國殲-20戰機曝光,日後將威嚇美軍介入台海爭端、衝擊亞太戰略平衡與安全,台灣如果再不思對策,遲早會成為中國前進太平洋的跳板。

近期,中國解放軍首架先進隱形戰機「殲-20」(J-20)曝光,中國可能成為繼美國與俄羅斯之後,全球第三個有能力生產超音速隱形戰機的國家,頓時間引發世界各地軍迷的熱烈討論。究竟殲-20的照片是真、是假,它的性能如何,以及中國為何選在此時公布照片值得我們探究。

超美趕俄 中國積極研發新世代戰機

在討論殲20戰機之前,我們必須先大致了解一下西方國家的戰鬥機世代分類模式:第一代指的是亞音速戰鬥機,代表機型包括美製F-86、蘇聯製米格(Mig)-15;第二代則是強調超音速性能的戰鬥機,代表機型為美製F-4、蘇製米格-21、中國的殲-7等;第三代強調多用途的超音速戰鬥機,代表機型:美製F-16、F-15、蘇製米格-29、蘇愷(Su)-27等。第四代強調具備雷達匿蹤、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代表機型為美制F-22、F-35、俄製T-50(俄方稱為第五代)等。

中國的新世代戰機發展必須從冷戰結束後談起,雖然1989年天安門事件導致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但是北京還是從俄羅斯引進蘇愷-27SK、蘇愷-30MKK等第三代戰機,同時藉由俄國的技術轉移,於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蘇愷-27(解放軍稱殲 11)。

然而,西方國家卻已完成第四代戰機研製,另外美國波音公司公開新的F-15SE計畫,被視為第三代半戰機技術,未來日本、南韓等盟國均可能獲得該類機型,對花費10多年好不容易引進第三代戰機的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大利空。 對此,中國只好更努力引進國外技術,積極研製新世代戰機,期望於2020年前完成部署。

雖然中國宣稱其新世代戰機正在如火如荼地研製,即將進行試飛,預計8到10年內服役,不過關於新世代戰機的性能,以及究竟是第三代半還是第四代戰機,卻是眾說紛紜。直到2009年11月23日,中國官方喉舌新華社發表正式新聞,聲稱第四代戰機其實就是殲10的改良型,當時外界普遍揣測新戰機型號可能稱為「殲-14」。

自從2010年12月底以來,中國網路就陸續出現疑似第四代戰機的「殲20」照片與試飛影片。照片中的戰機綜合著美國與俄羅斯第四代戰機的若干特徵,包括菱形機頭、三角翼、全動尾翼,似乎結合美國F-22戰機的前半部與俄羅斯T-50戰機的後半部之特點。

照片的真偽 軍事專家各有解讀

對於照片的真偽,軍事迷與專家各有解讀,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認為該照片是假造的,因為依據解放軍規定,所有軍機的機徽,一律都是「飛翼加八一紅星」徽章,但網路流傳的殲20照片,僅在垂直尾翼上有一個「疑似八一紅星」,並沒有飛翼。不過,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認為網路流傳這些照片是真的: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總編輯畢源廷也認為這些照片並不是假的。

門檻過高 叫第四代戰機太沉重

   雖然照片真假各方還沒有定論,但是殲-20稱不上第四代戰機卻是毫無疑問。發動機與航電系統技不如人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起初,中國期望從俄羅斯獲得14,500公斤軍用推力的117S渦扇發動機,但遭到俄羅斯婉拒,俄方只願意出售性能較差的舊款發動機,使得中國必須自行研發發動機。

不過自製發動機的技術門檻相當高,目前能自行研發與生產發動機的國家屈指可數,美國、歐盟都不可能輸出技術給中國,如果沒有透過外界協助,單憑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自己來搞新發動機,恐怕短期之內很難有成果。

畢源廷指出,從照片看來殲-20也沒有配備向量推進技術,光是這點就不是F-22與T-50的對手;平可夫表示,依照殲-20的空重和中國國產發動機的推力,目前的殲-20要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根本是不可能。

  其次,第四代戰機必備「多源相控陣列」(AESA)雷達,相較於傳統雷達,多源相控陣列雷達具備偵測目標更多、抗干擾、不易被敵方雷達偵測等特點,不僅配備於神盾級飛彈驅逐艦上,也是隱形戰機的唯一選擇。中國雖然自行研製多年,但是到現在也還是連個影子也沒看到。

所以在發動機與雷達等問題未克服之前,中國新世代戰機短期內仍難以成軍。即便成軍,也只能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代改良型戰機,還是跟美國的F-22戰機落後一個世代以上。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美國F-22從試飛到成軍服役都要經歷14年,以中國當前的航太技術而言,殲-20離成軍服役之路還很漫長,仍需另外10至15年研發技術,才能與美國空軍F-22戰機媲美。有可能邊造邊改、邊造邊等,或是竊取歐美先進國家航太科技,直到所有技術成熟為止,這也相當符合解放軍向來的「小步快跑」的觀念。

動機何在 為何此時公布照片

2011年1月5日,法新社根據刊登在網路上的有關照片和日本媒體所引述的中國軍事消息來源指出,中國國營的成都飛機集團似乎已完成打造1架殲-20隱形戰機測試機,並在2010年12月23日於中國西南部1座機場滑行測試。日本朝日新聞則引述中國軍方消息來源指出,中國官方考量儘快在1月展開殲-20的試飛,並最快在2017年開始部署此型戰機。

過去,中國發展武器都是只能做、不能說,現在卻選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茲1月9日訪中前夕,頻頻曝光殲-20的照片與資訊,背後動機格外引人關注。一方面,日本防衛省日前正巧選定F-35作為下一代戰機,殲-20的亮相,似乎有跟日本較勁的意味。

二方面,外電報導指出,殲-20將裝備中程空對空飛彈,在經過空中加油後,航程可達關島的美軍基地,而關島正是西太平洋F-22戰機與B-2隱形轟炸機的駐紮地。如果解放軍戰機能夠威脅關島,不只能夠威嚇美軍介入台海爭端,更將衝擊亞太戰略平衡與安全。

另外,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秘書長王崑義指出,「共治」或「分治」太平洋的戰略思考,一直是中國在經濟崛起與國力增強後所追求目標。如果再搭配正在建造中的航空母艦,不正實現了中國與美國「分治太平洋」的戰略目標。

儘管,中國殲-20仍無法撼動F-22的全球戰機霸主地位,不過中、俄新一代戰機一旦大量成軍,毫無疑問地將成為美軍維持制空權的一大挑戰。但是這樣一來,卻正好給了美國軍方向國會要求重開F-22生產線的理由。目前F-22數量為187架,國會並不打算提撥經費追加生產,美國空軍因而時常抱怨F-22數量太少,不敷未來空防需求。

對台灣而言,近年來國軍並無重大軍購收穫,馬政府選前國防預算維持GDP3%的支票也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跟著跳票,對照中國大躍進般的軍事現代化,如果我國的戰略決策者再不找出對策,台灣遲早會成為中國前進太平洋的跳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