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略轉型 中立政策爭取國家利益

◎陳鴻瑜
  冷戰時期,印度為了實踐權力平衡政策,與蘇聯發展密切軍事合作並採購大量的武器,包括先進戰機及飛彈設施,力圖對抗巴基斯坦和中共的聯合勢力。進入後冷戰時期,印度與俄國關係減弱,轉而與美國發展密切往來,同時也與中共改善關係,無論在經、貿或軍事合作,均有明顯進展。此時期印度採取的外交政策不再是「聯蘇制中」,而是維持中立、各方等距路線。印俄軍事合作 引發中共疑慮
  印度在冷戰期間與蘇聯關係密切,自一九六○年以來購買了三百多億美金的蘇聯軍火。二○○○年十月,俄羅斯總統普亭訪問印度,並簽署價值約三十億美金的防務協議。當巴基斯坦部署中共製的M-11型飛彈之後,印度也在一九九五年表達有意願自俄羅斯引進具有陸上、海上平臺發射、攔截巡弋飛彈及戰術性彈道飛彈的S-300飛彈,因此,俄羅斯在二○○一年提議為印度建造空防系統,抵禦可能來自中共或巴基斯坦的飛彈攻擊,切合新德里的需要。二○○四年一月,印、俄簽署一紙購買航艦和米格二十九戰機的協議,總值高達十六億美金。印度所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是一艘改裝過的航艦,原訂在二○○八年移交,後因盧布升值、軍火漲價、裝備更改等,成本增至二十九億美金,致使交付日期延遲到二○一二年後。
印、俄兩國軍隊去年秋季曾在鄰近印、「中」邊界的山區舉行聯合軍演,俄羅斯距離印度領土遙遠,兩國在敏感的印、「中」邊境舉行聯合軍演,「項莊舞劍」意味相當明顯。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俄羅斯總統麥德維夫訪問印度,雙方簽署近三十項協議,此協議涵蓋國會、災害管控、石油與天然氣、科學與科技、核能、資訊科技、製藥、貿易、金融等範圍,其中引起全球重視的協議有二:首先是雙方簽訂價值高達三百五十億美金的隱形戰機協議,此第五代戰機將由印度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和俄國的羅梭波羅尼克波特公司(Rosoboronexport)及蘇愷局(Sukhoi)共同開發,將生產兩百至兩百五十架戰機,是印度史上最大的國防計畫,該機將擁有匿蹤及超音速巡航能力,印媒指出其性能可媲美F-22猛禽戰機,該戰機將於二○一五年正式於俄國服役,印度則是在此之後的兩年至五年後才換裝;其次是麥德維夫訪印期間,表態支持印度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及力爭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並將二○一五年雙邊貿易目標定於一百五十億美金,以及在印度南部的Kundankulam地區興建兩座核電廠。據媒體報導,這次麥德維夫藉由對印度的緊密交流,展現兩國友好關係,中共對此並未給予正面評價,顯得相當不是滋味。
印度爭取入常 多方尋求支持
印度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有俄國的加持,也獲得美、法的支持。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十一月訪問印度時表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此舉並非中共所樂見,中共總理溫家寶隨即在去年底訪問印度時回應「理解」印度欲在聯合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顯見中共不願與印度分享代表亞洲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權力。在核能合作方面,二○○七年一月,俄羅斯總統普亭在新德里簽署協議,協助印度建造四座核電站。二○一○年十一月,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總裁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第十六屆印、俄經貿合作委員會,向印度UCIL公司提出雙方在俄境內以及第三國合作開採鈾礦的建議。在太空合作方面,二○○四年十二月,印、俄簽署太空合作協議,主要是利用俄國的航太設施,在外太空進行和平用途的合作;二○○七年十一月,雙方再度簽署數個太空合作協議,計畫將在月球探勘合作。在雙邊貿易方面,印、俄雙邊貿易量不大,在二○○六到二○○七年只有三十億美金,印度出口到俄國的商品為藥品、茶、咖啡、香料和衣服;俄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是鐵、鋼、肥料、煤、其他金屬等。二○○八年雙邊貿易才突破七十億美元,去年更將貿易額增加到一百億美金。
後冷戰時期 權力結構劇變
在進入後冷戰時期,印、俄、「中」的關係出現明顯的變化,印度傳統「聯蘇制中」戰略架構逐步瓦解。二○○一年開始,三國外長首次舉行會議,討論彼此的合作及區域、國際等情勢,並同意日後此會議輪流在三國舉辦,該會議沒有正式名稱,而是以「會晤」為名,降低敏感性,減少媒體的關注。
印、俄、「中」三國外長定期會晤的目的在第十次會晤聯合公報中清楚的表明,「會晤機制深化了三國在國際和區域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有利於推動多邊主義,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三國外長重申印、俄、『中』合作不針對任何國家。」此說明清楚表示,三國外長會晤是為了對區域和國際問題先行溝通,避免正式場合出現歧見,此次會晤中,三國外長表示,對於目前亞太安全合作機制不太滿意,重申應在公認的國際法原則,以及對各國合法利益給予應有的考慮,在亞太地區建立公開、透明、包容和平衡的安全合作架構,三國外長同意交由學者專家展開研究。該聲明未指出目前亞太地區的安全機制有何不妥,目前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安全機制就是,一軌的東協區域論壇和二軌的亞太安全理事會。此外,在三國外長聯合公報中指出,在印、「中」支持下,俄國加入了東亞峰會和亞歐會議,三國在國際組織中相互支持,展開歷史新頁。從印、俄、「中」互動關係來看,三國逐漸搭起東亞的權力架構;此一架構勢必將與美、日、韓形成明顯的競爭局面。
結語
在金磚四國中,由於巴西遠在西半球,無法與其他三國共構成一個明顯可見的權力集團,因此,印度、俄國、中共因地理鄰近性所形成的權力集團將備受重視。經過十年的努力和協調,東亞權力關係已出現變化,傳統共產勢力衰退,漸漸轉型成半資本主義體系。意識形態不再是東西對立的考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國內經濟利益及尋求國際間的合作。近十年來東亞區域權力趨向多邊複合體的結構,東協、亞太經合會、東亞高峰會、東協區域論壇等,會員國大多重疊,美國欲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戰略部署,與日本、南韓和東協結合成類似冷戰時期的圍堵架構,印度、俄國和中共也正在構築一股新興勢力,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同時雙腳踏在這兩股集團的軌道上,也許,這才是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理想的中立路線。(作者為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