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人都完全反對「九二共識」嗎?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請教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一個觀念,他在2011年1月7日中評網上所寫的一篇「面對和平統一的挫折」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如果選舉理論是對的,那就表示過去十餘年來,台灣的選民大幅度地靠近民進黨的立場,也就是台獨,因此民進黨可以維持不墜,經歷陳水扁政府的貪腐震撼後,竟能短期內快速反彈。相對於此,也向台獨方向大幅修正的國民黨,卻繼續丟失選票。國民黨的政策向台獨大幅修正,是引導選民向台獨大幅修正的主要原因,此何以民進黨的立場因而就愈能囊括更多選民,擺脫貪腐的形象」。


這一段話的邏輯是「民進黨人都是台獨」;第二個邏輯是「國民黨當權派所推行的政策也是向台獨靠攏」,如果這樣的邏輯是對的話,那麼這兩年多來中國大陸與國民黨簽署的15項協議和ECFA,應該也是向台獨靠攏了。

石教授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可以理解,但不能看到「一個影子就生個孩子」(閩南語俗語),如果台灣的民進黨和國民黨當權派都被石教授說成台獨,那台灣到底還有多少人支持統一呢?這恐怕用手指都可以算出來。

●民進黨人並非全部排斥「九二共識」

2010年12月下旬,我參加台灣一個電視台的談話節目,同場一位民進黨籍的蔡姓立委私底下就對主持人說,他知道民進黨的許多人並不完全排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只是「九二共識」早就被阿扁說成「九二精神」,難以轉圜;「一中各表」中國大陸又不願意清楚的表明接受,都只是國民黨人在說,這又叫民進黨人該如何去接受這個說法?

其實,台灣人民早就厭倦那些他們聽不懂得政治詞彙,超過20年的民主化過程,只是不斷的進行政治鬥爭,什麼統或獨,都只是政治鬥爭的產物,所以這次五都選舉不談統獨,讓選民感到清新,因此民進黨的選票能夠大增,就是蔡英文巧妙的避開兩岸議題,讓選民不再聽到那些厭惡的政治語言,所以他們願意把選票投給民進黨。同樣的,國民黨也順勢不談統獨議題,讓他們能夠確保北北中三個市長的席次,這絕非是國民黨向台獨靠攏所獲得的結果。所以民主政治不能低估選民的智慧,他們給國民黨席次,給民進黨選票,讓台灣的兩黨政治不會走向爆衝的結局。

可惜的是,五都選後不久馬英九卻主動挑起這項議題,他在2010年12月23日接受台灣《聯合晚報》專訪時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石;如果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未來不承認,兩岸關係將陷於不確定狀態;沒有這個東西,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是很大的問號」。

馬英九無故談起這段話,不知是否他已經預示到2012年想要連任有困難,但民進黨人不從這方面著想,卻從文字遊戲來加以反擊,民進黨的發言人鄭文燦就說,「九二共識是扭曲歷史真相,是陸委會前主委蘇起在2000年編造出來的名詞;北京所謂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沒有各表的空間,跟馬英九宣稱的「一中各表」有差別,美國官方文件也沒有承認「九二共識」。

鄭文燦還說,陳水扁所說的「九二精神」與「九二共識」不同,「九二精神」保留雙方爭議,並未同意「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只是一廂情願的講法,北京未承認「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裡「中華民國」地位為何,也未界定。他說,對民進黨與蔡英文主席而言,參與兩岸談判,必需在主權、和平、民主、對等的基本原則下互動。而蔡英文也說,前總統李登輝、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都說沒有「九二共識」,所以她認為不存在。這些早就已經是陳腔濫調的話,說了也是白說,沒過兩天,媒體也就懶得炒了。

問題來了,李登輝雖然沒有說過「九二共識」,但他卻不排斥「一中原則」。他在2008年3月12日與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民主行動聯盟召集人黃光國對話時曾說:「以『北京中國』、『台北中國』來解決兩岸僵局,不失為好方法」,他也同意「用這種方式來承認『一中原則』,兩岸不能僵下去,台灣一定要找到出路」。李登輝也抱怨,他執政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被誤會得很厲害,他如果主張「台灣獨立」,就不會加上「特殊」兩字,也不會設「國統會」,訂定「國統綱領」。他是有些主張獨立的朋友,但他本人從未主張台獨。

也因此,李登輝在2011年1月份接受日本政論雜誌訪問時,才會提到可以由國民黨與民進黨組成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李登輝並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很優秀,「但要當總統的話,時機尚早」。

從李登輝所講的許多話中,很難讓人界定他是統或獨,但可以肯定的是,「九二共識」既然是2000年才由蘇起所編造出來的,如果要以接受「九二共識」與否來界定台灣政壇人士的統與獨,那絕對不是可以當成客觀的真理來檢驗的。

●謝長廷—千山我獨行

2010年底除了由馬英九無端挑起「九二共識」這段爭執之外,謝長廷這時也出招了。他在12月26日宣稱,民進黨兩岸意識不清,明知「一邊一國」已是事實,卻還陷入意識型態之爭;高喊台獨,卻無實質意義;當務之急,是獨派必須結合「維持現狀派」,才能凝聚逾六成的社會支持。否則,只談人選忽略理念,只會讓國家繼續內耗。

謝長廷還宣稱:「在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基礎下,民進黨應進一步定義兩岸政策重點,針對國家發展方向、施政重點提出階段性目標;否則,每次都把抗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作為表現主權的方式,「這代表台灣人是茫然的」。他更說:「要是再把台獨視為唯一目標,這就是『不夠理想的理想』。問題是,許多人明知現實是如此,卻還悶著不敢說,繼續高喊台灣獨立,實在沒有實質意義」。

從謝長廷的談話中,應該可以回應石之瑜教授非統即獨的定義,台灣人民其實大部分都是「維持現狀」的支持者,在兩岸統一或獨立的條件還不成熟之下,兩岸保持「維持現狀」應該還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所以民進黨走向「不獨」,跟國民黨走向「不統」,原本就是有異曲同工之處,怎麼可以輕易的界定國民黨當權派是向台獨靠攏呢?

當然,台灣社會並非沒有「獨派」,但真正的「獨派」,應該是以史明所著的「台灣人四百年史」為本所出現的主張台灣獨立者。史明是透過辯證的思維方式,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來詮釋台灣歷史,並且以長達三分之一的篇幅揭露國民黨的統治本質。這本書也是站在被統治殖民的立場來書寫台灣的發展歷史,以台灣人的觀點出發,觀照台灣四百年來的開拓與建設以及被統治的過程,進一步探索台灣民族的歷史發展,並論述台灣人意識的形成過程,希望透過台灣民族發展的歷史過程,尋找台灣的出路。

「獨派」人士受到這本書的影響,早期在日本的「獨派」人士就希望以「武裝革命」的方式,來顛覆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但隨著1970年代台灣留學美國的學生大量返台以後,採用美式民主的方式來取代國民黨政權的想法越來越被接受,這也是台灣後來會走向「寧靜革命」的民主化最大的原因。

因此,狹義的「獨派」,應該只有自日返台的台獨主張者,或者說是「左獨」,一般美式或歐洲留學回來者,都不算是真正的「獨派」。特別是在台灣民主化以後,主張以「武裝革命」來顛覆國民黨政權者越來越少,狹義的「獨派」,當然也就越來越少。

就以阿扁來說,2001年以前他還主張兩岸應該採取歐洲的「統合模式」來統一,這跟以前連戰主張過的「邦聯模式」又有何差別?再舉李登輝和黃光國的對話:「兩岸以『北京中國』、『台北中國』之名簽訂和平協定,尋求和解的模式,基本上是德國模式,比歐盟模式更複雜一點」。

所以過去不管統或獨,大部分還都會思考如何與中國統一,但2002年阿扁的「八三講話」提出「一邊一國」之後,民進黨人就很少再繼續討論統一的話題,這次謝長廷敢於說出:「許多人明知現實是如此,卻還悶著不敢說,繼續高喊台灣獨立,實在沒有實質意義」,這種「不獨」的話語一出,顯示他的勇氣十足,還頗有「千山我獨行」的意味。因此,謝長廷若想在2012年「拔劍再戰」,也許可以用李登輝曾經吟過的一首日本歌謠「千個風」送給他,「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沈睡不醒,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呂秀蓮—伯樂或千里馬?

五都選後,跑得最勤快的應該是呂秀蓮了,她南來北往的衝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求民進黨在2012年的總統提名要合理化。這是因為民進黨中央打算採取「全民調」決定總統和區域立委人選,這就像南二都市長提名的作法一樣,不只導致楊秋興退黨競選,台南市長許添財和台南縣長蘇煥智兩人雖然沒有脫黨競選,但也為此事大為不爽。如果總統提名也採取全民調,扁辦前主任陳淞山就直言,全民調若處理不慎,可能發生「天王退黨」局面。

那麼呂秀蓮又在主張什麼呢?她將在民進黨黨代表大會提案,黨內總統初選應有三個步驟,也就是「先舉辦各縣市政見辯論會、由2011年依規定繳黨費的黨員投票、採取具有公信力的民調」三種方式來產生總統提名人。呂秀蓮會有這樣的主張,主要是看到五都選舉採全民調決定人選,沒有黨員投票,引起基層反彈,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依然只能守住南部二都。

這種疑慮早在民進黨決定南二都採取全民調時,她就一再聽到基層黨員提出反對的聲音,所以那次她不只發言反對,也在她所辦的「玉山周報」上不斷的要求記者寫文章反對這項作法,她認為讓有繳黨費的黨員沒有初選的投票權,又叫他們如何投得下票。結果如她所料,民進黨在市長的席次中只取得南二都,其他北北中都失落,所以這次她就願意挺身而出,要求黨員連署她所期待的三個步驟。

然而,民進黨中央現在都把持在新潮流系的手中,既使要黨員投票,平時不「養黨員」的呂秀蓮,也不必然就選得過新系支持的人選,何況其他民進黨的「天王」,包括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等人對於連署,都採取冷處理的態度,讓呂秀蓮像是一隻「孤鳥」到處飛。

對民進黨的「天王」來說,參與連署就表示有意參選,而台灣的選舉文化卻是「槍打出頭鳥」,所以既使有意參選,也要裝模作樣,弄到最後「萬民擁戴」才出馬,以表示自己的高度。這時若貿然去參與攪局,只會讓人看破手腳,反而有提前出局的可能。

但呂秀蓮的性格就不是這樣,她堅持她所要的、合理的作法,如果不合理,她既使千山我獨行,也不怕別人怎麼看她,這是她性格的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她永遠像是伯樂,不斷的在尋找千里馬;缺點是她有時也像是千里馬,一直在找伯樂,所以對於這樣性格的女性從政者,很難依一般人的視角來判斷她的行事風格。

試想,她是在民進黨2008年總統大選敗選以後,黨內氣氛最低迷的時候,第一個敢於說出願意訪問大陸的人,後來為何無疾而終,我問過她,她說大陸從來沒有人發過邀請函給她,使得這一樁美事一直懸在那兒。

在她副總統下台以後,在沒有任何資源之下,她勇於創辦「玉山周報」,要知道台灣有一句名言:「要叫一個人跨台,就叫他去辦雜誌」,我想呂秀蓮應該也聽過這句話,但她還是堅持辦下去。我在「玉山周報」當過總編輯,真正領教她辦報的用心。

當然,「玉山周報」也是呂秀蓮一個最好的「政治舞台」,這個舞台讓她集結許多綠營優秀的學者型寫手,這比蔡英文要創辦「兩岸智庫」更有影響力。聽聽辜寬敏對呂秀蓮說的話吧:民進黨不能一切都用民調決定,難道要讓支持者「再來一次含淚投票嗎?」他也撂下重話,如果黨中央決定全部用民調,「我會脫離民進黨」。辜寬敏說要脫離民進黨,我不知這是否隱含著他所創辦的「新台灣國策智庫」沒有受到蔡英文的重視,所以不惜以「退黨」來要求民進黨中央多聽他們的聲音。民進黨若變成一個人、一個派系的政黨,這才是民進黨的危機。

●蔡英文的權力不可挑戰嗎?

既然黨內大老有許多人開始對蔡英文的黨中央提出挑戰,那麼蔡英文的權力是否真的能鞏固到參選2012年的總統呢?以前我在中評月刊曾經寫過,蔡英文如果新北市敗選,最好能夠韜光養晦四年以後再出馬,因為她太早出馬競選總統,只會讓馬英九討到便宜。我的話才說完,李登輝在接受日本政論雜誌專訪時,也跟著說出,現在民進黨裡也有好的人才,像是蔡英文,雖是年輕女性,但非常優秀;「但是她要當總統的話,時機還嫌早了點,難保不會重蹈陳水扁覆轍」。

其實,以蔡英文能夠在短暫的時間裡把民進黨的氣勢帶起來,我倒是不怕她會重蹈阿扁的覆轍,我擔心的是有三個:一是,民進黨在2011年內是否有能力建構一個能夠讓中國大陸接受的兩岸論述,如果沒有辦法超越「九二共識」的論述,以現在台灣經濟都要靠大陸的支援下,她如果當選總統,又如何「延續前朝政策」?

二是,以台灣目前的現況,台灣選民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一個女總統的領導?如果已經準備好了,為何新北市市長的選舉,選民還是不願給蔡英文機會,難道只是連勝文的一顆子彈就決定勝負嗎?這一點阿扁曾經說過:「一顆子彈打不掉17萬張選票」,他雖然說的是蘇貞昌,但又何嘗不是在說蔡英文,一個「元帥親征」的地方都無法勝選,民進黨完全只想靠南部的選票就想贏得總統大選,恐怕還早得很。

三是,民進黨內的大老或說「天王們」看來並未想退出這場戰局,如果黨中央堅持以全民調來產生提名人,恐怕屆時還是會像2008年一樣,殺得刀刀見骨。在國民黨的馬英九已經好整以暇的情況下,民進黨內的廝殺,只會削弱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再團結打一場艱困的選戰。

從這三點來看,蔡英文完全想靠新潮流的勢力支持,完全想靠過去阿扁的政務官來鞏固她參選的實力,恐怕還是會形成力有未逮之處,李登輝說得好,蔡英文太年輕,難保不會走向阿扁的覆轍,這當然不是指像阿扁貪腐這件事,而是指她在處理國事上的不放心,阿扁當總統最大的敗筆,就是在新潮流系的指導下,他的政策變來變去,讓人抓不著頭緒,最後弄得美中都對他不諒解,只好用「共管台灣」來處理阿扁的爆衝,現在呢?阿扁入牢籠,權傾一時的「永遠秘書長」邱義仁只能跑到高雄種絲瓜,真是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啊!

所以,去年初我在中評月刊就提過民進黨最佳的戰略是「強打五都、犧牲打2012、決戰2016」,既然「強打五都」都沒有過關,這時就要「決戰2012」,恐怕只會是提前打亂戰局,對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戰略部署絕對沒有好處。

(本文轉載自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2月號,總第158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