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友善環境 讓婦女敢生育

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44萬,占總人口10.6%,等於平均每7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年人,預計到了2026年,老年人口將提升至20%,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將變成每3.3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人。面對老年化社會現象,許多人歸咎於台灣女性不願意生育,寧願讓子宮罷工,也不願生小孩。到底台灣婦女的生育權出了哪些問題,讓她對於生兒育女感到如此害怕?



職場待遇不公平 生產丟飯碗

平心而論,相信每個女人都樂於生兒育女當個媽媽,但是由於台灣職場不公平待遇、公共照顧體系不健全等,讓台灣女性對於生孩子望之卻步。

傳統上,台灣家庭照護老少成員、家事勞動等責任,大多數是落在所謂的「母親」、「太太」、「媳婦」、「女兒」這些女性角色的身上。家庭照顧者協會指出,目前台灣5成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是超過50歲的女性,平均照顧時間長達10年,其中,46%缺乏親友協助,它很容易形成女性照顧者的「代間循環」,在年長女性照顧者倒下之後,就由年輕女性接手照顧。

正因為女性必須身兼數職,家庭與工作兩頭燒,要照顧家中的老幼病殘,而無法專心工作,必須請假或是最後被迫離職,所以多數的企業就把這樣的用人成本算在女性員工身上,因此即便台灣有半數女性是職業婦女,但是企業雇主多半不願意提供與男性同等的薪資。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女性薪資平均比男性低20%。

雖然政府為了鼓勵女性生育,訂立相關生育、育嬰福利措施,但是許多婦女團體批評這些多半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牛肉。多數婦女深怕育嬰假請久了,工作職位就被別人取代,想回去工作也回不去。主計處的統計數據就指出,台灣已婚女性有30%因為家庭因素必須離開職場,而能夠成功重返職場的,卻只有40%。因此,台灣職業婦女們為了保有飯碗,只得被迫晚婚,甚至不婚、不生小孩。



公共照顧不健全 養育難負擔

除了職場環境對於女性不公平外,台灣公共照顧體系不健全也是女性不敢生小孩的主因。眾所皆知,台灣的幼兒照顧幾乎被昂貴商業化、補教化的系統所占去,一個小孩一學期的學費就高達上萬元,即便是雙薪的家庭,也未必負擔得起。

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提供幼兒津貼,或是生育補助,但是幼兒照顧最重要的不是收費,而是讓人民可以在地找到優質又廉價的社區型照顧服務系統。目前國內幼兒照顧服務嚴重不足,只要一走出台北市,幾乎很難找到合格、平價的幼兒托育服務。

對於家中老人的照顧體系,台灣同樣乏善可陳。由於長期照護是一項非常辛苦、專業的工作,包括餵藥、洗澡、翻身、拍背、復健、處理疼痛、搬運病人、就醫、情緒發洩與緊急狀況的處理等大量的體力負擔。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全天24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這樣的照顧工作或許是數個月,甚至長達數十年之久,所以需要國家從旁協助,而不應該由女人獨自承擔。

遺憾的是,政府在幼兒、老人照顧系統發展上都長期缺席,當國家袖手旁觀,人民只能痛苦承擔,並被迫在高價市場之外尋找廉價,可負擔的替代服務。人民最常購買的「照顧替代服務商品」,包括未立案的托兒所、外籍家事工,甚至是「娶個」外籍配偶回家照顧老小。

自從1992年開放外籍勞工以來,台灣依賴外籍家事工的畸形系統再也回不了頭,這也成為政府怠惰、不大刀闊斧發展公共照護系統的最大藉口。 這些廉價的「照護替代服務」不管是外籍配偶或外籍看護工,也不都是女性?難道女人要落入「女人為難女人」的惡性循環中嗎?

這也難怪婦女團體毫不客氣的批評指出,這個後果就是讓女人繼續與女人為敵,讓老年女性與中生代女性為敵,讓女性雇主與24小時服務的女性看護為敵。當照顧工作不斷強調女人的愛心時,事實上是政府壓迫女性、要求女性自我犧牲的藉口。

面對台灣的人口結構劇烈變動,日益惡化的少子女化現象,女人需要的不是津貼,而是貼心、平價、高品質的社區托育照護系統、優質化的照護系統。如果政府不大刀闊斧建立起平價、公共化的幼兒照顧系統,在仍充滿性別不平等的台灣,這沉重的未來將迫使更多女性選擇子宮罷工,或更直接壓在婦女身上,迫使女人進入照護的惡性循環中。



少女懷孕壓力大 墮胎反興隆

日前,一名國三女生未婚懷孕,丟棄嬰屍的新聞震驚社會。這大家譴責少女的同時,是否曾認真思考當青少女未婚懷孕之後,政府與社會必須提供哪些協助,避免憾事再度重演。

長久以來,台灣的青少女一旦未婚懷孕,因為社會道德壓力,往往不敢求助,最後只好自行找醫生進行墮胎手術,導致台灣青少女的墮胎黑數深不可測。雖然在少子女化現象下,台灣婦產科醫生的接生業務越來越少,但是墮胎業務卻比接生業務更為興隆。

換句話說,台灣2010年生下16,600多位新生兒,墮胎的嬰兒應該比出生的嬰兒數更高。這數字或許聽起來相當嚇人,但卻是血淋淋的事實。在少子女化的今天,我們的社會是否還要繼續以道德眼光譴責這些孩子,逼他們去墮胎?還是用正面的態度看待,要這些孩子學會負責?

在瑞典,他們面對青少女懷孕,採取的是在法令、政策上先撇開道德訴求,反倒給予資源,協助他們在負責的概念下,有多元選擇,包括各種小爸媽團體、生產生養協助、收出養協助、寄養、托兒、就業協助等方案。因為他們認為把小孩拿掉,不是青少女懷孕唯一的選擇。也因為如此,瑞典的青少女懷孕率反比台灣低很多。

反觀台灣,政府對青少女未婚懷孕的協助,僅有0800-257085這一支不是24小時的求助電話,接下來的服務資源就看各縣市政府的「誠意了」。行政院早先因應性別平等原則,宣布男女青少年可以結婚的年齡,通通改為18歲,在兩性平權上來看,應該予以肯定。不過對於青少年性早熟,提早性行為所產生未婚懷孕,政府似乎還仍停留在早期的道德判斷思維上,未給予正面協助。


應拋開道德思考 給更多協助

官方提供的資源協助少得可憐,這當然也與政府在道德壓力之下,害怕民意代表或父母指責政府,是變相鼓勵青少女懷孕,而不敢給資源有關。事實上,有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政府在政策上越是道德思考,青少女懷孕率就越高,墮胎率與相關的死亡率相對也高。政府應該站在性別角度思考,拋開道德譴責,提供更多資源協助,讓她們能夠正面面對問題,而不是墮胎,或是小孩生下來後不知所措。

總結來說,當台灣已嚴重面臨全球最低生育率挑戰,政府若還以津貼鼓勵生育,或說「孩子是傳家寶」的口號,否則台灣女性會持續抗拒生育,台灣的出生率將永遠落後於其他國家。

本文刊載於玉山周報89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