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風暴20週年 彰顯「忘戰必危」意涵

◎凌鴻/軍聞工作者
 前言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清晨,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向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展開攻擊,第一次波灣戰爭爆發,更引發全球關注。由於沙漠風暴是美軍在韓戰、越戰後最大規模的一次出兵,並集結多國部隊共同參與,戰事期間成為國際媒體報導焦點,更因有高科技武器裝備被實際運用在這場戰事,充分展現美軍的高科技作戰能力,亦讓美國用堅強的軍力站穩全球軍事強權地位。今日適逢第一次波灣戰爭二十週年,二十年來,伊拉克問題始終困擾著美國,美伊兩國甚至於二○○三年三月再度兵戎相見,爆發第二次波灣戰爭,並終結軍事狂人海珊政權;而美軍亦因先後參與數次區域戰役,不斷展現新世代的國防軍事能力。 第一次波灣戰爭起因
 一九八○年代爆發的兩伊戰爭讓身為石油產出國之一的伊拉克蒙受許多損失,亦背負積欠阿拉伯國家龐大債務,科威特正是其中一個債務國。為有能力清償債務,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以增加該國收入,但科威特卻提高石油產量,造成油價下降,讓伊拉克感到不快,加上伊拉克與科威特始終有邊界紛爭,終致兩國種下心結,伊拉克亦開始處心積慮策劃軍事行動,將科威特列為佔領目標。
 聯軍掌握空優 營造地面作戰有利契機
 一九九○年八月二日凌晨二時左右,伊拉克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進犯科威特,不到三十個小時,毫無招架能力的科威特向伊拉克繳械,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全境,宣布將科威特納入版圖。
 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美國總統老布希立即下令美軍整備,並要求美軍提出至當方案及研擬作戰構想。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同聲譴責,聯合國安理會亦迅速通過相關決議案,要求伊拉克無條件立即從科威特撤軍,希望伊拉克自律,否則將對其做出制裁。不過,即使國際社會好言相勸,伊拉克領導人海珊卻置若罔聞,完全沒有撤軍的動作。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伊拉克准許使用武力的六七八號決議,多國出兵對付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已成定局。
 從伊軍進佔科威特開始至多國部隊軍事行動正式展開前,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因暫時無法完成大規模的地面部隊集結,先行派遣一個F-15戰機中隊經空中加油飛抵沙烏地阿拉伯,協助該國防衛,美國海軍的航母打擊群也馳援波斯灣,並在沙國和以色列部署愛國者飛彈,準備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確保該國空防安全。
 至於沙漠風暴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展開後,聯軍行動重點置於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空襲,伊拉克軍隊則分別向沙烏地阿拉伯及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企圖展現抗敵決心。然而,以美軍為主力的聯軍部隊充分掌握制空權,儘管當時伊拉克擁有五百架以上的戰機,但實際上能上場迎戰的只有一百多架伊軍的空中戰力並非如原本想像的堅強,開戰一週後,伊軍已完全喪失空優。
 展開地面作戰 一百小時決定勝負
 由於美軍投入作戰的空軍武器裝備都具有高科技特性,伊拉克軍隊無論空中或地面防空兵力被充分壓制,不僅讓伊拉克高層與軍方感受到巨大威脅,亦難對科威特的伊軍部隊增援與補給,奠定後續地面作戰的勝戰基礎。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當聯軍實施多日的空中作戰行動已暫告段落後,聯軍準備多日的地面部隊正式登場,向伊拉克陸軍進行代號「沙漠軍刀」的大規模攻擊,在M1艾布蘭主戰車、AH-64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等強大火力下,伊軍裝甲部隊不堪一擊,讓人難以理解,為何號稱戰力全球排名在前十名的伊拉克陸軍如此脆弱。不到一百個小時,伊拉克軍隊慘敗,海珊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自伊軍進佔科威特以來通過的所有決議,伊軍開始撤出科威特。二月二十八日零時起,聯軍也停止所有軍事行動,持續四十二天的第一次波灣戰爭落幕,聯軍獲勝,科威特光復。
 值得一提的是,沙漠風暴軍事行動全程,美軍史瓦茲柯夫將軍與軍事將領們的能幹、果斷、有效率,確保多國部隊組成的聯軍能夠為共同的目標前進;在空軍方面,聯軍各空軍部隊指揮官亦展現統一指揮、協調一致、合作無間的精神,讓整體空中作戰行動順遂,逐一達成設定目標。
 建立憂患意識 強化防衛認知
 代號「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除具體呈現一次集合高科技、高機動、優勢火力的作戰模式外,透過科威特遭伊拉克侵略的真實事例,讓世人充分體認「忘戰必危」的道理。從古至今,歷史在在說明,凡是一個國家忽視維持可恃的國防力量,將憂患意識擺在一旁,終將招致野心國家的侵略,導致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海珊之所以膽敢罔顧國際撻伐聲浪,動員十萬大軍入侵科威特,看準的正是科威特的國防武力薄弱,以及科威特政府官員的僥倖、消極心態,使得當伊拉克軍隊開進科威特後,科威特軍隊竟無招架能力,一夕亡國。
 戰爭何時發生,沒有人可以預測,但只要有充分的國防準備,即使敵人再頑強,亦不敢輕言發動戰爭。所謂「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國家安全不能寄望敵人的善意或指望他國的馳援,必須重視國防、打造國防,才能讓國家在穩定中求發展,提供百姓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結語
 現代國防就是全民國防,只有全國軍民共同支持國防,關心國防,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與永續生存發展。對我國來說,臺澎防衛作戰具有「同島一命」的特質,戰爭一旦發生,就沒有前、後方之分,必須運用軍民一體的全民力量,一起保衛家園。儘管現階段兩岸發展持續增溫,在政府與對岸當局均有「兩岸應互利共榮」的共識下,兩岸關係不僅漸趨和緩,更開創出令人期待的願景。不過,中共迄今仍未公開宣示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中華民國仍然面對險峻的臺海安全情勢,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仍無法免除來自對岸的軍事威脅。因此,每位國人都應從精神武裝出發,強化憂患意識和敵我意識,凝聚團結向心、鞏固全民心防,才能開創「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和平契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