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革命」持續在阿拉伯世界延燒,繼2月份掌權30年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權垮台後,這股追求民主革命浪潮也吹到利比亞。即便面臨眾叛親離局面,但是利比亞瘋狂領導人格達費仍拒絕下台。利比亞反對派勢力成立臨時政府,與格達費互別苗頭,雙方武裝勢力爭執不下,而美國航空母艦也逼近利比亞,戰爭危機一觸即發。
二戰後獨立 上尉推翻王室
在二次大戰之前,位處北非的利比亞就像砧板上的魚肉一般,任憑歐洲殖民列強宰割。二戰之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利比亞在聯合國的安排下終於在1951年宣告獨立,由國王伊德里斯領導成立利比亞王國。
但是命運多舛的利比亞人民並沒有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1969年9月1日,當時年僅27歲的陸軍通信兵部隊格達費上尉受到民族解放運動所影響,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
在伊德里斯統治時期,利比亞曾經一度是美國在北非的重要盟友,美國企業在當地擁有龐大的商業利益,美軍也在當地設有軍事基地。格達費掌權之後,以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統治利比亞,開始與美國交惡,並與蘇聯越走越近。
1980年雷根總統上台之後,華府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付利比亞。一方面,教訓利比亞在稍早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中,支持伊朗的立場;另一方面,利比亞與恐怖組織往來密切,引發美國的憂慮,所以美國決定先發制人,給格達費一個教訓。1986年4月15日,雷根總統下令空襲利比亞,美軍轟炸機在15分鐘之內成功摧毀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與第二大城班加西的主要軍事設施。
格達費差點命喪空襲行動,因而懷恨在心。1988年12月21日,利比亞情報人員以炸彈襲擊泛美航空103號班機,造成270人罹難。事發之後,由於利比亞當局拒絕交出嫌犯接受國際法庭審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在1991年對利比亞做出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連串制裁手段,作為懲罰。直到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炸機嫌犯,相關制裁案才於2004年獲得解除。
特權刮財富 東西部歧異深
經濟制裁解除後,雖然利比亞透過石油出口為國家賺進大筆財富,但是財富只落入少數特權階級口袋,一般人民根本無法受惠。維基解密網站2月23日爆料的電文指出,格達費的長子主控利比亞的電信通訊事業,其他幾位兒子分別擔任國家安全顧問、掌控海運事業、出任高級軍官,甚至在西部成立出口自由貿易區,根本是把整個利比亞當作他們的家族企業經營。
在周邊國家相繼發生「茉莉花革命」後,飽受高失業率和政治腐敗的利比亞人民獲得鼓舞,也群起走向街頭,反對格達費獨裁統治。事實上,這次民眾走上街頭示威,失業問題只是催化劑,國內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才是源頭。
雖然格達費掌權之後廢除以前行政區劃分,實行極權統治,但是利比亞仍是個不折不扣的部落國家,東西部差異明顯。首都的黎波里所在的西部地區效忠格達費;東部地區為親王室殘餘力量與伊斯蘭極端勢力,反對格達費統治。1993年東部部落出身的軍人曾試圖發動政變,雖然格達費成功弭平叛變,但是國內反格達費的勢力日漸壯大,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人民走上街頭,突尼西亞與埃及軍方都不願鎮壓民眾,選擇和平方式逼退原領導人,達到政權轉移目的。不過利比亞政府部隊並未在群眾騷亂中保持中立,選擇鎮壓群眾運動,而利比亞反格達費勢力在東部叛軍支持下,成立臨時政府,向首都節節逼近。
在格達費統治利比亞期間,長期資助與訓練鄰國賴比瑞亞、獅子山、查德、烏干達與辛巴威的衝突或叛亂團體。為求自保,格達費開始撒大錢向這些國家招募2.5萬名傭兵,幫他對抗反叛勢力。人權團體指出,這些傭兵每天的酬勞在300至2,000美元之間,許多還只是15到16歲的青少年而已。
美欲再動武 法國阿聯反對
埃及穆巴拉克之所以願意下台,讓出政權,美國的態度最為重要。埃及每年獲得2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15億美元是軍事援助,美、埃兩國軍事關係相當密切。在埃及民眾示威期間,兩國軍方高層保持熱線連絡,以瞭解埃及政局變化及軍方態度。當埃及軍方察覺美國可能利用斷絕軍援作為施壓籌碼後,決定不再支持穆巴拉克,穆氏政權也從而垮台。
雖然美國在2004年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國務卿萊斯也曾在2008年前往利比亞訪問,但是美國無法泡製埃及模式逼迫格達費交出政權。面對利比亞混亂局勢,美國傾向於再度向利比亞動武,逼迫格達費屈服。值得慶幸的是,利比亞早在2003年就宣布放棄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美、利兩國懸殊的武器質量與數量,美軍能夠輕而易舉擊敗利比亞政府軍。
不過法國與阿拉伯聯盟認為,如果對利比亞貿然動武,恐怕引起伊斯蘭世界反彈、油價飆漲,所以反對出兵。目前美國與北約派出軍艦前往地中海地區,一方面協助撤僑,二方面靜觀局勢發展。
能源才重要 盼建親美政權
當然,美國傾向於對利比亞用武,自然有其考量。利比亞蘊藏豐富的能源,已探明的原油儲量超過40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近1.3億立方米。在1980年代,美國石油公司曾是利比亞石油的主要投資者,日產量曾高達100萬桶,約占利比亞生產石油總量的一半。
2004年聯合國制裁利比亞案取消後。各國基於能源考量,也順勢調整對利比亞政策,迅速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歐洲石油公司因為占有地利之便,大舉進軍利比亞,而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台灣的石油公司,同樣也對利比亞的能源大感興趣。
面對歐洲石油公司搶佔先機,美國也按捺不住。2004年2月布希政府解除美國民眾前往利比亞旅行的禁令、恢復投資與購買利比亞石油後,美國能源公司大舉湧入利比亞。不過歐盟現在還是利比亞石油主要的出口地。因此,倘若美國能夠推翻格達費,在利比亞建立親美政權,就能夠獲取利比亞的石油,所以化解利比亞人道危機只是藉口之一,能源利益才是真正目的。
格達費二兒子賽義夫是他八個小孩中,最親西方,也是西方最寄予厚望的一人,期盼他能夠帶領利比亞走向西式民主道路。賽義夫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也曾來台訪問,希望將台灣經驗移植到利比亞,可惜由於接班權力鬥爭,讓一切努力功虧一簣。如今格達費政權岌岌可危,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0期
二戰後獨立 上尉推翻王室
在二次大戰之前,位處北非的利比亞就像砧板上的魚肉一般,任憑歐洲殖民列強宰割。二戰之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利比亞在聯合國的安排下終於在1951年宣告獨立,由國王伊德里斯領導成立利比亞王國。
但是命運多舛的利比亞人民並沒有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1969年9月1日,當時年僅27歲的陸軍通信兵部隊格達費上尉受到民族解放運動所影響,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
在伊德里斯統治時期,利比亞曾經一度是美國在北非的重要盟友,美國企業在當地擁有龐大的商業利益,美軍也在當地設有軍事基地。格達費掌權之後,以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統治利比亞,開始與美國交惡,並與蘇聯越走越近。
1980年雷根總統上台之後,華府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付利比亞。一方面,教訓利比亞在稍早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中,支持伊朗的立場;另一方面,利比亞與恐怖組織往來密切,引發美國的憂慮,所以美國決定先發制人,給格達費一個教訓。1986年4月15日,雷根總統下令空襲利比亞,美軍轟炸機在15分鐘之內成功摧毀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與第二大城班加西的主要軍事設施。
格達費差點命喪空襲行動,因而懷恨在心。1988年12月21日,利比亞情報人員以炸彈襲擊泛美航空103號班機,造成270人罹難。事發之後,由於利比亞當局拒絕交出嫌犯接受國際法庭審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在1991年對利比亞做出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連串制裁手段,作為懲罰。直到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炸機嫌犯,相關制裁案才於2004年獲得解除。
特權刮財富 東西部歧異深
經濟制裁解除後,雖然利比亞透過石油出口為國家賺進大筆財富,但是財富只落入少數特權階級口袋,一般人民根本無法受惠。維基解密網站2月23日爆料的電文指出,格達費的長子主控利比亞的電信通訊事業,其他幾位兒子分別擔任國家安全顧問、掌控海運事業、出任高級軍官,甚至在西部成立出口自由貿易區,根本是把整個利比亞當作他們的家族企業經營。
在周邊國家相繼發生「茉莉花革命」後,飽受高失業率和政治腐敗的利比亞人民獲得鼓舞,也群起走向街頭,反對格達費獨裁統治。事實上,這次民眾走上街頭示威,失業問題只是催化劑,國內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才是源頭。
雖然格達費掌權之後廢除以前行政區劃分,實行極權統治,但是利比亞仍是個不折不扣的部落國家,東西部差異明顯。首都的黎波里所在的西部地區效忠格達費;東部地區為親王室殘餘力量與伊斯蘭極端勢力,反對格達費統治。1993年東部部落出身的軍人曾試圖發動政變,雖然格達費成功弭平叛變,但是國內反格達費的勢力日漸壯大,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人民走上街頭,突尼西亞與埃及軍方都不願鎮壓民眾,選擇和平方式逼退原領導人,達到政權轉移目的。不過利比亞政府部隊並未在群眾騷亂中保持中立,選擇鎮壓群眾運動,而利比亞反格達費勢力在東部叛軍支持下,成立臨時政府,向首都節節逼近。
在格達費統治利比亞期間,長期資助與訓練鄰國賴比瑞亞、獅子山、查德、烏干達與辛巴威的衝突或叛亂團體。為求自保,格達費開始撒大錢向這些國家招募2.5萬名傭兵,幫他對抗反叛勢力。人權團體指出,這些傭兵每天的酬勞在300至2,000美元之間,許多還只是15到16歲的青少年而已。
美欲再動武 法國阿聯反對
埃及穆巴拉克之所以願意下台,讓出政權,美國的態度最為重要。埃及每年獲得2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15億美元是軍事援助,美、埃兩國軍事關係相當密切。在埃及民眾示威期間,兩國軍方高層保持熱線連絡,以瞭解埃及政局變化及軍方態度。當埃及軍方察覺美國可能利用斷絕軍援作為施壓籌碼後,決定不再支持穆巴拉克,穆氏政權也從而垮台。
雖然美國在2004年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國務卿萊斯也曾在2008年前往利比亞訪問,但是美國無法泡製埃及模式逼迫格達費交出政權。面對利比亞混亂局勢,美國傾向於再度向利比亞動武,逼迫格達費屈服。值得慶幸的是,利比亞早在2003年就宣布放棄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美、利兩國懸殊的武器質量與數量,美軍能夠輕而易舉擊敗利比亞政府軍。
不過法國與阿拉伯聯盟認為,如果對利比亞貿然動武,恐怕引起伊斯蘭世界反彈、油價飆漲,所以反對出兵。目前美國與北約派出軍艦前往地中海地區,一方面協助撤僑,二方面靜觀局勢發展。
能源才重要 盼建親美政權
當然,美國傾向於對利比亞用武,自然有其考量。利比亞蘊藏豐富的能源,已探明的原油儲量超過40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近1.3億立方米。在1980年代,美國石油公司曾是利比亞石油的主要投資者,日產量曾高達100萬桶,約占利比亞生產石油總量的一半。
2004年聯合國制裁利比亞案取消後。各國基於能源考量,也順勢調整對利比亞政策,迅速與利比亞恢復外交關係。歐洲石油公司因為占有地利之便,大舉進軍利比亞,而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台灣的石油公司,同樣也對利比亞的能源大感興趣。
面對歐洲石油公司搶佔先機,美國也按捺不住。2004年2月布希政府解除美國民眾前往利比亞旅行的禁令、恢復投資與購買利比亞石油後,美國能源公司大舉湧入利比亞。不過歐盟現在還是利比亞石油主要的出口地。因此,倘若美國能夠推翻格達費,在利比亞建立親美政權,就能夠獲取利比亞的石油,所以化解利比亞人道危機只是藉口之一,能源利益才是真正目的。
格達費二兒子賽義夫是他八個小孩中,最親西方,也是西方最寄予厚望的一人,期盼他能夠帶領利比亞走向西式民主道路。賽義夫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也曾來台訪問,希望將台灣經驗移植到利比亞,可惜由於接班權力鬥爭,讓一切努力功虧一簣。如今格達費政權岌岌可危,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0期
留言
張貼留言