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為迫使出兵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撤軍,以美軍為首的聯軍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第一次波灣戰爭正式爆發,舉世關注。由於這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末期的大規模戰事,加上各種高科技武器裝備精銳盡出,格外引起重視,亦實際見證美國站穩軍事強權的武力優勢。時值第一次波灣戰爭屆滿二十週年,本週「軍武大觀」單元特別企畫專題報導,聚焦介紹參與這場戰役的各式武器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安全情勢進入東西方冷戰時期,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形成對峙之局,並基於嚇阻對方陣營,雙方不約而同發展先進的武器裝備,甚至核子武器的大量產製,為世界埋下毀滅的變數。不過,由於冷戰氣氛緊張、詭譎,在兩大集團均能自制的情況下始終沒有擦槍走火,保持理性。但軍備競賽並未止息,尤其拜科技不斷進步之賜,當時序走入九○年代,全球軍武發展早已呈現高科技掛帥的局面,無論陸軍、海軍、空軍等各類型部隊武器皆強調精準度高、火力強大、機動力強等特性。
儘管全球武器裝備日新月異,但真正實戰的機會不多,直至一九九一年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發的第一次波灣戰爭,全球民眾透過平面與電子媒體報導,親眼目睹包括戰斧巡弋飛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F-15E戰機、A-10攻擊機、M1A1艾布蘭主戰車等武器投入戰場,並充分展現其優異性能,亦印證高科技武器確為主宰戰場勝負的關鍵要素。
回顧沙漠風暴戰役期間第一階段,聯軍主要以空襲行動為主。依據聯軍的空戰構想,同時運用各軍種空中戰力先行進行戰略性攻擊,摧毀伊拉克指揮中心、核生化戰力、電力、機場、港口及共和衛隊指揮系統,再摧毀鐵、公路等交通線,以孤立科威特戰區,截斷伊拉克後方的增援與補給。
在第一階段以空中攻擊為主的過程中,美軍的F-117隱形戰機投放精確導引炸彈,壓制敵人火力及反擊能力,令人讚賞。F-117是架性能優異的戰鬥轟炸機,不但能輕易飛近目標區,更能在對方準備還擊時,制敵機先,予敵痛擊。總計在戰爭期間,F-117戰機共飛行一千二百架次,飛行時數近七千小時,投下二千多噸的炸彈,將近百分之三十的敵軍目標摧毀。
為發揮電戰效能,EF-111及F-4G兩種電子干擾機投入,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幾近癱瘓,EF-111在戰區飛行超過九百架次,任務執行率接近九成;四十八架的F-4G飛行超過二千五百架次,任務執行率為百分之八十七。值得一提的是,因伊拉克對F-4G及其所配掛的高速反輻射飛彈相當恐懼,致使伊軍操縱雷達時特別小心謹慎,這也使得伊拉克在電子戰反制上感受壓力,讓所有在中高空執行任務的聯軍飛機,幾乎免於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脅,安全返航。
由於現代戰爭的空中武力,主要目的在於能夠壓制敵人的火力及其反擊能力。美國空軍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有效使用七千四百噸的精確導引炸彈,九成是由空軍所投射。
此外,自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上發射的戰斧巡弋飛彈,精確且有效的攻擊伊軍陸基目標與設施,這種能夠沿地貌飛行的精準武器,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仍扮演打擊要角。直至今日,戰斧依然是世人心目中的巡弋飛彈首選。戰斧式是一種遠程多用途巡弋飛彈,可自水面艦和潛艦發射攻擊水面和陸上目標。據美國科學家聯盟資料顯示,目前有能力製造巡弋飛彈的國家,除了美、俄、英、法、中國大陸等五個核武強權之外,尚包括德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挪威、瑞典等國,不過射程較短。
至於在第一階段為聯軍掌握制空權的F-15E打擊鷹(StrikeEagle)戰機,堪稱是美國空軍的空優戰機。F-15E是美國近代的全天候打擊機,專為攻擊敵人戰線後方的地面目標而設計。首架F-15E一九八六年底出廠,一九八九年底加入戰備任務。由於打擊效能顯著,每逢重要戰事,美國空軍出擊的陣容裡,肯定少不了F-15E。根據美軍空軍的統計,第二次波灣戰爭期間,號稱伊拉克最精銳的共和衛隊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戰力是被F-15E摧毀,該型戰機還炸毀地面的伊軍戰機將近七十架,以及主要的空防陣地與指揮中心。
在後勤支援方面,美軍戰術空軍指揮部一共派出二百多架KC-135、近五十架KC-10的空中加油機到達防區,作戰全程尚包括美海軍陸戰隊、沙國、法國、英國等之KC-130、KE-3、KC-135、VC-10等加油機支援各種空中任務執行。光是美國空軍加油機群就飛行超過一萬五千架次以上,在沙漠風暴作戰期間,加油機為各型機執行加油次數更高達四萬六千架次,以延伸各型戰機的航程及續航力。難能可貴的是,加油時刻、加油區等計畫,都是在空中攻擊計畫擬妥後,才開始擬定空中加油計畫的實施。
第一次波灣戰爭的前三十八天,空中武力盡情發揮;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第二階段的地面戰鬥開啟後,美國陸軍的M1A1艾布蘭主戰車獨領風騷,搶佔戰地攝影記者的鏡頭。對M1A1主戰車來說,當時加入美國陸軍作戰序列才不到十年,竟有實戰的機會大顯身手,重創伊拉克多輛T-72戰車,寫下輝煌戰功。其中,美軍第三裝甲師曾創下夜行二百公里,竟沒有任何一輛戰車故障;另有七輛M1A1曾遭到T-72攻擊,也沒有一輛損壞。
採用T156型履帶的M1A1共有七對負重輪,配備一台AGT15○○型燃氣渦輪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達一千五百匹馬力,可使用多種燃油,M1A1的最大公路速度為每小時六十七公里,越野速度為每小時四十八公里,最大行程四百公里。傳動方式為全自動液氣驅動方式,共有四個前進檔和二個後退檔。
M1A1採用一門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引進的一二○公厘滑膛砲,水平射界三百六十度,高低射界為負十度至正二十度之間。
總括來說,第一次波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武器裝備公開亮相的舞台,各項武器裝備針對任務需求,均做出實質的貢獻,既奠定美國軍事強權地位,亦不斷激勵全球主要國家持續研發新式武器裝備,賡續因應二十一世紀的戰場環境。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為迫使出兵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撤軍,以美軍為首的聯軍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第一次波灣戰爭正式爆發,舉世關注。由於這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末期的大規模戰事,加上各種高科技武器裝備精銳盡出,格外引起重視,亦實際見證美國站穩軍事強權的武力優勢。時值第一次波灣戰爭屆滿二十週年,本週「軍武大觀」單元特別企畫專題報導,聚焦介紹參與這場戰役的各式武器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安全情勢進入東西方冷戰時期,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形成對峙之局,並基於嚇阻對方陣營,雙方不約而同發展先進的武器裝備,甚至核子武器的大量產製,為世界埋下毀滅的變數。不過,由於冷戰氣氛緊張、詭譎,在兩大集團均能自制的情況下始終沒有擦槍走火,保持理性。但軍備競賽並未止息,尤其拜科技不斷進步之賜,當時序走入九○年代,全球軍武發展早已呈現高科技掛帥的局面,無論陸軍、海軍、空軍等各類型部隊武器皆強調精準度高、火力強大、機動力強等特性。
儘管全球武器裝備日新月異,但真正實戰的機會不多,直至一九九一年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發的第一次波灣戰爭,全球民眾透過平面與電子媒體報導,親眼目睹包括戰斧巡弋飛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F-15E戰機、A-10攻擊機、M1A1艾布蘭主戰車等武器投入戰場,並充分展現其優異性能,亦印證高科技武器確為主宰戰場勝負的關鍵要素。
回顧沙漠風暴戰役期間第一階段,聯軍主要以空襲行動為主。依據聯軍的空戰構想,同時運用各軍種空中戰力先行進行戰略性攻擊,摧毀伊拉克指揮中心、核生化戰力、電力、機場、港口及共和衛隊指揮系統,再摧毀鐵、公路等交通線,以孤立科威特戰區,截斷伊拉克後方的增援與補給。
在第一階段以空中攻擊為主的過程中,美軍的F-117隱形戰機投放精確導引炸彈,壓制敵人火力及反擊能力,令人讚賞。F-117是架性能優異的戰鬥轟炸機,不但能輕易飛近目標區,更能在對方準備還擊時,制敵機先,予敵痛擊。總計在戰爭期間,F-117戰機共飛行一千二百架次,飛行時數近七千小時,投下二千多噸的炸彈,將近百分之三十的敵軍目標摧毀。
為發揮電戰效能,EF-111及F-4G兩種電子干擾機投入,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幾近癱瘓,EF-111在戰區飛行超過九百架次,任務執行率接近九成;四十八架的F-4G飛行超過二千五百架次,任務執行率為百分之八十七。值得一提的是,因伊拉克對F-4G及其所配掛的高速反輻射飛彈相當恐懼,致使伊軍操縱雷達時特別小心謹慎,這也使得伊拉克在電子戰反制上感受壓力,讓所有在中高空執行任務的聯軍飛機,幾乎免於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脅,安全返航。
由於現代戰爭的空中武力,主要目的在於能夠壓制敵人的火力及其反擊能力。美國空軍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有效使用七千四百噸的精確導引炸彈,九成是由空軍所投射。
此外,自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上發射的戰斧巡弋飛彈,精確且有效的攻擊伊軍陸基目標與設施,這種能夠沿地貌飛行的精準武器,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仍扮演打擊要角。直至今日,戰斧依然是世人心目中的巡弋飛彈首選。戰斧式是一種遠程多用途巡弋飛彈,可自水面艦和潛艦發射攻擊水面和陸上目標。據美國科學家聯盟資料顯示,目前有能力製造巡弋飛彈的國家,除了美、俄、英、法、中國大陸等五個核武強權之外,尚包括德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挪威、瑞典等國,不過射程較短。
至於在第一階段為聯軍掌握制空權的F-15E打擊鷹(StrikeEagle)戰機,堪稱是美國空軍的空優戰機。F-15E是美國近代的全天候打擊機,專為攻擊敵人戰線後方的地面目標而設計。首架F-15E一九八六年底出廠,一九八九年底加入戰備任務。由於打擊效能顯著,每逢重要戰事,美國空軍出擊的陣容裡,肯定少不了F-15E。根據美軍空軍的統計,第二次波灣戰爭期間,號稱伊拉克最精銳的共和衛隊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戰力是被F-15E摧毀,該型戰機還炸毀地面的伊軍戰機將近七十架,以及主要的空防陣地與指揮中心。
在後勤支援方面,美軍戰術空軍指揮部一共派出二百多架KC-135、近五十架KC-10的空中加油機到達防區,作戰全程尚包括美海軍陸戰隊、沙國、法國、英國等之KC-130、KE-3、KC-135、VC-10等加油機支援各種空中任務執行。光是美國空軍加油機群就飛行超過一萬五千架次以上,在沙漠風暴作戰期間,加油機為各型機執行加油次數更高達四萬六千架次,以延伸各型戰機的航程及續航力。難能可貴的是,加油時刻、加油區等計畫,都是在空中攻擊計畫擬妥後,才開始擬定空中加油計畫的實施。
第一次波灣戰爭的前三十八天,空中武力盡情發揮;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第二階段的地面戰鬥開啟後,美國陸軍的M1A1艾布蘭主戰車獨領風騷,搶佔戰地攝影記者的鏡頭。對M1A1主戰車來說,當時加入美國陸軍作戰序列才不到十年,竟有實戰的機會大顯身手,重創伊拉克多輛T-72戰車,寫下輝煌戰功。其中,美軍第三裝甲師曾創下夜行二百公里,竟沒有任何一輛戰車故障;另有七輛M1A1曾遭到T-72攻擊,也沒有一輛損壞。
採用T156型履帶的M1A1共有七對負重輪,配備一台AGT15○○型燃氣渦輪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達一千五百匹馬力,可使用多種燃油,M1A1的最大公路速度為每小時六十七公里,越野速度為每小時四十八公里,最大行程四百公里。傳動方式為全自動液氣驅動方式,共有四個前進檔和二個後退檔。
M1A1採用一門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引進的一二○公厘滑膛砲,水平射界三百六十度,高低射界為負十度至正二十度之間。
總括來說,第一次波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武器裝備公開亮相的舞台,各項武器裝備針對任務需求,均做出實質的貢獻,既奠定美國軍事強權地位,亦不斷激勵全球主要國家持續研發新式武器裝備,賡續因應二十一世紀的戰場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