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日本海自飛彈驅逐艦

●編按: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因來自空中的反艦火力日漸提昇,配備艦載防空飛彈的飛彈驅逐艦受到正視,各主要國家均積極發展。就日本海上自衛隊來說,自首艘飛彈驅逐艦(DDG)天津風號正式服役後,日本海自艦隊不僅擁有以攻艦為任務的驅逐艦(DD),亦有飛彈驅逐艦增強艦隊抵禦空中攻擊的能力,迄今日本的飛彈驅逐艦已發展至第五代的愛宕級,無論火力、航電、機動力均具備現代化水準。
本期「軍武大觀」單元從介紹旗風級、金剛級、愛宕級等三至五代飛彈驅逐艦,引領讀者認識日本飛彈驅逐艦的發展。文:范廣銘

  日本自十九世紀末期歷經明治維新後,整體國力強盛,海軍的戰力更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不僅在甲午戰爭重創大清北洋水師,更藉日俄戰爭讓俄國海軍灰頭土臉。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聲勢如日中天的日本聯合艦隊揮軍珍珠港,重擊美國海軍,自此之後,太平洋戰場不斷上演美日兩國海軍對決、較勁的戲碼,每次交戰的勝負都牽動大局,然而侵略者必敗,日本聯合艦隊終究難逃覆滅的命運,日本海軍不可一世的傲人建軍成果成為歷史。
  不過,儘管日本海軍在二戰付出極大的代價,但經過長期的經營,在美國的支持、協助,以及日本本身雄厚的科技與工業實力挹注下,即使昔日的海軍已改為海上自衛隊的組織架構,其以現有艦艇的戰力,仍足以扮演東北亞海上強權的角色。畢竟,面對來自中共、北韓日漸增加的軍事威脅,如何以可恃的戰力掌握區域軍力優勢,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積極面對的課題。舉例來說,日本已經投注大筆資金,建造可搭載十一架直升機、一萬四千噸級的日向級直升機護衛艦,首艘艦「日向號」亦已服役,二號艦「伊勢號」預計今年上半年,希藉這兩艘貌似航空母艦的直升機護衛艦,取代舊型的「白根級」直升機護衛艦,提昇其反潛能力。當然,除了打造新一代直升機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的建軍成果,二○○七、二○○八連續兩年先後服役的第五代、也是最新一代的兩艘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更將的艦隊防空戰力帶入嶄新的境界,使得日本在擁有四艘金剛級神盾驅逐艦後,再增添兩艘號稱金剛級改良版的愛宕級艦,連同第三代的兩艘旗風級飛彈驅逐艦,共同捍衛空防。
  深究日本第三至第五代飛彈驅逐艦的發展之前,似乎不能不先談談日本第一及第二代的飛彈驅逐艦。一九五○年代因蘇聯與中共積極發展潛艦戰力,造成日本對外海上交通造成不小威脅,導致日本海上自衛隊建軍以加強反潛為主。進入一九六○年代後,艦載防空飛彈逐漸成為火力要角,為強化艦艇的防空能力,一九六五年二月十五日,日本第一艘飛彈驅逐艦天津風號服役,滿載排水量四千噸,搭配一具MK-13 Mod4單臂發射器,最初裝填韃靼防空飛彈,後來換裝標準一型防空飛彈,該艘艦已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除役。至於天津風號服役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再發展出第二代的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共有太刀風(DDG-168)、朝風(DDG-169 )、澤風(DDG-170)等三艘,滿載排水量五千二百噸,同樣搭配一具MK-13 Mod4單臂發射器,裝彈量四十枚,裝填標準一型防空飛彈。
一九八○年代以後,為有效提昇船艦航速與武裝,日本決定繼續發展第三代飛彈驅逐艦,於是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為動力系統的旗風級飛彈驅逐艦應運而生,原本規劃建造五艘,但受限預算,最終僅建造旗風(DDG-171)與島風(DDG-172)兩艘。旗風級的滿載排水量有五千九百噸,防空武裝是一具MK-13 Mod4單臂發射器,可裝填四十枚標準一型飛彈,艦上整體武裝與太刀風級相同,不過另加裝兩具MK-141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維持一定程度的反艦戰力。或許是因為太刀風級、旗風級的防空飛彈接戰效率不高,艦上戰鬥系統一次僅能導引兩枚標準一型飛彈接戰,當配備神盾戰鬥系統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問世後,日本艦隊主要防空重任落在金剛級身上,同時宣告日本飛彈驅逐艦進入神盾艦時代。
一九八八年,正當美國海軍勃克級飛彈驅逐艦因配備神盾戰鬥系統而聲名大噪之際,日本知道,神盾艦將是海上防空主力,因而決定投入心力發展配備神盾系統的大型飛彈驅逐艦。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日本的第一艘神盾艦金剛號服役,成為當時美國以外擁有神盾艦的國家,戰力水準向前邁出大步,隨同後續三艘霧島號、妙高號、鳥海號的成軍,四艘金剛級開啟日本海上自衛隊建軍的新紀元。
金剛級艦艦長一六一公尺,艦寬二十一公尺,吃水六點二公尺,標準排水量七千二百五十噸,滿載排水量九千四百八十五噸,採用四部LM-2500燃汽渦輪主機為動力,最大航速有三十節。金剛級艦配備美國先進的神盾戰鬥系統,前三艘裝備與勃克級Flight1的Baseline4相同等級的Baseline J1;第四艘鳥海號則換裝與Baseline 5類似的Baseline J2,並納入Link-16資料鏈。整個金剛級神盾系統大致包括有SPY-1D相位陣列雷達和MK-2指揮系統、MK-8武器控制系統、MK-7快速反應系統、MK-41垂直發射系統、MK-9作戰訓練系統等。
作戰指揮射控為OYQ-6戰術情報系統和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並擁有Link-11、Link-14、 Link-16資料鏈。反潛作戰由OYQ-102情報處理系統和OQA-201水下攻擊射控系統。
金剛級艦的防空火力以標準二型飛彈為主,安裝在艦首和艦尾的各一具MK-41垂直發射系統內,艦艏二十九個發射管,艦艉六十一個發射管,總共九十個發射管。
值得一提的是,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金剛號飛彈驅逐艦在距離夏威夷一百公里以上的海域與美國海軍伊利湖號進行海基彈道飛彈攔截測試,金剛號發射一枚標準三型防空飛彈,在大氣高空成功以動能擊殺彈頭方式,摧毀自夏威夷發射的彈道飛彈靶彈,除寫下首次在美國本土以外成功試射標準三型飛彈的紀錄,金剛級能夠以標準三型飛彈攔截彈道飛彈靶彈,亦代表日本的金剛級艦有能力與新一代的愛宕級神盾艦,共同與日本本土的愛國者三型飛彈構成嚴密的防空攔截網,防範可能的彈道飛彈攻擊。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日本根據一項「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先後向三菱重工長崎廠訂購兩艘在金剛級艦基礎上改良的新一代飛彈驅逐艦,這項購案稱為「平成十四年度飛彈驅逐艦計畫,簡稱14DDG」,也就是日後的愛宕級,兩艘艦分別是愛宕號(DDG-177)與足柄號(DDG-178),因艦上配備先進,造價昂貴,每艘艦約十四億美元。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具有匿蹤特性,符合二十一世紀的造艦要求,無論是直升機機庫採多面造型設計或將艦上的合金桅杆採用稜角造型,這些作為都有效降低雷達截面積,強化該級艦的隱蔽效果。
愛宕級的艦長有一百六十五公尺、艦寬二十一公尺、吃水六點二公尺,標準排水量七千七百噸、滿載排水量有九千九百五十噸,動力系統與金剛級相同,採用四部 LM-2500燃汽渦輪主機,最大航速三十節。該級艦的防空武裝包括十二具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可裝填標準二型、標準三型飛彈、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反潛火箭;其他武裝有兩具四聯裝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兩具三聯裝三二四公厘HOS-302魚雷發射器、兩具MK-15 Block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一具MK-45 Mod4 五吋六十二倍徑艦砲。
愛宕級的神盾戰鬥系統採用新款的Baseline7.1版本,與勃克級Flight2A構型使用的神盾系統相同,無論偵測、戰場識別、電子戰功能均較以往提昇,大幅增加愛宕級掌握來襲飛彈與指揮接戰的能力。
  無論如何,日本面對今後的東北亞,乃至整體亞太安全局勢,需要有可恃的防空戰力,不管是運用在艦隊的防空掩護或攔截破壞力強大的彈道飛彈,金剛級、愛宕級等神盾飛彈驅逐艦勢必將肩負更多的責任與使命,相關的軟硬體升級亦將持續進行,確保防空優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