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義、呂炯昌
美國國務卿萊斯於2008年9月初前往北非的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進行訪問。利比亞是萊斯此行的首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萊斯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國務卿。過去利比亞長期與美國交惡,萊斯此次破冰之旅,不但極具歷史意義,更標誌著美國與利比亞關係邁向新的里程碑。
美國與利比亞交惡史
在1950與1960年代,利比亞並非美國的敵人,甚至還是美國在北非的重要盟友。美國在利比亞非但擁有龐大的商業利益,同時也在當地設有軍事基地。1969年9月1日,當時年僅27歲的軍官格達費受民族解放運動所影響,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
格達費掌權之後,以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統治利比亞,宣佈收回美國在利比亞國內的軍事基地,兩國關係就此急速惡化。
1973年,利比亞宣佈從利比亞班加西至密斯萊達灣西部的錫德拉灣屬於利比亞水域,外國船隻未經許可不得航行於該水域,否則將受到利比亞的攻擊。由於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常在此地演習,因而引發美國強烈反對。另一方面,利比亞與美國交惡之後,開始與蘇聯越走越近,更是令美國難以接受。
儘管華盛頓當局對格達費的舉動感到相當不滿,但是由於美國剛從越南的泥沼中脫身,因此不願輕易對利比亞動武。1980年雷根總統上台之後,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付利比亞。一方面,教訓利比亞在伊朗人質危機中,支持伊朗的立場;二方面,利比亞與恐怖組織往來密切,引起美國憂慮,因此必須先發制人。
1986年4月15日,美軍發動代號「黃金峽谷」的空襲行動,來自於英國基地的F-111轟炸機與地中海上的航母攻擊機群,在15分鐘之內成功地摧毀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與第二大城班加西主要的軍事設施。
此次空襲之後,利比亞因而懷恨在心。1988年12月21日,利比亞情報人員以炸彈襲擊泛美航空103號班機。該班機在英國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墜毀,一共造成270人罹難。由於事發之後利比亞當局拒絕交出嫌犯接受國際法庭審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對利比亞做出一連串制裁手段,作為支持恐怖主義之處罰。
從此之後,「空襲利比亞」與「洛克比空難」成為美國與利比亞關係發展的兩大障礙。格達費屢屢在公開場合大聲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而美國總統雷根則是以「瘋子」來稱呼格達費的瘋狂舉動。
美國與利比亞的媾和
美國在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政權之後,格達費擔憂成為下一個遭到美國斬首的對象,因此大幅扭轉其外交政策。格達費放棄仇視西方國家的立場,採取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宣佈放棄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且決定對洛克比空難罹難者家屬提供27億美元的賠償。
2004年,美國宣布恢復與利比亞中斷了20多年的外交關係。2006年5月,美國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名國家單上除名,兩國宣布全面恢復外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但是由於兩國對「空襲利比亞」與「洛克比空難」的賠償無法達成協議,因此兩國一直未互派大使。今年8月14日,美國與利比亞簽署了關於解決兩國公民賠償訴求的協議,為雙方爭執許久的爭議劃上休止符。
美國國務卿萊斯於9月5日訪問利比亞與格達費進行會晤,成為繼1953年5月杜勒斯國務卿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國務卿。兩人於會晤中討論中東和平進程和恐怖主義等議題。
萊斯訪問利比亞之意圖
萊斯此次訪問利比亞其意圖包括:
第一、能源利益
利比亞蘊藏豐富的能源,已探明的原油儲量超過40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近1.3億立方米,高居非洲首位。在1980年代,美國的石油公司曾是利比亞石油的主要投資者,日產量曾高達100萬桶,約占利比亞生產石油總量的一半。洛克比空難之後,由於美國宣佈對利比亞實施經濟制裁,美國石油公司被迫撤離當地。
在利比亞同意將洛克比空難的嫌犯引渡至國際法庭受審、賠償罹難者家屬之後,聯合國於2004年取消制裁利比亞。在利比亞調整國家外交與經濟政策之際,各國基於能源考量,也順勢調整對利比亞政策,迅速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歐洲的石油公司因而大舉進軍利比亞,加強雙邊石油領域的合作。而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的石油公司,同樣對利比亞的能源虎視眈眈。
面對歐洲石油公司搶佔先機,美國終於按捺不住。布希政府在2004年2月解除美國民眾前往利比亞旅行的禁令,恢復投資與購買利比亞石油,美國能源公司因而紛紛湧入利比亞,以收復失去已久的能源市場。美國在的黎波里的商務辦事處於今年10月5日成立,以強化與利比亞之商務關係。
第二、安全利益
911之後,美國開始密切關注非洲的恐怖主義發展。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布希總統在去年2月宣佈成立非洲司令部,並於9月進行部份運作。但是由於非洲國家擔心內政受到干預,因此紛紛拒絕美國在境內設立非洲司令部的要求,迫使美國最後僅能在今年10月於德國司徒加特市成立臨時司令部。
基於反恐考量,儘管非洲司令部的設址屢屢碰壁,美國仍舊必須與非洲國家進行安全合作。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恐怖活動頻傳,因此美國期望藉由萊斯此行,期盼進一步加強美國在北非的軍事存在。
第三、對抗地中海聯盟
法國總統薩科吉趁著今年7月擔任歐盟輪值主席之際,邀請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領袖成立「地中海聯盟」。法國之所以一手主導地中海聯盟的成立,一方面,期望藉此奪回法國在二戰之後失去的傳統勢力範圍;二方面,擴大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以謀取能源與國家安全利益。
然而格達費卻認為地中海聯盟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復辟,因此極力反對加入地中海聯盟。面對於來自地中海聯盟的挑戰,美國期盼藉由改善與利比亞關係,聯合利比亞共同削減地中海聯盟在非洲的影響力。
第四、示範作用
過去美國官方常稱利比亞、北韓與伊朗等與其作對國家為「流氓國家」,如今隨著將利比亞導入國際社會、改善雙邊關係,可為日後處理伊朗與北韓等棘手問題起到示範作用。
結語
布希總統執政八年以來,其外交作為總是飽受各界批評,而發動伊拉克戰爭更是其外交政策最大的敗筆,伊戰也淪為共和黨在總統大選中的「票房毒藥」。如今與利比亞關係的改善,不至於讓任內的外交政策以「乏善可乘」收尾,更可以藉此向美國民眾證明伊戰所帶來的並非總是負面效應,期望藉此為共和黨低迷的選情達到加分效果。但另一方面,利比亞向外界敞開大門,意味美國與各大國在利比亞的競逐,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
美國國務卿萊斯於2008年9月初前往北非的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進行訪問。利比亞是萊斯此行的首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萊斯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國務卿。過去利比亞長期與美國交惡,萊斯此次破冰之旅,不但極具歷史意義,更標誌著美國與利比亞關係邁向新的里程碑。
美國與利比亞交惡史
在1950與1960年代,利比亞並非美國的敵人,甚至還是美國在北非的重要盟友。美國在利比亞非但擁有龐大的商業利益,同時也在當地設有軍事基地。1969年9月1日,當時年僅27歲的軍官格達費受民族解放運動所影響,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
格達費掌權之後,以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統治利比亞,宣佈收回美國在利比亞國內的軍事基地,兩國關係就此急速惡化。
1973年,利比亞宣佈從利比亞班加西至密斯萊達灣西部的錫德拉灣屬於利比亞水域,外國船隻未經許可不得航行於該水域,否則將受到利比亞的攻擊。由於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常在此地演習,因而引發美國強烈反對。另一方面,利比亞與美國交惡之後,開始與蘇聯越走越近,更是令美國難以接受。
儘管華盛頓當局對格達費的舉動感到相當不滿,但是由於美國剛從越南的泥沼中脫身,因此不願輕易對利比亞動武。1980年雷根總統上台之後,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付利比亞。一方面,教訓利比亞在伊朗人質危機中,支持伊朗的立場;二方面,利比亞與恐怖組織往來密切,引起美國憂慮,因此必須先發制人。
1986年4月15日,美軍發動代號「黃金峽谷」的空襲行動,來自於英國基地的F-111轟炸機與地中海上的航母攻擊機群,在15分鐘之內成功地摧毀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與第二大城班加西主要的軍事設施。
此次空襲之後,利比亞因而懷恨在心。1988年12月21日,利比亞情報人員以炸彈襲擊泛美航空103號班機。該班機在英國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墜毀,一共造成270人罹難。由於事發之後利比亞當局拒絕交出嫌犯接受國際法庭審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對利比亞做出一連串制裁手段,作為支持恐怖主義之處罰。
從此之後,「空襲利比亞」與「洛克比空難」成為美國與利比亞關係發展的兩大障礙。格達費屢屢在公開場合大聲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而美國總統雷根則是以「瘋子」來稱呼格達費的瘋狂舉動。
美國與利比亞的媾和
美國在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政權之後,格達費擔憂成為下一個遭到美國斬首的對象,因此大幅扭轉其外交政策。格達費放棄仇視西方國家的立場,採取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宣佈放棄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且決定對洛克比空難罹難者家屬提供27億美元的賠償。
2004年,美國宣布恢復與利比亞中斷了20多年的外交關係。2006年5月,美國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名國家單上除名,兩國宣布全面恢復外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但是由於兩國對「空襲利比亞」與「洛克比空難」的賠償無法達成協議,因此兩國一直未互派大使。今年8月14日,美國與利比亞簽署了關於解決兩國公民賠償訴求的協議,為雙方爭執許久的爭議劃上休止符。
美國國務卿萊斯於9月5日訪問利比亞與格達費進行會晤,成為繼1953年5月杜勒斯國務卿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國務卿。兩人於會晤中討論中東和平進程和恐怖主義等議題。
萊斯訪問利比亞之意圖
萊斯此次訪問利比亞其意圖包括:
第一、能源利益
利比亞蘊藏豐富的能源,已探明的原油儲量超過40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近1.3億立方米,高居非洲首位。在1980年代,美國的石油公司曾是利比亞石油的主要投資者,日產量曾高達100萬桶,約占利比亞生產石油總量的一半。洛克比空難之後,由於美國宣佈對利比亞實施經濟制裁,美國石油公司被迫撤離當地。
在利比亞同意將洛克比空難的嫌犯引渡至國際法庭受審、賠償罹難者家屬之後,聯合國於2004年取消制裁利比亞。在利比亞調整國家外交與經濟政策之際,各國基於能源考量,也順勢調整對利比亞政策,迅速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歐洲的石油公司因而大舉進軍利比亞,加強雙邊石油領域的合作。而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的石油公司,同樣對利比亞的能源虎視眈眈。
面對歐洲石油公司搶佔先機,美國終於按捺不住。布希政府在2004年2月解除美國民眾前往利比亞旅行的禁令,恢復投資與購買利比亞石油,美國能源公司因而紛紛湧入利比亞,以收復失去已久的能源市場。美國在的黎波里的商務辦事處於今年10月5日成立,以強化與利比亞之商務關係。
第二、安全利益
911之後,美國開始密切關注非洲的恐怖主義發展。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布希總統在去年2月宣佈成立非洲司令部,並於9月進行部份運作。但是由於非洲國家擔心內政受到干預,因此紛紛拒絕美國在境內設立非洲司令部的要求,迫使美國最後僅能在今年10月於德國司徒加特市成立臨時司令部。
基於反恐考量,儘管非洲司令部的設址屢屢碰壁,美國仍舊必須與非洲國家進行安全合作。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恐怖活動頻傳,因此美國期望藉由萊斯此行,期盼進一步加強美國在北非的軍事存在。
第三、對抗地中海聯盟
法國總統薩科吉趁著今年7月擔任歐盟輪值主席之際,邀請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領袖成立「地中海聯盟」。法國之所以一手主導地中海聯盟的成立,一方面,期望藉此奪回法國在二戰之後失去的傳統勢力範圍;二方面,擴大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以謀取能源與國家安全利益。
然而格達費卻認為地中海聯盟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復辟,因此極力反對加入地中海聯盟。面對於來自地中海聯盟的挑戰,美國期盼藉由改善與利比亞關係,聯合利比亞共同削減地中海聯盟在非洲的影響力。
第四、示範作用
過去美國官方常稱利比亞、北韓與伊朗等與其作對國家為「流氓國家」,如今隨著將利比亞導入國際社會、改善雙邊關係,可為日後處理伊朗與北韓等棘手問題起到示範作用。
結語
布希總統執政八年以來,其外交作為總是飽受各界批評,而發動伊拉克戰爭更是其外交政策最大的敗筆,伊戰也淪為共和黨在總統大選中的「票房毒藥」。如今與利比亞關係的改善,不至於讓任內的外交政策以「乏善可乘」收尾,更可以藉此向美國民眾證明伊戰所帶來的並非總是負面效應,期望藉此為共和黨低迷的選情達到加分效果。但另一方面,利比亞向外界敞開大門,意味美國與各大國在利比亞的競逐,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