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東杰
在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政治紛亂,執政達二十三年的突尼西亞強人班阿里總統於今年一月中下臺後,僅僅只有十天光景,作為阿拉伯世界主要領導國家之一的埃及,也跟著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要求自從一九七五年起便擔任副總統職位,並於一九八一年前總統沙達特遇刺後即擔任總統迄今達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立刻下臺。儘管穆巴拉克長期控制軍方,政治生涯曾躲過十次暗殺,所屬的國家民主黨在埃及也是個獨大政黨,但仍敵不過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所帶來的巨大震撼,終於在堅持十八天之後,倉皇宣布辭職下臺。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突尼西亞的狀況一般,埃及由於受惠於新興市場需求與運河航道收入持續成長,非但在二○○六年左右一度走出「高通膨、低成長」陰霾,股市更在二○○八年成為全球主要股票指數史上首個超越十萬點里程碑的市場。自二○○六年迄今,該國也連續蟬聯非洲地區外國直接投資額第一名寶座。於此同時,過度開發投資與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果,亦導致國債總額上漲、通貨膨脹與糧價雙雙飆升,以及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嚴峻挑戰;根據世界銀行估計,埃及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民每天生活費不到兩美元,通貨膨脹率超過百分之十,實際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廿五,從而埋下政治動盪的伏筆。
美國態度成左右埃及情勢關鍵
無論如何,即使突尼西亞革命成功展現示範作用,現年三十歲的Google中東地區主管戈寧,自二○一○年底便利用「臉書」在網路上號召埃及菁英發起「革命 2.0」街頭示威活動,可稱為此次最關鍵之革命英雄,加以下層階級的經濟危機確實激起社會上普遍之反政府情緒,儘管穆巴拉克執政時間已久,國內政治勢力盤根錯節,但能在這麼短的期間內逼他下臺,美國歐巴馬政府的公開表態,不能不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早自前總統沙達特配合美國卡特總統的倡議,在一九七八年與以色列總理比金共同簽署「大衛營協議」並啟動中東和解進程以來,埃及便成為美國在此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盟友,關係可說非比尋常。為確保埃及政治穩定並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發展,美國每年付出高達十三億美元的援助作為代價。正因如此,埃及爆發動亂也讓美國陷入兩難處境,亦即究竟要順水推舟,將民主價值藉此植入久攻不下的伊斯蘭世界,還是要冒著極端勢力可能上臺,動搖兩國長期戰略同盟關係的危險。從現實發展看來,美國和穆巴拉克起初都認為,只要承諾放棄競選連任便可安然度過風暴;但在示威群眾表態不願繼續等待之後,美國態度被迫開始強硬,也正因為歐巴馬明白暗示穆巴拉克應該立刻下臺,後者才開始顯露出逐漸軟化的跡象。當然,軍方對於政府遲遲無法說服示威群眾並放棄抗議活動也越來越感到不耐,甚至有部分觀察家指出,穆巴拉克的匆促辭職,顯然與埃及軍方態度不無關聯。
阿拉伯世界獨裁者人人自危
在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局帶動一股全球性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中東伊斯蘭世界在這場浪潮中的不動如山,一度出現所謂「阿拉伯世界特殊論」的歧異觀點,認為民主政治未必真的是普世價值;不過,突尼西亞與埃及接踵而來以民主為口號的革命成功訊息,一方面也存在某種高度的象徵意義,眼看突尼西亞三週趕走執政達二十三年的總統,埃及群眾十八天便逼退當權三十年的強人,在穆巴拉克下臺隔日,隨即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的阿爾及利亞和葉門,則被鎖定為下一波可能的「骨牌效應」對象。
對首當其衝的突尼西亞鄰國阿爾及利亞而言,民眾也希望在一九九九年上臺迄今,同時修改選舉辦法企圖無限期連任的現任總統布特雷利卡讓出職位;為了阻擋這股突如其來的反對風潮,政府當局雖承諾解除一九九二年頒布的緊急狀態法,但仍禁止在首都進行示威活動,並採取鎮暴警察壓制的老路。至於被視為阿拉伯世界最窮困國家的葉門,抗議聲浪也對準一九七八年起便擔任北葉門總統,在南、北葉門統一後仍不斷連任至今的薩利赫總統,希望透過政治新局來尋求真正帶領國家脫離貧窮的機會。事實上,除了前述兩個國家之外,早在穆巴拉克下臺之前,另一個向稱平靜的阿拉伯王室國家約旦,也因面臨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下滑挑戰,而爆發了類似動盪,至於網路上已出現號召發動抗議,並要求擴大改革的波斯灣國家巴林,該國國王則透過下令發給每戶近兩千七百美元,試圖安撫被視為二等公民的多數什葉派人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可算是沙烏地阿拉伯反對派向國王要求獲得籌組政黨權力所引發之震撼;此舉非但在王室擁有絕對權力的沙國是極其罕見的政治挑戰,以該國作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代表國家的地位看來,其後續可能發展亦絕對不容小覷。
網路民主風潮盼建立自由、均富國家
正如一九九○年代遍及東歐、東亞與拉丁美洲地區的民主浪潮一般,相較於專制統治者紛紛被迫下臺或逃往國外的結果,更值得關切的問題或許是:接下來會發生的是什麼?儘管建構更為公正且民主的政治結構,滿足支持者解決經濟困境的期望,乃是這一連串示威抗議運動希望獲致的最佳結局,不過,如同總部位於華府的人權團體「自由之家」在二○○五年發表的報告所指出:「許多威權統治的轉型,最終並未帶來真正自由。」例如在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所帶動的六十七個威權轉型個案中,其中便只有三十五個成為「自由」國家。
無庸置疑地,網際網路確實讓發動大規模群眾運動變得更為便利,並使抗爭訴求的流傳更快速且普遍,但在革命帶來之「非常的破壞」之後,更重要的當然是如何落實相關體制之「非常的建設」;對此,強大且高凝聚力的公民聯盟或在野陣營雖相當重要,部分學者卻更關心在「靠武裝部隊趕走穆巴拉克後,接下來的問題將是武裝部隊是否允許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換言之,軍方的態度實為後續發展真正關鍵所在。(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在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政治紛亂,執政達二十三年的突尼西亞強人班阿里總統於今年一月中下臺後,僅僅只有十天光景,作為阿拉伯世界主要領導國家之一的埃及,也跟著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要求自從一九七五年起便擔任副總統職位,並於一九八一年前總統沙達特遇刺後即擔任總統迄今達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立刻下臺。儘管穆巴拉克長期控制軍方,政治生涯曾躲過十次暗殺,所屬的國家民主黨在埃及也是個獨大政黨,但仍敵不過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所帶來的巨大震撼,終於在堅持十八天之後,倉皇宣布辭職下臺。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突尼西亞的狀況一般,埃及由於受惠於新興市場需求與運河航道收入持續成長,非但在二○○六年左右一度走出「高通膨、低成長」陰霾,股市更在二○○八年成為全球主要股票指數史上首個超越十萬點里程碑的市場。自二○○六年迄今,該國也連續蟬聯非洲地區外國直接投資額第一名寶座。於此同時,過度開發投資與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果,亦導致國債總額上漲、通貨膨脹與糧價雙雙飆升,以及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嚴峻挑戰;根據世界銀行估計,埃及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民每天生活費不到兩美元,通貨膨脹率超過百分之十,實際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廿五,從而埋下政治動盪的伏筆。
美國態度成左右埃及情勢關鍵
無論如何,即使突尼西亞革命成功展現示範作用,現年三十歲的Google中東地區主管戈寧,自二○一○年底便利用「臉書」在網路上號召埃及菁英發起「革命 2.0」街頭示威活動,可稱為此次最關鍵之革命英雄,加以下層階級的經濟危機確實激起社會上普遍之反政府情緒,儘管穆巴拉克執政時間已久,國內政治勢力盤根錯節,但能在這麼短的期間內逼他下臺,美國歐巴馬政府的公開表態,不能不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早自前總統沙達特配合美國卡特總統的倡議,在一九七八年與以色列總理比金共同簽署「大衛營協議」並啟動中東和解進程以來,埃及便成為美國在此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盟友,關係可說非比尋常。為確保埃及政治穩定並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發展,美國每年付出高達十三億美元的援助作為代價。正因如此,埃及爆發動亂也讓美國陷入兩難處境,亦即究竟要順水推舟,將民主價值藉此植入久攻不下的伊斯蘭世界,還是要冒著極端勢力可能上臺,動搖兩國長期戰略同盟關係的危險。從現實發展看來,美國和穆巴拉克起初都認為,只要承諾放棄競選連任便可安然度過風暴;但在示威群眾表態不願繼續等待之後,美國態度被迫開始強硬,也正因為歐巴馬明白暗示穆巴拉克應該立刻下臺,後者才開始顯露出逐漸軟化的跡象。當然,軍方對於政府遲遲無法說服示威群眾並放棄抗議活動也越來越感到不耐,甚至有部分觀察家指出,穆巴拉克的匆促辭職,顯然與埃及軍方態度不無關聯。
阿拉伯世界獨裁者人人自危
在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局帶動一股全球性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中東伊斯蘭世界在這場浪潮中的不動如山,一度出現所謂「阿拉伯世界特殊論」的歧異觀點,認為民主政治未必真的是普世價值;不過,突尼西亞與埃及接踵而來以民主為口號的革命成功訊息,一方面也存在某種高度的象徵意義,眼看突尼西亞三週趕走執政達二十三年的總統,埃及群眾十八天便逼退當權三十年的強人,在穆巴拉克下臺隔日,隨即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的阿爾及利亞和葉門,則被鎖定為下一波可能的「骨牌效應」對象。
對首當其衝的突尼西亞鄰國阿爾及利亞而言,民眾也希望在一九九九年上臺迄今,同時修改選舉辦法企圖無限期連任的現任總統布特雷利卡讓出職位;為了阻擋這股突如其來的反對風潮,政府當局雖承諾解除一九九二年頒布的緊急狀態法,但仍禁止在首都進行示威活動,並採取鎮暴警察壓制的老路。至於被視為阿拉伯世界最窮困國家的葉門,抗議聲浪也對準一九七八年起便擔任北葉門總統,在南、北葉門統一後仍不斷連任至今的薩利赫總統,希望透過政治新局來尋求真正帶領國家脫離貧窮的機會。事實上,除了前述兩個國家之外,早在穆巴拉克下臺之前,另一個向稱平靜的阿拉伯王室國家約旦,也因面臨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下滑挑戰,而爆發了類似動盪,至於網路上已出現號召發動抗議,並要求擴大改革的波斯灣國家巴林,該國國王則透過下令發給每戶近兩千七百美元,試圖安撫被視為二等公民的多數什葉派人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可算是沙烏地阿拉伯反對派向國王要求獲得籌組政黨權力所引發之震撼;此舉非但在王室擁有絕對權力的沙國是極其罕見的政治挑戰,以該國作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代表國家的地位看來,其後續可能發展亦絕對不容小覷。
網路民主風潮盼建立自由、均富國家
正如一九九○年代遍及東歐、東亞與拉丁美洲地區的民主浪潮一般,相較於專制統治者紛紛被迫下臺或逃往國外的結果,更值得關切的問題或許是:接下來會發生的是什麼?儘管建構更為公正且民主的政治結構,滿足支持者解決經濟困境的期望,乃是這一連串示威抗議運動希望獲致的最佳結局,不過,如同總部位於華府的人權團體「自由之家」在二○○五年發表的報告所指出:「許多威權統治的轉型,最終並未帶來真正自由。」例如在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所帶動的六十七個威權轉型個案中,其中便只有三十五個成為「自由」國家。
無庸置疑地,網際網路確實讓發動大規模群眾運動變得更為便利,並使抗爭訴求的流傳更快速且普遍,但在革命帶來之「非常的破壞」之後,更重要的當然是如何落實相關體制之「非常的建設」;對此,強大且高凝聚力的公民聯盟或在野陣營雖相當重要,部分學者卻更關心在「靠武裝部隊趕走穆巴拉克後,接下來的問題將是武裝部隊是否允許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換言之,軍方的態度實為後續發展真正關鍵所在。(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